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一 第一讲 树立诗歌史观准确解读诗歌练习(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281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一 第一讲 树立诗歌史观准确解读诗歌练习(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一 第一讲 树立诗歌史观准确解读诗歌练习(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一 第一讲 树立诗歌史观准确解读诗歌练习(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一 第一讲 树立诗歌史观准确解读诗歌练习(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一 第一讲 树立诗歌史观准确解读诗歌练习(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一 第一讲 树立诗歌史观准确解读诗歌练习(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一 第一讲 树立诗歌史观准确解读诗歌练习(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一 第一讲 树立诗歌史观准确解读诗歌练习(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一 第一讲 树立诗歌史观准确解读诗歌练习(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一 第一讲 树立诗歌史观准确解读诗歌练习(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一 第一讲 树立诗歌史观准确解读诗歌练习(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一 第一讲 树立诗歌史观准确解读诗歌练习(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一 第一讲 树立诗歌史观准确解读诗歌练习(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一 第一讲 树立诗歌史观准确解读诗歌练习(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一 第一讲 树立诗歌史观准确解读诗歌练习(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一 第一讲 树立诗歌史观准确解读诗歌练习(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一 第一讲 树立诗歌史观准确解读诗歌练习(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讲树立诗歌史观,准确解读诗歌一、了解基本常识,读懂诗家语(一)了解诗歌的基本常识诗歌分类结构章法基本特点古代诗歌诗古体诗唐以前的诗,又称古诗、古风,句式大体整齐,有一定节奏韵律,但在句数、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规定。按每句字数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各句字数不等)等。还包括楚辞和乐府诗以自然段为层诗庄前后内容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古代诗歌近体诗定型于唐并盛于唐的格律诗,在句数、字数、对仗、平仄等方面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为区别于过去的非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诗庄词萌于南朝盛于宋。开始是用来为乐

2、谱配词用于歌唱的。为谱配词叫填词,填词所选的调子叫词牌。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上阕写景: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阕抒情词媚曲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宋、金时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调,发展到元代,形成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高考重点考查)与套数;杂剧是可演出的戏曲小令有单阕的,也有上下阕的。一般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但也有穿插进行的曲谐前后内容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二)读懂诗家语,领悟诗歌情诗歌语言受字数、句数和格律的严格限制,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现象。

3、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1词类活用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一首诗词往往因一两处词性的改变而韵味无穷。2语序倒装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的语序颠倒。在古诗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手法,但它和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有些不同。概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语序倒装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为符合声律的要求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这样一是为了使全诗的句式变化多样,不致呆板单调,创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主要是为了让“舟”与

4、“秋”“流”“留”押韵和五律平仄的需要。这种句子结构的颠倒用法还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为了突出和强调表达的情感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后句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遥望”为“远远地望”,此处突出强调了在外守卫边疆的士兵遥望内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情怀为了追求新意而改变词序、句序、结构的情况如:如果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改为正常的“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词的意境美就会大打折扣为了让句式错落变化,产生参差之美而使用倒装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句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这里的词序颠倒与前面顺叙周瑜

5、的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形成了错位之美“倒装”是一种表达或表现形式,作者使用它的目的就是为作品的内容、主题服务,而诗歌的主题多为抒发情感,所以把握诗歌中的倒装手法对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切不可忽视。3空白省略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对话省略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意象组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6、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中间没有任何联结词语,这九种意象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漂泊异乡游子暗淡的心绪协调一致4.互文见义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的一种修辞方法,能收到经济笔墨、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把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考虑,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完整

7、地、不片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5常见典故所谓典故,简言之,就是诗文中引用的故事或有来历的词语。它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艺术方法,也是古典诗歌一道独特的风景。恰当运用典故,对丰满诗歌形象、丰富诗歌内涵、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都很有好处。用典可使诗歌语言精练,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但也会给复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要想正确地理解诗歌,必须了解诗歌中常用典故的含义。1下列诗词中不是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的一项是()A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C长醉后方何

8、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解析:该曲是白朴的仙吕寄生草饮,其主要内容是劝酒,没有写景。答案:C2指出下列诗句中词类活用的字词,并理解其含义。(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答:_答案:“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东边的太阳出来了,西边还在下雨。(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_答案:“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

9、的”。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3)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大通驿)答:_答案:“软”“轻”,都是使动用法,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答:_答案:“悦”意为“使高兴”,“空”意为“使坦荡空灵”。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3指出下列诗句的正常语序,以及诗人这样安排有何用意。(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答:_答案: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

10、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目的在突出“历历”和“萋萋”的特点。(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答:_答案: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实为宾语。目的在突出“湿”和“寒”,强调在外面时间之长,思念之切。4请指出下面诗句中存在省略现象的地方,并理解诗句含意。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李弥逊春日即事)答:_答案:小雨(如)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时间)近黄昏。小雨如丝一般,似乎是要将

11、春天网住;落花满地,残叶堆积,时间已近黄昏。5下列诗句中存在互文现象,请准确理解诗句含意。(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答:_答案:在明月下,在清风吹拂中,传来了鹊和蝉的鸣叫。(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答:_答案: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答:_答案:在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我们都经常相会。6下列诗句运用了典故,请理解诗句含意。(1)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_答案:此典故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明自己虽然年纪老大,但雄心犹在

12、,尚能为国杀敌立功。词人豪爽刚烈的气节、矢志报国的热情、壮志难酬的悲愤、英雄迟暮的凄凉尽含其中。(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答:_答案:此典故语出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描写了金陵的壮丽景色。二、树立诗歌史观,宏观理解诗歌初唐:唐高祖武德元年至唐睿宗延和元年(618712)。(1)时代特征:初唐百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太宗的威武神勇和文治武功,武后(武则天)的雄姿英发和精明干练,宫廷剧烈的斗争,关陇与山东及东南等集团之间的利益纷争,南北文化观念的急剧碰撞,都引起诗人心灵的急剧波动和人生价值观的多元发展。(2)代表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

13、骆宾王、陈子昂、沈佺期(宫廷诗人)、宋之问(宫廷诗人)、杜审言等。初唐诗歌纵览初唐前期,宫廷应制唱和诗多歌功颂德,点缀太平、追求精工典雅成了时尚;初唐后期,随着“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登上诗坛,诗歌力反齐梁宫廷诗风,题材和主题由宫廷台阁走向社会现实,风格也由纤柔卑弱变为清新明快代表人物作品风格代表作品名句王绩最先摆脱齐梁浮艳诗风,诗作质朴清新,抒写真情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勃强调作诗要“刚健”,有“骨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审言五言律诗的奠基人,诗作浑厚见长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宋之问诗作词采绮丽,对仗工整度大庾岭山雨初含霁,江云欲

14、变霞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主张“兴寄”,推尊“风雅”,重视“比兴”。题材宽广丰富,风格刚健质朴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盛唐:唐玄宗开元元年至唐代宗永泰元年(713765)。(1)时代特征: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这是唐诗繁荣兴盛的顶峰。诗坛上百花吐艳,名家如林。(2)代表诗人: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崔颢、王之涣为代表,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盛唐诗歌纵览盛唐诗歌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豪迈乐观、激昂慷慨、积极进取、奋发有力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匡时济世的责任

15、感和使命感代表人物作品风格代表作品名句岑参感情激越,气势豪迈,风格奇峭,色彩瑰奇,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深切的感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昌龄其诗多边塞军旅、宫怨闺情和送别之作,婉而多讽,清刚俊美出塞二首(其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高适感情慷慨激昂,语言质朴凝练,风格豪放悲壮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王维边塞和游侠诗风格雄浑、境界开阔,充满豪情逸气;山水诗意境清新秀丽,思想蕴含禅理,语言清新明快,音节和谐响亮使至塞上山居秋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孟浩然语言清淡,意境深幽,多写山水田园、隐逸以及羁旅行役的心

16、情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李白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飘逸绚丽,语言清新自然,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杜甫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诗风“沉郁顿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3.中唐诗歌创新求变中唐:唐代宗大历元年至唐穆宗长庆四年(766824)。(1)时代特征:中唐前期“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上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及至中唐后段,顺宗、宪宗朝的政治改革和军事平叛初见成效,诗歌创作才又呈现出活跃的景象。(2)代表诗人:刘长卿、韦应物、卢纶、李益、白居易、元稹、李绅、韩愈、柳宗元、孟郊、李贺、贾岛、刘禹锡等。中唐诗歌纵览情感基调徘徊惆

17、怅,哀怨感伤;审美情趣由外拓趋向内敛,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这一时期诗人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异常突出代表人物作品风格代表作品名句刘长卿精致秀润,孤独凄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白居易反映现实,通俗易懂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韩愈以文为诗,雄健壮丽,浑朴刚劲,险怪生涩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刘禹锡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精练含蓄,韵味深长,富有哲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4.晚唐诗歌辞句尚切,气韵甚卑晚唐: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唐亡(825907)。(1)时代特征:唐王朝的国势趋于全面衰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18、等种种矛盾日益激化,兵连祸结,社会动荡。晚唐士人对国事日非深感忧虑,对唐王朝的中兴无望深感失落,这种衰世之象对晚唐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代表诗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晚唐诗歌纵览晚唐诗感时伤怀,个性鲜明:情感内涵上,转入日常生活;艺术内涵上,追求语言与构思的雕琢与锻炼代表人物作品风格代表作品名句杜牧其诗豪放爽朗、清新俊逸,于拗折峭健之中,见风华掩映之美。多伤时感事之作,咏史诗独具眼光,见解精辟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李商隐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温庭筠

19、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上多写闺情,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5.北宋诗歌学摹唐诗,另觅蹊径北宋: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宋钦宗靖康二年(9601127)。(1)时代特征:北宋重文轻武,文化空前繁荣。社会比较稳定,没有较大规模的动乱,中央集权制度相当完善。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城市规模大,市民阶层出现。(2)代表诗(词)人:柳永、王禹偁、钱惟演、林逋、欧阳修、梅尧臣、晏殊、晏几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北宋诗歌纵览继承与创新并存,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趋于通俗化代表人物作品风格代表作品名句林逋其诗自抒胸臆,多有奇句,风格澄澈淡远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柳

20、永其词音律谐和,语意妥帖,婉转铺叙,内容多写歌妓生活、都市风光以及文人羁旅行役,状人状物细腻委婉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苏轼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在题材、语言、境界方面全面开拓,开豪放派一派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黄庭坚其诗擅长用典,刻意章法,力避滑熟,喜用拗律险韵,语言奇警;其词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晏殊其词多描写四季景物、男女恋情、诗酒闲逸、离愁别恨等,言语清丽,意境清新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6.南宋诗歌极其工,极其变南宋:宋高宗建炎元年至宋亡(11271279)。(

21、1)时代特征:南宋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靖康之变”已在宋人的心灵上留下了耻辱的记忆。中原沦陷,南宋朝廷屈膝求和,偏安江南。人民的民族感情和民族自尊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2)代表诗(词)人:李清照、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戴复古、刘克庄、姜夔、辛弃疾、赵师秀、文天祥等。南宋诗歌纵览诗歌创作面向社会人生,反映多灾多难的时代生活,体现了民族的呼声,诗(词)风也随之一变代表人物作品风格代表作品名句李清照其词典雅婉约,偶有豪放之辞,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浅近;其诗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陆游其诗题材广泛,其中涉及时事政治尤其是恢复大业的作品,激昂

22、慷慨,义愤强烈;其词风格多样,感情苍凉处与诗相类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杨万里诗歌以写景为主,其中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语言浅显易懂,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怀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辛弃疾其词慷慨悲壮,多抒发爱国情思之作。词风虽以豪放为主,然不拘一格,沉郁、明快、激励、妩媚、俚俗、幽默,兼而有之。善用典,亦善白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1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

23、“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答:_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炼字”。首先明确哪个字更好,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望”是指站在高处向远处看,照应了诗题,引出下面所望之物。“空”是指诗人内心之空,有种目空一切的意思。“空”字营造了一种空旷之境,是诗人超然心态的反映。答案:“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营造空旷的意境;流露出超然心态。)(2)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答: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闲”是全诗的诗眼。首联写诗人端居不出户,闲望云山;颔联写了日落鸟宿、秋野空阔之景;颈联写在小台上往自己的居处望去,房屋已被远林遮住了;尾联写主人多半会邀客

24、乘月出游,告诉仆人们不要早早关门。整首诗围绕“闲”字,写了登台远望之景,写出了诗人的闲适之情。答案: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你闲居在家时不用出门,满眼就能望见云雾缭绕的山峰。落日西坠,鸟儿在晚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以前只知道去遥远的树林边,没想到登上这间茅檐的小台,同样可以欣赏到美景。好客的主人啊,我会经常乘着月色前来造访;照应门户的僮仆,也不要总把院门闩上。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

25、浪罢钓竿。注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及其作用。第一问考查描写了什么景象,要指出写到了哪些景物,具体描绘画面内容,并指出画面的特点。第二问是对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考查,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诗歌前四句写诗人在金陵看到长江远去的浩大气势:长江绵延曲折长达万里,分出的多条支

26、流就如同巨龙盘踞;江水四溢,在中华大地上泛滥,波涛汹涌,迅疾奔流,水势浩瀚,气势宏大。这样写,既渲染了长江下游的雄壮气象,也为下文歌颂大唐盛世蓄势。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里属于用典抒情,首先要理解典故表达的内容,然后结合全诗理解诗人用在此处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注释来看,善钓的任公子如今也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这里诗人自比任公子,以任公子的无须垂钓,暗指自己的满腹才华无用武之地。因为,当今

27、是大唐盛世,国君贤能,天下统一,国力强大,世无巨寇。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盛唐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的赞扬,也暗含自己作为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惆怅之情。答案: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3(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28、,完成题目。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解析:B项,“田塍望如线”,运用了比喻修辞,意思是说远望田埂笔直如线,而不是“蜿蜒起伏”;“时隐时现”也不准确,原诗中的“白水光参差”是说水田之上清水粼粼闪光,变幻多姿。答案

29、:B(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_解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的一首七律酬赠诗: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因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仗工整,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整首诗诗情起伏跌宕,语言雅丽工整,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

30、强的艺术感染力。具体到本诗,前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插秧时节的大好风光,这几句笔墨虽淡,却营造了田野间生机盎然的景象,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最后两句通过听觉描写农民的劳动情绪,表现了他们乐天的性格,绘出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总体而言,表现出了明快简洁、清新自然而又通俗浅显的语言风格。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山冈上花草整齐,燕子飞东又飞西。远望田埂笔直如线,稻田白水波光闪烁。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一齐唱起田中歌,轻声细语好

31、似竹枝词。4(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解析:D项,“受恩必报”属于无中生有。“男子受恩须有地

32、,平生不受等闲恩”的意思是“男子汉接受恩惠必须有相应的理由,我平生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这是对别人施加恩惠的态度,并无“受恩必报”之意。答案:D(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_解析:第一问,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颈联描写了渔乡隐居(垂纶,垂丝钓鱼,指隐居)和风中鸿雁鸣叫两个场景,“隐者”和“鸿雁”都是孤高耿介的意象代表,形象化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怀。第二问,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其他三联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感情激烈,而间写两个具体场景,使得全诗节奏得到了舒缓。答案: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诗人孤高耿介

33、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我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是追寻道的意志长期存在,我不趋附权势只信奉儒家思想。只希望主考官将我的考卷读完,我不求考取官位,只希望能得到您的评论指正。雨中垂钓江边不禁生出思乡之情,风吹木叶在秋夜里传出阵阵寒意。男子汉接受恩惠必须有相应的理由,我平生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玉楼春欧阳修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注这首词作为词人被贬离京,任

34、职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尊:通“樽”。(1)下列对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觉间已变成了簇簇的春云,对云彩形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词人对春的信息的关切和感知的细腻敏锐。B“南浦”句典出南朝文学家江淹的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句,借以表达作者谪居贬地、远离亲友的伤别之情。C第五、六句以高度概括之笔写春天的姹紫嫣红开落相继,面对这仿佛永不谢幕的美景,词人的心也被永不满足、永不尽兴的激情陶醉着激荡着。D第七句中的“尊”即酒樽,表明词人曾为有酒无花而千思万想期盼春天快快到来;第八句则表达了要好好享受

35、眼前春光,不为春的短暂而感伤的心愿。解析:这里化用“南浦”的典故,不是借以表达伤别之情,只是让人联想“春水绿波”的美好意境。答案:B(2)词的三、四句是怎样写景和抒情的?请具体分析。答:_解析:“怎样写景和抒情”说明要运用二者关系的术语答题。这两句景中含情,景是春天勃勃生机的景,情是被贬但不低落的情。另外,还可以考虑诗句运用的修辞,对偶是主要的修辞手法。答题时既要指出手法,又要联系诗句具体内容。答案:三、四两句主要用对举(对偶)手法写景,“北枝梅蕊”和“南浦波纹”,北与南、高与低、红(白)与绿的对举,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对偶,更暗示出整个天地间皆是蓬勃绚烂的春色。这两句融情于景、景中含情,那“犯寒

36、开”的梅花,“如酒绿”的波纹,充溢天地的生机,触目皆是的春色,正是作者虽遭贬谪依然坚韧豪放的个性和赏玩美景时的畅快心情的体现。6(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

37、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解析:第三联应理解为“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毫泼墨”,这是以书中疾笔喻战场拼杀,渲染出诗人纵横走笔的磅礴气势,并非墨汁“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答案:D(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解析:这首诗比喻生动,想象奇特,构思别致,借醉中作草书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为国立功的渴切之情。第一个“酒”出现在第三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诗人以书前喻战前,酒是进军的旗鼓,笔是杀敌的刀槊,勇士以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恍若眼前。第二个“酒”出现在第七句。“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以书后的喜

38、悦喻战后的欢快,勇士横扫千军,敌人不堪一击,万里江山河清海晏的情景令人神往。答案: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我的胸中藏有数不尽的用兵韬略,但却因找不到报国的门路而白白浪费了这些惊人的才华。我只好在醉中草书,以酒作为旗鼓,以笔作为长矛来当作武器,笔势急骤,像是银河从天而泻一般。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笔泼墨。转眼间,我收起书卷,重又把酒,如同看见了山河万里清平的气象。大丈夫要敢作敢为,敌军的气数已经差不多消逝殆尽了。什么时候能看到宋军像当年汉军一样出征北伐,不再只听到纸上谈兵的喧哗,而是马鞭奋扬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