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素养检测(七)(第七单元)(90分钟100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非选择题20分,共60分)1.“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A.存在两大军事集团彼此对峙B.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摆脱列强控制C.英德矛盾促使世界局势紧张D.列强经济发展改变原有力量对比 【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过时”一词的含义。它不是指帝国主义不需要殖民体系而是说已形成的殖民体系不能适应帝国主义需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列强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故选D。2.俾斯麦早就承认:“在欧
2、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取商业收入。”这里的“两个大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有可能是指()A.俄国和奥匈帝国B.英国和法国C.法国和俄国 D.英国和德国【解析】选D。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商业收入”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德两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市场的冲突激烈,故选D。3.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整个欧洲大陆,旧秩序正受到怀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美国成为经济大国 世界大战带来的创伤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A. B. C.
3、D.【解析】选B。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严重灾难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导致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故符合题意;美、日经济的崛起与欧洲“旧秩序正受到怀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故选B。4.“欧洲仍以英法为中心,而亚太地区则以美国为中心。”这一国际格局是()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B.雅尔塔体系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两极格局【解析】选C。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一国际格局体现了英法在欧洲的中心地位,也体现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特点,故C正确。5.下列对漫画美国设计,英法造桥的解读,正确的是()A.该漫画反映的是国际联盟的成立B.美国是该国际组织的主要领导
4、者C.由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议,得到英法等国的赞同D.该国际组织成立后的活动基本与其宗旨相一致【解析】选A。根据漫画中信息可以判断指的是国际联盟的成立,该组织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英法赞同,但美国并未参加,其活动没有起到维护和平、制止侵略的作用,故A与题意相符。6.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的几个月,“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政党”等字眼在城市或乡间广大人民群众中十分流行,俄国民众一夜之间几乎都成了社会主义者。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世界上首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B.暴力革命成为了俄国社会的共识C.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群众基础广泛【解析】选D。材料“俄国民众一夜之间几乎都成了社
5、会主义者”表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群众基础广泛,故D正确。7.“从俄国革命的种子里长出一个大帝国,它借助另一次世界大战徐徐登上世界列强的宝座。”上述材料中的“革命”主要指()A.俄国二月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德国十一月革命 D.匈牙利革命【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判断“另一次世界大战”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故“革命”主要指俄国十月革命。8.1921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9 030万公顷,比1920年减少690万公顷,只及1913年的85%。此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国内战争使农业生产形势日益恶化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D.苏
6、俄工业化发展,工业反哺农业【解析】选A。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协约国的外来干涉和国内的叛乱。为了集中力量战胜敌人,苏俄政府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后,该政策中许多超出战时需要的措施不仅没有取消,反而进一步加强,遭到了农民的抵制,农民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故A正确;B不是主要原因;C与材料中现象相反;D不符合题意,排除。9.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用“改良主义的方法”来解决苏维埃俄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本质上“新”在()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征收固定粮食税C.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生产 D.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析】选C。
7、根据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端排斥市场和货币关系的作用,强调国家政权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掌控。与之相比,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特征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内恢复资本主义来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一政策的实行,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答案选C。A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特点;B只是表面现象;D不符合史实。【补偿训练】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
8、们一定要偿还。”这段材料反思的是()A.余粮收集制B.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 D.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选A。由材料“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可知,列宁是对余粮收集制的反思,后来实行了粮食税,所以选A。【深化点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然后再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新经济政策不同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处,也是它“新”的所在。10.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卢布,1923年初增至3.5亿卢布。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 786个。这说明苏俄(联)()A.
9、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B.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D.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解析】选B。通过题干中所提及的几个时间点可知该现象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新经济政策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故选B。11.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主要特征是()A.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 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C.重点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D.以党代政,个人崇拜严重【解析】选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模式,它排斥市场调节,A正确,B错误;C、D只是苏联模式的一部分,不是主要特征。12.普京时期的总构架大纲中说“30年代初同新经济政策时期相比,(苏)用赶超的速度发展
10、了军事工业,以及同军事相关的科学。以此奠定了1945年的胜利以及战后在宇宙和原子技术等方面成就的基础”。据此可知该文件()A.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取得的成就C.否认了列宁改革的必要性 D.从现代化角度对工业化做了肯定【解析】选D。30年代初苏联的工业化方针促进了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材料从现代化角度对工业化做了肯定,D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18年,A错误;材料未涉及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意义,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列宁改革的必要性的问题,C错误。13.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个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
11、的人了。这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A.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B.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C.使欧洲现存的社会制度遭到怀疑与否定 D.给人们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解析】选B。材料中“欧洲列强的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白人不再的人了”说明帝国主义势力的削弱促进了被压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故选B。14.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最终目标是()A.发展印度经济B.实现印度自由独立C.改善人民生活D.打击英国殖民统治【解析】选B。注意限定信息“最终目标”,结合所学可知,甘地主张用“非暴力”来限制群众斗争,用“不合作”来争取印度的自
12、由独立,故B正确。15.1936年日本广田弘毅上台后,规定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中将级以上的军人担任,并颁布了全面侵略中国及进一步南北并进大肆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纲要。以上措施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发动九一八事变B.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C.亚洲出现世界大战的策源地D.日本军部出现侵略方向的分歧【解析】选C。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听命于军部法西斯势力,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它对内限制民主,对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亚洲出现了世界大战策源地。A是1931年,B、D的影响仅仅局限于日本国内,而C是对整个世界而言,是最主要的影响。16.1933年德国颁布的禁止组织新的政党的法律规定:“民族
13、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纳粹党)作为唯一的政党存在于德国。”这一规定表明()A.德国是一个由工人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B.德国不容许资产阶级政党的存在C.纳粹党要独掌国家大权D.希特勒禁止成立新党,允许旧党存在【解析】选C。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实行纳粹党一党专政和希特勒的个人独裁,确立了发动战争的政治体制。17.1940年8月,日本政府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建立以“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独立”为号召的“东亚新秩序”。这一计划旨在()A.谋求亚洲各国共同繁荣幸福B.帮助亚洲摆脱欧美列强控制C.实现反西方殖民侵略的联合D.建立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霸权【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大东亚共荣圈”
14、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出的战略构想,企图在亚太地区称霸,故D正确。18.1940年12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时说:“过去两年的经验已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下列哪个国家的史实证明了罗斯福的这一论断()A.英国 B.法国 C.波兰 D.苏联【解析】选B。“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的统治者为了确保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一种妥协政策,主要实施国为英、法。其中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沦陷,并对德国投降,故选B。19.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各大战场都相继出现了一系列转折性战役,下列哪次战役对整个反法西斯
15、战争的转变具有更重大的转折意义()A.斯大林格勒战役 B.中途岛海战 C.阿拉曼战役 D.莫斯科战役【解析】选A。苏联战场是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在苏德战场爆发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德国法西斯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对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20.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相同点是()A.都是在帝国主义战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B.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C.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D.都随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瓦解【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雅尔塔体系建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衰
16、落、美苏势力相当的基础上,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故C正确。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两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时不应该像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分割得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前的边界归还我们。这样,我们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摘自英莫瓦特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材料二在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联盟各会员国应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
17、民地。 摘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美国对德国政策的区别,并分别指出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会无法实现真正和平的原因。(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对德国政策的区别,根据材料一中“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这样,我们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可知法国的对德政策是严厉制裁德国和肢解德国;根据材料二中“在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可知美国的对德政策是吸收德国加入国际联盟;
18、第二问原因,法国方面结合法德历史关系分析作答即可,美国方面结合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目的分析作答即可。第(2)题结合当时的国际关系状况、国际联盟特点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答案:(1)法国:严厉制裁德国和肢解德国。原因:法德是宿敌;法国为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企图独霸欧洲大陆。美国:主张吸收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原因:在联盟内部利用德国对抗英法;通过控制国际联盟进而称霸世界。(2)原因: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国联缺乏权威性,存在制度缺陷;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法西斯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与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西方殖民主义所实施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一脉相承,由于特定的历史原
19、因及背景,国际国内社会、经济、政治、民族等矛盾和问题激化裂变,成为法西斯反动政权的重要理论资源和行动纲领,控制了社会主要舆论。马俊毅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材料二“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一种思想状态。”民族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战争有不解之缘。一方面,它可以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为弱小民族争取独立和主权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由于民族主义自身的狭隘性和排他性,往往容易把本民族利益建立在践踏或损害别的民族利益之上,导致扩张性的冲突或战争,成为强大民族征服与掠夺的理论指导。王云飞20世纪
20、的民族主义与战争及恐怖主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形成的“特定的历史原因”。(5分)(2)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二中民族主义的两方面表现。(5分)【解析】第(1)题从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彻底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到过度压制而产生的复仇情绪以及经济大危机带来的社会动荡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题材料二中民族主义“可以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为弱小民族争取独立和主权的精神支柱”,体现了其积极作用,列举弱小民族争取独立和主权的斗争即可。“由于民族主义自身的狭隘性和排他性,往往容易把本民族利益建立在践踏或损害别的民族利益之上,导致扩张性的冲突或
21、战争,成为强大民族征服与掠夺的理论指导”反映出其消极作用,列举极端民族主义推动的对外侵略扩张的相关史实即可。答案:(1)原因:德国统一过程中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专制主义残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以及战后凡尔赛条约的催化剂作用;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积极方面:如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战争;反抗德国侵略的苏联卫国战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等。消极方面: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侵华战争;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等。(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20分,共40分)23.“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是德国皇帝威廉二
22、世的名言。这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强烈的()A.军国主义情绪 B.霸权主义情绪C.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D.乐观主义情绪【解析】选A。材料中的“火药”“剑”“武装的人民”都是战争的必需品,因此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强烈的军国主义情绪。24.“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该材料所描述的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是()A.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建立集体农庄 D.实行义务交售制【解析】选B。由“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和“以及为了
23、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结合所学可知这个政策是新经济政策中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故选B。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D是斯大林时期苏联在农村推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25.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苏联工业化模式D.揭露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本质属性【解析】选C。苏联模式开创了在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国家,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济模式,可见材料较客观地评价了苏联工业化模式。26.甘地曾说道:“使用曼
24、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由此可知,甘地()A.主张抵制西方工业品B.反对西方资本控制印度C.主张用道德力量治理国家D.反对印度走工业化道路【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曼彻斯特是英国的工业化城市,材料中的“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表明甘地反对印度走工业化道路,故D正确;A、B、C从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2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力图在战后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苏联也希望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来“保证一个持久和正义的和平”,在美苏主导下,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
25、建立起来。这表明()A.美苏在战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B.美苏都希望建立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C.维护和平的理念顺应了国际发展大势D.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永久和平相处【解析】选C。依据“在美苏主导下,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建立起来”可知,美苏维护和平的理念顺应了国际发展大势,故C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因此并未在战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故A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美苏希望建立一个新的维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制度,故B错误;D不符合史实。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各种观点起点时间主张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部分中国学者1937年七七事变部分中国学者
26、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国际上大部分学者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部分欧洲学者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部分苏联和俄罗斯学者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部分欧美学者摘编自张海鹏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宏观反思等(1)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存在多种观点,试分析其原因。(10分)(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10分)【解析】第(1)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存在多种观点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涉及的范围大、国家主体多,过程曲折复杂,导致认定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难度大。第(2)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任选一个观点,结合所学进行论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27、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涉及的范围大、国家主体多,过程曲折复杂,导致认定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难度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局部扩大至世界范围,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较难认定;由于研究者的立场、角度、方法、情感和占有史料、判断标准的不同,对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同。(2)观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理由:日本是法西斯阵营三大轴心国之一,日军早于德、意最早发动了法西斯侵略战争,亚洲战争策源地最早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事实上已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独立抗击日军侵略,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既是为中国而
28、战,也是为世界而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亚洲战场日军无条件投降为结束标志,但不承认亚洲战场的起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这在逻辑上讲不通。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应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逐步扩大至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亚洲,也结束于亚洲。观点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应为两个,即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理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成为世界性大战是有一个过程的,简单地把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都不足以阐明这次世界大战过程的复杂性。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两个战争策源地,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亚洲地区日本法西斯发起侵略的开始,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是欧洲地区德国法西斯发起侵略的开始。只强调欧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是没有看到亚洲战场的重要性;只强调亚洲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是没有看到欧洲战场的重要性。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两个起点,才能准确阐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是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才能阐明亚洲战场与欧洲战场同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才更符合历史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