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第六课第2框一、选择题1据报道,天文学家分析150光年外一颗白矮星周围的岩石碎片发现,他们可能是含有大量水分的一颗行星留下的残骸。这是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含水行星的残骸,表明很久以前那里可能有类似地球的宜居行星。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超越历史条件的制约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ABCD答案C解析错误,否认了实践决定认识;错误,人们的认识水平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不能超越历史条件。2新时期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部分先富”、“效
2、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再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多个阶段的尝试,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表明()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ABCD答案C解析观点错误,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不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但获取认识的途径有多个。3在地球北纬30度附近,有许多神秘而有趣的自然现象。如中国的钱塘江大潮、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加勒比海的百慕大群岛和远古玛雅文明遗址对这些自然迷团的解释众说纷纭,争执
3、不下。寻求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据此推断,人们对这些自然迷团()A永远不可能有正确的答案B会有阶段性的正确认识C只能获得对其现象的认识D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答案B解析A是一种不可知论;C说法错误,认识包括对现象和本质的认识;D中的“永无定论”说法错误。4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经说过:“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这主要表明()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B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C认识的目的是追求终极真理D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答案D解
4、析材料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D适合题意;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B是强调认识的反复性,不符合题意;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C是错误的。故选D。5林语堂说:“人生在世,幼时以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人在一生中思想上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A个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B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C个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D作为认识基础的灵感稍纵即逝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故C符合题意;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才是无限的,故A错误;认为“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5、”否认了认识的发展,B是错误的;认识的基础是实践,并非灵感,排除D。故选C。二、非选择题61928年,弗莱明发明了抗生素青霉素,当时被誉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抗生素问世后,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如今,抗生素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治疗药品。然而,抗生素的滥用也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透露:2009年全国输液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而输液量最大的就是抗生素。我国人均消费抗生素是美国的10倍!令人触目惊心的还有如下数据:中国每年均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滥用抗生素造成的死亡占40%。大量输液导致的另一大恶果,那就是新抗生素研发速度赶不上耐药性细菌出
6、现的速度。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超级细菌”,已经给人类敲响警钟,“将来人类无抗生素可用”也许不是危言耸听。专家呼吁:不要把抗生素看成灵丹妙药,要慎用抗生素。运用实践与认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人们对抗生素的认识。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实路是认识的目的。人们对抗生素的认识及使用方法只能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对抗生素的认识也是这样。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发
7、现和发展真理,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解析该题以人们对抗生素的认识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对实践与认识的相关原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学生对材料内容要准确解读和概括总结,做到原理与材料要紧密结合。对抗生素的认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以上几个角度组织答案。一、选择题1有科学家指出,质子的半径比以前认为的要小4%。如果这个结论进一步得到证实,那就意味着,要么阐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本身有问题,要么许多基于现有质子大小计算所使用的里德伯常量是错误的。不管是何种情况,都意味着我们需
8、要重写基础物理理论。科学家在已形成结论的领域进行不断研究、反复论证,甚至改写相关理论体系,这说明()物理学上现已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都是特定过程的产物,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物理学现有的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真理和谬误相伴相长于物理学研究的全过程研究对象的无限性及其绝对运动的属性,决定了物理学任何研究成果都只是相对正确的ABCD答案A解析科学家在已形成结论的领域进行不断研究、反复论证,甚至改写相关理论体系,这说明真理性认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正确;说法错误,真理与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说法太绝对。22014年12月19日,国家统计局依据
9、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修订: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88019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19174亿元。这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反复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ABCD答案B解析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调查修订,从实践中得出结论,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说法正确;对普查结果进行修订,使其更加准确,说明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限制,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说法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通过学习间接经验也可以获得认识,说法错误,与题意不符。故选B。32015年,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首发后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空前广
10、泛的社会关注针对雾霾产生的原因,柴静调查认为燃油和烧煤是产生雾霾的两大罪魁祸首,而中石化方面认为烧煤是主因,燃油只是次因。对此,专家、学者与网民也都提出了不同看法。从认识的主体上看,人们对雾霾的成因持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是有差异的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会导致其对同一对象产生不同认识人们的意识活动会随着客观事物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会导致其对同一对象价值评价不同ABCD答案C解析从认识的主体上看,人们对雾霾的成因持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会导致其对同一对象产生不同认识和评价,正确;不是其原因;与“从认识的主体上看”的要
11、求不符,故排除。4长期以来,科学家认为光学显微镜不可能分辨出小于0.2微米的物体,美国科学家把光学显微技术带入纳米尺度,巧妙地打破了这个限制。由此可见()对一个事物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的认识工具的改进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ABCD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的,认识工具的延伸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正确;与材料无关;不是材料所表明的。5人的意识产生一直是个谜。现在,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模型等技术对大脑某一部分出现的故障,比如抑郁、精神分裂症等进行研究,发现了其对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但要真正了解意识的产生机制可能还需要很长时
12、间。这表明()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在认识发展中不断突破历史条件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ABCD答案C解析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模型等技术发现了大脑对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但要真正了解意识的产生机制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正确;应该是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材料未体现。6一直以来人们对彗星充满无限瞎想。为了解彗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欧洲航天局于2014年11月通过“罗塞塔”号探测器向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核成功发射着陆器“菲莱”。对彗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人类的好奇
13、、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彗星认识的直接动力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彗星认识的深化发展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彗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彗星认识的根本动力ABCD答案D解析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好奇、兴趣和遐想”只是停留在观念上,没有付诸实践,故说法错误;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有助于彗星探测实践的成功,但“确保”过于绝对,说法错误;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7在一个宇宙天然“透镜”的扭曲、放大下,天文学家观测到90亿年前一次超新星爆炸形成的被称为“爱因斯坦十字”的四重像。这种爱因斯坦100年前在广义相对论中预测的奇特天文现象,曾在类星体中观测到过,但对超新星
14、而言还是第一次。这佐证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人类认识受客观条件制约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ABCD答案A解析爱因斯坦科学预测奇特天文现象并得到证实,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正确;宇宙天然“透镜”的出现对超新星进行了第一次观测,这说明人类认识受客观条件制约,正确;宇宙天然“透镜”不是实践的结果,故排除;材料未体现。二、非选择题8穹顶之下,雾霾肆虐,环境保护法修订备受瞩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用严格的法律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造福人民群众。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
15、会议通过了新的环境保护法,新法已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至此,这部中国环境领域的“基本法”完成了25年来的首次修订。这部法律凝结了中国环境治理智慧,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开始服务于公众对依法建设“美丽中国”的期待。同时新法也为震慑日益猖獗的环境违法提供了一系列足以改变现状,有针对性的执法利器。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谈谈对环境保护法修订的认识。答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根据环境形势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将促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环境保护法的修订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修订环境保护法既是震慑日益猖獗的环境违法的需要,又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环境保护法也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解析本题是分析说明型试题,注意限定的知识是“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即唯物论与认识论,包括遗漏知识点。并结合材料逐一分析,也不可脱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