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衡水名师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五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079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衡水名师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五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0衡水名师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五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0衡水名师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五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0衡水名师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五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0衡水名师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五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0衡水名师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五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20衡水名师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五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20衡水名师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五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20衡水名师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五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20衡水名师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五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20衡水名师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五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20衡水名师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五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20衡水名师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五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20衡水名师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五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20衡水名师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五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20衡水名师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五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五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考点63 维新思想 (1-10)考点64 新文化运动 (11-16)考点6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7-18)考点66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9-20)考点67 毛泽东思想 (21-22)考点68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3-24)第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1、广州禁烟抗英期间,林则徐曾向多人询问外国的情况,留下口述资料洋事杂录,其中记载,“英吉利国王所居之地,名曰蓝伦,在俄

2、罗斯之西,约海程二十曰。蓝伦东方去一日,即荷兰国。又走六七日,至士云顿,另有国主。又走一日,至颠没,另有国主。又走十曰,至俄罗斯国主所居之地:布鲁臣深秘顿肚邦。”这表明林则徐( )A.注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充分了解西方国家历史地理C.注意搜集国外的情况资料D.对应对鸦片战争有周全之策2、“创深痛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士人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的手里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夷务”在内容上侧重于西方政治制度B.“重大变化”说明对西方有了全面认识C.“创

3、深痛巨”是指甲午战争带来的创伤D.“夷务”成为近代经世之学的主要内容 3、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在改版时都改作“洋”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4、有人评价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依然遵循着百余年前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路径。这种评价( )A.肯定了传统文化本位主义B.忽略了先进制度对推进变革的作用C.是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D.肯定了洋务运动制度变革

4、的示范意义5、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6、有学者认为,经过甲午战争,中国自我形象在中国人心中开始破碎。保守的知识分子群体走向了变法。他们将变法与求新相表里,求新与西学相表里。变法派生了改良和革命。中国进入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这说明维新思想( )A.全面否定中国自我形象B.起于忧患引发社会剧变C.完全师法西方挽救危亡D.引发中国阶级结构巨变7、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

5、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8、维新报刊以“变法图强”的观念引领社会思潮,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阅 读共同体”。维新言论使许多读书人“如饮甘泉”,读 书人对维新报刊甚至达到“梦寐以求”的地步,形成士绅社会与知识人社会并存的局面。这体现出维新运动( )A.促使知识界思想向变法转变B.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肩蒙运动C.具有广泛的社会和政治基础D

6、.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社会改革9、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这说明( )A.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历史价值B.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相C.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D.回忆录的史料价值高于历史档案10、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 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自然科学、古典经济学以及哲学、政治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人中国,起到了( )A.推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的作用B.加速推翻君主制度的作用C.启蒙与教育国人的积极作用D.促进工业化发展的作用11、1915

7、-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12、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挑战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及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8、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C.“历史都是思想史”D.“历史就是一家之言”13、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14、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A.倡导民主科学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C.

9、反对愚昧迷信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15、1920年9月,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若不经过阶级战争,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领权力阶级地位底时代,德谟克拉西(即民主)必然永远是资产阶级底专有物,也就是资产阶级永远把持政权抵制劳动阶级底利器。”“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这表明他主张( )A.中国共产党要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B.建立真正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D.改造中国必须走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16、1917年,刘半农致钱玄同信中说:“文学改良的话,我们已锣鼓喧天的闹了一闹我们

10、这班人,大家都是 半路出家,脑筋中已受了许多旧文学的毒故现在自己洗刷自己之外,还要替一般同受此毒者洗刷。”对这一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A.提倡建立国民新文学B.知识分子还必须改造自身C.主张文学要言之有物D.西方文化要取代传统文化17、1920年5月1日,上海、北京等地举行了由共产主义者组织的我国第一次群众性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新青年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北京还出现了要把土地、工厂收归劳动者所有的传单。该现象主要表明( )A.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B.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小组的职责C.共产主义被民众接受D.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开始和工人运动相结合18、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

11、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B.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C.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D.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巨大19、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主张 B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C 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要同时进行 D 经济的平

12、等就可以消除阶级冲突20、蒋经国曾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就是要缔造一个均富、安和、乐利的社会。有的人还把它解释为“自由、民主、均富”等。这里的“均富”思想( )A.是民生主义思想的体现B.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C.成为国民党的执政理念D.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21、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A.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

13、共识B.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2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要提倡同地方商量办事的作风。党中央办事,总是同地方商量,不同地方商量从来不冒下命令。”据此可知,毛泽东( )A.认为中央集权不利于地方发展B.要求中央集权要与地方分权相结合C.要求最大限度地扩大地方权力D.要求中央不要对地方采用行政命令23、邓小平于1986年在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一文中指出:“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对此理

14、解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邓小平要求建立单一的公有制C.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体系已经发展成熟D.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24、柴静的穹顶之下播出之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雾霾”成为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使人们重新开始审视当前的社会发展。而治理雾霾,尤其需要一些高投入、高能耗、髙污染的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这突出体现了对什么思想的贯彻( )A.科学发展观B.发展才是硬道理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科教兴国第卷(非选择题 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20分)新青年是中国近代一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杂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陈独

15、秀认为,中国民众普遍地缺乏民主觉醒,没有建立民主国家的智能,因此,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材料二 解放云者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三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颠覆了其延续两千余年的独尊地位与话语霸权, 从而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郑大华、王余辉循着中国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考点64(1)据材料一,分析新青年杂志创办的社会背景。 据材料二,

16、指出为什么以“新青年”为刊物的名号。考点64(2)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所说“解放”的内涵。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实现这种“解放”的?据材料三,概括新青年及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接受康有为的学说开始,梁启超的理想便是改革封建王朝,使之变成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1899年至1903年的激进,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由于戌戌变法的失敗和清廷的顽固保守,梁启超转而接受孙中山革命派的激进方案 1905年以后他的政治态度复归于保守,重新鼓吹起改良与立宪。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关键时刻,梁却又拒绝诱惑、不怕威胁,坚决维护民主共和。摘编自杜先菊梁启超

17、一生中的“变”与“不变”材料二 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材料三 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号召,他认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个表现中带着必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必须解决的问题.”摘编自

18、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贡献考点63(1)材料一中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指的是什么?概括梁启超政治思想多变的主要原因.考点66(2)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挽救民族危机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为践行“社会进化” 思想进行的政治努力。考点67(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并依据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具体表现。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流行语,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下面是流行词语:看中国(1978-2008)选出的改革开放背景下,

19、1979年的一组流行词语。流行语词语介绍1.哥德巴赫猜想一篇介绍陈景润事迹报告文学2.科学的春天一次大会诗意的别称,也是大会上一篇热情洋溢的讲话稿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篇文章的题目,一场思想革命的前奏曲4.拨乱反正成语,“拨乱世,反诸正”。意指整顿混乱,使之回复正常5.平反纠正历史错误或政治结论的行为6.恢复高考特指结束“文革”十年动乱,恢复高等教育入学考试7.伤痕文学一种文学思潮。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也称“伤痕小说”。8.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的纪念碑,改革开放的转折点9.小岗村地名,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村庄10.望乡一部日本老影片考点68 结合材料并所学中国史的知识,围绕“改革与社会

20、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护清朝统治。他在广东禁烟期间,为了解西方,探讨御敌之策.翻译外国书报,收集西方信息,C项表述正确:A项不属于他“师夷”的范畴,B项“充分了解”、D项“有周全之策”说法错误。 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开眼看世界的思潮。林则徐眼中的“夷务”在内容上侧重西方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故A项错误;林则徐时不能说对西方有了全面的认识,故B项错误;“创深痛巨”指的是第一次鴉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重创,故C项错

21、误;据材料“夷务,在林则徐的手里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可知,“夷务”成为经世之学的主要内容,故D项正确。 3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材料中魏源对西方人的评价,以及对西方人称呼由“夷”到“洋”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人态度的转变,这源于对西方了解的不断增多和深入。 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观点认为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的改革开放和清末的洋务运动样遵循着“中体西用”的路径,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开放,先进的制度对变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清末洋务运动明显与此不一致,故

22、B项正确;材料并末肯定传统文化本位主义,而是忽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性和阶段性,故A项错误;材料中评价历史事件时没有将其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这不是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并未变革制度,故D项错误。 5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以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从题干中“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平弧三角”、“64种化学物质”等信息,再联系洋务运动的有关知识,即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关注西方科技。故D项正确。 6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出现了维新思想,即强调了维新

23、思想是起于民族忧患而引发的社会剧变,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维新思想并未全面否定中国自我形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维新思想也不是完全师法西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剧变而非阶级结构巨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7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康梁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创办学会、学堂、报馆,推动变法活动,A项错误;由“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可知,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进行的改革,B项正确;由“取法泰西,实行改革”“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并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通过变法向西方学习,主张实行君

24、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符合近代化的趋势,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改革的具体措施,D项错误。 8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 一个巨大的阅读共同体 ” “维新言论使许多读书人如饮廿泉,读书人对维新报刊甚至达到梦寐以求的地步”,表明维新观念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体现出维新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故B项正确。“士绅社会与知识人社会并存的局面,说明知识界部分人的思想转向变法,但不是整个知识界,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知识界的反应,不能说明维新运动是否具有广泛的社会和政治基础,C项错误;“变法图强”说明维新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社会改革,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故排除D项。 9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

25、:本题结合康有为公车上书考查史学方法。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是一手史料,是有历史价值的,故A项错误;B项错在完全;材料反映了康有为回忆录中的记载与清朝历史档案有所出入,说明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故C,项正确;历史档案和回忆录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无法判断谁高谁低,故D项错误。 10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始于1919年,A项排除;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他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故 B项不正确严复通过天演论中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把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引进中国,目的在于启蒙中华民族的思想觉悟, 号召人民起来进行救亡图存的斗

26、争,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 11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2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意大利历史

27、学家克罗齐的史学思想的精华,他强调历史的现时性,而材料中孔子“命运”都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与克罗齐的观点吻合,A项符合题意。其余三项都没体现出历史的现时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3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尚未从理想变为现实,因此新青年对社会主义还存有怀疑态度,故选A。BC都是题干中新青年这样回答的内容之一,因此不是对主要原因的正确分析;D是题干中新青年这样回答直接反映情况,属于表象而非原因分析。 1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作者认为,“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使各

28、人自己充分发展”,可见作者希望新青年发展自己,把自己“铸造成器”,故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的主符,排除。 15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与题干“1920年9月”不符合,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推翻资产阶级统治,B 项错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 年,故C项错误。由材料“1920年” “阶级战争”“劳动阶级”“革命的手段”等信息可知,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故D项正确。 16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根据“都是半路出家,脑筋中已受了许多旧文学的毒”可见材料着重对旧文学的批判,没有阐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故A项

29、错误;题干中“现在自己洗刷自己”强调利用自身的改造摆脱旧文学的束缚,故B项正确;题中虽然提到文学改良,但没有谈文学改良的内容和方向,故C项错误;在题干中没有明确提到文学改良的方向,只是谈到知识分子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判断是否会用西方文化取代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17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共产主义者”即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在工人群众中开展“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说明他们开始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介绍到工人群众中去;“要把土地、工厂收归劳动者所有的传单”体现了他们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运动,由此推理可知D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B项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18答案及解析

3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这里是说各种思潮兴起,并不能说明AB项,故排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各种思潮的传入,正反映了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B项符合题意;材料是在说明各种力量导致各种思潮兴起,并不能表明D项。所以应选C。 19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A项只反映出谋求经济的平等,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故B项错误;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故C项正

31、确;材料强调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才能消除阶级冲突,故D项错误。 20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均富”即要求缩小贫富差距,其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体现,A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思想家,B项错误;C项违背r国民党的阶级立场;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应是民权主义思想,D项错误。 21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共革命道路的选择。由材料信息“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和“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可以分析出当时中共党内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所以本题选B项。 2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党中央办事,总是同地方商量”强调要

32、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中央必须与地方协商,不可采用单纯的行政命令也即不能过分地中央集权。据此推理,B项正确。适度的中央集权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A项错误;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中央与地方商量并非说明中央对地方不可采用行政命令,D项错误。 23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主要体现。这强调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的曲解;1986年,邓小平理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4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

33、态环境保护等之间的关系,治理雾霾,促进一些企业实现转型和升级正是对此的体现。 25答案及解析:答案:(1)社会背景:民众普遍缺乏民主意识和建立民主政治的能力,民主共和名存实亡。原因:当时中国社会积腐太深,唯有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2)内涵:人格自由,个性独立。实现“解放”: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社会影响:使近代中国文化由封闭走向开放;颠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推动了多元文化和思想格局的出现。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民众普遍地缺乏民主觉醒,没有建立民主国家的智能”分析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社会背景;结合青年是国家民族的希望来回答“原因”。(2)根据材料二

34、“独立自主之人格”即可得出陈独秀所说“解放”的内涵;再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来回答如何实现这种“解放”; 根据材料三“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颠覆了其延续两千余年的独尊地位与话语霸权”“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等即可概括指出社会影响。 26答案及解析:答案:(1)不变:希望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变:中国采用何种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原因: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中国近代政治局势的复杂多变;中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梁启超个人的际遇等。(2)策略:发动革命,建立共和国努力: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

35、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掀起轰轰烈烈的护法、护国运动等.(3)背景:日本侵华,民族危机深重。表现:创立了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民主制度;通过三大改造,成功解决了落后国家如何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难题。解析:(1)不变”可据材料中“梁启超的理想便是资产阶级国家”得出,“变”可据材料“坚决维护民主共和”得出;“原因”应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分析回答。(2)“策略”据材料可得出是发动革命,建立共和国;“努力”结合所学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作答。(3)“背景”据材料中时间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作答;“表现”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活动作答。 27答案及解析:答案:论题

36、: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阐述:十年“文革”使中国错失了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复出,社会正处于百业待兴,百废待举的社会转折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中共中央纠正了“左”倾错误方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平反重大冤假错案;在经济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尝试;思想文化:真理标准的讨论推动了思想解放,尊重科学和教育,尊重知识和人才;文化生活逐步走向开放。对外关系: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中日、中美建交,开始了经济文化的交流。综上所述,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是抓住历史机遇,推动社会发展和转型。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确定要论述的主题,如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论述过程中要将改革开放发生的背景、变化的表现和影响论述全面,以此论证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