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9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商业发展概况1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2周朝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有强大实力的商人;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4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5. 宋元时期: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6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2
2、)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3)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4)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5)金融:纸币的出现和使用。(二)城市的繁荣商业贸易发展水平的不同,古代城市呈现不同的面貌。1自周秦迄唐代城市的特点(1)县治以上的城市,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2)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与
3、市场规模不大。(3)唐代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2宋代城市的特点(1)坊市界限消除,形成街市。(2)市的启闭时间、场所自由化,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等。(3)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3唐宋时期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繁盛一时。4明清时期城市的特点: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三)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2发展历程(1)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2)汉代,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
4、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社会经济造成的阻碍。(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4)明清时期政策:统治者对商业的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经常对商人进行盘剥。影响: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盐铁官营”政策“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农业(1)天
5、工开物中涉及的生产技术领先世界。(2)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水稻亩产量增加。(3)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4)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手工业: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占据主导地位。3商业(1)明中叶以来,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活跃。(2)出现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发展成工商业市镇。4国力: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高,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二)资本主义萌芽1含义:明中叶以后,在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2表现(1)苏州:出现“
6、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表明当地已经形成了劳动力市场。(2)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出现雇工;出现民营手工工场,把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都较高。3地位:只是出现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4阻碍因素(1)“男耕女织”家庭生产结构长期存在,巩固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2)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3)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如“海禁”、矿禁等,限制了市镇手工商业的发展。(4)“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击,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三)近代前夜的危机1“
7、海禁”政策(1)原因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西方殖民势力东来。统治者担心东南沿海人民与西方殖民势力和抗清势力相互结合,会给统治秩序造成威胁。(2)内容:限制中外贸易与对外交往。(3)评价: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2危机(1)西方:开始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殖民扩张,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2)中国:处在农耕经济发展的顶峰时期。(3)结论: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大体定局。“海禁”与“闭关锁国”“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闭关锁国
8、”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十三行”。“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宋元明清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宋元时期宋朝时期,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
9、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元朝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2)明清时期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1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特点春秋战国时的大商人都出于中原地区。这是当时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同时,大商人无一例外都与政治有密切
10、的联系,或把政治经验运用于经商,或以财富换取政治地位,封建社会大商人的这一特点,自始就已表现出来了。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思维激活作者认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商人都出于中原地区,而且体现出大商人和政治联系密切。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就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市场的情况来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相当薄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此时中国内部存在着四种市场模式,即地方市场、城市市场、区域市场和全国性市场。只有全国性市场的流通,包括海外贸易才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重要前提。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思维激活史料从市场角度论述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前提条件
11、,但明清时期这些条件均不充分,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始终不能发展壮大。探究1古代商业管理的变化史料一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摘自唐六典史料二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1)史料一说明唐代政府对商业的管理非常严格,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史料二呈现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政府的监管有所松动。(1)根据史料一,说明唐代的坊市制度有何特点。(
12、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唐代相比发生的变化。提示(1)市坊布局规整,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坊市有严格的时间管理。(2)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松动;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影响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因素(1)社会政局是否稳定。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反之,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止,就会严重影响商品交换的进行。(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农业发展带来农产品的增加和农民的农产品有了剩余,手工业发展带来手工业产品的增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需要交换,这个过程就是由商人通过商业完成的。所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3)国内交通和中外交
13、通的状况。比如,秦朝修筑驰道、隋朝开通大运河和元朝开凿大运河(如通惠河),这都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也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4)货币的发展。货币的统一,柜坊、飞钱和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品交换的进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5)政府采取的政策严重影响着商品交换的进行。在我国古代,统治者采取的不同政策会对商业产生不同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都严重阻碍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南宋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带来了南宋时海外贸易的兴盛。探究2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史料一中国古代社会从争夺资源这个静态角度讲,农业和商业是对立的。重农则商业受到抑制,抑商则为农业发展提
14、供更多资源。决定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两大条件就是人口和土地。摘编自康晶晶、张增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再析以西汉为例史料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摘编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1)史料一从“资源”这一角度分析了古代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原因。(2)史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的中国几乎与世界隔绝的状况。(1)从史料一中可以看出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5、?(2)史料二主要反映出海禁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提示(1)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保护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确保赋役征派,巩固封建统治。(2)中国丧失了向外国学习先进文化的机会,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比较“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不同点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相同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同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相同点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长不
16、同点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立足家国情怀探究古代中西交流的平台丝绸之路材料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时,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路,叫作“广州通海夷道”,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当时通过这条通道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其中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为四大宗出口货物;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
17、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唐朝的丝绸之路根据材料,分析唐宋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及作用。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制度、文化、生产技术”“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奇珍异宝”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世界、对自身及二者的交流角度回答。答案特点:交往范围广泛;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传入中
18、国的主要是外国的土特产、物种、艺术等;货物输出伴随文化传播,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中华文化圈。作用:使唐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促进了唐宋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2)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
19、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东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3)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4)汉代至宋代,丝路贸易发展的特点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汉代以陆路为主,宋代以海路为主,唐代陆路、海路并举。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注重平等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考法示例】还原社会情境,灵活考查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2020全国卷24)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
20、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知情境:本题通过对不同时期货币的展示,还原社会情境,要求回答货币形制变化的社会原因。明立意:以不同时期部分货币形制图切入,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素养。抓关键: “贝币”“布币”“五铢钱”,从以上货币形制的演变入手解答此题。理思路:货币是基于商品交换的出现而出现的,也是基于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先秦到汉朝,货币形制的演变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项符合题意。【真题体验】1古代棉织业、区域贸易的发展(2019全国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
21、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D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被江淮商人收购后,在江南生产棉布,之后棉布又被卖回山东,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特色,故D项正确;运河运输是隋唐以后重要的常规航运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出现变革,故A项错误;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经济特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非土地制度调整的产物,与货币制度改变没有关系,故B、C两项错误。2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2019全国卷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
22、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C由材料信息可知,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比明代增加了很多,这表明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故选C项;“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缺乏史实支撑,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D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3明代朝贡贸易的特点(2018全国卷27)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
23、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B由题中所给的绘画看不出其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区别,故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官方组织的朝贡贸易,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由材料无法得出海禁政策解除的信息,故排除C项;“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属于中国传统观念,没有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故排除D项;明朝君臣对朝贡贸易贡品的认识不是很清楚,遂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对其加以解读,认为它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故B项正确。4明朝经济发展的影响(2017全国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
24、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B饮食器具使用标准的差异反映的是一种等级秩序。明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到明朝后期这种规定被打破,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1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前期,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如果一年内投入百万巨资,就可以收获二十万利息。由此可以推知,西汉前期()A商业资本比较活跃B重农抑商政策被舍弃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D长途贩运已较为普遍A由材料中“民
25、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可知,西汉商业资本充斥于民间,一方面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说明了商业资本的活跃,故选A项;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从总体来看,中国都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B项;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商人的社会地位都不高,故排除C项;题干涉及的是民间借贷现象,不是长途贩运现象,故排除D项。2(2020珠海一模)以诗证史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下表中的诗句可以用来说明唐代()诗句 出处产业论蚕蚁,孳生计鸭雏 唐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缯日已贵唐丁仙芝赠朱中书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唐杜荀鹤送人游吴 A.国家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农村草市贸易呈现繁荣C副业收入
26、成农民主要收入D农村经济商品化的发展D在白居易诗作中提到了把“蚕蚁”当成了一种产业,多多繁殖“鸭雏”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在丁仙芝诗作中提到了“东邻”和“西邻”从事商业的情况;在杜荀鹤诗作中提到了“卖菱藕”及“载绮罗”等商业活动。据此可知,在唐朝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现象比较普遍,说明在该时期,农村经济商品化有了较快的发展,故选D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排除A项;表格中的诗句没有述及农村中草市的贸易“繁荣”,排除B项;表格中的诗句述及了农民把农产品拿到市场去卖的现象,但没有述及其主要收入依赖副业,排除C项。3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
27、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抑商政策的松动 B生产方式的革新C田庄经济的兴起 D社会经济的转型A阶级的流动性增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这跟抑商政策的松动有密切关系,故选A项;明中叶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生产方式有所改变,与题干时间不相符,故排除B项;田庄经济兴起是东汉时期,故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意味着社会经济的转型,故排除D项。4(2020合肥一模)宋代一部分士大夫提倡日用之学、治生之术,积极参与以往被士大夫讥为“堕落”行为的诸如土地兼并、商业贸易、放利贷等与民争利的行为。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民价值观
28、念的转变 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 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B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土地兼并由原先被讥为“堕落”行为到士大夫积极参与的转变恰好说明这一过程,故选B项。5(2020扬州模拟)明朝陈子龙明经世文篇记载了唐枢论述“倭患”根源的一段言论:“中国与夷各擅生产,故贸易难绝。利之所在,人必趋之。本朝立法,许其贡而禁其为市,夫贡必持货,与市兼行。盖非所以绝之。”此论述可以佐证当时()A中外贸易空前繁荣 B民间贸易突破海禁政策C海禁政策全面瓦解 D禁止外商来华进行贸易B根据材料“中国与夷各擅生产,故贸易难绝。利之所在,人必趋之”可知,原有贸易关系的存在使得政府
29、立法难以禁止民间贸易,侧面说明民间贸易突破海禁政策,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6(2020唐山六校联考)据史料记载,海禁下的明代走私现象远超前代,既有民间百姓的走私活动又有外交使节和沿海兵勇利用官方便利的走私行为。该现象说明()A明朝手工业品受到海外青睐B利润丰厚令人们铤而走险C封建制度衰落腐败领域延伸D政策失当致商业行为变异D材料“海禁下的明代走私现象远超前代”说明海禁政策使商业行为出现变异(走私严重),故选D项;材料说明明朝海外走私的原因是海禁政策,不是手工业品的优势 ,排除A项;材料“利用官方便利的走私行为”不能说明铤而走险,排除B项;材料“民间百姓的走私活动”不是腐败行为,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