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5536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0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7)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商业的发展,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2“市”的发展(1)秦代:以法律规定

2、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5)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市”“草市”“夜市”“晓市”(1)“市”: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政府直接监管,宋代以后有所改变。(2)“草市”: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地域限制。(3)“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

3、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打破了时间的限制。(4)“晓市”:也称早市,是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3商业城市(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3)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经“雄富冠天下”。作为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湖州也成为物产丰富、商业发达的都会。(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5)清代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工商名镇: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五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

4、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这一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问题: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商业活动逐渐突破时空限制,获得发展。原因:农业、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政府对商税的依赖增加,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3)概况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历代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4)影响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辩证看待“抑商”政

5、策唯物史观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对每一特殊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全面的分析。“抑商”主要是“抑制私营工商业”,而非不加区别地绝对抑制,汉唐时期官营工商业的发展就是这一政策的典型体现。但是“抑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取,比如西汉初年的“抑商”在当时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取的,阻断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2“海禁”政策(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2)沿革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注重“朝贡”贸易体制。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短暂的“开放”实质上具有官

6、方垄断的性质,仍然禁止民间贸易往来。(3)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3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出现: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使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在明清时期开始出现。(2)表现: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的发展,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清代已经出现较成熟的手工工场。(3)特征:雇佣关系的存在,地区性、不平衡性突出。(4)缓慢原因政府采取控制和掠夺的手段压制工商业。“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

7、业和繁荣的商业,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1宋元明清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2)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加上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3

8、)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4)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它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5)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

9、商。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2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人们通过商业贸易,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2)在古代中国,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3)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

10、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4)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1秦汉时期丝织业的发展与丝绸之路相得益彰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x,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

11、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思维激活材料阐释了秦汉丝织业发展的状况,从秦汉官营丝织业规模、发展程度、经营模式、消费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认识丝绸之路的开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2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发生的新变化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

12、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思维激活张岂之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发生新的变化,主要是乡村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经济作物在乡村普遍种植;农民出现了阶层的分化;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这说明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探究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史料一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一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史料二市井

13、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东京梦华录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梦粱录史料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谢肇淛五杂俎(1)史料一表明唐代市坊分置,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2)史料二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3)史料三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江南新安为徽商,江北山右为晋商,两者因经商而致富,徽商尚奢而晋商尚俭。(1)根据史料一、二,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的

14、主要变化。(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提示(1)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新现象:商帮出现。特点: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古代商业发展的六大趋势1商业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些限制被打破。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

15、;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5城市职能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6交易范围的变化: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探究二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史料一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商鞅变法“(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

16、纱。”明史舆服志史料二“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明太祖实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大明律“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将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江。”清世祖实录(1)史料一中两则史料反映了历代王朝一直强调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史料显示从战国一直延续到明代。(2)史料二中三则史料主要介绍明清两朝实行的海禁政策。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

17、行贸易。在对外贸易方面,注重建立和维护“朝贡”贸易体制。(1)史料一中两则史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由以上史料能得出哪些结论?(2)史料二中三则史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由以上史料能得出哪些结论?提示(1)现象: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对工商业实行压制。结论: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但也造成工商业发展缓慢。(2)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结论:明清政府为维护统治,限制对外交流,但最终并未达到抵御外来侵略的目的。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不同点实施时期战

18、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侵略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相同点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内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探究三明清经济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史料一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

19、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研究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史料二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了扩大发展的机会。论明清的金融机构(1)史料一信息“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说明政府设关卡,收重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沿海人民生活日益贫

20、困、社会动荡。(2)史料二中“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说明明清金融机构的发展创新有限,直接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未能推动社会经济的最终转型。(1)史料一论述了明清时期政府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根源何在?(2)史料二描述了明清商帮和金融机构的发展概况。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了扩大发展的机会”。提示(1)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商品;地主和商人大量买房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政府设关卡,收重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根源:腐朽的封建专制制

21、度。(2)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遭受打击;重农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金融创新力度有限,业务单一,难以对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商帮仍是传统意义的家族商人。全面认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1概念: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有自由身份的雇工,面向市场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2缓慢发展的原因3历史地位(1)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但发展十分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社会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2)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个别部门,没有深入农村,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立足家国情怀探究古代中西交流的平台丝绸之

22、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时,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路,叫作“广州通海夷道”,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当时通过这条通道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其中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为四大宗出口货物;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

23、作“海上香料之路”。唐朝的丝绸之路根据材料,分析唐宋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及作用。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制度、文化、生产技术”“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奇珍异宝”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世界、对自身及二者的交流角度回答。答案特点:交往范围广泛;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传入中国的主要是外国的土特产、物种、艺术等;货物输出伴随文化传播,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中华文化圈。作用:使唐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

24、步;促进了唐宋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欧洲罗马帝国。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2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东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3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

25、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4汉代至宋代,丝路贸易发展的特点(1)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2)汉代以陆路为主,宋代以海路为主,唐代陆路、海路并举。(3)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5)注重平等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考法示例】运用学术情境,隐性考查清代商业发展(2019全国卷)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

26、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知情境:运用“研究表明”的学术情境,要求认知清代商业的变化。明立意: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角度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抓关键: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比明代增加了很多。理思路: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与明代相比明显增加,这是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结果,故C项正确;清代中期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故A、B两项错误;早在明代白银就已经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D项错误。【真题体验】练点:中国古代货币形制的变化1(2020全国卷)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

27、国家统一的推动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两个关键信息“形制变化”“共同原因”。先秦到汉朝,货币形制的演变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项符合题意;A项与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不符,排除;货币形制的演变与审美有关,但不是主要原因,C项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分裂割据与D项不符,排除。练点:明朝的朝贡贸易2(2018全国卷)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

28、传统观念更新B由题中所给的绘画看不出与传统绘画的区别,故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官方组织的朝贡贸易,“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由材料无法得出“海禁”政策解除的信息,故排除C项;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属于中国传统观念,没有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故排除D项;明朝君臣对朝贡贸易贡品的认识不是很清楚,遂用传统文化来对其加以解读,认为长颈鹿就是传说中的“麒麟”,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1)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不但有东西陆路交通,而且已开通向东、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时期,陆路贸易地位下降,海路贸易地

29、位日渐上升。(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文化,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练点:经济发展对社会等级秩序的影响3(2017全国卷)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

30、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B饮食器具使用标准的差异反映的是一种等级秩序。明朝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到明朝后期这种规定被打破,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这一变化与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市民兴起的根源也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说低级官员也使用玉制器皿,不能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故排除。练点:明代的跨区域贸易4(2015全国卷)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

31、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B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实现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期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1(2020福州一模)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北宋政府不再直接经营茶叶买卖,改由中央发卖茶引(专卖凭证)给商人,商人贩茶时,须持茶引经官府秤量、点检、封记、启封,在指定地点发卖。这一变化()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

32、发展B扩大了地方经济自主权C导致茶叶销量大幅下降D取消了官营专卖的制度A从材料信息可知,北宋不再实行官府直接买卖茶叶,开始允许商人贩茶,虽然整个过程受政府的管理,但是给了商人自由贩茶的权力,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选A项。2(2020茂名一模)万历时期,北方地区如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扩大棉花种植面积,通过运河向江南的松江等棉纺织中心提供原料,而那里织成的棉布又通过运河贩运到北方。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白银的广泛使用 B商业市镇的兴起C长途贩运的兴盛 D地区经济的差异D由题干材料可知,万历时期,北方种植棉花,南方盛产棉布,这说明南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有所差异,故选D项;材料中未涉及货币的使用,

33、排除A项;材料中仅提及南北方未提及具体市镇,排除B项;长途贩运的兴盛为这一现象提供了条件但并非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3(2020宜宾二模)王夫之认为前朝以实物缴税耗损颇多,提出“钱则在民在官,不必计值以求附于豪右,流通于四海而无不可得”的货币缴税方式,此后得以流行。据此推知,明末清初()A自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B朝廷国库的粮食储备充盈C朝廷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D农业中人身依附有所放松D根据材料“不必计值以求附于豪右,流通于四海而无不可得”可知,货币缴税方式因货币来源的多样性、方便性,让农民可以有更多生计选择,使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放松,故选D项;自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表现是农民普

34、遍破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王夫之提倡货币缴税方式是出于“实物缴税耗损颇多”,而不是从国库粮食储备多少来考虑的,且材料并未提及朝廷国库的粮食储备,无法得知是否充盈,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末清初并未改变,排除C项。4乾隆年间,在江浙一带的蚕桑产区,每当蚕茧收成时,便有商人分赴各村,利用蚕家急于出售的心理,乘机贱价收购,垄断市场。他们还通过放款预购的方式,进一步控制小生产者。这说明()A江浙的蚕桑生产居全国首位B江南地区自然经济逐渐瓦解C农民承受着政府繁重的剥削D商业资本已渗透生产领域D根据材料“乘机贱价收购,垄断市场”“还通过放款预购的方式,进一步控制小生产者”可知,商人利

35、用自己雄厚的资本优势已经开始控制生产领域,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呈现全国其他地方的蚕桑生产情况,无法得出江浙的蚕桑生产居全国首位,排除A项;材料中未有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且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要到鸦片战争以后,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当地蚕农受到商人的盘剥而不是政府,排除C项。5(2020珠海一模)以诗证史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下表中的诗句可以用来说明唐代()诗句出处产业论蚕蚁,孳生计鸭雏 唐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缯日已贵 唐丁仙芝赠朱中书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唐杜荀鹤送人游吴A.国家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农村草市贸易呈现繁荣C副业收入成农民主要收入D农村经济

36、商品化的发展D在白居易诗作中提到把“蚕蚁”当成一种产业,多多繁殖“鸭雏”以拿到市场上去卖;在丁仙芝诗作中提到“东邻”和“西邻”从事商业的情况;在杜荀鹤诗作中提到“卖菱藕”及“载绮罗”等商业活动。据此可知,在唐朝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现象比较普遍,说明在该时期,农村经济商品化有了较快的发展,故选D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排除A项;表格中的诗句没有述及农村中草市的贸易“繁荣”,排除B项;表格中的诗句述及农民把农产品拿到市场去卖的现象,但并没有述及其主要收入依赖副业,排除C项。6(2020唐山联考)据史料记载,海禁下的明代走私现象远超前代,既有民间百姓的走私活动又有外交使节和沿海兵勇利用官方便利的走私行为,该现象说明()A明朝手工业品受到海外青睐B利润丰厚令人们铤而走险C封建制度衰落腐败领域延伸D政策失当致商业行为变异D材料“海禁下的明代走私现象远超前代”说明海禁政策使商业行为出现变异(走私严重),故选D项;材料说明明朝的海外走私的主要原因是海禁政策而非手工业品的优势 ,排除A项;材料“利用官方便利的走私行为”不能说明铤而走险,排除B项;材料“民间百姓的走私活动”不是腐败行为,排除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