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十六单元 第41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9241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十六单元 第41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十六单元 第41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十六单元 第41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十六单元 第41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十六单元 第41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十六单元 第41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十六单元 第41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1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考纲清单 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一、梭伦改革1改革背景(1)政治危机贵族政治下,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十分尖锐。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要求分享政治权利。(2)经济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平息矛盾,结束动荡。(3)形势紧迫雅典社会动荡使经济发展迟缓。周围城邦实力增强,沉重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2改革措施领域改革措施影响经济颁布“解负令”,废除了债务奴隶制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颁布法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的实力政治

2、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并规定各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社会习俗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发展了雅典经济,增强了城邦实力3评价(1)积极作用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

3、政治的基础。(2)局限性很多改革措施的“折中”色彩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其民主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以财产资格来确定政治权利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二、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2)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2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2)经济: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3)政治: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4评价(1)积极:

4、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2措施(1)实行均田制。(2)设立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3)迁都洛阳。(4)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北魏的封建化。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4评价:促进北方经济的

5、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四、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2措施(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2)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4评价(1)

6、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1商鞅变法体现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要求(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还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3)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县制的建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

7、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治制度。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2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1)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推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丰富、发展了各民族文化。(2)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要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4)从本质上

8、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启示(1)改革必须遵循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但也应防止在改革中出现用人不当、执行不力等问题。(3)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既得利益,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注重改革的实效性。4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不同点背景新旧社会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北宋中期面临统治危机目的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挽救统治危机实质一场封建化的改革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相

9、同点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有最高统治者支持;都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措施比较全面,都调整了生产关系一、谋求国利民福的改革真题体验1(2019江苏高考,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梁启超王安石传材料二“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

10、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答案(1)态度:梁启超褒;前人贬。原因: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认识偏激。(2)政策设计: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积极效果: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11、;有利于发展生产。(3)原因:主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客观: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得出前人的态度为贬;根据“其施政之本意可谓之良”可得出梁启超的态度为褒。第二小问根据“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其为意气偏激”分析其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免役法的内容回答。第二小问回答免役法的积极作用即可。第(3)问,需结合清末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形势,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针对训练1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莫衷一是,褒贬不一,其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以发展财政经济为核心,其理财思想对后世的改革具有借鉴

12、意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王安石奉“富民”为变法宗旨,但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抱负难以充分施展。至元丰亲政后,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葛金芳、金强近二十年来王安石变法研究综述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提出“理财为方今先急”的背景以及“理财以农事为急”的目的。(2)材料二认为“变法轨迹

13、发生逆转”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富国”因子的变法措施。(3)封建学者把王安石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认为王安石“是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你认为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怎样的原则。答案(1)背景:冗兵、冗官、冗费,导致“积贫”局面。目的:増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土地兼并。(2)原因:宋神宗借王安石变法聚敛财富,使“富民”指导思想发生改变。措施: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3)原则:一分为二的辩证评价;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用生产力的标准去评价。二、促进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改革真题体验2(2017江苏高考,24

1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15、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解析第(1)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列出主要条目即可;“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是汉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材料中“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是改革的影响,而不是现象。第(2)问民族融合的特点,从方式、内容等方面归纳即可。第(

16、3)问,要审透“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社会发展包括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等方面,“积极作用”定性为正面作用。针对训练2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北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材料二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

17、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材料三(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2)根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特点。(3)材料二、三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目的:巩固北魏统治。(2)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3)不同:材料二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材料三作者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因素:评价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历史的时代变迁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