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成才之路》2015版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3)练习:单元检测7.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796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才之路》2015版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3)练习:单元检测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成才之路》2015版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3)练习:单元检测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成才之路》2015版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3)练习:单元检测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成才之路》2015版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3)练习:单元检测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成才之路》2015版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3)练习:单元检测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成才之路》2015版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3)练习:单元检测7.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成才之路》2015版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3)练习:单元检测7.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成才之路》2015版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3)练习:单元检测7.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成才之路》2015版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3)练习:单元检测7.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成才之路》2015版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3)练习:单元检测7.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成才之路》2015版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3)练习:单元检测7.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成才之路》2015版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3)练习:单元检测7.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七单元 单元检测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使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解析:注意关键词“1964年”。中国建成大亚湾核电站以及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1970年,排除B、C、D三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

2、炸成功,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改变。答案:A2(2015合肥高二检测)2011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情况,强调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并决定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暂停审批核电项目。下列有关我国发展原子能的表述错误的是()A1956年,我国把原子能列入全国科技发展远景规划B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1984年,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开工建设D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建成的第一座核电站解析: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建成的第二座核电站。答案:D3(原创题)建

3、国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首次进行载人飞行和首次实现与“天宫一号”对接的飞行器分别是()A“神舟1号”“东方红一号”B“神舟4号”“神舟5号”C“神舟5号”“神舟8号”D“神舟1号”“神舟9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了解。“东方红一号”是我国于1970年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神舟”系列飞船是我国进行航天实验的飞行器。其中,“神舟5号”首次载人飞行成功;“神舟8号”首次实现与空间飞行器的对接,为建立空间站做准备。答案为C项。答案:C4阅读下框内的文字材料。它们最有可能是对我国哪一事件发表的评论()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B“神舟5号”发射成功C我国第一颗原子

4、弹爆炸成功D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中程运载火箭解析:通过题干中的“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及“中国人进入太空”等关键信息综合判断,可知该事件为“神舟5号”发射成功。答案:B5(2015福州高二质检)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价值的是()A网络技术B杂交水稻C“两弹一星”D火药解析:杂交水稻有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从人文精神角度看,最有价值。答案:B6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成为继著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先生后,第二位“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得主。之所以获得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在()A航天技术领域的贡献B农业科技领域的贡献C人类基因研究领域的贡献D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解析: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

5、在对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培育上,属于农业科技领域。答案:B7(2015北京朝阳区高二统考)以下四幅题词,属于毛泽东为科学文化工作题写的是()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科学文化工作”。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答案:B8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

6、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指学术问题上自由争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侧重于政治主张的争鸣。答案:D9(2015大连学业水平检测)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影响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因素是()A“双百”方针的贯彻B昆曲名剧的涌现C大众舆论的吹捧宣传D“教育大革命”的推动解析:解答本题注意时间“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文艺建设随之展开。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昆曲复兴就是贯彻这一方针的

7、产物。答案:A10建国后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生机勃勃,表现在()出现大批文学作品拍摄了一些文艺影片学术界探讨问题的风气浓厚学校教育有新的发展ABCD解析:建国后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的科学、文艺等蓬勃发展,出现了大量文学作品、文艺影片,学术交流活跃,基础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答案:A11(原创题)“文革”结束后,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下列文艺作品属于“文革”后的是()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电影建国大业京剧智取威虎山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寓言诗蝉的歌ABC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建国以来我国文艺作品的识记。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寓言诗蝉的歌都是“文革”前的作品;京剧智取

8、威虎山是“文革”期间的作品;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以爱情为题材,显然属于“文革”后的作品;电影建国大业拍摄于建国60周年之际,亦属于“文革”后的作品。答案:B121984年谭其骧说:“当前,我国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理所当然,在文化上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政策。”文化上的“对内搞活”政策,主要指的是()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五讲”“四美”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D“三个面向”解析:文化上的“对内搞活”指的是在文学、艺术方面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允许文学、艺术自由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繁荣发展。所以C项符合题意。答案:C13(2015南昌高二模拟)“百花齐放,百家

9、争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但在贯彻中曾历经曲折。其主要原因是()A“百花齐放”使大部分文艺作品偏离了主题B“百家争鸣”仅仅局限在科学上的不同派别C这一方针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的社会现实D将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阶级斗争解析:“双百”方针在贯彻实施过程中遭遇挫折,主要是因为受到“文革”时期“左”倾错误的影响,即把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阶级斗争。答案:D*14.20世纪50年代后期,人民日报曾报道说,南开大学仅在45天内就完成了1761个科学研究项目,其中575项已赶上或超过国际水平。该校制成的离子交换剂“能使海水变为淡水,由海水中提取黄金,提炼

10、稀有元素,净化工厂废水,在医学和国防上也有很大用处”。材料主要表明()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C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D“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掀起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情况是不符合现实的,是违背客观规律的,说明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答案:C*15.如图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青年在田间劳动的状况,这是当时广大学生“认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一个缩影。这种教育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民族文化素质得以提高B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得以缩小C封建文化糟粕得以清除D国家出现“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民族文化素质不是得以提高而

11、是下降,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对封建文化的糟粕是否彻底清除与此无关。“文化大革命”时期偏重政治和劳动教育,忽视了科技文化知识的培养,导致D项的出现。答案:D16(2015三明市高二质检)“文革”期间,一大批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等在恶劣环境下,努力工作,使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包括()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ABC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生在1964年,发生在1965年,发生在1967年,发生在1970年,属于“文革”时期的成果的是。答案为C项。答案:C1719

12、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考生的考试用纸,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由此,你可以获得的信息是()高等学校开始大量招收“工农兵学员”国家在教育战线实行拨乱反正国家开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ABCD解析:“工农兵学员”主要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211工程”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提出来的,排除含或的选项。答案:B18(2015辽宁五校高二联考)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3、这体现了教育具有()A先导性、全局性作用B历史性作用C统筹性作用D阶段性作用解析:关键信息“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优先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答案:A19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在科教文化领域进行大力整顿。其主要举措包括()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恢复高考于1978年初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ABCD解析:不属于科教文化领域的措施,故排除。正是当时科教文化领域实行的举措。答案:A20王军同学在整理父亲书房时,偶然发现书中夹着一份大学招生宣传册,其中介绍有某学校本科生在校人数,并设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等。这份宣传册最早可能印制于()A20世纪60年

14、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建立了学位制度,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答案:C21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D教育的发展需要有前瞻性解析:“面向现代化”强调教育发展的目的在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面向世界”强调与世界接轨,“面向未来”强调教育要具有前瞻性。“三个面向”的实质是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C、D两项说

15、法不全面,B项说法没有体现。答案:A22下表为新中国历年高等院校招生数统计表(注:1949年为当年高校毕业人数)。年份19401952196519661970197719791984199219982008人数(万人)1.26.616.402728.44875160599下列各项对此表分析不正确的是()A共同纲领的颁布促进了建国初期高等教育的发展B三大改造的完成推动了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C政治动荡导致了“文革”期间高等教育瘫痪D“科教兴国”战略促使高等教育迅猛发展解析: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结束于1956年。由图表中的数据推断不出它的完成推动了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故符合题意的答案为B项。

16、答案:B23(2015茂名高二模拟)“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A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析:由“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等信息判断,这部法律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答案为B项。答案:B24下面是有关我国科技教育发展的决策或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着手实施“希望工程”提出“三个面向”方针ABCD解析:是在1964年,是在1995年,是在1989年,是在1983年。故答案为C项。答案:C25(2015宣城高二检测)中国

17、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说:“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有教无类”颁布义务教育法“三个面向”方针发展“希望工程”ABCD解析: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教育公平,而“三个面向”方针是教育的现代化主张,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义务教育法和“希望工程”有助于困难群体接受教育。故答案为C项。答案:C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8分,第27小题16分,第28小题16分,共计

18、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的所有电力都投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最大的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曾多次给予中国核威胁。在朝鲜战争、台海危机、珍宝岛冲突等一系列重大历史关头,中国的上空经常战云密布,中国多次承受着挨原子弹袭击的风险。面对威胁,中国共产党毫不妥协、畏缩,最终研制出了自己的核武器。材料三在吸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

19、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材料四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由钱学森担任院长,中国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3年,中国发射“长空1号”卫星失败,这是中国第一次卫星发射失败。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

20、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2003年,“神舟5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10年,“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材料五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95年的3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我国自主研制原子弹成功的原因。(4分)(2)依据材料四,指出19562010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4分)(3)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国际格局和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科技

21、发展与经济建设、国家地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6分)解析:第(1)问注意结合材料进行概括。第(2)问要根据材料四中的关键信息,如“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发射失败”“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等进行概括总结。第(3)问注意题干限定词“国际格局和国内经济体制”。第(4)问虽是开放性试题,但解答时必须注意提炼材料中的相应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答案:(1)苏联不肯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美国和苏联对中国进行核威胁;加强国防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或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我国科研人员在吸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艰苦创业、自力更生。(2

22、)独立自主研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走向国际市场;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3)国际格局:由美苏“冷战”(两极对峙)到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国内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条件:领导重视,决策科学,科研人员努力,大量经费投入,教育水平提高等。关系:科技发展决定了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同时它的发展又依赖于经济这一物质基础的发展;科技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27(2015福建莆田高二检测)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电影百年献礼的重点大片定军山(2006年)2月23日下午在

23、兰州首映,该片同日在全国数字院线同步上映。作为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自开拍以来备受关注。尔雅中国第一部电影与定军山材料二1956年前后我国电影创作又进入了第二次发展时期,出现了董存瑞(1955)、祝福(1956)、上甘岭(1956)、女篮五号(1957)等一大批优秀影片,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风格样式上也丰富多彩。周媛媛新中国建国初期电影事业的“三起三落”材料三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根据莫言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在1987年里一经公映,便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且带来了一片赞誉,无论

24、是在技术层面对华语电影所产生的影响,还是所带来的思想冲击,都是任何其他影片所无法比拟的。或者说电影红高粱里虽然也承载了导演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是完全像一般的探索片那样淡化情节,靠纯粹的电影视像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这部影片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入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东江娃电影红高梁随感(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电影产生并传入中国的原因。(6分)(2)指出“我国电影创作又进入了第二次发展时期”的主要政策原因,分析该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4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电影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2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电影事业发展的因素。(6分)答案:(1)产生的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摄影技术、缩短曝光、连续摄影等一系列技术的发明。传入的原因:工业文明的冲击;西学东渐;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2)政策:“双百方针”。目的: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繁荣社会主义文化。(3)特色: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从实处入手,通过曲折的故事、具体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生命主题。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政策的导向;思想的解放;科技的进步;艺术家的努力等。*28.(2015南京高二检测)1952年,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

26、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下表为院系调整前后著名理工科教授在高校(以原著名大学为中心)的分布表。大学名称调整前总人数调出人数留校人数调进人数调整后总人数清华大学655213114北京大学5241112031南京大学27189312浙江大学2624202协和医学院15213114交通大学139437上海医学院103707北方交通大学54101私立岭南大学6600取消私立教会大学5500取消小计(所/人)10/22410/1648/605/318/87其他(所/人)39/9032/6814/2258/14465/166总计(所/人)49/31442/

27、23222/8263/17573/253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材料二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材料三2005年,温家宝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

28、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背景。(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4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理工科教授的变化来看,整体上理工科教授人数下降,特别是如清华、北大等著名大学下降最多,

29、而岭南大学、教会大学等私立大学则被取消;从材料二分析可知,政法系科在校生急剧下降,而理工科在校生则呈现上升趋势,建立了许多专门院校。第(2)问,依据时间信息联系时代背景与相关重大历史事件,从政治、经济、外交和思想四个方面归纳背景。第(3)问,依据前两问的变化的特点和背景,从人才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对国家经济、教育事业发展等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答案:(1)综合性院校中理工科教授人数急剧下降;取消私立大学,偏重理工科,严重削弱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创建了许多专业工学院等。(2)政治上,人民政府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从列强手中收回了教育事业的自主权;经济上,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需要大量工业建设人才;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思想;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方针。(3)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严重削弱了人文社会学科和综合性大学;大学由“通才教育”变为“专才教育”,人才培养过于狭窄,阻断了培养大师级人才的可能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