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江苏省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744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江苏省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6年江苏省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6年江苏省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6年江苏省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6年江苏省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16年江苏省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16年江苏省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16年江苏省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16年江苏省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16年江苏省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16年江苏省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16年江苏省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2016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一模10)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这表明中央()A承认家庭副业公有属性B着力纠正“左”倾错误C开始改变人民公社体制D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题干中提到家庭副业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因而中央不承认其具有公有属性,故A项错误;题干中“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说明中央对农

2、村的经济工作进行调整,是纠左的表现,故B项正确;1962年虽然进行了纠左,但并没有改变人民公社体制,故C项错误;1962年农村经济体制并未进行改革,故D项错误。【答案】B2(2016江苏泰州一模9)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曾说:毛泽东同志在1955年冬就说过,将来会出现从来没有被人们设想过的种种事业,几倍、几十倍、以至几百倍于现在的农作物的高产量。今年的农业丰产完全证实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预见。这是共产主义风格的胜利,是破除迷信、彻底解放思想的胜利。这表明()A一五计划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B“大跃进”运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高产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D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

3、了“左”的倾向【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该社论反映出1958年大跃进中的浮夸风,与1957年已经完成的一五计划无关,故A项错误;“大跃进”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下降,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故C项错误;该社论反映出1958年大跃进中的浮夸风,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左”的冒进倾向,故D项正确。【答案】D3(2016江苏南通一模9)阅读下面工农业总产值指数表(1952年指数为100)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中国() 年份 农业总产值 轻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总产值 1953 1031 1267 1369 1956 1205 17

4、33 2623 1957 1248 1833 3107 A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C经济建设出现急躁冒进倾向D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模式【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依据所学,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提供的只是农、轻、重各业生产分别增长的数据,属于纵向比较,缺乏它们之间的横向对比,不能看出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失调的结论,故B项错误;由材料得知,当时农业、轻工业增长缓慢,重工业增长较快,综合来看经济增长速度在合理区间,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重工业增长速度较快,与材料相符,故

5、D项正确。【答案】D4(2016江苏南京、盐城二模11)毛泽东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在一个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内,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此会议()A通过了共同纲领文件B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D确定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总任务【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即材料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 ,但通过了共同纲领是1949年,

6、故A项错误;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材料中“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不符,故B项错误;1953年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与材料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1956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表明是1956年,1956年,中共八大会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D项正确。【答案】D5(2016江苏常州一模23)(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这个时期

7、,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 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促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因素。(4分) 【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1)根据材料一“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

8、素”可以归纳为朝鲜战争威胁国家安全;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材料一“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可以归纳为强大的政府权力;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 【答案】(1)因素:朝鲜战争威胁国家安全;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大的政府权力;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4分) 经济体制改革1(2016江苏泰州一模10)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国有企业改革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

9、立市场主体,由此可见国有企业改革()A要改变企业的所有制结构B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C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D目标是建立西方自由企业制度【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解析】国有企业改革仍然坚持公有制主导地位,没有改变所有制结构,故A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国有企业改革要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故C项正确;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西方自由企业制度有本质区别,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江苏南通一模11)邓小平说:“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

10、,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这一讲话()A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B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C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是为九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扫除阻力【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解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故A项错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故B项正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

11、1992年之后,材料涉及内容的只是所有制问题,故C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阐述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为九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扫除阻力,故D项错误。【答案】B3(2016江苏镇江一模22)(11分)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

12、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年份 项目 1760年以前 17611796年 17971820年 发布圈地法令 208项 1482项 1727项 圈占农民土地 310000英亩 1830000英亩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蓄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

13、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 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材料三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

14、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值猛涨。”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4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与英国相比,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有何显著特点?(3分) (3)概述材料三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两种观点。(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认识。(2分)【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三农问题主题【解析】(1)此题问因素,“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体

15、现了技术的进步推动圈地运动,从“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可以看出圈地法令的颁布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革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归纳。 (2)此题问特点,材料二“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体现了建立集体农庄,发展公有制的特点,“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蓄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特点,“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体现了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特点。 (3)此题问观点,“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

16、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体现了“包产到户”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的观点,“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体现了“包产到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的观点。 (4)此题问认识,材料一涉及到英国的规模化经营,材料二涉及苏联牺牲农民的利益发展工业,材料三涉及中国的“包产到户”,可以从规模化经营、保护农民利益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来归纳。【答案】(1)因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圈地法令的颁布;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大农场的推动等);工业革命的进行。(4分) (2)特点:建立集体农庄,发展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牺牲

17、农业发展工业(提供资金原料等)。(3分) (3)观点一:“包产到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分) 4(2016江苏常州一模23)(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十二条,肯定了农村集市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1962年中共中央发出农业六十条等指示,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覆盖的范围中,农村是计划较薄弱的环节,在“大集体”下存在着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当我国开始启动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时,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必定成为改革的先导。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自由市场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陈云指出,“必须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大、

18、各地情况不一样这个事实”,要求中央对地方、地方对工商企业的权力“集中不能过分”,“中央不可能包揽全国的事情,所以应当有适当的分权”,“扩大地方的职权是完全必要的”“有些企业的管理权要下放,财务要下放,利润也要下放”。他的这些主张,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的肯定,委托他主持制定改进经营管理体制的具体实施方案。他亲自代国务院起草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等三个文件,在全国实施。这些措施的提出和实行,对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人民网陈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卓越贡献 材料四 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人为构建起来的一种体制。政府是这一体制的构建者,也是计划者,因此

19、,政府是整个体制的主体。一方面,政府必然又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保护者,政府为了确保自身意志得以实现,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另一方面,政府必然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者,只有政府的自觉革命,才可能推动这一体制的改革。 赵凌云19492008年间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生、演变与转变的内生逻辑 请回答: (2)有人提出以下观点:“正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决定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可改革性,也决定了1979年以来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运用材料二、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20字左右)【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与

20、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解析】(2)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根据材料二“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材料三“扩大地方的职权是完全必要的”“有些企业的管理权要下放,财务要下放,利润也要下放”、材料四“政府是这一体制的构建者,也是计划者,因此,政府是整个体制的主体”归纳为农村中存在农村集市、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地方和企业具有一定的职权;政府是体制的主体。再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关内容来阐述该观点。【答案】(2)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包括:农村中存在农村集市、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地方和企业具有一定的职权;政府是体制的主体。这些因素的存在决定了

21、计划经济体制的可改革性,也决定了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农村中的“小自由”成为改革的先导,经济体制改革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地方和企业具有一定的职权,有利于提高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改革是自下而上推进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企业改革。政府是体制的保护者,也可成为改革者。中国改革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9分) 评分标准:第一等(79分),第二等(46分),第三等(03分)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2016江苏苏锡常镇一模10)“可以划出一个有明确地域界线的区域,实行类似特区的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项目,开发新产品,兴办新企业。同时,促进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优化经济结构,带动各自腹地经济

22、的发展”。材料中的“区域”是()A特别行政区B民族自治区C沿海经济开放区D浦东新区【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解析】特别行政区,与材料中“实行类似特区的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项目”不符,故A项错误;是经济而非民族区域行政区,与材料中“实行类似特区的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项目”不符,故B项错误;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与材料中“实行类似特区的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项目,开发新产品,兴办新企业带动各自腹地经济的发展”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带动各自腹地经济的发展”表明是若干个,与仅仅一个浦东新区不符,故D项错误。

23、【答案】C2(2016江苏南京、盐城二模12)据江苏省统计局权威数据统计:江苏对外贸易从1974年出口077亿美元起步,到1996年出口超100亿美元,用了近23年;从出口超100亿美元,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江苏外贸出口4年就达到第二个百亿美元的主要原因是()A南通等沿海港口城市开放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C浦东开放带来的辐射效应D中国加入WTO促进经济发展【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解析】“从出口超100亿美元,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表明是从1997年开始,而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南通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19

24、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中“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与材料中“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江苏外贸出口4年就达到第二个百亿美元”相符,故C项正确;2001年中国加入WTO,与材料中“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3(2016江苏镇江一模25)(12分)海洋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塑造者,逐渐走向了全

25、球化舞台的中央今年,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与行动,这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正式出台,这不单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升级版,也是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 中国版的全球化方略:一带一路 材料四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

26、要演讲 请回答: (3)据材料三、四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内国际背景及价值追求。(4分)【考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海权意识主题【解析】(3)第一小问背景,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塑造者,逐渐走向了全球化舞台的中央”体现了国内背景是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材料四“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体现了国际大背景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第二小问追求,材料四“同东盟国家共享

27、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可以看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答案】(3)背景: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2分) 追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2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2016江苏南京、盐城一模5)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民为士,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A服饰的西化开始风靡上海B上海社会等级观念已消失C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D政治变革消弭了贫富差距【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解析

28、】材料中“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并非指的是服饰的西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下至娼优隶卒”说明当时仍存在社会等级,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当时上海社会各个阶层崇尚服饰,说明当时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变革,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江苏苏锡常镇一模6)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中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思想观念的改变是近代化原动力B国人对西方文明接受的思想过程C当时国人生活水

29、平有了普遍提高D电灯、自来水自身存在明显不足【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解析】近代化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为主要标志,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思想上逐步接受的过程,与材料中“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相符,故B项正确;国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与材料中“上海市民”不符,故C项错误;电灯、自来水没有变,变的是人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2016江苏泰州一模7)1912年上海民立报发表谭人凤粤汉铁路说贴:世界

30、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由此可见()A作者积极主张推进交通近代化B民国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发展C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铁路事业发展【考点】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解析】作者主张“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推进交通近代化,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作者观点,没有反映出国民政府对发展铁路交通的态度,故B项错误;修筑铁路是资本输出的形式之一,但材料反映的是欧美国家本国铁路“密若蛛网”,没有涉及在华

31、修筑铁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西方列强对中国铁路事业的态度,故D项错误。【答案】A大众传媒的发展影1(2016江苏南京、盐城一模5)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民为士,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A服饰的西化开始风靡上海B上海社会等级观念已消失C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D政治变革消弭了贫富差距【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解析】材料中“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并非指的是服饰的西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下至娼优隶卒”说明当时仍存在社

32、会等级,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当时上海社会各个阶层崇尚服饰,说明当时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变革,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江苏南京、盐城二模5)1875年10月11日申报刊载:“夫新报之开馆,大抵以行业营生为计。故其谋疏义以仅谋利者或有之;其谋利而兼仗义者亦有之。本馆即不敢自夸唯照义所开,亦愿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也。”这表明申报开办的宗旨是()A谋求义利兼顾B追求商业利益C开辟谋利途径D关注时局政治【考点】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解析】材料中“本馆即不敢自夸唯照义所开,亦愿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也”表明义利兼顾,故A项正确;与材料中“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不符,故B项错误;与材料中“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时局政治,与题中“这表明申报开办的宗旨”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