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5726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春秋战国时期,“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下毋近水则沟防省”“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这主要体现了( )A. 农业发展推动城市功能多样化B. 国都选址讲求建设的经济效果C. 封建统治者掌握全国经济资源D. 中心城市的军事防御功能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国都选址重视地利,讲求建设的经济效果,故选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城市功能多样化,排除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军事防御功能,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凡立国都,

2、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下毋近水则沟防省”“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汉武帝为了表彰儒学,立五经博士,规定中央官学博士弟子名额五十。汉武帝之后博士弟子名额逐渐增加,昭帝时增加到百人,元帝时达千人,成帝时增至三千人,到东汉顺帝时竟然增至三万人。这说明( )A. 民间积极向学之风盛行B. 学术平等竞争局面结束C. 儒学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 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博士弟子由汉武帝时的五十人增长到成帝时的三千人,再到顺帝时的三万人,说明学习儒学的学生越来越多,政府重视儒学,故选C;太学是两汉时期的中央官学,

3、不是民间学校,排除AD;汉武帝推崇儒学的措施,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B不符合题意,排除。3.宋明时期的设计文化,开始由汉唐时代追求的雄浑壮美转向静寂典雅、精致内敛的意境之美,谨严质朴逐渐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这变化反映出( )A. 传统文化价值观被摒弃B. 封建皇权随时代发展而强化C. 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D. 理学思想影响社会文化生活【答案】D【解析】【详解】宋明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崇尚简约内敛,讲求谨严质朴的设计文化体现理学这一特征,故选D;A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材料信息与皇权强化无关,排除B;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应该体现追求物质享受、世俗化的特点

4、,不符合题意,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静寂典雅、精致内敛的意境之美,谨严质朴逐渐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联系所学宋明理学的影响分析解答。4.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 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B. 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C. 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D. 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租佃经济的发展,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故选A;材料信息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排除B;租佃制下,土地所有权仍然在地主手里,排除C

5、;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排除D。5.下图可以说明当时( )近代中国1860-1921年出口贸易变动示意图A.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逐步增强B. 开埠通商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C.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D. 列强不断扩大对华商品输出【答案】A【解析】【详解】图片信息表明,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的出口贸易呈现增长趋势(出口净值增长),结合时代背景可知,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加深,故选A;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中国进口贸易数据的比较,不能得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的结论,排除C;材料主要反映中

6、国出口增长,没有涉及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情况,排除D。6.“凤凰网”评论: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我们可以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这一评论可以用来说明五四运动( )A.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B. 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C. 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D. 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与材料“向前,我们可以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相符,说明五四运动具有承前

7、启后的作用,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故选C;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信息与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无关,排除B;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因为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但与题意无关,排除D。7.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与外援的配合,主要是和先进国家与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运动之将来的配合,以自力更生为主的同时,不放松争取外援的方针”。这表明(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加巩固B. 中共外交思想服务于抗战实际C. 反法西斯同盟推动抗战进程D. 国际援助成为国共抗战的保障【答案】B【解析】【详解】1

8、938年是抗战期间,毛泽东主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与外援的配合”“以自力更生为主的同时,不放松争取外援的方针”,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思想以抗战为出发点,服务于抗战的实际需要,故选B;争取外援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无关,排除A;1942年初反法西斯同盟建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过于夸大国际援助的作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8年”“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与外援的配合”“以自力更生为主的同时,不放松争取外援的方针”,联系抗日战争的社会背景分析解答。8.1992年7月23日,国务院发布实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

9、低的分配机制和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以解决“半计划半市场”的“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A. 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序幕B. 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被削弱C.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D. 经济体制改革持续稳步推进【答案】D【解析】【详解】打破国有企业存在的“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材料强调的是分配制度的调整,打破计划模式,转向市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故选D;1984年拉开国有企业改革帷幕,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排除B;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

10、的关键信息是“1992年”“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和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联系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分析解答。9.公元前 445年,古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使平民取得平等的婚姻权利;公元前367年,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公元前326年,确立禁止债务奴隶制的法律。由此可见( )A. 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B. 平民权益不断通过立法予以保障C.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逐渐缓和D. 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古罗马废除了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使平民取得平等的婚姻权利;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

11、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确立禁止债务奴隶制的法律”,说明古罗马不断通过立法形式保护平民的权益,故选B;AC材料信息未体现,排除;在奴隶社会的罗马,奴隶不能享有政治权利,D不符合史实,排除。10.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在此,托克维尔旨在说明( )A. 政治运动和人民斗争此起彼伏B. 法国大革命是偶然事件C. 大革命是法国社会演进的结果D. 民主政治建设尚需时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

12、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可知,材料认为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有其突然性,但它是法国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故选C;材料旨在强调法国大革命是法国社会演进的结果,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认为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有其突然性,是法国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而认为大革命是偶然性事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1.1934年,斯大林指出:“虽然货币经济是资产阶级经济手段,但社会主义国家必须

13、利用这种手段来发展贸易,因为苏联的工业和农业都已经发展良好,下一步的任务就是促进城乡商品流转,商品流转是连接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必要环节”。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建立起合理的经济结构B. 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C.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D. 用市场调节发展经济【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斯大林认为货币经济应该继续存在,依然要保证有商品流转,这一做法旨在让农业支持工业,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快速实现,故选B;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重、轻比例失调,排除A;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14、靠行政命令发展经济,排斥市场,C、D两项与苏联史实不符,排除。12.下图是一幅关于21世纪初亚太经合组织漫面。其寓意是( )A. 区域集团内部密切合作应对外部挑战B. 集团内部成员难以实现利益均衡发展C.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D. 世界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漫画中“乌云”“降雨”“海浪”代表亚太经合组织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撑起“雨伞”的寓意是成员国齐心协力,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外部挑战,故选A;材料反映了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共同应对外部挑战,无法得出内部成员难以实现利益均衡发展,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从封闭走向开放”,排除;材料不能体现“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排除D。

15、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致力于发展经济,商业活动越来越发达。当时的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且以后者为主。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责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当时,与宋王朝有海上贸易的达50个国以上,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 从1550至1800年,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依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出来的丰富商品,这些出口商品反过来使中国成为世界白银的“终极秘窖

16、”。而恰在此时,美、欧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欧洲各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涉及所有工农业商品、持续约一个世纪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这大大削弱了欧洲各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白银首先在东南沿海地区流通。“用银始于闽、粤,而闽、粤银多从番舶而来”。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白银的广泛流通,大大增强了交换手段,对商业的繁荣无疑会有巨大的推动。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历史背景,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

17、答案】(1)表现:贸易港口多;贸易范围大;进出口商品种类多;贸易制度完善。影响:促进贸易发展;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发展;增加宋朝的财政收入。(2)背景: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方联系加强;中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欧的通货膨胀削弱了商品的市场竞争力;美洲白银遭到殖民者的大量掠夺。作用:加速了明代白银货币化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明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使中国贸易长期处于出超状态。【解析】【详解】(1)表现:根据“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得出贸易港口多;根据“与宋王朝有海上贸易的达50个国以上”得出贸易范围大;根据“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得出进出口商品种类多

18、;根据“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得出贸易制度完善。影响:可从促进贸易发展、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发展、增加宋朝的财政收入等角度分析总结。(2)背景:根据“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依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出来的丰富商品”得出中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根据“美、欧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欧洲各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涉及所有工农业商品、持续约一个世纪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得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方联系加强,美、欧的通货膨胀削弱了商品的市场竞争力,美洲白银遭到殖民者的大量掠夺。作用:根据“白银的广泛流通,大大增强了交换手段”得出加速了明代白银货币化发

19、展;根据“对商业的繁荣无疑会有巨大的推动”得出客观上促进了明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根据“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得出使中国贸易长期处于出超状态。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情况(1921年-1949年)会议时间地点介绍一大1921年上海 嘉兴通过中国共产党纲领和中国共产党宣言;强调与第三国际的联系。二大1922年上海重中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三大1923年广州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四大1925年上海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五大1927年武汉批评了

20、陈独秀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及建立革命武装未能作出回答。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六大1928年莫斯科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与革命性质问题,提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遵义会议1935年遵义纠正错误军事路线,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七大1945年延安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西柏坡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并提出革命胜利后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

21、会主义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数据库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用三个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日益走向成熟。论述:中共一大提出要打倒资产阶级,但中共二大结合中国实际修改了奋斗目标,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建党初期以城市工人运动为重心,根据形势发展,四大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表明对中国革命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通过八七会议和六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动武装起义并将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遵义会议上妥善处理好党内矛盾和分歧;在抗

22、日战争中提出全民族抗战路线并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党提出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结论: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具体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根据时局的变化不断调整方针、政策和策略,由幼稚走向成熟,领导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示例二论题:中共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民主革命历程的曲折。论述: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前两次大会都在此举行,确定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三大在广州召开,确立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国民革命失败,八七会议确立中国革命重心转向农村,中共六大在莫斯科举行,对以后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长

23、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长征胜利结束后,延安成为革命新局面的中心,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结论:民主革命时期历次党全国大会地点的变化都与时局相关,根据时局不断调整党的任务和方针以适应新的革命需要,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和曲折历程。示例三:论题:会议内容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论述:中共一大决定党工作重心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但由于力量悬殊,工人运动以失败告终,使中共在三大确立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决定,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由于国民党叛变革命,导致大革命失败,中共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使中国革

24、命重心转向农村,从而找到了一次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结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根据时局不断调整党的任务和方针以适应新的革命需要,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说明中共会议内容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过程,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过程中,中共逐渐走向成熟,也可以看出革命的曲折历程,当然还可以看出,中共在领导革命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会议,产生重大影响,具体的事实和论述,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即可。15.材料 中国古代治边政策自秦汉到清朝逐步发展完善。 兴起于元朝的土司制度,是对

25、秦朝至唐宋时期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羁縻政策的重大完善。这一政策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街,以进行间接统治。明清承元制,要求继承人须到中央政府履行手续。雍正帝还发展了唐太宗的思想,主张“中国自古一统”,内地和边疆没有“华夷中外之分”。雍正四年(1726 年) ,接纳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在滇、黔、桂、川、潮、鄂六省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即废除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在此过程中,各地措施有所差异,更非“一概更张”,如广西已基本完成、川滇“土司尚留十之六七”。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边疆

26、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边疆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答案】(1)特点:时间长;持续性强;政策相对稳定,不断完善;结合当代实际(因时因地制宜);民族关系相对平等。(2)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发展;是重要的制度创新,推动国家治理的优化。【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中国古代治边政策自秦汉到清朝逐步发展完善”得出时间长,持续性强;根据“兴起于元朝的土司制度,是对秦朝至唐宋时期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羁縻政策的重大完善”得出政策相对稳定,不断完善;根据“土司制度”“改土归流”得出结合当代实际(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内地和边疆没有华夷中外之分

27、”得出民族关系相对平等。(2)意义:根据“中国自古一统”“内地和边疆没有华夷中外之分”得出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根据材料,还可从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发展、制度创新、推动国家治理的优化等角度分析总结。16.材料 一战后,日本在对华侵略和太平洋扩张上与英美展开“协调外交”,遭到英美“强硬政策”的抵制。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确立了“南(太平洋)北(苏联)并进”的侵略路线。为牵制苏联及英、美在东亚的势力,日本迫切希望联合德国消除其侵略扩张的障碍。1936年11月,日德缔结了“防共协定”。这个协定打着“防共”的招牌,实际上既针对苏联又针对英美诸国。对日本来说,企图利用日、德军事同盟的关系,来缓

28、解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陷入的外交孤立境地,同时最大限度地来推进“独霸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张”计划。正因为如此,日本便在日德“防共协定”缔结的七个月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随后,日本又于1940年9月27日,同德、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妄图以三国军事同盟力量压制英、美等国,迫使美国放弃参战,从而实现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摘编自武向平1936-1941年日本对德政策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6-1941年日本对德政策制定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6 -1941 年日本对德政策的影响。【答案】(1)背景:日本的侵略扩张野心遭到了西方大国的抵制;二战爆发

29、,顺应战争形势;资本主义世界对共产主义的仇视;日本和德国侵略世界的共同需求。(2)影响: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了重要契机;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扩张,扩大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但由于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德日并未开展实质的军事作战;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解析】【详解】(1)根据“日本在对华侵略和太平洋扩张上与英美展开协调外交,遭到英美强硬政策的抵制”得出日本的侵略扩张野心遭到了西方大国的抵制;根据“为牵制苏联及英、美在东亚的势力,日本迫切希望联合德国消除其侵略扩张的障碍”得出二战爆发,顺应战争形势;根据“这个协定打着防共的招牌,实际上既针对苏联又针对英美诸国”得出资本主义世界

30、对共产主义的仇视;根据“企图利用日、德军事同盟的关系,来缓解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陷入的外交孤立境地”得出日本和德国侵略世界的共同需求。(2)本题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德日结盟助推了日本扩大侵略和二战爆发,但根据所学可知,由于法西斯国家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实质上的联合军事行动并未展开,同时,也加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危机感,客观上促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17.材料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被动地卷入世界市场,既往的锁国政策、禁海政策等已难施行,清政府必须应对在世界的大背景下与各国的交涉与斡旋。光绪二年,清政府派何如璋出使日本,成为中国第一任驻日公使。日本自明治天皇亲政后,即阻止琉球向清廷纳贡,企图

31、并吞琉球。何如璋到任后,援引国际公约,与日方反复交涉,终于达成协议,除在东京设公使馆外。在横滨、神户、长峙三市设领事馆,并收回领事裁判权。他又向清廷上内地通商利害议,陈述中日贸易,每年已入超200余万两,若再准其享有低税率和内地通商的优待,势必大量倾销日货,年入超将增至1000余万两,后果不堪设想。清政府终于接纳了何如璋的建议,拒绝了日本到我国内地通商的要求。以何如璋为首的使团在出使期间,还积极致力于考察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所起的深刻变化,他所撰写的使东述略,对日本“三权分立制”作了详细介绍,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即从此书中得到不少启示。据李锦让历史所不能忘却的何如璋等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32、识,概括清政府派遣驻日使臣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何如璋的历史功绩。【答案】(1)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抢占更多的市场;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寻求强国御辱之道。(2)在中外争端问题方面积极上奏,为朝廷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化化进程;收回领事裁判权,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介绍日本政治制度,对维新变法运动产生一定影响。【解析】【详解】(1)根据“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被动地卷入世界市场”得出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抢占更多的市场,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合所学可知,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寻求强国御辱之道。(2)根据“清政府终于接纳了何如璋的建议”得出在中外争端问题方面积极上奏,为朝廷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根据“援引国际公约,与日方反复交涉,终于达成协议,除在东京设公使馆外。在横滨、神户、长峙三市设领事馆”得出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化化进程;根据“并收回领事裁判权”得出收回领事裁判权,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根据“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即从此书中得到不少启示”得出介绍日本政治制度,对维新变法运动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