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7686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维新思想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维新思想1(2016四川凉山一模34)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查阅到十二铜表法的内容 这是世界上最早成文法的汇编 B 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 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重要财政来源 C 1896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制 D 1922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 表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罗马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维新思想;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解析】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的

2、起点,但仅凭查阅其内容,不足以说明其是是世界上最早成文法的汇编,故A项错误;宋元时期商业繁荣不能推出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重要财政来源,史实和结论弄反了,故B项错误;“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说明变法的重要性,并未说明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制,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可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答案】D3(2016河南开封一模28)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将公羊“三世”说解释为太古、中古、末世三世,认为“三世”气运循环,社会历史由“淳朴”的太古递嬗为中古,再由中古递嬗为“弊极”的末世。

3、末世之后,“气运再造”,历史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太古”境界。材料表明魏源()A认为历史是周期循环的B对封建社会的兴衰原因做了客观分析C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D倡导变革社会政治制度的主张【考点】新思想的萌发【解析】根据题干中“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可知魏源认为历史是在不断变化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封建社会的兴衰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末世之后,气运再造,历史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太古境界”,可知魏源的观点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变革社会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C4(2016甘肃兰州一模29)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

4、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C社会变革意识淡薄D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考点】新思想的萌发【解析】中国近代印刷业并不滞后,故A项错误;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进行了洋务运动,不再实行文化钳制政策,故B项错误;海国图志反映了社会变革思想,而这一时期中国却没人重视,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缺乏变革社会的意识,故C项正确;魏源的思想主张符合中国实际,故D项错误。【答案】C5(2016山西一模29)1849年,思想家徐继畲针对美国政治制度曾说:“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

5、局,一何奇也创立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这说明徐继畲()A主张中国实行美国的共和制B推崇夏商周的社会制度C力主汲取民众意愿推进改革D反思中国的政治体制【考点】新思想的萌发【解析】仅根据材料“一何奇也”“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并不能得出主张中国实行美国的共和制,力主汲取民众意愿推进改革等结论,故A.C项错误;根据材料“创立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可知,推举国家领导人,有三代的遗风,并非夏商周三代,而是尧舜禹时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何奇也”“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可知,徐继畲肯定美国民主政治中优良的一面,意在反思本国的政体,故D项正确。【答案】D6(2

6、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29)晚清冯桂芬主张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工成与夷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这反映出()A科举制度顺应时代发展要求B天朝上国理念阻碍社会进步C西方列强侵略引发制度变革D工业文明冲击促进观念革新【考点】中体西用思想【解析】本题重点并不在于强调科举制度,且科举制的变化仅仅是材料内容的一个方面,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严重的天朝上国理念,故B项错误;西方列强侵略引发制度变革是对内容的概括,但不全面,没有涉及到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故C项错误;材料显示了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清朝开明知识分子的观念,故D项正确。

7、【答案】D7(2016山东临沂一模8)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A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B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C实行全面发展的方针D旨在培养新时代公民【考点】中体西用思想【解析】材料“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可知晚清留学教育制度始终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以最终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材料“仍兼讲中学”留学课程坚持的中西并举,故B项错误;全面发展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故C项错误;“宣讲圣谕广

8、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留学教育的最终宗旨是培养封建君主专制下的忠实奴仆,故D项错误。【答案】A8(2016湖北黄冈一模27)晚清重臣曾国藩和大学士倭仁虽然在对待西学的态度方面方面针锋相对,但是他们都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在他们影响下“学人轻蔑宋学的观念一变。”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社会危机的影响B经济变迁的推动C理学功能的更新D中央集权的削弱【考点】中体西用思想【解析】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与顽固派都主张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这与理学中包含的文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样在社会危机面前得以弘扬,故A项正确;经济变迁的推动与理学强调的社会责任感无直接关

9、系,故B项错误;理学功能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出现更新,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削弱不是他们重视宋学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答案】A9(2016湖南永州一模13)清末筹洋刍议一书否认传统的封建观念,认为“人人欲济其私”,这直接反映了当时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的主张。与此书作者思想最接近的是()A林则徐、魏源B曾国藩、李鸿章C王韬、郑观应D康有为、梁启超【考点】早期维新思想【解析】林则徐、魏源是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故A项错误;曾国藩、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故B项错误;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

10、工商业,与“人人欲济其私”最接近,故C项正确;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变法图存,不仅仅是“人人欲济其私”,故D项错误。【答案】C10(2016四川眉山、广安、遂宁一模29)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A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B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C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D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考点】早期维新思想;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说明王

11、韬没有认识到议会制度和君主立宪的本质,即法在王上、议会是权力的中心,故A.C项错误;王韬认为“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体现了古代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王韬主张保留君主,与卢梭思想不同,故D项错误。【答案】B11(2016新疆乌鲁木齐一模21)早期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王韬在变法一文中说:“中西同有舟,而彼则以轮船;中西同有车,而彼则以火车;中西同有驿递,而彼则以电音;中西同有火器,而彼之枪炮独精;中西同有备御,而彼之炮台水雷独善其胜;中西同有陆兵水师,而彼之兵法独长。”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B清朝科技与西方科技的差距C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距D农耕

12、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考点】早期维新思想【解析】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是从黑格尔思想演化而来的,真正进入中国史学界并产生社会影响,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故不符史实,故A项错误;清朝科技与西方科技的差距,虽然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是并不全面,故B项错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距,不符史实,故B项错误;以王韬、郑观应等为为代表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脱身于封建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他们此时尚不能提出诸如设议院、开国会等政治主张,其主张的变法仍是局限于“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力主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来挽救农耕文明之下的内外交困的清王朝,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6安徽黄山一模11)早期维新

13、派人物薛福成认为“西国各学各事之所以能胜人者,即其用人行政之有议院,工商诸务之有公司,亦合众智以为智,众能以为能,所以鲜有败事也。”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主张发展工商业B主张中国推行议会制度C推崇西方的制度D西学内涵比洋务派缩小【考点】早期维新思想【解析】从所给材料看,薛福成认为西方成功的原因在于发展工商业、实行议会民主政治,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此可以得出他推崇西方的制度,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看,薛福成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模式,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因此西学内涵比洋务派的扩大了,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13(2016江西宜春一模27)1876年出使

14、英国的郭嵩焘、因曾上书太平天国而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在上海为外商当买办的郑观应、参加洋务运动的官员薛福成等人都对议会制度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绍,使国人对西方的议会制度有了初步了解。这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限制君主权力达成共识C国人普遍赞同议会制度D中外交流促进西学传播【考点】早期维新思想【解析】根据材料“出使英国的郭嵩焘”“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可知,他们介绍的是君主立宪制,而非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几位进步人士)“对议会制度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绍”,并不能表明限制君权已经达成共识或议会制度得到国人普遍赞同,故B.C项错误;根据材料“出使英国”“流亡香港和英国”“为外商当买办

15、”“参加洋务运动”等信息可知,这些进步人士多少都与西方有一定的关系,在与西方的接触中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14(2016福建南平一模27)光绪二十年,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面世, 朝野震动,各界人士纷纷争阅,求书者络绎不绝,一印再印仍不敷需求,甚至科场考试也常以书中所谈时务为题目。该书畅销的背景是()A科举考试的改革B市民阶层的需要C近代工业的兴起D民族危机的深重【考点】早期维新思想【解析】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主要是对当时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是对民族危机严重的一种应对,与科举考试、市民阶层和近代工业兴起无关,

16、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15(2016河南洛阳一模9)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A削弱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B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C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D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考点】维新思想【解析】材料中是摧毁,不是削弱,故A项错误;康有为维新思想并没有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主要是否定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康有为主要是改良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C16(2016四川成都一模29)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晚清“西学东渐”中常见的现象。下列著作中

17、,最能体现该现象的是()A四洲志B天演论C孔子改制考D文学革命论【考点】维新思想【解析】四洲志是清代中期的著作,没有体现以中学比附西学,故A项错误;天演论是晚清时期全面翻译西方的著作,不符合题干中“以中学比附西学”的要求,故B项错误;孔子改制考是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将中国儒家思想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的产物,因而符合“以中学比附西学”的要求,故C项正确;文学革命论是民国时期的著作,故D项错误。【答案】C17(2016四川达州一模30)梁启超变法通议说:“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此材料主要意在()A推进中国法制改革B推进共和宪

18、政建设C推动公民参政议政D广泛借鉴外国法律【考点】维新思想【解析】材料“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梁启超认为法律乃国家立国之根本,意在加速推进当时中国法制建设,故A项正确;共和宪政建设材料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公民参政议政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梁启超主张“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是为解决“定国之本也”的现实困局,故D项错误。【答案】A18(2016湖南株洲一模11)在光绪帝最后的书单中,有不少财政方面的书籍,如经济通论理财新义欧洲财政史等,这些书籍常常开篇即论公财与私财、皇室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区分。这表明了()A光绪帝力主君主立宪B财政人才的立宪梦想C

19、清末新政侧重于财经D“实业救国”思潮的传播【考点】维新思想【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光绪帝阅读的财政方面的书籍,无法体现其主张君主立宪,故A项错误;从“这些书籍常常开篇即论公财与私财、皇室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区分”,可反映出书中内容强调了民众和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以君主为核心,具有君主立宪色彩,故B项正确;清末新政出现于1901年,与光绪帝在位期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兴办实业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B19(2016湖北宜昌一模32)谭嗣同仁学:“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下列

20、与材料思想相似的是()A社会契约B民主共和C理性判断D三权分立【考点】维新思想【解析】“共举一民为君”“而民择君也”“则且必可共废之”等反映出谭嗣同主张社会契约,故A项正确;材料中谭嗣同主张保留君主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个人的分析力、判断力,与理性判断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社会契约,主权在民的思想,没有涉及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答案】A20(2016河南郑州一模20)维新派早期维新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内涵并不丰富。梁启超关于人民到底有哪些权利,并不能明确指出,平等、自由等皆是其在戊戌政变后才提出来的。严复在变法期间影响最大的也只是天演论,宣传的是赫胥黎的进化论学说。这说明()A维新派并

21、不宣传民权B维新派仍维护封建统治C西方启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有限D西方民主思想还未传人【考点】维新思想【解析】材料中“民权思想内涵并不丰富”不等于不宣传,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虽然“内涵并不丰富”“不能明确指出”,但非“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中“平等、自由”来自于西方启蒙思想,但“内涵并不丰富”“不能明确指出”,故C项正确;材料中“平等、自由”来自于西方启蒙思想,不是未传入,故D项错误。【答案】C21(2016四川资阳二模28)赫胥黎原著直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 赫胥黎原著直译文:在生物界,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环境的竞争,其结果就是选择。也就是说,那些

22、存活下来的生命形态,总体上最适应于某个时期存在的各种条件。因此就仅仅就这一点而言,它们是最适者。 严复译文(与上文对应):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 以今日之见,严复译文()A打上了中国社会的时代烙印B真实地反映了赫胥黎的原著C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D阻碍了中国近代革命的进程【考点】维新思想【解析】赫胥黎主张生物界的自然选择,严复主张扩展到社会领域适者生存,体现了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烙印,故A项正确;严复改变了赫胥黎的本意,故B项错误;社会达尔文主义没有正确揭示

23、人类社会的发展,故C项错误;严复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革命的进程,故D项错误。【答案】A22(2016广东佛山一模28)梁启超说:“假如从历史上抽掉几个最伟大的名字,或者某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心态有所不同,那么历史的而貌也就会大为不同。”据此可知粱启超()A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思想B与康有为等依靠光绪皇帝进行变法C与立宪派积极响应武昌首义D发表异哉所谓固体问题者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考点】维新思想【解析】材料中梁启超的言论类似于英雄决定论,与民权无关,故A项错误;梁强调“几个最伟大的名字”“某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心态”,可见他们把变法的筹码压在光绪帝的身上,故B项正确;立宪派反对暴力革命,故C项错

24、误;发表异哉所谓固体问题者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发生在1914年,这与材料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答案】B23(2016安徽宿州一模8)严复在原强中说“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人得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其目的是()A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思想B主张仿效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C反对君主制,主张君民平等D要求清政府广开言路,招贤纳士【考点】维新思想【解析】根据材料“君不甚尊”,可知不是宣扬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可知宣扬的是君主立宪制,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彼西洋者”,可知

25、严复主张学习对象为西方,西方只有两种近代政体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不存在君民平等,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可知材料论述近代民主政治,而非招贤纳士,故D项错误。【答案】B24(2016安徽蚌埠一模10)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存在人为加工改造的现象,突出表现在将原本属于生物学领域的进化论推演至社会学领域。这样做的目的是()A回应社会主流价值的诉求B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支持C打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D进一步发展完善达尔文的进化论【考点】维新思想【解析】当时社会主流价值是传统儒家思想,严复把进化论推演至社会学领域不是回应传统思想,故A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把生物学的优胜劣汰引

26、入人类社会,用以说明不进行变法中国将被淘汰,为维新派的制度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故B项正确;打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不是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目的,故C项错误;进一步发展完善达尔文的进化论不符合严复所处的时代和个人主张,故D项错误。【答案】B25(2016广东深圳一模28)立宪派在不同历史阶段名称各不相同: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不论如何变化,不变的是()A代表封建阶级利益B坚持改良主义路线C阻碍社会进步发展D维护专制主义政体【考点】维新思想【解析】“立宪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不可能代表封建阶级利益,故A项错误;“立宪派”主张改良而非革命,故B项正确;戊戌变法时

27、维新派是先进的力量而非阻碍,故C项错误;“立宪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而非维护专制,故D项错误。【答案】B26(2016广东高考适应性考试29)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寮之中均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顽固势力的反扑B民族矛盾的尖锐C洋务运动的失败D民众的盲目排外【考点】维新思想【解析】材料中“谈及西学新法者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些关键信息表明了维新变法已经发生并且失败,究其原因还是在于顽固派的破

28、坏,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矛盾,故B项错误;题目看不出来关于洋务运动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避”、“恐”,反映了戊戌变法失败,保守派在搜罗镇压维新派,与民众盲目排外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27(2016福建莆田一模26)宋恕上李鸿章书称:“变法之说,更仆难终,请为相公先陈三始:盖欲化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水火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这表明他()A主张用西服来取代长袍马褂B强调改革服饰是政治变革的前提C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D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考点】维新思想

29、【解析】从材料中“盖欲化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水火之学,必自改试令始”,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变法改革,故“主张用西服来取代长袍马褂”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从“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可知作者认为在政治变革之前应改革服饰,故B项正确;“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洋务运动没有涉及政治制度变革,故认同“中体西用”思想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政治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28(2016山东临沂一模9)梁启超在1902年前后,先后撰成张骞、班超、赵武灵王、郑和等人的小传;1904年,又采集春

30、秋战国到汉初这段时间中,“我先民之武德,足为后世子孙模范者”凡七十八人,编纂成中国之武十道一书,作为学校的教科书。梁启超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教育事业B臧否历史人物C提倡民族革命D宣扬民族主义【考点】维新思想【解析】发展教育事业材料论据不足,故A项错误;以传统的历史人物编撰宣扬民族思想,而非单纯的历史人物的评价,故B项错误;提倡民族革命材料论据不足,故C项错误;“我先民之武德,足为后世子孙模范者”梁启超收集编撰历史人物旨在宣扬民族主义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29(2016河北石家庄二模29)“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

31、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B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C“跪着”变法的策略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考点】维新思想【解析】根据题目中康有为主张“全面的大变”,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无法实现社会转型的重要阻碍即是腐朽不堪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观念,故“全面的大变”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B项正确;康有为主张“全面大变”并非“跪着”变法,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没有提到维新变法的结果,故D项错误。【答案】B30(2016山东菏泽一模29)近代中国某思想家提出:“春秋张三世之义也治天下者有三世;一曰多君为政之世,二曰一君为政之世,三曰

32、民为政之世。大地之事事物物,皆由简而进于繁既有民政,而旋复退而为君政,此于公理不顺。”这一思想家应是()A魏源B张之洞C康有为D陈独秀【考点】维新思想【解析】根据材料该思想家反对君政,主张民政,所以不可能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魏源,故A项错误;该思想家反对君政,主张民政,也不可能是洋务派的代表张之洞,故B项错误;一方面其主张民政,一方面其利用古代思想来进行宣传自己主张,体现了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故C项正确;陈独秀虽也主张实行民政,但是其对传统文化是以反对为主,并不是借传统文化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C31(2016山东淄博一模29)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

33、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以()A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B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C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D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考点】维新思想【解析】材料中涉及“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更多的是政治学说,故A项错误;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主,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以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的蓝本只有孙中山等人,故C项错误;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制还是孙

34、中山的民主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故D项正确。【答案】D32(2016福建泉州一模29)与维新派关系极为密切的帝党官僚翁同龢,在日记中记载:“上命臣索康有为所进书,令再写一份递进。臣对:与康不往来。上问:何也?对以:此人居心叵测。曰:前此何以不说?对:臣近见孔子改制考知之。”由此可见()A官僚集团反对维新变法B官僚集团争夺变法主导权C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D维新派与帝党的改革根本目的不同【考点】维新思想【解析】从材料可知,翁同龢把维新派的“平等民主说”视为禁区,但不是反对变法,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变法主导权,故B项错误;材料与群众基础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可知,帝党的政治目标是恢复清王

35、朝昔日的辉煌,完成儒仕的历史使命,故D项正确。【答案】D33(2016山东泰安一模29)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主张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来代替封建伦常。两者的共同目的是()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C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考点】维新思想【解析】康有为与谭嗣同在对待孔子与儒家思想并无批判的态度,故A项错误;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理论基础是西方资产思想主张,故B项错误;康谭主要是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寻找办法的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力,故C项正确

36、;中体西用理论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答案】C34(2016山东滨州一模29)据记载,因感到“辱国病民,莫此为甚”,广州地区及粤省士子,参加“群众的政治运动”,并因而“蒙昧启辟”、“渐知天下大局之事”,从此滥觞。这一现象发生于()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清末新政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考点】维新思想【解析】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群众的政治运动”“、 “蒙昧启辟”、“渐知天下大局之事”可知这种运动既是政治运动,又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符合维新变法运动的特征,故B项正确;经过维新变法,广东士子已知天下大局,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也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但

37、并非思想启蒙的“滥觞”,故D项错误。【答案】B35(2016四川资阳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 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下表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 时间 历史资料 1878年 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1878 年 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 1895年 “公车上书” 创办万国公报成立强学会 1895年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1897年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出版译著天演论 1912年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1917年 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 1917年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1919年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1924年 孙中山北上

38、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3)请从材料三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XX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11分)【考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析】(3)此题问论证,可以从政治近代化、经济工业化和思想科学化民主化论证,政治上可以选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政协召开分

39、析,经济上可以选择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和黄金时代分析,思想上可以选择维新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和三民主义的传播分析。【答案】(3)从经济、政治、思想近代化中任选一主题作答即可。 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历程(2分) 清政府在唐山创办开平矿务局,创办近代民用工业,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9分) 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历程(2分)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政治运

40、动,中国开始政治近代化的探索。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民主共和成为历史潮流。北京青年学生掀起反帝反封建军阀的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新政协召开,新中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9分) 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思想近代化历程(2分) 严复创办国闻报,维新派人士通过创办近代报刊、学会、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的开展。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孙中山北上宣传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

41、主张,是国民革命运动的政治纲领,推动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9分)36(2016山东滨州一模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

42、共同之处。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10分)。【考点】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教育发展主题【解析】(2)第一小问共同,根据“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实学为专门学”得出内容设置重视西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和洋务派兴办教育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培养人才,都创办了新式学堂,都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一二不同时期教育的不同得出教育是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变化发展的,结合所学可知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答案】(1)变化:教学内容由百家学说到儒家经典;办学形式由私学为主到官学与私学并行;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备的教育体系;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充实官僚队伍。(8分) 原因:唐宋变

43、革所引起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科举考试制度的推动;经济、科技的发展;学术思想的发展。(7分) (2)共同:课程内容设置重视西学;兴办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开启民智,培养新式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推动教育近代化;(8分) 认识:教育是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变化发展的;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2分)37(2016河南开封一模40)(25分)某历史兴趣小组对“民”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民”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三 民观 材料三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民”的含义开始发生变化。首次给“民”注入现代意义的是梁启超。1899年,他对“国民”的含义作了解释:“

44、国者,积民而成,含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后来他又指出:“国者,民之国也。”国民应该能“治一国之事”,“享一国 之权”,具有“权利”、“责任”、“自由”、“平等”、“独立”等几方面的基本素质。 据论晚清至五四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从背景、内涵、影响三个方面评述梁启超的“国民”观。(12分)【考点】维新思想【解析】(3)背景方面可结合材料三中“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1899年”等信息分析出为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政治学说的传播、传统政治文化体制日益解体;内涵方

45、面根据材料三中“1899年,他对国民的含义作了解释具有权利、责任、自由、平等、独立等几方面的基本素质。”可知其内涵为国民是国家主人,应具备一定素质;国民享有相应权力,也应尽一定义务;影响方面结合其对民族觉醒、思想解放、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等方面的作用回答即可。【答案】(3)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政治学说的传播;传统政治文化体制日益解体(4分,任答2点即可) “国民”内涵:国民是国家主人,应具备一定素质;国民享有相应权力,也应尽一定义务。(4分) 影响:有利于民族觉醒,激发国人的责任心和爱国热情;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历程;(4分,任答2点即

46、可)38(2016吉林长春二模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688年光荣革命至19世纪初期,英国地方行政机构始终保持着某种自治的特征。1835年,市镇法颁布,取消200多个老的市镇自治团体,实际上是清除和排挤了教会及地方地主贵族势力,基本上实现了市民的自治。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又被称为郡议会法。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日常工作都是由议会下设的各个委员会负责处理。1889年,颁布了苏格兰地方政府法,1894年又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把过去教区的一切行政职能均交给民选的议会管理。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导致地方官员和地方行政开支的大量增长,这需要中央财政支

47、持,增强了地方政府对中央的依赖性,减少了地方的独立性。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地方政府制度演变的特点。(12分) (2)根据以上材料,请结合英国与近代中国的有关史实阐述钱穆观点的合理性。(13分)【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辛亥革命;维新思想【解析】(1)根据材料一“自1688年光荣革命至19世纪初期,英国地方行政机构始终保持着某种自治的特征”归纳为地方政府有长期的自治传统;

48、根据材料一“日常工作都是由议会下设的各个委员会负责处理过去教区的一切行政职能均交给民选的议会管理“归纳为地方政府通过议会以法律的形式取得或扩大自己职权;根据材料一“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需要中央财政支持“归纳为中央以立法和财政手段控制地方;根据材料一“增强了地方政府对中央的依赖性,减少了地方的独立性”归纳为地方的独立性日益减少。 (2)按照题目要求,应该首先提炼出钱穆的观点“政治制度须根植于本国国情”;接着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论述,就英国来说,它的政治制度是典型的传统加创新,把大宪章、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市镇法、地方政府法等法律文件在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等方面的作用

49、梳理出来,强调它们保证社会安定与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就中国来说,按照钱穆的观点,应先指出传统的专制型,然后指出近代以来,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学习西方,但是由于国情不同,照搬的结果只能是失败。最后作出小结。【答案】(1)特点:地方政府有长期的自治传统;地主政府通过议会以法律的形式取得或扩大自己职权;中央以立法和财政手段控制地方;地方的独立性日益减少。(12分) (2)观点:政治制度须根植于本国国情。(1分) 英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基于国情,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1688年光荣革命后,继承了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限制王权的传统,于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法在王上的原则,后来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等法律解

50、决政治矛盾。1835年,市镇法、1888年,地方政府法、1894年区、教区、乡议会法既保住了地方自治的传统,同时又用立法的形式不断地调整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有效地解决了,完善了政治制度,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持续繁荣。(6分) 中国自古以来建立的是专制制度,没有民主的传统。1840年后,中国也没有出现如西方那样的思想启蒙运动,为专制制度服务的儒家思想仍占据主流地位。宗法制仍是维持当时中国农村稳定的重要制度。19世纪中期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向西方学习,力图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先后出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的戊戌变法运动,希望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51、发动辛亥革命,力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但均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任何国家在学习他国先进政治制度时必须植根于本国国情。(6分)39(2016湖北宜昌一模40)(25分)从19世纪上半叶起,中国人就试图了解和认识美国。漫漫岁月中,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表达了他们形形色色的美国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中国人在认识西方时,有一种独特的“师生情节”,即中国人真诚地将西方发达国家当作自己的先生,认真地讨教和学习,可是在历经坎坷以后终于发现,“先生总是欺负学生”。 摘自牛军后冷战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与思考 请回答: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9分)【解析】(2)从材料

52、一中“师夷长技”对美国制度的赞美,以及辛亥革命对美国共和制的效仿,论证中美之间的“师生情节”;从自鸦片战争以来美国对华侵略的史实,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的敌视,论证美国又“欺负”中国,对中国展开侵略。【答案】(2)论证:一方面,近代中国对美国有“师生情节”,主张以美为师: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答对1人名字即可)介绍美国的民主思想,主张向美国学习(2分);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每点1分,共2分); 另一方面美国又“欺负”中国,对中国展开侵略,如两次鸦片战争后强迫中国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一战期间,加紧侵略中国;

53、二战结束后,扶蒋反共,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中国成立后,对敌视新中国(或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遏制)(每点1分,共5分)40(2016安徽宿州一模2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知识阶层检讨之佘,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立宪强国之说遂逐渐成为二十世纪初政学两界的共识。 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材料二 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诚不谙熟

54、。”“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三 牛头上的马嘴。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而要有法制的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而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市民社会的发展,要需要知识的教育,要需要发达的那种信息的传播。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的结合。 萧功秦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政治选择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走上探索宪政之路的原因。(6分)

55、 (2)材料二、三对中国近代实施宪政失败的原因分别是怎样认识的?假设他们的观点成立,你认为有哪些理由?(10分)【考点】辛亥革命;维新思想;革命探索主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可知,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师夷长技”并不能挽救民族危亡。“知识阶层检讨之佘,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可知,维新派的爱国意识与日本成功的经验密不可分。结合所学,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社会各阶层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的斗争。(2)第一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二“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应享之权利义务诚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申报主张宪政失败的原因不论

56、常识、风俗,还是心理都未达到宪政的要求。根据材料三“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需要知识的教育”可知,作者认为中国社会从政治、经济、法制、教育、思想等方面都不具备宪政的条件。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三“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可知,受到专制主义传统,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以及小农意识的影响。结合所学,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国民宪政意识淡漠有关。【答案】(1)原因: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师夷长技”不能挽救民族危饥;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6分) (2)认

57、识:材料二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国民对宪政的常识、宪政的心理都没有准备; 材料三认为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都不具备实行宪政的条件。(4分) 理由:中国是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专制主义历史悠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不独立;封建思想浓厚;国民缺乏宪政意识。(6分)41(2016河南郑州一模32)(15分)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这种新陈代谢表现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于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

58、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翻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病人心之肆落,吾不能忍也。噬纪纲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视政治之魔败,吾不能思也;伤教化之陵夷,吾不能忍也;见法律之蹂躏,吾不能忍也;睹政党之争乱,吾不能忍也;慨国粹之丧失,吾不能忍也;惧国命之分亡,吾不能忍也。”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的言论(1912年)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具体说明洋务运动如何“异于传统”又“难于挣脱传统”?并结合史实说明它如何促透了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59、(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康有为发表此言论的原因。“政治之魔败”“法律之蹂躏”刺激着先进知识分子又进行了什么探索?(8分)【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析】(1)第一小问“异于传统”,据材料一“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并结合所学得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开办近代一批新式学堂;“难于挣脱传统”,据材料二“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于挣脱传统”并结合所学得出,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第二小问说明,据材料一“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得出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

60、展,据材料一“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得出,对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结合所学得出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2)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视政治之魔败惧国命之分亡,吾不能忍也”得出感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丧失,据材料二“伤教化之陵夷慨国粹之丧失,吾不能忍也”得出指责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政治的腐败,民族危机的加深;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康有为的言论(1912年)”得出厌恶共和,结合所学,得出康有为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君主立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第三小问探索,据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康有为的言论(1912年)”结合所学得出新文化运动。【答案】(1)“异于传统”: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开办近代一批新式学堂。 “难于挣脱传统”: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只学西方先进技术,不学西方先进制度、文化)。 说明: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对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观点:感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丧失,指责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政治的腐败,民族危机的加深。 原因:康有为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君主立宪、厌恶共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探索:新文化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