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2021届高三语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试题(含解析)考生须知: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共19道小题。第1、2、3、4、6、7、8、10、11、14、15小题,必须用2B铅笔作答,其余小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文言文阅读(16分)阅读陈情表,完成下面小题。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
2、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
3、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1.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 门衰祚薄 祚:zu 福分B. 常在床蓐 蓐:r 草席C. 责臣逋慢 逋:p 逃脱D. 不矜名节 矜:jn 怜惜2. 下列语句分为4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说法的一组
4、是慈父见背 舅夺母志 猥以微贱 愿乞终养A. B. C. D. 3.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内容,有误的一项是A. (祖母)外无期功强近之亲B. 逮奉圣朝,(自己)沐浴清化C. (皇帝恩遇优厚)非臣陨首所能上报D.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苦衷)不许4. 下列语句中的“以”字与例句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以供养无主A. 臣具以表闻B.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C. 但以刘日薄西山D. 谨拜表以闻5. 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第三、四两段,李密对自己暂时不能应召赴任作出申述:首先,申明自己希望在仕途上有所成就,“ _, _”,不应召不是为旧朝守节,从而消除朝廷对自己的猜
5、忌。其次,表示家中状况困难,已过九旬的祖母无人照顾,自己不应召,正符合朝廷“以孝治天下”的政策。最后,许诺一旦祖母去世,就去为朝廷效力,并用“_,_”(两个成语)表明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答案】1. A 2. C 3. A 4. C 5. (1). 本图宦达 (2). 不矜名节 (3). 生当陨首 (4). 死当结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核识记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读音以及在文中的含义能力。B项,选项蓐读音错误,应读作r;C项,选项逋读音错误,应读作b,释义为逃避;D项,选项矜解释错误,矜释义应为顾惜。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本题是对“委婉”这一手法的考查。“慈父
6、见背”这里的“见”是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这里的“背”是“离开”的意思。所以说“慈父见背”中的“见背”婉指父辈去世。“舅夺母志”舅舅强行改变母亲想要守节的志愿,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主要是对省略句的考查,要求辨析省略句中省略成分的对错。要结合前后语境来分析。A项“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意思是“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是李密说他自己的,而不是祖母。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答题的
7、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例句和C项都是介词,“因为”的意思。A项,介词,用;B项,介词,用、凭;D项,目的连词,来。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本题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注意题干中要求“用选文中的词句”。第一二空可由前文“申明自己希望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以及后文的“无意为旧朝守节”,可知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第三四空根据提示“用两个成语表明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可知是“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点睛】如何推断文言实词题: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联系学过的课内知识,揣摩分析;用互文见义前后
8、对举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分析字形,辨明字义:结合语法,理解分析。注意:将给出的词义带迸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参考译文: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
9、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
10、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
11、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二、文学常识与背诵默写(13分)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东晋诗人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曾任彭
12、泽令,向往田园生活。归去来兮辞表现了他归隐田园时的欣喜之情。B.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蒙冤遭难的窦娥在临刑前立下三桩警愿,体现了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C. 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用清淡优美的文字描写了空灵月光、朦胧青雾之下的静谧荷塘。D.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人间喜剧反映了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D项“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错误。巴尔扎克为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故选D。7. 下列对边城相关故事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翠翠在
13、端午日看龙舟比赛找不到爷爷,被傩送派人送回。她得知实情,消除了对傩送的误会并暗生情愫。B. 选渡船代表娶翠翠,选碾坊代表娶中寨人的闺女,天保在选择渡船和碾坊时犹豫不决,索性一走了之。C. 性格豪爽的船总顺顺认为天保的死与翠翠有关,对前来打探消息的老船夫心存不满,回应得较为冷淡。D. 爷爷在白塔倒塌之夜去世,翠翠继承了爷爷的渡船,守候在碧溪岨渡口,继续摆渡,等待傩送归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B项,“天保在选择渡船和碾坊时犹豫不决,索性一走了之”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在“渡船和碾坊”之间选择的不是天保,而是傩送;另外,天保为了成全弟弟与翠翠,外出闯滩遇难,
14、傩送因为哥哥的死而自责孤单出走,再也没有回来。故选B。8. 鲁迅小说中对人物眼睛的描写极为精当,下列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大哥引了一个老头子,慢慢走来;他满眼凶光,怕我看出,只是低头向着地,从眼镜横边暗暗看我”。老头子的眼神让狂人感到恐惧,也反映出狂人多疑的心理。(狂人日记)B.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从闰土眼睛的变化可以看出他历经人生困苦,饱受磨难。(故乡)C.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祥林嫂呆滞的眼神让人觉着她屡经
15、变故,看开世事。(祝福)D. “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众人围观的目光让阿Q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内心充满绝望。(阿Q正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于细节描写作用鉴赏能力。C项,“祥林嫂呆滞的眼神让人觉着她屡经变故,看开世事”错误。而是表明她在无数次的严重打击和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很明显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并非看开。故选C。9. 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同学们对苏轼笔下的赤壁心驰神往,于是来到赤壁,走到江边。江水东流,静默无声。一位同
16、学失落地问同伴:“怎么看不到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的_,_,卷起千堆雪那样的赤壁景象?”同伴笑道:“看不到又有什么关系呢?想当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_,_不也很好吗?”【答案】 (1). 乱石穿空 (2). 惊涛拍岸 (3). 清风徐来 (4). 水波不兴【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惊”“兴”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三、文学类阅读(16分)阅读下面呐喊中两篇小说的节选,完成下面小题。(一)白光节选陈士成看过县考的榜,回到家里的时候,
17、已经是下午了。他去得本很早,一见榜,便先在这上面寻陈字。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他于是重新再在十二张榜的圆图里细细地搜寻,看的人全已散尽了,而陈士成在榜上终于没有见,单站在试院的照壁的面前。凉风虽然拂拂的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却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从劳乏的红肿的两眼里,发出古怪的闪光。这时他其实早已不看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考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联捷上去,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像看见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赶走了租住在自己破
18、宅门里的杂姓那是不劳说赶,自己就搬的,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竿和扁额,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则不如谋外放。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不自觉的旋转了觉得( hun)_散了的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吱的念起书来。他大吃一惊,耳朵边似乎敲了一声磬,只见七个头拖了小辫子在眼前幌,幌得满房,黑圈子也夹着跳舞。他坐下了,他们送上晚课来,脸上都显出小觑他的神色。“回去罢。”他迟疑了片时,这才悲惨的说。他们胡乱的包了书包,挟着,一溜烟跑走了。陈士成还看见许多小头夹着黑圆圈在眼前跳舞,有时杂乱,有时也排成异样的阵图,然
19、而渐渐的减少,模胡了。他忽而举起一只手来,屈指计数着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然而他愤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誊真的制艺和试帖来,拿着往外走,刚近房门,却看见满眼都明亮,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头突突的狂跳,只好缩回里面了。他又就了坐,眼光格外的闪烁;他目睹着许多东西,然而很模胡,是倒塌了的糖塔一般的前程躺在他面前,这前程又只是广大起来,阻住了他的一切路。别家的炊烟早消歇了,碗筷也洗过了,而陈士成还不去做饭。寓在这里的杂姓是知道老例的,凡遇到县考的年头,看见发榜后的这样的眼光,不如及早关了门,不要多管事。最先就
20、绝了人声,接着是陆续的熄了灯火,独有月亮,却缓缓的出现在寒夜的空中。(二)孔乙己节选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
21、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
22、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
23、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10. 下列填写在横线上的汉字字形、句中加点字的注音以及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他不自觉的旋转了觉得(hun)_散了
24、的身躯脸上都显出小觑( )他的神色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A. 横线上应填“焕”,“觑”读作“q”,“颓唐”形容惊慌害怕。B. 横线上应填“涣”,“觑”读作“q”,“颓唐”形容败兴的样子。C. 横线上应填“涣”,“觑”读作“q”,“颓唐”形容败兴的样子。D. 横线上应填“焕”,“觑”读作“q”,“颓唐”形容惊慌害怕。11. 下列对小说节选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陈士成看榜归来,七个学童的一系列表现,和酒店里的小伙计不愿跟孔乙己学写字的情景,都表现了孩子们对落第者的不屑。B. 陈士成屡试不第,觉得别人甚至动物都在笑他,说明他脆弱敏感,自尊心强,比起孔乙己偷书被抓,遭人嘲笑还
25、要强辩,更让人同情。C. 陈士成认为自己十六次落榜,是考官们有眼无珠,不懂他的文章,这与孔乙己常说些之乎者也为自己遮丑一样,都是自欺欺人。D. 陈士成和孔乙己都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但陈士成多次落第,孔乙己也连秀才都没有考中,他们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12. 白光节选中的画线句子,用糖塔倒塌来比喻陈士成希望破灭。如果把糖塔倒塌换成“肥皂泡破灭”好不好?请说明理由。13. 鲁迅的小说,内容丰富而深刻,“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是其主题之一,这里的“凉薄”指人际关系的冷漠。请结合白光孔乙己明天故乡一件小事等鲁迅小说中的一篇,对“苦人的凉薄”加以解说。【答案】10. C 11. D 12.
26、 不好。“糖塔”能表现出陈士成“希望”的高远、美好。“受潮的糖塔”的倒塌,准确地表现了陈士成希望破灭的心路历程。而“肥皂泡”飘忽不定,没有“塔”的高耸、厚重之感,“肥皂泡的破灭”是瞬间的,无法表现陈士成希望一次次破灭的过程。 13. 示例一:白光中的陈士成十六次参加科举考试,始终落榜。他敏感脆弱,以致神智昏乱,而周围没有一个人过问。陈士成总感觉周围一切,甚至连他所教的学童都看不起他。他生活在一个孤寂、冷漠的环境中,内心极度苦闷,然而又无处宣泄,最终精神崩溃。示例二: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生活穷困潦倒,处于社会底层。他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一生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上。鲁镇没有人关心他,反而嘲笑、歧视他,甚至
27、连他想教小伙计识字,都受到冷遇。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表现出对他的冷淡。示例三:明天中的单四嫂死了丈夫,又死了儿子,生活上没有了依靠,精神上也没有依托。她境遇悲惨,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同情,但没有人关心、安慰她,乡邻却怀着不同动机来“帮忙”,从她的不幸中获得好处,最终使她家徒四壁,精神上也受到压迫。【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和对词义的把握能力。涣,散开;焕,光明;此处和散搭配应选用涣,形容精神松懈。“觑”读作“q”, 看,偷看,窥探的意思。“颓唐”, 指衰颓败落,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A项,“都表现了孩子们对落第者的不屑”错误。
28、再白光中学童的“表现”,更多是主人公的错觉,表现其落地后内心的扭曲。B项,“说明他脆弱敏感,自尊心强”表述错误。此处主要突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残害。C项,“自欺欺人”表述错误。陈士成未考中是因为科举制度的黑暗,只不过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故而此处不存在“自欺”之说。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解答本题,主要比较两句中不同喻体的表达效果即可。比较两句中喻体“糖塔”“肥皂泡”的表达作用,“糖塔”,糖制成的高高耸立的塔,甜美而厚重,和陈士成“希望”更能匹配;而“肥皂泡”飘忽不定,内里空洞,瞬息就会破灭。相对陈士成希望一次次破灭的过程,“受潮的糖塔”的倒塌,意谓美好的东
29、西慢慢涣散,松弛,倒地让人痛心,这些更能表现出陈士成希望破灭的心路历程。【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小说主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准确理解对“苦人的凉薄”的含义,相对这几篇小说来说,即社会及社会上的人对小说中主人公的冷漠。围绕这点解说即可。故乡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比较,简直让人不寒而栗。我和少年闰土之间无拘无束、无话不谈。少年的我们不知道什么等级,有的只是孩子间如同手足一样的情感。成年后,闰土的那一声看似符合礼数的“老爷”,一下子在我们两人之间竖起了“厚障壁”。由“迅哥儿”到“老爷”,只是称呼变了,但是,两个人之间的隔膜、冷漠,在不经意间变化的称呼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一件小事中的“我”
30、一直怀疑伊的“故意”跌倒表露无疑。 面对一个“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的”老女人在跌倒以后,“我”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我”内心的冷漠,也隐透着某种程度的残忍与自私,不顾老妇人是否真的摔坏了,只是担心“误了我的路”。这种人性的冷漠带来的社会悲剧,是更让人备感沉重的。四、实用类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剧院里哪些座位听得最好买戏票的时候,你也许总是希望挑选到中间靠前面的座位,以为这些座位应该是看得效果好、听得又清楚的地方。可是,如果不用扩音器的话,事实并非如此。中间靠前的这些座位虽然看得清楚,但往往却是听得效果最不好的地方。一般而言,二楼的座位比楼下好,而三楼比二楼更
31、好。在电影院里看电影,随便你坐在哪里,都能听得很清楚。因为电影院里的扩音机能量很大,还可以调节发声方向,使全部声音最有效地射向全场听众,使每个人听得又清楚又响亮。人或乐器的声音能量都比较微弱,跟扩音机比起来相差很远;要是单靠它们本身的声音,使上千个听众都听得又清楚、又响亮就比较困难。在剧场里,如果我们要想听得很好,除了要有清晰的直达声以外,还需要利用反射声作为补充,这才能使声音听起来宽厚丰满、悦耳动听。因此,工程师在设计剧院、音乐厅或大礼堂时,都要考虑到声学结构。光线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声音也是一样。舞台上的声音受到舞台地板、舞台上的硬质壁板、天花板以及墙壁的反射,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其中
32、最起作用的是舞台地板和舞台上的硬质壁板,因为它们距离声源最近,反射效能最高。在这里,直达声和反射声几乎是同时送出去的,它们的间隔短于二十分之一秒,在增加了声强的同时,清晰度并不会受损。【A】在演员发声的二十分之一秒后,还有很强的反射声,【B】_对音质没有帮助,【C】使人听到一前一后的声音,这就是令人不快的事情了。再有,剧院的天花板和墙壁,也都能起到反射声音、美化声音的作用。普通剧院正厅座位往往低于舞台,后排座位仅仅高出舞台一点点,所以几乎整个正厅都受不到舞台地板反射的作用;而中间的座位,距离两侧的墙也比较远,接受不到墙反射的声音,只能听到台上的直接声。所以在一些较大的剧院里,坐在中间位子上听起
33、来,声音总是不够清楚响亮,有时像是在露天“剧场”的感觉。二楼的座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舞台地板和壁板的反射作用,所以声音又清楚又响亮。三楼虽然距离舞台更远,但是它与舞台和声源构成的角度更小,反射的效果也就更大一点。再加上三楼距离天花板很近,又多了一层很有效的反射,所以往往三楼的声音比二楼还要好一些。如果舞台上铺了大地毯,楼上的声音就会减弱。有的演员为了使听众听得更清楚,常常站在台口,这样对前排的听众是有一点效果,但从整个居!院来说,他的声音强度反而降低了,因为这时舞台地板和壁板对他的声音已经起不了反射作用。最理想的剧院,所有座位都应当高于舞台地板。像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大礼堂那样,随便你坐在哪里,都能
34、听得好,又看得好。有的剧院在墙壁上和天花板上使用了过多的吸音材料,就只能适合放映电影;若是用来演剧或开音乐会,效果就不很好。如果舞台上挂些丝绒幕,摆很多的花草,对于声音的传播同样也都是不利的。14. 在文章第三段中A、B、C三处的横线上,依次填写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 不仅 而且B. 因为 所以 反而C. 因为 所以 而且D. 如果 不仅 反而15. 下列做法,能够增强剧院的音乐欣赏效果的一项是( )A. 舞台上使用硬质地板B. 舞台上铺设大地毯C. 演员站在舞台台口D. 舞台挂丝绒帷幕16. 周末你约朋友一起听音乐会,购买门票时,音乐厅售票处只剩一楼中间(下图A处)和二楼靠后座
35、位(下图B处)的门票,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你会选择哪一处座位的门票?请根据文章内容说明理由。【答案】14. D 15. A 16. 选择B处。原因:B处座位听到的音乐受到舞台地板和壁板的反射作用,清楚、响亮而美妙;B处所在二楼舞台和声源所构成的角度相对更小,音乐反射的效果更大;B处靠近墙壁和天花板,听到的音乐又多了一层有效的反射。【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由前文“在这里,直达声和反射声几乎是同时送出去的,它们的间隔短于二十分之一秒,在增加了声强的同时,清晰度并不会受损”可知,“在演员发声的二十分之一秒后,还有很强的反射声”属于假设的情况,无因果
36、关系,故选用“如果”,排除B、C;“使人听到一前一后的声音,这就是令人不快的事情了”与上文事实上“增加了声强”情况截然相反,故选用“反而”,排除A。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由“舞台上的声音受到舞台地板、舞台上的硬质壁板、天花板以及墙壁的反射,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可知,“舞台上使用硬质地板”能够增强剧院的音乐欣赏效果。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B处效果更好。由“舞台上的声音受到舞台地板、舞台上的硬质壁板、天花板以及墙壁的反射,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和“如果我们要想听得很好,除了要有清晰的直达声以外,还需要利用反射
37、声作为补充,这才能使声音听起来宽厚丰满、悦耳动听”可知,B处座位听到的音乐受到舞台地板和壁板的反射作用,清楚、响亮而美妙;由“但是它与舞台和声源构成的角度更小,反射的效果也就更大一点。再加上三楼距离天花板很近,又多了一层很有效的反射,所以往往三楼的声音比二楼还要好一些”可知,B处所在二楼舞台和声源所构成的角度相对更小,音乐反射的效果更大,且B处靠近墙壁和天花板,听到的音乐又多了一层有效的反射。五、阅读与写作(43分)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诗和远方终于走在了一起!”文化和旅游部的挂牌与职责整合,引发不少网友点赞。文化牵手旅游,文化基因注入旅游资源,更有利于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合
38、作增值。有媒体报道,2017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率逾11%,已成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载体。像杭州的“宋城千古情”、查干湖的冬捕、傣族的泼水节等地区旅游特色项目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体验不同的文化,文化被另一种形式承载、传承。这些特色鲜明、高品质的“旅游+文化”产品证明,两者融合、互通互补可以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创造更大的价值。文化旅游不是简单的数学加法,二者的完美融合并非易事。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一些地区会为一个名人故里争得面红耳赤;一些地区盲目地复旧复古,用雷同的内涵和景观来招徕游客;还有一些地区,出现了文化与旅游“两张皮”的问题。“旅游+文化”的融合,不能离开特定的地域条件,还有赖
39、于文化的长久历史积淀,而不是靠地方政府主观上一时的争取。文化是旅游的核心价值,旅游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充分挖掘文化和旅游的内涵,产生“1+12”的效应,才能实现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的初衷。 关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案】文化与旅游融合、互通互补,可以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创造更大的价值。【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及压缩语段的能力。材料一共为五段内容。第一段主要讲“文化”和“旅游”融合,文化基因注入旅游资源,有利于实现二者良性循环、合作增值。第二段主要讲2017年旅游业已成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载体。举例说明文化被另一种形式承载、传承。第三段主要讲“旅游+
40、文化”产品证明,两者融合、互通互补可以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创造更大的价值。第四段主要讲一些地方发展文化旅游的不当做法。第五段主要讲“旅游+文化”融合依赖的条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关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文章的主要观点集中在材料第三段,即文化与旅游融合、互通互补,可以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创造更大的价值。作文18. 请以“文化与旅游”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认识。要求:不少于700字【答案】例文:文化与旅游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神思飞扬的路上。文化是场漫长的苦旅,让心行之,你总能收获些不一样的明媚。 文化与旅行,亘古以来就是联系,沟通在一起的。提起丝绸之路,你想象出的图景是大漠上
41、踏着黄昏行走的驼队。踏上这条路,于是皇宫餐盘上多了饱满的葡萄,京都也唱胡歌;端庄的中国舞娘,多了几分波斯舞女的妖娆,在大漠上起舞,令多少少年郎为之倾倒。 丝绸之路为中原打开了一扇通往西域的神秘之门。走出去的是游人,带进来的是融合碰撞后,更丰满瑰丽的文化。若说丝绸之路是通商,不如说是走出国门的商人们的第一次异域之旅。马可波罗的中原之旅,又增添了多少异域人对中原的向往呢?所以,文化的交融由旅行开启,世界趋近于一个多元文化的整体。 书本上的兰亭,你觉得遥远。总不如亲手触一触流觞曲水的清冽来的记忆深刻,感触良多。于是我们旅行,用眼睛去感受更多文化。书上的文字跃动起来,汇成图景。站在崂山的海边,手里捧着
42、崂山可乐,思绪已经飘到崂山道士。盘山大巴上,看到比天高的孔子像,随口成诵一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并非难事。海南南山前与海上观音对望,不甚信佛也会双手合十,虔诚祷告。一切你以为的潜意识,都是文化在山水里强大的渗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站在任何一个景点,你总能听到导游绘声绘色,向游人讲述着或神话、或传说、或历史、或名人、或一种特殊的情怀。旅行早已和文化联系在一起,二者的融合,相互丰满彼此。 我爱老舍故居里那棵可爱的柿子树;年宝玉则雪山下辽阔无际的草坪;“青砖白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江南人家;呀诺达雨林里芭蕉叶上的一只蜗牛;山西平遥古城集市上的一罐老陈醋;还有成都小酒馆街头抱着吉他的流浪少
43、年谁说这些经历,不是一种对于文化的追寻?自然、建筑、饮食、民俗,散落在各地,渗透在你脚下的土地。你只需要行走,不断行走,拾遗,淘洗,这就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翻开课本,史书上的纺织第一人黄道婆,在海南天涯海角舞动起来。故宫博物院里的文物会说话于是你走过的路都变成了读过的书。 旅行又不止探访名山大川,山野乡间的一隅,也许更有独到的风情。“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短笛悠扬,你于是也想坐上黄牛背。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古代文人都乐于行走在山水之间。摸着苏东坡在杭州城外野山的崖壁上,题下的一首快被风化了的诗。诗真的在远方有了归宿。 文化与旅行融合,于是灰暗的建筑有了颜色,冰冷的石墙有了温度,历史时间夹
44、缝中的一个个人物,都活起来。亲口为你讲述自己漫长又崎岖的一生。 走着走着,若是累了,便随处而栖吧。文化是一场漫长的苦旅,过程却充满芬芳。【解析】【详解】审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要求学生以“文化与旅游”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对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认识。这就要求学生能辨明“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它们之间的融合方式。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弄清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对于提高旅游行业素质,增强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这道作文题的审题门槛不高,但是要
45、阐释二者之间如何融合,有一定难度,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以及将这种思辨转化为议论性文字的能力。从文体的控制上看,要求写一篇议论文。学生要有较为明确的文体意识,能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的基本构建模式。参考立意:(1)民族文化的强大与否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2)旅游产品旺盛的生命力源自旅游与文化的紧密结合(3)旅游和文化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密不可分(4)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可用素材:(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
46、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2)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3)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4)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
47、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5)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6)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旅游管、旅游心理学、旅游、旅游、
48、旅游地学、旅游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7)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正如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8)旅游作为一种跨时空的消费活动,它的广泛
49、出现是经济发展驱使的结,但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更需要内在的动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讲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9)人类在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长,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游活动更是文化驱使的结果。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是社会文化与观念的革命。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旅游活动的兴盛,从客观条件看,是全球经济恢复、繁荣的结果,从深层次看,它是文化观念转变的结果。行文结构:既然是要写一篇探讨“文化与旅游如何融合”的议论文,那么可以在开篇处以抒情加议论的文字展示其二者的重要意义
50、: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神思飞扬的路上;文化是场漫长的苦旅,让心行之,你总能收获些不一样的明媚。然后迅速明旨:文化与旅行,亘古以来就是联系,沟通在一起的。接下来谈一谈历史文化“丝绸之路”,以此强化主旨,“文化的交融由旅行开启,世界趋近于一个多元文化的整体”。然后按照平行结构行文的方式,主要以例证的方法,谈兰亭、崂山、孔子像、海上观音等,证明“旅行早已和文化联系在一起,二者的融合,相互丰满彼此”;再谈老舍故居、平遥古城、故宫博物院,说明“你走过的路都变成了读过的书”这个道理。最后,以兼具议论性和抒情性的文字“文化与旅行融合,于是灰暗的建筑有了颜色,冰冷的石墙有了温度,历史时间夹缝中的一个个人物
51、,都活起来。亲口为你讲述自己漫长又崎岖的一生”再次强化本文中心论点,最后以一句简练而又辩证的话“文化是一场漫长的苦旅,过程却充满芬芳”收篇,照应开头和标题。19. 请以“我的文化之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记述旅行的过程,表达自己的感受。要求:不少于700字。【答案】范文:我的文化之旅文化是什么,在我国的滚滚历史长河中,文化是四书五经的厚重,楚辞汉风的典雅,丝绸之路的延绵不绝,长城的高大威猛,古筝的动人心弦。翻开人类前行的历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看到中华文化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很幸运,今年的夏天,我有机会乘上列车,去近距离的走近这些,感受这些,这场文化之旅,带给我无尽的感触。第一站,我到了孔子故居
52、,看着那古树和古宅,看着那雕像和那些文字,我仿佛听到了一句句苍老有力话语,一位白发苍苍,布满皱纹,面目慈祥的老人出现在我眼前,那位老人笑了笑说:“逝者如逝夫 ,不舍昼夜。”在他的后面,斑驳的铜锈在灯光下泛着隐隐的绿晕,上面镌刻着的金文仿佛在诉说周朝的繁华,此时此刻,一个繁荣和强大的周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它的青铜,它的礼乐,犹如一颗钻石在中华的文化里不停地闪耀。第二站,我们来到了杜甫草堂,看着草堂外那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碑和那破败简陋的草堂,真实的触及到了杜甫高贵的灵魂,墙壁破洞、茅草覆顶,一间破败不堪的草屋,如何抵挡住怒号秋风?当真是身世浮沉、艰难苦恨。如此,竟只企望能有千万广厦,大庇天下寒士
53、。思及此处,热泪盈眶。苦难如此真实地呈现面前,你只有亲历寒冬,才明白经冬不凋的青松多难得;你只有直面苦难,才知道苦难中还能心系苍生多么不易。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志,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伟大。列车又继续行驶,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岳飞的故居。一股凉飕飕的寒意涌上心头。在眼前,好像真实的浮现出乐那些画面,凄惨的号角,连绵的狼烟,在血色的黄昏下格外显眼, 一位高大威猛的将领站在城楼,望着前面的一片大好河山,不禁发出一声长叹“待以头收拾旧山河,朝关阙。”这时我被岳飞的强烈的爱国之心深深打动,他的爱国之心不正是中华文化之根髓吗?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坚毅、宽容、不屈,岁月的流逝不仅不能把你腐蚀,你却更能展示出
54、英雄本色,早已成为中华文化中永不磨灭的一个象征符号。这一场难忘的文化之旅结束了,但是历史文化的余香还久久在我的心中不能散去。它们都是中华文化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它们不仅照亮了中华大地,更是照亮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中华儿女,当我们行色匆匆,盲目奔波时,似乎忘记了这片土地上辉煌的文化。不如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一次文化之旅之后,这时你会发现你的心,你的志,你的情和你的魂会在文化的酒坛子里渐渐发酵,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醇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本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同学们写这篇作文时,要注意提炼出材料中的“写作点”,也就是根据这个题目确定与之相关的写作思路,这是写好本文
55、的关键。本题的题目是我的文化之旅,我们先明确里面的关键词语“我”“文化”“旅行”。关键词“我”,这就要求本文的人物必须是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关键词“旅行”,要求是记一次旅游活动,最好是一次游学活动。关键词“文化”,是对旅行的一个限定,即要求旅行要突出文化内容的观赏、学习和领悟。另外写作时要注意记叙文文体特征。立意:1.游览传统文化圣地,感悟传统文化2.游览名人故居,感悟名人文化3.游览古城古迹,感悟文化内涵素材:1.远远的便看见,长城犹如一条长龙,盘卧在山陵上。爬上长城,看着人群来来往往,我心中便产生一种好奇心,从高处往下看会是什么样呢?于是我便随着人群一起向上涌去。一路上我遇见
56、了许多外国友人,想必他们也是久闻长城的大名,想来看看长城是怎样的壮观,宏伟。过了一会,我看见一个小房子似的堡垒,原来那就是烽火台,敌人来时,用来点狼烟的,这不仅使我想起“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抬头仰望天空,是如此的蔚蓝,再看看长城,仿佛还有很远很远,一直延伸到云端。由于下起了小雨,所以我不得不下去了,我仅仅爬到了835米处。哎!真是令人遗憾啊!不过看着下面的人群,我当然十分自豪。望着人群,我想,这便是长城的吸引力。如果长城没有宏伟的气势,怎么会吸引那么多的游客?我又随着人群涌了下去2.说起西安,那里的名胜古迹举世闻名。其中,最闻名遐迩的就是兵马俑了。这个寒假,我就感受了一回。西安的名胜古迹
57、很多。首先,我们就来到了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临潼县境内,从西安市里乘车大约1个小时就到了。我们先去了秦俑博物馆,那里摆放了好多从俑坑中挖掘出的随葬品。有将军俑、武官俑、御手俑等,还有两辆彩绘铜车马。这两辆铜马车是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结构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铜铸马车,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青铜之冠”。在公元前200多年,中国人就使用了青铜冶炼术,比国外早了2000多年。可见中国劳动人民是很有智慧的。3.苏州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
58、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4.长江三峡,地灵人杰,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
59、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三峡是渝鄂两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着汉族和土家族,他们都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和习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赛,是楚乡人民为表达对屈原的崇敬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巴东的背娄世界、土家人的独特婚俗、还有那被称为鱼类之冠神态威武的国宝中华鲟。5.我们又去了曾氏大宗祠,它位于新桥村内,建于清乾接着,我们又去了曾氏大宗祠,它位于新桥村内,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面积1029
60、平方米,是深圳保存较完好的宗祠之一,曾氏宗祠还规模宏伟、古朴。位于天井中的石牌坊顶部的屋橹上均有精美的花纹雕塑,形象生动逼真、技艺精湛。坊柱前后用抱鼓石相护,坊上横额书写楷书“大学家风”浑厚有力的四个大字,两边还有很多有意义的字。宗祠内的木雕、石雕、砖雕多为寓意吉祥的动物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我们还参观了江氏宗祠,它的两边墙都有蚝壳砌成,经过百年的风吹雨打,还屹立不倒。万丰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村办博物馆。它体现了祖先们的难苦的生活和奋斗精神。结构层次:本文开篇通过对灿烂文化的解读引出自己的一次文化之旅,然后按旅行顺序记叙了旅行的三站,第一站是孔子故居,第二站是杜甫草堂,第三站是岳飞故居,每一站都有作者对这些璀璨文化的解读和感悟,最后结尾是整次文化之旅的感悟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