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揭阳第三中学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7385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揭阳第三中学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广东省揭阳第三中学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广东省揭阳第三中学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广东省揭阳第三中学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广东省揭阳第三中学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二历史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项最佳答案。)1.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 ( )井田制的瓦解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 新兴地主的出现 百家争鸣 频繁的争霸战争A BC D2.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 A春秋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爰金”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黄金货币。透过下图能获知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手工铸造业发达 商业贸易繁荣 城市繁华 社会经济整体水平提高 A B C D4. 下列事件,不

2、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5.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C.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奴隶制崩溃 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6.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战国变法与春秋改革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社会转型期不同 B.富国强兵的目的不同C战国侧重于政治改革 D产生的直接影响不同7.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指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

3、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 )A.奴隶主贵族 B.商人 C.新兴地主 D.农民8.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对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促进了封建剥削方式的产生 B.使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模式C.小农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 D.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私有制9.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 ( )新兴地主阶级 自耕农阶级 奴隶主阶级 商人阶层A B C D 10.“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这是商鞅变法中哪一条法令的规定 ( )A.奖励军功 B废除“世卿世禄制”C.连坐法 D.“燔诗书而明法令”11.下图是1975年出土

4、于陕西西安市郊的秦杜虎符,上有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之事,虽毋会符,行殴”。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秦国商鞅变法 (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加强中央集权C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112.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13.我国完成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主要是通过( ) A兼并战争 B变法运动 C国家统一 D发展生产14.秦国强大后,在对外战争中首先打败的诸侯国是(

5、 )A.韩国 B.赵国 C.魏国 D.楚国15.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春秋时期铁器和耕牛的作用 B.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16.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 “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

6、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17.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是( )A.废分封、行郡县 B.移风易俗 C.制定连坐法 D.重农抑商18. 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上述现象说明 (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A B C D19.“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注:孟贲、乌获均为勇 猛的力士)。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7、 ( )A秦人素来骠悍 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 D变法使秦国军事强大20.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废分封、行郡县 统一度量衡 重农抑商 燔诗书而明法令A B C 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21题24分,第22题16分,共40分。)21.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人们从商周的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几幅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图一 铁制农具图二 奖励耕织图三 商鞅铜方升(1)从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你能吸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

8、的问题是什么?(6分)(2)你从图二、三中可以获得商鞅变法的什么信息?(4分)(3)据图二中的牛耕图,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6分)(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给商鞅变法一个合理的评价。(8分)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 资治通鉴 材料四 董仲

9、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四,见税什伍。” 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简述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6分)(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弊端。(4分)(3)虽然商鞅变法存在弊端并且曾遭到强烈的反对但还是成功了,试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6分)揭阳第三中学2013年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检测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新气象的识记、理解能力。该历史时期的新气象涉及到政治、经

10、济、思想文化各领域,包括频繁的争霸战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是分不开的。2.C解析:战国时期经过一百多年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才逐渐确立下来。3.A解析:战国时期能够铸造出“爰金”货币,这本身就直接反映出战国时期手工铸造业的发达。黄金货币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同时它相对于物物交换和一般货币交换,也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管仲改革是春秋时期齐国进行的奴隶主阶级的改革,而李悝、吴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诸侯国进行的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5.A解析:B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C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11、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诸侯国之间的互相进攻,而不是新兴地主的武装夺权。D项叙述与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不符。 6.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春秋战国都是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故A项为相同点,改革目的都是为富国强兵,且都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故B、D两项都为相同点;战国改革侧重于政治,而春秋变法侧重于经济。7.A 解析:读懂材料是关键,结合战国时代特征,本材料实质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要求,打击的对象当然是奴隶主贵族了。8.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在生产关系的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9.A解析:考查学生理解、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抓住

12、商鞅变法代表谁的利益,该措施不会适应奴隶主阶级,也不会鼓励工商业发展、适应商人阶层的要求。10.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法令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11.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图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秦国军队调动凭借虎符由国君控制、发给。12.A解析: 商鞅变法实行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13.B解析:我国完成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是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变法运动汇成一股时代潮流,先后进行了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14.A解析: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根据史实可知顺序是韩、赵、魏、楚、燕、

13、齐,故选A项。15.D解析:“公作”指的是井田制下的奴隶集体劳动,“分地”指的是封建生产方式。16.C解析: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由荀子的所见可知,“非幸也,数也”的意思为不是幸运的、偶然的,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17.A解析:通过建立郡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8.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深层次的理解和辨析能力。题干的前半部分说明商鞅变法损害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秦法不败”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也说明变法者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好结果及自食其果。19.D解析:秦国本是弱国,经商鞅变法后,加强军事方面的改革,增强了军事力量。20.

14、D解析:项内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项内容有利于发展经济,这两项内容对后世都有积极影响,而项内容在封建社会后期不利于社会进步,项内容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二、非选择题:21.解析:本题以三幅文物图创设新情境,涉及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各个方面。解题要注意读懂三幅图的内在含义,图一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图二、图三反映了变法的内容,可以回答第(1)(2)问。第(3)考查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也涉及到 “私田”的概念,因而其观点是正确的。第 (4)问必须立足材料评价商鞅变法,而不是对变法做全面的评价,本题要求的是肯定变法的进步作用。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

15、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进行经济改革。 (3)正确。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史料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弊端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解题关键要从材料出发从中获取解读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综合组织答案。答案:(1)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2)刑法严酷,赋税沉重。(3)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发展了封建经济;富国强兵的措施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求,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学生若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