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光启屯田津门徐光启在天津屯田之始,是在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秋,那年52岁。他履津后的家书中写道:“累年讲究西北治田,苦无同志,未得实落下手,今乃得之。天津荒田无数,至贵者不过六七分一亩,贱者不过二三厘钱。中有一半可作水田者,虽低而近大江,可作岸备涝,车水备旱者也。有一半在内地,开河即可种稻,不然亦可种麦种秫也,但亦要筑岸备水耳。其余尚有无主无粮的荒田,一望八九十里,无数任人开种,任人牧牛羊也。”有一本外国传教士列传的书叫艾儒略,上面说,1613年,儒略始得进入内地,初被派至北京,其后未久,与光启赴上海。在途中,(徐光启)看中津门南郊荒地,临时改变,决计在天津垦殖。看来,徐光启选中的是津
2、门南郊荒地。那时的南郊,是指天津老城以南的广大区域,从海光寺向南,八里台、李七庄,乃至周边更广大的地方都是津门南郊。清代的天津县志载:“前明抚臣汪应蛟,引用海河潮水,相度屯田,以何家围为首。围中有官庄,围南有大任庄。”但是,因为人们“逐鱼盐之利,取足旦夕而不为久远之计,故旋举旋废”。可见,那次屯田不成功,不久便废弃。徐光启在天津屯田,说“中有一半可作水田者”,也许就是要利用废弃的何家围,中有官庄,南有大任庄的水田来种稻。那些“贱者不过二三厘钱”一亩的荒地,“一望八九十里,无数任人开种,任人牧羊也”的地方,也许就是现在的西青区大寺镇大任庄村南有个叫篱笆口村的地方。篱笆口村地势低洼,盐碱极重,土地
3、贫瘠,不适合耕种,因此荒地多,放牛羊的多。圈养羊群用芦苇编篱笆,故称篱笆口村。篱笆口村就是现在的大寺镇里八口村。津门谈古第164页载:“在天津农业史上,(西青区精武镇)小南河是宋元明时期600多年间的农业基地宋朝初年,太宗在小南河设军寨后,派六寨使何承矩在此屯田种稻到了明代,徐光启又开始在那里屯种,并从那里向今天的南郊、沿海扩展开发,从而逐步建立起天津平原的近代农业。”可以推测,徐光启津门屯田的具体位置,应在津门老城以南的大任庄、里八口、小南河周边一带,属现今的津南区、西青区一部分。朝廷命官不在北京供职,为什么要跑到天津营田?若论此事,背景有三:其一,徐光启因与魏忠贤党羽不睦,常遭诽谤,始生去意;其二,徐光启崇尚西方的进步科学,与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合作,制作简平仪、定时衡尺和璇玑玉衡器等科学仪器,又有朝臣对其“啧有烦言”。是时,徐光启正在病中,因以上之事顿萌去意,这才有请病假隐居之举。其三最重要,因为徐光启早就有进行农业科学实践的构想。这一构想缘自天灾。古代人民面对大自然很无奈,常受灾情所害,天灾对天下苍生与国家社稷危害极大。徐光启认为兴修水利开展屯垦是“当今经国之大计”,极其用心。有人评论说,徐光启“以国计民生为念,见东南苦于输挽(指漕粮运输),西北病于荒芜,国用日竭,民生日困,公思以救,遂田于津门,以身试屯田法”。可见,徐光启在天津屯田就是要以解民生之苦,以促国家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