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时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淡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于是,我
2、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在陶渊明之前,屈原
3、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
4、却还是很少提他。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于是,陶渊明成了热门。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选自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陶渊明拒绝轰动,又没有故事,所以宋代以前一直不为民众和文坛接受。B第一段中画线处“他可能还
5、会觉得”的内容,从字面上看是陶渊明觉得,实质上是作者觉得。C陶渊明虽然也断断续续地做过一些小官,但他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他惦念着自己的田园,担心自己的田园荒芜了,因此辞官回到了田园。D中国的文化人格从漫长的古代到东晋末期出现了三次非常重要的发展变化。E本文采用了比较、比喻、欲扬先抑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取得了很好的艺术表达效果。解析A项,“宋代以前一直不为民众和文坛接受”的说法不准确,唐代已经有人对陶渊明有好评了。C项,“他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于文无据,从原文看,陶渊明离开官场回到田园的原因不是“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而是回归自我去过自己的生活。E项,“欲扬先抑”错,文中没有运用
6、这种手法。答案BD2.文章开头说:“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可能有点粗糙”在文中的意义是什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该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粗糙”一词的含义需要从词语所在的段落入手理解,根据文段内容,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有不准确、不合理的地方。解答第二问需要对文段内容进行整合,从二者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入手即可。回答句子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答案含义: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从大的方面看是有道理的,但从具体局部看还有许多不准确、不合理的地方。理由:二者相同的地方是对三国群
7、雄的看法和回归自我的追求。不同的地方有:时代不同,几乎是两代人;魏晋名士没有陶渊明本真、自然,有点故意和表演;魏晋名士没有陶渊明真正彻底放达,过于依赖,过于在乎他人视线。作用: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有人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的看法,总领本段。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安静”对中国文化人的影响。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找出本题的答题区间,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的第三、四两段。找出关于“安静”的语句,这两段内容关于“安静”的阐述主要涉及三个层面:魏晋名士的安静,屈原、司马迁的安静,陶渊明的安静。把这三个层次的关于“安静”的内容概括出来即可。答案魏晋名士没有得到安静,也
8、就没有找回自我的去处,或者当众而死,或者重返仕途。屈原、司马迁得到过被迫的安静,身处安静,但心仍惦念朝廷。安静使陶渊明彻底回归自我,身心解放,数百年后成为中国文化高峰。4作者在文末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的高峰。从古到今很多文人都喜欢成为“土坡”,不愿成为“被遮盖数百年之久的高峰”。针对这一文化现象,谈谈你的看法。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解题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含意,然后结合现实状况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答案可批评民众的短视帮助造就平庸;也可评价文人,赞赏那些能安静坚
9、守终成大家对民族文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也可批评那些耐不住寂寞,急功近利,终致平庸乃至留下笑柄的人。(言之成理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佛蒙特的钟匠于坚佛蒙特是美国新英格兰的六州之一。沿着公路,随处是英格兰风格的乡村、小镇和教堂,熟人或素不相识的人整日里彼此微笑招呼。生活方式比较传统、保守、节省。在野心勃勃,普遍崇尚积极进取的美国,佛蒙特懒散、知足常乐、享受自然。佛蒙特的“落后”受到保护,这是人们自愿选择的,这个州没有因为不思进取而被强力开发。我住所附近的大道边有一所旧房子,与众不同,一般的房子都是草坪环绕,整洁干净。这房子却有点奇怪,它的外走廊被蓝色塑料布包起来,只留下中间的门
10、和小楼梯,看上去像废品收购站。旁边立着一个旧电子钟,指针还在乱转。我一直以为里面没有人住,已经被废弃了。忽然一天傍晚,看见有人坐在那垃圾站的木梯上向我招手。房子前已经冒出一位流浪汉模样的男子,很可怕,被酒精泡红的脸上胡子拉碴,酒糟鼻,胖得像一只木桶。衣冠不整,油亮污秽。蹬着一双就要踏扁的旅游鞋。我以为是一个醉鬼或者乞丐。不是,他是这房子的主人,修钟匠约翰大叔。稍攀谈,就邀请我和我的朋友进屋小坐。屋子里堆积着各种废品,罐子、旧电视机、塑料品、汽车零件什么的,一直蔓延到门口,中间还剩一条勉强可以穿行的羊肠小道。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极其浓烈,那是长期不洗澡的味道和酒精、动物气味的混合,我几乎要窒
11、息。客厅里有一只破沙发,已经睡得塌陷下去,旁边堆积着啤酒罐,看得出他经常在这沙发上躺着喝酒。一个标准的流浪汉房间,好莱坞如果要用,道具都不需要增加。里面还有屋子,他示意我们进来哦啊,摆着一屋子的钟,一排排靠墙陈列着,四面墙壁都做成了钟架。那些钟各式各样,铜的、铁的、镀银的、镀金的、塑料的、木钟蒙着灰尘。阴暗的房间,时间的内部,约翰的脸看上去忽然不再那么凶恶,温馨而慈祥起来,这是一位时间诗人。他把几只钟取下来给我看,这是17世纪的钟,这是某厂的第一只钟,这是瑞士的钟他又取出一只,让我摸,这是一只给盲人用的钟,上面的字母是凸出来的。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钟,在中国,盲人可不比美国少。电话响了,约翰去
12、接电话。我注意到,墙上挂着一排照片,约翰青年时代,也是西装笔挺,英姿勃勃。我给他看我的怀表,他说NO,我只修钟,从来不修表。约翰说,几十年,镇上的所有钟都是他在修,修钟的人络绎不绝。钟表可以说是西方生活的命根子,一旦失去格林尼治时间,一旦时间错误,你就要被世界抛弃。钟乃是重要贵重之物,看起来,钟匠约翰并不缺钱用。为什么不生活得体面些呢?这不是体面不体面的问题,这是他的生活方式。他喜欢这样生活,他喜欢像一个流浪汉那样生活。如此生活是他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创造的一个作品,有点杜尚的意思。他喜欢表演一种流浪汉或者乞丐的生活,为什么不可以呢?他这么做,并没有危害他人,也没有违反法律。这就是美国,在法律允许
13、的范围内,生活方式并没有是非,只要这么生活是你喜欢的。我想起遥远的云南,在我的青年时代,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各有千秋,如今已经千篇一律了。从前住在热带地区的佤族人本是裸体的。裸体与羞耻无关,在那样的气候里,穿着衣服很受罪。怒族人本是文身的、哈尼族人本是住草叶泥巴的蘑菇房的、摩梭人本是施行群婚制的这些一律被视为落后,就是他们自己喜欢、情愿如此也不准。美国其实也一样,早年屠杀印第安人的历史,就是要用新英格兰的生活模式来规范一切。从垮掉的一代开始,美国对此有所反省,逐渐容忍多元。我们从约翰的房间走出来,天已经黑了,走远了看,约翰的房子就像一座凛然不可侵犯的城堡,微微地亮着灯。(有删改)5下列对
14、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运用肖像描写、环境描写的手法,是为了表现修钟匠约翰大叔独特的生活方式,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强烈厌恶的情绪。B文章在第二段说“这房子却有点奇怪”,意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可以看出作者谋篇布局的巧妙。C文章第五段中“约翰青年时代,也是西装笔挺,英姿勃勃”一句意在反衬约翰大叔的龌龊形象和生存状态。D本文最后一段通过对云南过去和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对比,意在突出人人都应该有自愿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这一主旨。E本文通过修钟匠约翰大叔这一典型,展现了佛蒙特人知足常乐、享受自然的生活方式,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生活方式的向往。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15、技巧的能力。A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强烈厌恶的情绪”错,这只是约翰大叔的一种生活方式,作者并没有持褒贬态度。C项,“反衬约翰大叔的龌龊形象和生存状态”不准确,且“龌龊”一词语意过重。E项,“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生活方式的向往”于文无据。答案BD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这是一位时间诗人。答:_(2)约翰的房子就像一座凛然不可侵犯的城堡,微微地亮着灯。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第(1)题,“这”指代约翰,“时间诗人”指他保留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钟,这样做富有诗意。第(2)题,运用比喻,是说约翰的房子将他与世隔绝,他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别人也不加以干涉。
16、答案(1)约翰富有诗意地保留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钟;这些钟体现了约翰对生活的热爱。(2)约翰的房子将他与世隔绝,在里面他保留着传统、保守、节省的生活方式,不容别人干涉。7结合全文,分析修钟匠约翰大叔这一形象有何特点。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人物身份钟表匠,技术好;性格特点懒散,不修边幅;生活方式独特。然后再结合文中内容略加分析即可。答案懒散,不修边幅。约翰大叔脸上胡子拉碴,酒糟鼻,胖得像一只木桶,长期不洗澡;衣冠不整,油亮污秽。修钟技术精湛。几十年,镇上所有的钟都是他在修,修钟的人络绎不绝。生活方式独特。约翰大叔喜欢像一个流浪汉
17、那样生活。8结全文章内容,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修钟匠约翰大叔的生活方式的。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答题时可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修钟匠约翰大叔的生活方式有什么特点?对他人有没有影响?如果有,应怎样对待?如果没有,应该怎样对待?此题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但从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出发,答肯定约翰大叔的生活方式比较符合文意。答案(示例一)值得肯定。修钟匠约翰大叔的生活方式传统、保守、节省,体现了知足常乐、享受生活的特点;修钟匠约翰大叔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危害他人,也没有违反法律;修钟匠约翰大叔的生活方式彰显了个性。(示例二)值得商榷。不讲卫生,长期不洗澡,胡子拉碴,屋里乱七八糟;固执己见,不知变通,“只修钟,从来不修表”的观念令人费解;不能自始至终保持一贯的生活作风,青年时代“西装笔挺,英姿勃勃”,而现在却“衣冠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