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程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2过程与方法:(1)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知道近
3、代中国人在衣、食、住及社会习俗方面出现的变化;2难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1、物质生活的变化(1)服装:“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中山装、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饮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时尚。(3)住宅:欧式洋房、中西合璧住宅在大城市出现。(P65读图:北京传统四合院和新建的小洋楼,分析特点与原因)2、社会习俗的变化(1)“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全国)(2)大城市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特点:(1)具有鲜明的政
4、治色彩。(2)农村落后、封闭,沿袭传统风俗习惯。 原因:(1)西方民主思潮影响;(2)维新派推动;(3)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二、新中国社会生活(1949)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2)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3)中国人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原因:计划经济,物质紧缺。2、改革开放后(1978年底)(1)服装:从单调走向五彩缤纷和款式多样化。(2)饮食:从温饱到小康, “菜篮子工程”。(3)住房:住房状况空前改善,“安居工程”。(4)体育、旅游等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环保、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步形成。原因:(1)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2)党和政府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