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础巩固 (2019定远重点中学期中)读上海外来人口来源地中人口比例变化图,回答12题。1关于上海外来人口来源地人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河南人口增加量最大B江西人口减少最明显C湖北人口变幅较大D湖南人口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2外来人口迁入对上海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B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进程C彻底缓解了地区就业压力D加重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河南人口比例增加量最大,不是人口增加量大,A错;江西人口在增加,比例减小,B错;江苏人口变幅较大,C错;湖南人口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D对。第2题,外来人口对上海来说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缓解了人
2、口老龄化进程,不能彻底缓解地区就业压力,会加重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答案:1.D2.C下图为19802005年我国人口迁出、迁入重心演化轨迹图。读图,回答34题。320002005年我国人口迁入重心东移,最可能原因是()A京津冀都市圈的崛起B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C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D东北传统工业区振兴4引起图中人口迁移最重要的原因是()A经济水平差异B交通、通信发展C国家政策D技术水平高低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20002005年我国人口迁入重心在(30N,115E)附近,反映出人口主要由西部向东部迁移,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对人口吸引力大,C项正确。第4题,由图可知,我国人口迁移
3、主要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主要原因是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A项正确;交通、通信发展,国家政策,技术水平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相对较小。答案:3.C4.A(2019淮南高一检测)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统计分布图,图例1、2、3依次表示迁出量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读图,回答56题。5影响图示区域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农业现代化水平C交通条件D耕地日益减少6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等地区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较少,其原因是()A农村人口比例很低,已没有可供迁出的农业人口B农村人口比例较高,大多已通过建设新
4、农村的途径加以解决C农村人口比例较低,大多已通过省(市)内人口迁移的方式转化为城市人口D农村人口比例很高,大多已通过就地实施工业化的途径进行人口转化解析:第5题,目前,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大量外迁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与耕地减少会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但这部分劳动力也可能就地转化。如果本地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无法就地转化,就会大量向外地流动。第6题,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均为我国经济较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农村人口比重低,大部分就地转化为城市人口。答案:5.A6.C下图为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绘制的江苏某市迁入人口的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78题。7该
5、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双选)()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B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C以青壮年人口为主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8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双选)()A缓和了该市就业紧张局面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C增加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解析:第7题,从图中的统计结果可知,该地主要迁入人口的年龄集中在1544岁,以青壮年为主,其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第8题,人口的迁入对迁入地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加了城市的被抚养人口数量,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答案:7.BC8.CD9(2019长春期末)阅读材料,
6、回答下列问题。人口净迁移率是一定地区、一定时期迁入和迁出人口数量的差值与平均人口数之比,正值反映人口净迁入,负值反映人口净迁出。下图为我国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人口净迁移率分布图。(1)分析乙、丙两省级行政区域人口净迁移率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2)指出人口净迁移对甲省级行政区域的有利影响。答案:(1)乙省级行政区域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自然资源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较快,居民收入较高,吸引人口大量迁入;而丙省级行政区域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人口大量迁出。(2)增加劳动力供给,优化劳动力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能力提升北京市20
7、16年常住外来人口比上年末减少15.1万人,这是18年来首次出现常住外来人口减少的情况。据此回答12题。1影响2016年北京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B交通C环境D政策2外来常住人口的减少,有利于北京()A外迁第二产业B疏解非首都职能C促进产业升级D缓解人口老龄化解析:第1题,近年来由于北京疏解非首都职能,控制人口,制定了相应的人口疏解计划,如北京市政府迁往通州,D项正确。第2题,外来常住人口的减少,有利于北京疏解非首都职能,B项正确;外迁第二产业是外来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不是人口减少造成产业外迁,因果关系颠倒,A项错误;首都的主要职能是政治职能和文化职能,不是产业升级,C项错误
8、;人口外迁不能缓解北京老龄化现象,D项错误。答案:1.D2.B(2019石家庄高一期末)读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概率比较图,回答34题。3从2000年的概率数据来看,主要的人口迁入省级行政区域是()A广东、浙江、上海和北京B广东、浙江、河北和北京C广东、北京、四川和浙江D广东、浙江、山东和海南4从2010年的概率数据来看,我国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域出现变化,其中人口迁入明显减少的省级行政区域是()A北京B上海C广东D福建解析:第3题,人口迁移概率越大,人口迁入越多。据图可知,广东、浙江、上海和北京等经济发达的省级行政区域人口迁移概率大,人口迁入多。第4题,2010年与2000年相比,人口迁移概率相
9、差越大,人口迁入变化越大;人口迁移概率下降得越多,人口迁入减少越明显。据图可知,广东省人口迁入明显减少。答案:3.A4.C由婚姻引起的人们居住地的变动称为婚姻迁移,是人口迁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下表,回答56题。结婚时期平原地区丘陵地区低山地区近距离(5 km)婚迁比例/%平均婚迁距离/km近距离(5 km)婚迁比例/%平均婚迁距离/km近距离(5 km)婚迁比例/%平均婚迁距离/km19501959年68.899.2650.7210.4021.059.7919601969年64.7029.3451.588.6443.1813.7119701979年60.1316.7549.4516.1241
10、.4111.3619801989年66.2913.8045.1713.8436.9718.4619901999年52.0323.8448.7617.1748.2121.322000年后46.4337.5530.9639.1734.6844.285.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的婚迁距离在各个时期均存在较明显差异,表中显示(双选)()A平均婚迁距离平原地区均大于丘陵地区B平均婚迁距离低山地区均小于丘陵地区C各时期近距离婚迁比例平原地区均最大D2000年前近距离婚迁比例低山地区小于丘陵地区62000年后,各区域的平均婚迁距离均比之前大,与其原因无关的有(双选)()A居民文化程度的提升B农业人口比重增大C交通和
11、通信业的发展D人口密度的不断提高解析:第5题,根据表中数值可知,不同区域婚迁距离在各个时期均存在较明显差异,表中显示平均婚迁距离平原地区有的时期小于丘陵地区,A项错误。平均婚迁距离低山地区有的时期大于丘陵地区,B项错误。各时期近距离婚迁比例平原地区均最大,C项正确。2000年前,近距离婚迁比例低山地区小于丘陵地区,D项正确。第6题,2000年后,各区域的平均婚迁距离均比之前大,主要与居民文化程度的提升,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大,交通和通信业的发展等因素有关。人口密度的不断提高与平均婚迁距离增大无关,故选B、D。答案:5.CD6.BD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读下图,回答78
12、题。7四地中可能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是()AA地和B地BA地和C地CB地和C地DB地和D地8D地人口迁移率为负值的原因最可能是()A经济落后B政策因素C社会因素D环境变迁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B两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较低,两地的人口迁移差额都为正值,因而可能为发达国家。第8题,D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可能为发展中国家,其人口迁移率为负值的原因最可能为经济落后,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迁出。答案:7.A8.A9(2019宁夏大学附属中学月考)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人口问题与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影响。读图回答问题。(1)归纳
13、1990年以来上海市人口数量变化状况。(2)请分别说明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变化特征的形成原因。(3)请分析外来人口对上海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可能带来的问题。解析:(1)由图可以看出,上海市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户籍人口变化不大。(2)上海市常住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量有关,户籍人口数量的变化与自然增长率有关,可从人口迁移和自然增长两方面分析。(3)外来人口对上海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弥补了上海市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利于缓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人口的增加,也促进了经济发展(繁荣)。外来人口对上海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表现在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加大了就业、教育、住房及交通的压力;增加了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管理的难度,社会问题突出。答案:(1)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户籍人口变化不大。(2)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是外来常住人口不断增加;户籍人口变化不大的原因是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呈负增长)。(3)积极影响:弥补了上海市劳动力不足(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繁荣)。带来的问题:加大了就业、教育、住房及交通的压力;增加了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管理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