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过秦论》 导学案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47595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过秦论》 导学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过秦论》 导学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过秦论》 导学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过秦论》 导学案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过秦论》 导学案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过秦论》 导学案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过秦论》 导学案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过秦论》 导学案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过秦论》 导学案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过秦论》 导学案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粤教版必修4 第四单元 文言文(2)第16课 过秦论导学案 第一课时编写:彭丽丽 审核:钱少武 课 前先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查阅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2. 疏通文章大意,能翻译全文。【课文助读】1、走近作者贾谊,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

2、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3、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预习自测】一、通读课文,通过课后注释、工具书、字典疏通文章,并将重点字词在课本上做好批注。二、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以小组为单位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课堂探究】探究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未能解决的字词句上的难点。课 后拓

3、展案【当堂训练】一、翻译句子1、外连横而斗诸侯_2、追亡逐北_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_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_5、以弱天下之民_6、振长策而御宇内_第三课时课 前先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结构。2.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3.感受本文广用对比、对偶,极力渲染铺陈的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感。课 前先学案【预习自测】过秦论是一篇用骈体写的,总结_政论文。“过秦”即言秦之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_”贾谊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

4、蹈秦朝的覆辙。贾谊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划“长治久安”之道,但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全文脉络如下: 秦创业(雄心勃勃) 第一部分(第1-5段), 秦日盛(所向披靡) 叙述秦兴亡。(叙事) 秦统一(势如破竹)全文思路 秦灭亡(一败涂地) 第二部分(第6段), 阐述灭亡原因。(议论) 秦教训(不施仁政)课 前先学案【课堂探究】(可选做)一、 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他是怎么论证这个问题的?二、明确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三、归纳本文的艺术特点第二课时课 前先学案【学习目标】1.注意积累文言知识。归纳掌握“亡、固、遗、”等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以及几种古汉语特殊句式。课 前先学案

5、【预习自测】知识积累(一)通假字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_孝公既没_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_秦有余力而制其弊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_倔起阡陌之中_赢粮而景从_百有余年矣_(二)古今异义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_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_山东豪俊遂并起_(三)一词多义1固据崤函之固_君臣固守以窥周室_然后践华为城以为固_独夫之心,日益骄固_2因因遗策_因利乘便_因河为池_3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_追亡逐北_吞二周而亡诸侯_4制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_秦有余力而制其弊_履至尊而制六合_)5 致以致天下之士_致万乘之势_)6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_赵奢之伦制其兵

6、_商君佐之_聚之咸阳_7及非及向时之士_及至秦始皇_8北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_追亡逐北_9度内立法度_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_10遗因遗策_秦无亡矢遗镞之费_11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_宽厚而爱人_(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_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_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_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_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_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_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_2名词作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_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_)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_过秦论_3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_4形容词作名词据崤函之固

7、_自以为关中之固_尊贤而重士_因利趁便_5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_会盟而谋弱秦 / 以弱天下之民_约从离衡_)伏尸百万,流血漂橹_吞二周而亡诸侯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_却匈奴七百余里_以愚黔首_序八州而朝同列_(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被动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谪戍之众天下诸侯已困矣3省略句(请补出省略的成分)尝以十倍( )之地。南取百越之地,以( )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 )下吏。聚之( )咸阳。铸以( )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 )为固。蹑足( )行伍之间,而倔起( )阡陌之中。身死( )人手

8、。4宾语前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崤函之固,自若也5定语后置伏尸百万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城千里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课 前先学案【课后拓展】文学文化常识1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有:政论文:论积贮疏、过秦论、陈政事疏;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2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又称“战国四君子”。3天下的别称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

9、的意思。4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5山东、关中、河山东:指崤山以东。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河:特指黄河。如“河南”指黄河以南,“河北”指黄河以北。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7合纵、连横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连横: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亦作“连衡”。过秦论导学案答案课 后拓展案【当堂训练】一、翻译句子1、外连横而斗诸侯 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使诸侯各国相互争斗。2、追亡逐北 追逐逃亡的败兵.3、信臣

10、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陈列着锐利的武器,缉查盘问往来的人们.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他们)砍伐树木作为武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浮云一样汇集合拢,像回声那样应和他,(大家)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随他。5、以弱天下之民 以此来使天下的百姓的变弱。6、振长策而御宇内 挥动长鞭来鞭挞天下的百姓。第二课时(一)通假字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衡,通“横” )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

11、何(通“呵”,喝问)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二)古今异义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三)一词多义1固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固执、顽固2因因遗策(沿袭,动词)因利乘便(趁着,介词)因河为池

12、(凭借,依据,介词)3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4制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5致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6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7及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8北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

13、名词)9度内立法度(制度,名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10遗因遗策(遗留下来的,形容词)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11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

14、北方)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2名词作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作窗户;枢,系户枢)过秦论(过,指摘过失)3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4形容词作名词据崤函之固(固,险要的地势。)自以为关中之固(固,坚固的屏障。)尊贤而重士(贤,贤者,贤能的人。)因利趁便(利,便利的条件;便,便利的条件。)5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争斗)会盟而谋弱秦 /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削弱)约从离衡(离,使离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 / 山东豪俊

15、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以愚黔首(愚,使愚蠢)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被动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谪戍之众天下诸侯已困矣3省略句(请补出省略的成分)尝以十倍(于秦)之地。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聚之(于)咸阳。铸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身死(于)人手。4宾语前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崤函之固,自若也5定语后置伏尸百万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城千

16、里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第三课时课 前先学案【预习自测】过秦论是一篇用骈体写的,总结 秦的过失 政论文。“过秦”即言秦之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覆辙。贾谊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划“长治久安”之道,但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课 前先学案【课堂探究】一、 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他是怎么论证这个问题的?【明确】“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17、文章是采用对比手法来论证的。w 1、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w 2、秦与六国的对比;w 3、秦与陈涉的对比;w 4、陈涉与六国的对比。二、 本文的写作意图:【明确】本文通过概括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说明秦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论述了秦朝由盛到衰的变化中所犯的过失,分析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阐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教师总结引申: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如战国时代有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诗人屈原;南

18、宋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忧患诗人陆游;有希望“试手补天裂”“西北洗胡沙”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脉相承的。三、归纳本文的艺术特点【明确】A.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以史实为依据寓议论于叙述中加以反复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点明中心。B.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1、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2、秦与六国的对比;3、秦与陈涉的对比;4、陈涉与六国的对比。C.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本文是史论文体。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句,用词精雕细刻,有明显的辞赋化。其中的排比、对比、衬托手法铺排渲染,文气酣畅,气势磅礴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