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46836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七单元第二十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年),严重缺粮。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A)A实行余粮收集制B要求农民交粮食税C广泛建立集体农庄D全面开展开荒运动解析1918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实行余粮收集制,A项符合题意;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选A项。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

2、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A)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有效巩固工农联盟是指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是在1921年,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模式下实现的,故D项错误。3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B)A斯大林模式缺乏活力B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D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解析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端,引起广大农

3、民的反对,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4(2019长沙高一月考)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C)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解析苏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而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这说明实行新经济政策与苏俄的社会性质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苏俄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才进行了政策调整,实行新经济政策,因此政策调整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故C项正

4、确;B、D两项不是根本原因,故错误。5(2019大同高一检测)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就市场角度而言,其积极意义在于(A)A推动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消除了农民对政府的不满D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析注意题干要求“就市场角度”。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在缴纳固定粮食税后可将剩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故选A项。B、D两项属于新经济政策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排除;C项属于政治意义,排除。6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

5、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他(B)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B允许自由贸易C实施计划经济D实行自由放任解析材料体现了列宁重视商业,主张由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掌握”“指导”“控制”商业,为此列宁主持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B项。71921年,谈到租让制,即把国有工矿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时,列宁说:“租让政策一旦获得成功,就会使我们获得为数不多、但却具有现代先进资本主义水平的模范的大企业;经过几十年以后,这些企业就会完全归我们所有。”这表明苏俄(C)A实现了和西方国家全方位的合作B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6、C通过迂回方式完成社会主义过渡D社会主义建设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解析由材料中列宁对租让制的论述可知,苏俄把暂时无力经营的国有工矿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以这种方式实现对经济命脉的控制,故C项符合题意。A项错在“全方位”,仅局限于部分经济领域;材料涉及的是工矿企业,与农民无关,B项错误;西方国家的支持从材料中不能看出来,D项错误。8(2019怀化高一检测)“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并建起新型的国营农场,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但是,暴风骤雨般的全盘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全盘农业集体化”是为了(D)A满足战争需要B协调

7、国民经济的比例C推动农业发展D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解析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在1928开始,1937年完成,当时并未爆发战争,故A项错误;材料中“暴风骤雨般的全盘农业集体化”实际上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因此不能推动农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实施农业全盘集体化是为了配合当时的工业化建设,给工业生产提供资金和原料,故D项正确。9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这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B)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C

8、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解析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由单纯的市场调节造成的,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指令性的经济计划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故选B项。10(2019宜春高一检测)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C)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解析从材料“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可以看出苏联消费品严重缺乏,故选C项。A、B、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1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

9、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年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材料二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

10、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阶段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列宁论合作社(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据材料一,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解析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由“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可得出实行余粮收集制,由“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可得出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第二小问“意图”,根据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

11、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可以判断,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过渡。答案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意图: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过渡。(2)据材料二,概括列宁对合作社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解析第一小问“看法”,根据材料二,由“在新经济政策中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合作社的巨大意义”可以得出列宁认为合作社的意义是运用非公有制经济即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由“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可得出合作社是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归宿,由“文

12、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可得出合作社等同于社会主义;第二小问“让步”,根据材料二“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并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同时也意味着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答案看法:合作社的意义在于运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合作社是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归宿;合作社等同于社会主义。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

13、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材料二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

14、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1)根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解析本问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意在考查根据材料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总结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二中“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等信息进行归纳。答案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解析据材料一、二进行归纳,关于两者的不同点,只要读懂了材料,基本上就能概括出来。相同历史条件下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斯大林与布哈林存在明显的分歧,而各有其理,要求概括两者的侧重点,要紧靠材料,尽可能全面具体。答案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 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