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选择题1. 明清时期民众衣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因为()三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国外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棉花的广泛种植丝织业的发达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清时期,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推动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答案:C2明朝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益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商品经济相当繁荣解析:材料中“末”指工商业,“本”指农业,弃农从商的人越来越多,说明商品生产及交换的发展。
2、答案:D3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该材料表明当地()A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B日益成为江南棉织业的中心C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雇佣关系D商业发展突破了官府的控制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朝新经济因素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给筹取值”结合地点松江,行业是丝织业,说明在明中期的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所以此题正确的选项是C项。答案:C4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
3、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某地居民一份职业结构,据此判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职业自耕农、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占总人口比例24%36%30%10%A.汉代江南地区 B. 唐代关中地区C. 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解析:从题目中的表格中“佃农”“工场主”可以知道此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存在雇佣关系,因此是明代苏杭地区。答案:D5明清时嘉兴石门镇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B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D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解析:从材料可判断明嘉兴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计日受值的雇佣关系,其实质是
4、资本主义萌芽。答案:B6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未能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的强大力量。其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入B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C中国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解析:由于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没有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只能是萌芽,不能成为扫荡旧经济基础的力量。答案:B7“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物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
5、产C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的认识束缚了对外交流,这是由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特点决定的。答案:C8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海禁C重农抑商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清政府苛刻盘剥,限制商人和工场主的活动,加强对沿海人民的控制,限制出海活动。这一切都反映了清政府的抑商和海禁政策。答案:B9永乐至宣德年间,海禁略有松动,造船业与海外贸易开始
6、复苏,但即使是在郑和七下西洋时,民间的海禁也并未完全取消。似乎航海只是朝廷的特权,一种上规格的、可以向世界炫耀的特权。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海禁不是一刀切,对民对官有区别 海禁松动就会有利于商业发展值得炫耀的航海与海禁政策相抵触郑和下西洋的同时明朝还在闭关自守A BC D答案:C10清末的海禁政策对中国发展造成的影响是()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堵塞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造成了中国与西方力量对比的逆转A BC D解析:本题有的学生易错选D项。原因在于对海禁政策的影响把握不准确。海禁政策是种消极政策,只能暂时维护国家独立,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列强对华侵略;其阻碍了中外经
7、济文化交流,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是造成中西方力量对比逆转的重要原因。正确答案是B项。答案:B11(2014潮州期末)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A长安 B北京 C上海 D广州解析:“1800年以前”正值清朝前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准许广州一口通商,因此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故D项正确;长安为隋唐时期的国际性大都市,故A项错误;北京为清朝统治中心,当时更不可能对外开放,故B项错误;上海是在1842年南京条约中规定开放
8、,故C项错误。答案:D12.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解析:“工业化”“城市化”“资本主义商品化”是经济近代化的主要含义,C项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最符合题意。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前期因)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谢和耐中国社会史材料二“(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
9、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永禁机匠叫歇碑材料三 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联系?(3)综合材料二、材料三,归纳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答案:(1)清前期达到了经济发展的高峰,农业、手工业特别发达,商品经济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中国的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2)材料一是材料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根源,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出现的。(3)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和以自由雇佣为经营特点;是大量雇工集中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极高的工场手工业。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0、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时期耕地面积人口明初8.5亿亩6 600余万清朝10亿亩4.1亿(1840年)材料二(清前期)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永禁机匠叫歇碑材料三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马克思请回答:(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2)材料三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的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政策?(3)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经济发展对中西方关系的影响。解析:封建社会耕地和人口的增长是农耕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农耕经济下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由此入手并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思考回答第(1)题。第(2)题,主要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三进行思考。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国力强盛;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3)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开辟海外市场,建立殖民地,中国经济发展迟滞,日益落后,最终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