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4025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优化训练(人教版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必修1(人教版)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周恩来曾说:“我们的方针是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他们活动的余地。”与此直接相关的外交方针是()A另起炉灶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可知是针对帝国主义国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故选D项。答案:D2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明确提出:“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可以体现此理念的新中国外交政策是()A不结盟 B

2、“一边倒”C开展多边外交 D改善中美关系答案:B3(2013山东学业水平测试)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其中“存异”主要是指保留各国的()A风俗习惯 B宗教信仰C社会制度 D文化传统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概念的解读。结合所学可知“求同存异”的 “异”指的是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故C 项正确。答案:C4下图是我国于1965年发行的两张邮票。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A这次会议的会址在印度的万隆B会议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是我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D会议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团结解析:本题考查图片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万隆会议在印尼召开而非印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首次提出于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我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的会议是日内瓦会议。A、B、C三项排除,D项正确。答案:D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其基本目的是()A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B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C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D断绝与欧美列强的外交关系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另起炉灶”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基本目的。故选B项。答案:B6(改编题)西方曾有报刊称:“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印度支那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

4、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 这样的评价基于他()A代表新中国首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B分别与印度和缅甸总理发表了联合声明C推动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决议的达成D推动朝鲜半岛结束战事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理解能力。依据材料“印度支那”判断为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推动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决议的达成,故C项正确。答案:C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材料二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

5、威胁和对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化集第3集材料三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客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1980年)(1)材料一、材料二中所说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请说出具体内容。(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3)材料三是谁在何时何地何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

6、什么方针?(4)材料二与材料三的精神是否矛盾?说出你的理由。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中的“印度”“和平共处”等关键信息,不难判断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具体内容是要求熟记内容。第(2)问,根据材料二“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它解决的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相处问题,针对的是当时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其意义实际上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意义。第(3)问,根据材料三信息可知是“求同存异”方针。第(4)问,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材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三“求同存异”当然不矛盾,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灵活运用。答案:(1)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体内容:互相尊

7、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问题: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问题。针对的现象: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国际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周恩来,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求同存异”。(4)否。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具体灵活地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新中国第一号国书的接受国应是()A朝鲜 B苏联C印度 D日本解析:本题考查识记与理解能力。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和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可知选择B项。答案:B

8、21955年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指出:“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此材料切合的主张是()A“一边倒” B“另起炉灶”C不结盟 D互不干涉内政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另起炉灶”主要针对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条约予以不承认,故B项错误;不结盟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原则 ,故C项错误;“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属于互不干涉内政,故D项正确。答案:D3(2014滨州模拟)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了1945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种

9、变化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实行()A独立自主 B“一边倒”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另起炉灶”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1950年”即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取代了国民政府,条约的签订对象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4(2014北京西城区期末检测)1955年后,许多亚非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主要归功于()A“另起炉灶” B“一边倒”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中国与亚非国家建交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答案:D5(改编题)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

10、序的明灯。”对这一原则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它()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消除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D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线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题干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世界的影响,A、B两项表述的是对中国的影响,排除;各国间的矛盾是不可能消除的,排除C项,故选D项。答案:D6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行使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C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联系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都推动会议取得成就,故选A项。万隆会议是讨论亚非独立发展问题,与联合国无关,

11、B项错误;这两次会议都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会议,都没有拉美国家参加,C、D两项错误。答案:A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缔约国双方同意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材料二见下图。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1)据材料一说明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的变化。(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清政府相比有何差异?(3)材料二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哪几次建交高峰?(4)简要分析新中

12、国第一次建交高峰的特点、原因及对我国的影响。解析:本题以文字和图表材料形式考查近现代中国外交发展。第(1)、第(2)问,要在分析材料基础上与近代中国形成比较。第(3)问,要借助图表归纳出三次外交高峰,并结合课本分析特点、原因、影响。答案:(1)国际地位提高,掌握了自己的命运。(2)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3)建交高峰: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高峰。(4)特点:“一边倒”方针,以社会主义国家为建交主体。原因:美苏冷战,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尖锐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孤立、封锁中国。影响:保障了革命胜利

13、成果,维护了独立与主权,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得到苏联的支持与援助,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影响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的建交。清粥小菜化矛盾20世纪70年代末,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访华,向中国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援助要求。周总理说无法完全满足,双方因此僵持不下。周总理就指示外交部的同志第二天请阿尔巴尼亚代表们访问大寨,并指示晚餐就吃小米粥、玉米,再准备几个简单素菜和一个荤菜。当时,负责的人都不相信,说招待外宾怎么只有一个荤菜呢,于是又给准备了两个,但总的来说吃得还是比较简朴。从大寨回来以后,周总理就对阿方代表说了:“你看中国目前的情况还是比较艰苦的,我们多送给你阿尔巴尼亚一吨米,我们就要勒紧自己的裤带。”后来,那个阿尔巴尼亚代表团就降低了要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