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遂宁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 时间4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这一继承制度A.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 使政权趋向严密C. 有利于社会稳定D. 易导致权力纷争【答案】D【解析】从题干中“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以看出商代的王位继承尚未形成比较规范的制度,王子不分嫡庶,都有继位的资格,弟弟也有继位资格,因此容易造成统治集团的权力纷争,故D项正确,B、C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材料中嫡长子继承制还没有
2、确立,故A项错误。点睛:材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是解题的关键。2.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宗法制D. 分封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度。根据材料“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节与宗法制关系比较密切,所以答案选B。A选项与家族关系无关;B选项是王位继承的方式;D选项与此无关。3.“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
3、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 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得知既掌握神权,又掌握行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ABD均错误。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名师点睛】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有控制内外服的权力,借
4、神权以巩固王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打破了地方的血缘关系,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商周时期都是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的特点。4.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因神农氏的后代文叔知礼守节,便将其封于许,建立许国。后人便以国名“许”为姓氏。由此可知,与许姓来历有关的制度是A. 王位世袭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礼乐制度【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许姓来源于周武王分封许国,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袭制,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故B项错误;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故D项错误。5.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 宗
5、法制度的瓦解B. 分封制度的崩溃C. 等级制度的颠覆D. 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依据“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结合所学可知,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材料中诸侯墓出现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D项正确;宗法制度注重血缘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不准确,应排除。6. 西周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体现在( )A. 通过分封诸侯,在广大地域内建立统治B. 强化血缘观念和继承秩序的嫡长子继承制C. 以宗法制为基础的等级分封政治体系D. 严格按照血缘亲疏划分分封等级【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
6、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西周政治制度是指分封制度,分封制度是建立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制度,所以,西周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当然体现在“以宗法制为基础的等级分封政治体系”。故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7.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周代分封制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 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C. 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D.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答案】D【解
7、析】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可以推断出D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A与题干所属材料无关,B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题干中没有体现民族矛盾,而是体现的民族融合,故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8.西周宗法制是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理的制度。同时,贵族们又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形成了同姓为“兄弟”、异姓为“甥舅”关系的以巩固西周王族、贵族利益为核心的奴隶主统治。这说明西周政治的主要特点是A. 王权和神权结合,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B. 按照宗族血缘关系实现对地方的控制C. 实现了国家
8、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D. 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提到王权与神权的结合,故A项错误;在西周实现对地方控制的是分封制,故B项错误;先秦时期国家政治权力没有实现高度集中,秦朝建立后,权力才达到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理的制度。同时,贵族们又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形成了同姓为兄弟、异姓为甥舅关系的以巩固西周王族、贵族利益为核心的奴隶主统治”是典型的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结合的模式,故D项正确。9.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下列关于王位世袭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它取代禅让制是历史发展的
9、必然B. 它以专制取代民主是历史的倒退C.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D. 王位可以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选项C、D符合王位世袭制的内容,都是正确的。A、B两项矛盾,答案可从中选取。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是历史的倒退。故答案为B。10.王玉哲在中华远古史中讲到,“商汤前后,夏、商、周是三个大小不同的民族并立,它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后人所想象的那种君臣隶属关系。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这说明A. 周公东征前国家尚未正式形成B. 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 分封制有利
10、于加强对地方管理D. 世袭制到周公以后才逐渐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从题目关键词“商汤前后”“ 民族并立”“地位是平等”可知相互之间并立平等关系,“周公东征”“创立分封制”“君臣上下隶属”逐渐形成,可知此时形成了君臣上下隶属关系,相比较商汤前后并立平等关系,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故C项正确。夏就是第一个国家,在周王东征以前已经建立,故A项错误。分封制只是形成君臣上下隶属关系,层层分封,无法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主要依靠宗法制来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 世袭制从夏朝开始,故D项错误。所以选C。11.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夫舍弟
11、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A. 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B. 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C. “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D. 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王国维认为,兄弟之间的血缘没有父子近,所以兄弟之间不免有“争位之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们多把位置传给儿子,而不是兄弟。由此判断,这是关于宗法制的描述,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12.秦统一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既有
12、直达九原的“直道”又有攀越五岭的“新道”,从而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秦朝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统一全国思想文化B. 保障皇权独尊C. 加强中央集权D. 促进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通过统一车轨,修驰道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选项符合题意。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措施,统一全国思想文化,A选项排除。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保障皇权独尊,B选项排除。促进经济发展是这项措施的结果,不是目的,D选项排除。13.“秦承周制,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皇帝)为号”这说明秦始皇创立“皇帝制”A. 旨在强化中央集权B. 延续了周朝末年的政治体制C. 是为了彰显个人的丰功
13、伟绩D. 意在纠正王权衰落的弊端【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功大于三皇五帝,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称为“始皇帝”。故答案为C项。A项,皇帝制是强化君主专制,而非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排除;B项,皇帝制度是秦始皇首创的,排除;D项,“王权衰落”的表述与题干“皇帝制”不符,排除。14.有学者认为,秦朝的郡县政府具有中央性,中央指挥郡县如“运诸掌然”。以下说法符合材料原意的是A. 郡县机构仿照秦代中央官制设置B. 郡县制始终适应封建国家治理需要C. 郡县制使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D. 郡县制彻底根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央指挥郡县如运诸掌然 ”
14、的意思是中央可以灵活自如的指挥地方,也就是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故C项符合题意;郡县制是地方官制,故A项错误;有时封建国家为了治理需要短暂推行了分封制,郡县制始终适应封建国家治理需要也不符合材料原意,故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郡县制不可能彻底根除地方割据。15.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后,秦朝A.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B. 地方行政官员由贵族世袭担任C. 家族势力控制地方政权D. 郡县以下不设基层组织【答案】A【解析】【详解】秦朝郡县制度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故答案为A项。B项,贵族可以在秦朝担任地方长官,但是要由皇帝来任命而不是世袭,排除;C项,秦朝地方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不
15、得世袭,不利于家族势力控制地方政权,排除;D项,秦朝在县以下还设有乡、里等基层组织,排除。16.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和监察。”,可知,他是御史大夫。故答案为B项;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排除A项;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排除C项;郡守是地方官员,不属于高官,排除D项。【点睛】备考启示:准确记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主干史实,理解和记忆每一个历史
16、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从中发现历史脉络,努力实现主干史实网络化和体系化。17.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 家国同治,皇权至上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的至上。故答案为C项。AD项,“职分细化,各负其责”“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的表述只是现象,不是所反映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选贤举
17、能,唯才是用是选官制度,不符合题干信息,排除。18.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是A. 权力的高度集中B.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C. 地方实行郡县制D. 中央政府设“三公”“九卿”【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其根本特征是君主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正确;秦朝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但这并非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故B排除;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这属于秦朝地方制度,并不是根本特征,故C排除;中央政府设“三公”“九卿”,属于中央官制,并不是根本特征,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设问词“根本特征”,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封建专制
18、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特点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19.皇帝主要通过奏事、朝议等形式控制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秦朝参加朝议的官员不包括A. 丞相B. 御史大夫C. 九卿D. 郡守【答案】D【解析】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朝廷议政采取朝议形式,中央官员参加朝议,郡守属于秦朝地方官员,不参加中央的朝议,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A、B和C都属于朝议的官员,排除。20.朝议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朝议有廷议和集议之分。有争议当朝议论,皇帝从诸多争议中选择一种意见,是为廷议;皇帝不在场,而是“下其议”于百官,最后汇总于皇帝,是为集议。朝议制度A. 便于皇帝集思广益B
19、. 易造成权臣的专政C. 是君权衰微的产物D. 标志着君主制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有争议当朝议论,皇帝从诸多争议中选择一种意见,是为廷议;皇帝不在场,而是下其议于百官,最后汇总于皇帝,是为集议”,这说明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集思广益,故A项正确;这一过程加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最后皇帝总决策,有利于加强君权,不易造成权臣的专政,故BC项错误;朝议制度是皇权专制的一种体现,和君主制确立无关,故D项错误。21.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A. 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B. 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C. 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20、D. 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西周到秦朝,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故正确; B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特点;C中历史必然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主旨。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和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的重点之一。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藩王”等等。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制度。皇帝制度自秦始皇
21、创立以来,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皇帝独尊,王权神化;皇位世袭,不可转移;总之,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是相辅相成的。【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2.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苏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套编钟。编钟上的一段铭文记载:“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是()A. 朝觐述职B. 镇守疆土C. 出征作战D. 缴纳贡赋【答案】C【解析】【详解】“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反映了分封制下,诸侯要听从天子命令,出征作战,故选C; 材料“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反映了分封制下,诸侯要听从天子命令,出征作战,并非朝觐述职,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镇守疆土和缴纳贡
22、赋,排除BD。23.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 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B. 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C. 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 “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通过封建诸侯,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宝塔式”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宗法制,奴隶主贵族根据与周天子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统治集团形成“血
23、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同构、家国一体。西周时期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排除B;C明显表述错误;D开始于夏朝,因此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4.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在东方的文明中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 宗法等级关系初步明确C.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D. 创立三公九卿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题中“到秦朝时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应该理解为
24、到秦朝政治制度发展为中央集权制度。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自春秋战国时期已遭到破坏,排除;C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加强是在秦朝之后,排除;D项,三公九卿制属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内容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5.“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不可以A. 指挥所辖区域
25、的军队B. 征收辖区内的赋税C. 管理辖区行政事务D. 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等信息可以看出,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郡县长官不能世袭,故选D。郡县长官是地方的最高长官,由行政权、财权和军权等,因此ABC均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名师点睛】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在秦朝创立,其内部存在着两对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除此之外,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
26、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二、主观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封诸侯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材料二 材料三 诸侯在受封领地上,可以对卿大夫、士进行再分封,卿大夫和士同样对上负有纳贡、服役、作战等义务。诸侯在受封领地上,可以设置官员、征派赋税、建立武装等。材料四 周王曾派人向鲁国“告饥”“求金”“求车”
27、。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请回答:(1)齐国和鲁国分别是姜尚和周公长子伯禽接受周王分封而建。周王分封诸侯的目的是什么?姜尚和伯禽受封的理由又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假如你是姜尚或伯禽,作为受封的诸侯,为周王尽哪些义务?(3)假如你是姜尚或伯禽,你是否一切都要听命于周王?(4)上述史料中周王和诸侯之间关系变化揭示了什么重大问题?【答案】(1)目的:巩固统治。理由:姜尚是功臣;伯禽是王族。(2)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力役(朝觐述职、交纳贡赋、镇守疆土、提供力役。)(3)不是。诸侯代表周王行使地方统治权,是诸侯国内的最高统治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4)春秋时期,王权衰落
28、,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走向瓦解。【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目的”,紧扣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不难直接把握到答案,“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统治。第二小问“理由”,紧扣材料“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知姜尚是功臣、伯禽是王族,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2)根据材料信息“巡狩”“述职”“纳贡”“诸侯见到烽火,全部率军赶来”“力役”等,归纳、概括,回答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朝觐述职、交纳贡赋、镇守疆土、提供力役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材料的描述以及相关史
29、实,言之有理即可。(3)根据题干信息,注意从材料中提取诸侯在封国内享有的权利,诸如“诸侯在受封领地上,可以对卿大夫、士进行再分封”“诸侯在受封领地上,可以设置官员、征派赋税、建立武装等”等,展开组织答案,并说明理由。(4)重点注意紧扣材料四信息“周王曾派人向鲁国告饥求金求车”“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等,并对照材料一、二、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重点注意围绕以下方面展开认识:春秋时期,王权逐渐衰落,诸侯势力不断强大,分封制走向瓦解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当时的人恐惧地称“秦为野
30、兽”,把秦无情的扩张比做“蚕食”。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二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在中央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权力体系。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秦朝并没有如新皇帝预想那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主要原因是什么?
31、(2)请根据材料二列举新皇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3)材料中“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实际上废除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在汉朝出现了反复,导致了什么问题?汉武帝在政治上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4)根据材料二指出新皇帝在地方推行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的推行有何积极作用?【答案】(1)暴政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2)建立皇帝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统一度量衡和货币。(3)分封制。王国问题。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诸侯王势力。(4)郡县制度。作用: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县一级行政单位沿用
32、至今)【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当时的人恐惧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比做蚕食”及所学可知,秦朝并没有如新皇帝预想的那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的主要原因是暴政。(2)根据材料“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并解释所学知识列举出秦朝为建立中央集权在中央实施的制度即可。(3)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第二小问“问题”结合上下文可知,“这一制度在汉朝出现了反复”中的“这一制度是分封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分封制、郡县制并存,导致了王国问题。第三小问“如何解决”,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逐步解决王国问题。(4)第一小问“制度”,紧扣设问“在地方推行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是郡县制。第二小问“积极作用”,根据所学主要作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有利于巩固统一以及对后世制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