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居城市,我们如何远离恶邻10月20日,大连10岁女童小琪遇害,凶手是居住在同一个小区的蔡某某。因其未满14周岁,未达到法定刑责年龄,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几天后,大连警方对蔡某某做出收容教养三年的决定,而这已是法律框架内最严厉的措施。仅仅半个月后的11月5日13时30分,湖南长沙某小区,一名9岁男童罗希遭一疑似患有精神疾病男子袭击后身亡。目前,嫌疑人已被依法刑拘,等待专业机构鉴定。精神病人涉嫌犯罪,我国刑法有明确规定,此案有待司法机关裁决。目前,精神病人的发现、治疗、监管,以及出院日常管理、住院治疗期间的有效监管机制存在缺失,直接导致了大量精神病人隐匿人群当中,没能进入到“监管”的视野。相关
2、数据显示,接受治疗者只占全部病人的20%,部分重性精神障碍者“散落民间”,对公共安全形成严重的潜在危害。未成年人频频遇害,相信所有人的心都是不平静的。例如,围观者是否太过于冷漠。一条幼小的生命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残忍地剥夺,人们理应感到气愤。我们在事后也有充分的理由假设,如果当时有一两个人及时出手,围观者能够勇敢一些,果断一些很可能结果就是不一样的。据男童三叔称,围观者大多是60来岁的老人,大多“以为是父亲在教训孩子”。但这种集体不作为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不作为,而是出于无意之中的从众心理。这就好比排队效应,一个人在街上看到很多人排队,所以就加入了排队的行列。一个人见所有人都在
3、围观,所以自己也选择围观。又例如,小区内的保安大多上了年纪,也缺乏必要的定时巡逻,这并非孤立现象。小区保安的职责到底是什么?看上去,这也是一笔糊涂账。万丈高楼平地起,邻里之间不认识。城市生活,如何选择邻居,也是令人困惑的一个话题。古有孟母三迁,其实千金买邻比买学区房还要重要。南史吕僧珍传中,吕僧珍廉洁奉公、品德高尚。一位名叫宋季雅的官员告老还乡后,特地把吕僧珍私宅邻家的一幢房屋买下来。一天,吕僧珍问他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回答:“共花了一千一百万。”吕僧珍听后大惊,反问道:“怎么会这么贵?”宋季雅笑答:“其中一百万是买房屋,一千万是买邻居。”乡土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只是近三十年的事,与几
4、千年的乡土文化相比,太短。我们还没认识城市,就已经进入了城市。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早在西南联大时,费孝通就提出了法律不是在“明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力”,这样的法律就会让凶犯和所谓的精神病患者逃脱应有的惩罚。社会治理总是落后于社会发展,管理者如再不善于借鉴先进的城市管理经验,各种管理办法都是在血案出现之后才引起重视,才制定措施。各种悲剧势必还会发生。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谁都逃离不了恶邻。城市化已经很多年了,为什么我们还没有营造出一个和谐的邻里关系?网友说李勤余:网络舆论场中的群情激愤,能不能转化为现实中安全环境的改善,这是一个
5、更令人担忧的问题。怕只怕,在公众悲愤、激动地指责路人的“冷漠”之后,一切照旧,什么都没有改变。大扣帽子终结不了社会悲剧,更不会让我们生活的城市变得更安全,相反,只会让我们对他人彻底失去信任。除了批评路人的“冷漠”,我们还能做些什么?黄齐超:出现“武疯子”伤人事件,主要原因一是其家庭因贫困没钱给其治病,二是缺乏社会监管,三是政府帮扶力度不够,缺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制度和办法,最终导致家人管不了,社会少人管,只能听之任之。只有国家承担起治疗责任特别是兜底责任,才能确保每一名精神障碍患者都能得到应有救治,防止他们散落民间,才能有效消除“武疯子”之害。西坡:气愤归气愤,网友生气时毕竟还隔着屏幕。“冷漠的都是路人,正义的都是网友,到底是路人不上网,还是网友不上街?”这样的段子日复一日地重复已经不再风趣,而成为压在我们每个人心上的石头。事实是,敲击键盘比翻越栏杆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