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2285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

2、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

3、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需要虚心涵泳,然后“

4、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摘编自黄振萍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5、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传统中国对读书有许多研究,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很广,影响深远。B. 在古代,知识的总量并不是很大,因此古人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C. 朱熹提倡读书要“涵泳”,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学以成人”并要“经世致用”。D. 古人不少读书法具有鲜明的儒学特色,这与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紧密相关。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为背景来论述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并论及了二者关系。B. 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以阐明读书要“求所以入”,要善于读书,不能读死书。C. 文章分别论述了陈善与王国维对于读

6、书的相似的见解,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D.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注重理性分析,突出了“学以成人”与“经世致用”的辩证关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同时代对读书方法的选择会有不同,如今的网络时代需要有相应的读书方法。B. 传统中国特别提倡为“为己”成人和自我治理而读书,这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C. 古人反对把读书作为猎取功名的路径,因此像范进那样的人在古代其实是少数。D.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古人读书大都希望能“经世致用”。【答案】1. B 2. B 3. 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

7、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在古代因此古人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分析,选项内容强加因果。故选B。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

8、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就

9、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分析,使用举例论证,不是对比论证。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因此像范进那样的人在古代其实是少数”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分析可知,“因此像范进那样的人在古代其实是少数”推断错误,于文

10、无据。故选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花未眠日川端康成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

11、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这是他临终的话。米开朗琪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治的。比如惟一一件的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这种情况确是很多。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凝视着壁龛

12、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只摘了一朵花插入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神注视它。不仅限于花。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李迪、钱舜举也好,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也好,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不仅限于花。我家的狗产崽,小狗东倒西歪地迈步的时候,看

13、见一只小狗的小小形象,我吓了一跳。因为它的形象和某种东西一模一样。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达水墨画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赏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幕的名茶碗。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不由地浮现出坂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入我的心,坂本繁

14、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幕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我去岚山观赏赖山阳刻的玉堂碑。由于是冬天,没有人到岚山来参观。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以前我也曾来过几次,作为一般的名胜,我没有很好地欣赏它的美。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我之所以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有删节)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开篇和结尾都写到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未眠,

15、但叙述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富于变化。B. 作者认为凌晨四点盛放的海棠花“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后文雷诺阿、米开朗琪罗的话说法不同,但意思差不多。C. “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作者认为其中的原因是,画中的花更美,更能给人美的启迪。D. 文章叙事跌宕起伏,写发现花未眠是这样,用生活中看见小狗形象“我吓了一跳”来表现宗达的写实精神也是这样。5. 发现花未眠这一众所周知的现象,引发了作者哪些感悟和思考?请简要概括。【答案】4. C 5.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艺术美和自然美是相通的,能够彼此融合。【解析】【

16、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项,“作者认为其中的原因是,画中的花更美,更能给人美的启迪”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分析可知,欣赏画中花并不是因为它比真正的花更美,只是因为画中花是艺术品。故选C。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

17、,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发现花未眠这一众所周知的现象,引发了作者哪些感悟和思考”,需要立足文本内容,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

18、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通读文章第三、第五、第七段,不难发现,作者的思考与感悟有三点。结合文本内容“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治的”“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不仅限于花”等分析概括即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杜甫离开长安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对

19、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思惠。这时两京收复不久,物价腾贵,米一斗七千钱,长安市上的水酒每斗要三百青铜钱,大路上不是乞丐,便是饿殍。在这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时期,杜甫也只有在离开了皇帝的“天颜”时才能认识清楚,他后来写了一首洗兵马,把当前的政治情况说得很沉痛。想到那些无功受禄的官僚,他说: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但是人民呢: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春旱不能下种)。洪上健儿(围攻邺城的士兵)归莫懒,城南(长安城南)思妇愁多梦。这首诗可能是759年春天在洛阳写成的,王安石选杜诗时,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我们现在看来,这首诗反映了杜甫两方面的积极精神,他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对于胜利有

20、绝对的信念;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他揭露了这个朝廷的种种缺陷。除去洗兵马外,从这时起到年底他到了成都为止,他这一年内的作品十分之九都是五言诗,这些五言诗是彭衙行与北征的继续发展,是杜甫诗的艺术里一个伟大的成就,这成就集中在一座高峰上:是他从洛阳回到华州时在路上写的三吏和三别。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它们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杜甫自己对于这一段的创作生活也是肯定的,他晚年在夔州说过,“忆在潼关诗兴多”。这六首诗不只单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

21、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的冲突。这六首诗与长安时代的兵车行不同了,他写兵车行时只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反对侵略战争,这时他除去替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的危机。杜甫离开洛阳,路过新安,听到一片乱嚷嚷的点兵的声音,可是新安的县份小,成丁没有了,只好征用十八岁的“中男”,他亲眼看见一群孩子被赶入军中,是这样凄惨: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孤单)。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但是杜甫一转念,想到抵御胡人是人民应有的职责,于是立即转换口气来安慰这些青年: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只屯驻洛阳),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工作不重);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

22、明,送行勿泣血,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他在路上又看到一个老人,子孙都阵亡了,如今也被征去当兵,老妻卧在路旁啼哭,她知道他这一去不会再有回来的希望;还有新婚的少妇,晚间结婚,第二天早晨丈夫便被召去守河阳,她自己觉得嫁给征夫,不如委弃在路旁;还有从相州战败归来的士兵,回到家中,但见园庐被蒿藜埋没,当年同里的人们不是死了化为尘泥,便是东西分散,没有消息,当他背起锄头要去耕种久已荒芜的园畦时,县吏听说他回来了,又把他叫回去在本州服役。这三个人,杜甫每人都为他们写了一首诗,用他们自己的口吻,诉说他们自身的痛苦,但是诉苦诉到极深切的时刻,一想到国家的灾难,便立即转变出振奋的声音。总之,杜甫虽看见人民受了

23、这么多统治者给予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又膨胀了,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只有石壕吏一诗是例外。他晚间投宿在石壕村一个穷苦的人家,夜半有差吏敲门来捉人,这家的老翁跳墙逃走了,家里只剩下一个老太婆和一个下衣不完的儿媳带着一个吃奶的孙儿。老太婆和差吏交涉许久,说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吏还不肯让步,坚持要人,最后没有法子,她只有牺牲自己,让差吏把她在当天夜里带走,送到河阳的军营里去。杜甫亲身经历这段故事,他再也不能有什么话来鼓励、来安慰这一家人了。这首诗只是客观的叙述,但其中充分表达了作者所感到的人民最深的痛苦;它一再被传诵,只因为它最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

24、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杜甫有这样的成就,完全由于他接近了人民,这是他半年前在长安出入“禁掖”、侍奉皇帝时所想象不到的。(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节)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离开皇帝身边,对杜甫的个人前途也许是不利的,但使他能够深入民间,更清楚地看到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对他的诗歌创作又是有利的。B. 王安石把洗兵马看作杜诗的压卷之作,是因为他认为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胜利的绝对信念,也站在人民一边揭露了朝廷的种种弊端。C. 三吏三别延续了杜甫诗歌从彭衙行北征以来一直的诗歌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反对战争,而又有新的发展。D. 既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为苦难的人民疾呼,又要站在

25、国家和民族的立场鼓与呼,三别等作品在矛盾中表现了杜甫思想的新进步。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杜甫离开长安时心境“很凄凉”,觉得政治前途受到了打击,表现了杜甫对于功名利禄的在意,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杜甫的时代局限性。B. 从洛阳到华州,三吏三别成就了杜诗创作的一座高峰,杜甫对这一时期的作品也感到满意,这正应了“国家不幸诗家幸”的谚语。C. 为垂垂老人、新婚少妇、无家的士兵三个普通人分别写一首诗,抒写他们的不幸经历和痛苦,表现了杜甫作为爱国诗人深沉的民生情怀。D. 而对石壕村一个贫苦人家的遭遇,杜甫只用客观的方式叙写,表明此时的诗人看过了太多的人民的苦难,已经变得麻木

26、,已经无话可说。8. 文章说三吏和三别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座高峰,其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答案】6. B 7. B 8. (1)这六首诗是杜甫诗中的杰作,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2)不只单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3)它们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解析】【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是因为

27、他认为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胜利的绝对信念,也站在人民一边揭露了朝廷的种种弊端”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我们现在看来,这首诗反映了杜甫两方面的积极精神,他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对于胜利有绝对的信念;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他揭露了这个朝廷的种种缺陷”分析可知,这是“我们看来”,不是“王安石认为”。故选B。【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杜甫对这一时期的作品也感到满意,这正应了国

28、家不幸诗家幸的谚语”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杜甫自己对于这一段的创作生活也是肯定的,他晚年在夔州说过,忆在潼关诗兴多”分析可知,原文只是说“肯定”。故选B。【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以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文章说三吏和三别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座高峰的原因,结合“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它们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分析可知,三吏和三别是杜甫诗中

29、的杰作,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结合“这六首诗不只单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的冲突”分析可知,三吏和三别不只单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结合“它一再被传诵,只因为它最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杜甫有这样的成就,完全由于他接近了人民”分析可知,三吏和三别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

30、);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

31、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

32、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

33、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B.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D.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

34、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B. 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C. 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D. 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危局,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B. 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

35、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C. 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D. 烛之武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12.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答案】9. D 10. C 11. C 12. (1)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了,你的父族母族的亲戚全都被杀或没收为官奴了。(2)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拿着剑和盾

36、牌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小路走。【解析】【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是并列关系,句式应该对称,“厚”后面不应该停顿,排除A项、C项。“如涕唾”是像鼻涕唾沫,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句意:秦穆公同晋国,相处很久,又那么信任,交情也非常深厚,一旦动心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便视晋国如鼻涕唾沫,把它丢弃掉了,这跟郑国有什么关系呢。故选D。【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

37、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错误。“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故选C。【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

38、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烛之武反客为主”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可知,围绕着秦、晋、郑三国的利害关系,离间晋国的联合行动。他先坦言郑国亡定了,接着指出,若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紧邻,灭掉郑国无形中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和实力,而相对削弱秦国,这不能不让秦穆公对伐郑是否将损害自己的利益有所疑问,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秦国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没有“反客为主

39、”。故选C。【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遇”,对待;“深”,刻毒;“为”,介词,表被动,被;“戮”,杀戮;“没”,没收为官奴;“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2)“则”,连词,就;“置”,搁置、丢下;“步”,名词,指人或牛马的脚步,在这里作状语,表示“走”(逃跑)的方式;“步走”:徒步或骑马逃跑;“道”,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以为道路或者选择为道路;“间”,小

40、路。【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

41、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

42、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动乱来代替整齐,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

43、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亲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非常切合秦穆公的心思(要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的信义也很深了,相互的交情也很厚了,(但)一旦被烛之武说的利益诱惑(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变化),抛弃晋国就像擦眼

44、泪吐唾沫一样容易,(将来)对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知道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追逐那更大的利益了!(二)名篇名句默写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_,_ 。(诗经关雎)(2)辛苦遭逢起一经,_ 。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 _ ,_。”两句,表现了荆轲决然赴秦、义无反顾的精神风貌。【答案】 (1). 窈窕淑女 (2). 寤寐求之 (3). 干戈寥落四周星 (4). 山河破碎风飘絮 (5). 风萧萧兮易水寒 (6).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

45、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寐”“絮”“萧”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三、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注】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的娄山上,位于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长征中占领遵义,并举行了遵义会议。2月,经过激战,夺取娄山

46、关,这首词作于此时。漫道,不要说。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二两句以烈烈西风、长空雁叫营造战前气氛,场面阔大,气氛紧张、肃杀。B. 两个“霜晨月”叠用,既点明时间,说明行动在黎明前,同时使气氛变得舒缓。C. “马蹄声”“喇叭声”以动衬静,虽没直接描写红军战士形象,却有如在目前之感。D. 整首词以写景作结,描写娄山壮阔的夕照景象,含有不尽之意,引人浮想联翩。15.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4. C 15. 歌颂了红军的顽强意志,抒写人民的胜利信心;对敌人的鄙夷与蔑视之情;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和无畏勇气。【解析】【14题

47、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以动衬静”错误。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

48、的雄关的。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没有“以动衬静”。故选C。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回答诗句表达的作者的情感,除了回答出具体的情

49、感,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回答诗句的表现手法,要先答出具体的手法,然后再回答此手法的具体表现和表达效果。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的必然步骤。“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句中的“漫道”二字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而今从头迈步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结合注释内容“2月,经过激战,夺取娄山关,这首词作于此时”分析,还有对敌人的鄙视。四、语言文字运

50、用1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譬(p)如 木讷(n) 避讳(hu) 不悱(fi)不发B. 描摹(m) 寄宿(s) 攒(cun)射 叱咤(zh)风云C. 凌侮(w) 浸(qn)渍 横亘(gn) 涕泗(s)交流D. 翌(y)年 舔舐(sh) 弄(nng)堂 殒身不恤(xu)【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A项,木讷(n)n;C项,浸(qn)渍jn;D项,殒身不恤(xu)x。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51、成下列小题。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快。语言,尤其是词汇,迅速而忠实地记录了这些变化与发展,( )。比如,近年来在语言交际中就出现了“酷、爽、另类、炒作、黑客、低保、知本家、炒鱿鱼、知识经济、终身教育”等等词语。新词新语 地产生出来,不断丰富着汉语的词汇宝库。现代汉语词典近几年多次推出“修订版”“增补版”,就 了这种情况。在新词新语不断流行和产生的同时,使另有一些曾流行一时的词语又逐渐受到冷遇。比如几年前还常用的“万元户、倒爷、千年虫”等现在就很少用了。另外某个新词的出现也会造成一些词语的隐退。例如“手机”一词出现以后,“大哥大、手提电话、移动电话”等便很少有人使用了。汉语词汇就是

52、这样在 中不断发展的。关注这些词语的发展与变化,不仅有助于词汇的积累,而且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发现。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不断涌现大量的新词新语B. 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才不断涌现大量的新词新语C. 大量的新词新语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涌现D. 大量的新词新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涌现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生生不息 反映 推陈出新B. 源源不断 反应 推陈出新C. 源源不断 反映 吐故纳新D. 生生不息 反应 吐故纳新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新词新语不断流行和产生,同时使另一

53、些曾流行一时的词语又逐渐受到冷遇。B. 新词新语不断产生和流行,同时又逐渐冷落了另有一些曾经流行一时的词语。C. 在新词新语不断流行和产生的同时,又逐渐冷落了另有一些曾经流行一时的词语。D. 在新词新语不断产生和流行的同时,另有一些曾流行一时的词语又逐渐受到冷遇。【答案】17. A 18. B 19. D【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

54、中。结合“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快。语言,尤其是词汇,迅速而忠实地记录了这些变化与发展”分析,应该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新词新语不断出现,两者不是必然条件关系,排除B项。结合“比如,近年来在语言交际中就出现了酷、爽、另类、炒作、黑客、低保、知本家、炒鱿鱼、知识经济、终身教育等等词语”分析,后面应该讲“涌现大量的新词新语”,排除C项、D项。故选A。【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

55、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生生不息:指群体变化或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语境主要讲新词语的不断出现,选用“源源不断”。反映:是指光的反射、反照。比喻从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应:是指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引申为对一事情的发生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结合“这种情况”分析,选用“反应”。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吐故纳新:现多用来比喻舍弃旧的,吸收新的,不断更新。结合“另外某个新词的出现也会造成一些词语的隐退”“不断发展”

56、等分析可知,选用“推陈出新”。故选B。【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原句语序不当,“流行和产生”语序不当,应该是“产生和流行”,排除A项、C项;B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原句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该去掉“使”。故选D。20.请根据下面的新闻,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50字。自贡网讯(记者 欧亚非)“我自愿成为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科普志愿者,为公园捐赠无报酬的志愿服务。”1

57、2月7日,在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科普志愿者训练营开营仪式上,25名年轻的科普志愿者隆重宣誓。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他们将成为自贡地质公园的“传播者”,走进公园的各个景区,并在各大网络自媒体上发布相关科普文章、游记和图片。当天的仪式上,脚爬客自然科普基地与自贡世界地质公园进行了合作基地授牌,双方将就自然资源保护开发、地质公园科普推广等方面展开多渠道的深度合作。记者了解到,此次前往自贡的脚爬客自然科普基地的25名科普志愿者是从1500多名志愿者中选拔出来的,他们拥有各自的专业特长,如旅游规划、科普研、写作摄影等,他们将前往恐龙博物馆、凉高山硅化木、盐业历史博物馆、大安老盐厂1957、石笋沟、青龙山恐龙

58、化石群遗址等地进行考察,参加地质公园科普讲座、科普工作经验交流会,用“互联网+地学科普”的形式为公园服务,让更多人知晓自贡世界地质公园,了解地学有关知识。【答案】12月7日,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科普志愿者训练营开营,25名年轻的科普志愿者隆重宣誓,将成公园的“传播者”。【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句话新闻”题的解题技法:1要素提取法。新闻属叙事类文体,采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新闻。新闻的格式一般特点,决定了

59、答题的信息区间主要是导语一段,因此,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导语部分。2去枝取干法。有的新闻提供的信息比较多,要拟出一句话新闻,先要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辨别、筛选,去除那些枝叶信息,提取出新闻要告诉读者的主要信息。3要点概括法。有的新闻提供的信息是由多个要点组成,各要点又无主次之分,这就需要对多个要点进行概括,然后作答。人物为“25名年轻的科普志愿者”,事件为“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科普志愿者训练营开营”。本题可按照这一解题思路作一回答。21.请从下列作品或人物中任选一个,以“我喜欢作品(或某一人物),因为”的句式,写一段话。不超过100字。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孔子 大卫科波菲尔【答案】我喜欢论语,因为它

60、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题干要求“从下列作品或人物中任选一个,以我喜欢作品(或某一人物),因为的句式,写一段话”,需要明确选择的人物或作品,然后分析喜欢的原因。如果选择人物,可以结合人物的形象特点、影响、思想等方面分析

61、。如选择孔子,可以从“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等方面分析。选择作品,可以从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思想、作品带来的影响、作品中人物形象等方面分析。如选择大卫科波菲尔,可以结合作品中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分析,如“善良质朴的老保姆辟果提”“貌似严肃却有菩萨般心肠的姨婆”“生活不甚如意的密考伯夫妇”“恬静聪明的艾妮斯”“天真浪漫的朵拉”等

62、。用准确、简明、合理、得体的语言表述即可。【点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

63、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

64、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五、作文22.根据要求作文。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令人动情的瞬间,或喜或悲,或振奋或失落因为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甚至一个画面、一句话请以“那一瞬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讲讲令你动情的瞬间故事。要求:内容自选,立意自定;注意运用本学期学习的写作方法;不得套做,不得抄袭;卷面整洁,字迹清楚。不少于800字。【答案】那一瞬间我不爱花,所以从不养花。我讨厌繁琐的步骤,况且我不是持之以恒的人。可有一次,父亲突发奇想要为家里添点生机,于是便押着我一起去买了几盆名贵的花。临走时,那个卖花的送了我们两盆吊蓝。吊篮长得郁郁葱葱,但那茂盛的绿

65、色怎么也无法吸引我的眼球,因为在我的心中它们只是一文不值的附属品,何必如此地开放呢?自从家里多了这几盆名贵的花,我便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保姆”的职责,负责浇水,搬它们出去晒太阳。正因如此,闲暇的生活被它们打断,整天都要为它们浇水,搬它们去晒太阳。而且有的花要一天一次,有的花要两天一次,浇水都有限量,每次浇水前我都要仔细控制水量。搬他们晒太阳时,小心翼翼的,生怕把娇贵的它们弄伤了,整天手忙脚乱的。不过,有一天它们终于开出名贵的花,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诱人。可是时间是无情的,总会让一切变得面目全非。逐渐地,第一片花瓣落下了;慢慢地,几朵花凋零了。直到那几盆名贵的花只剩下枯枝时,我才明白无论

66、我如何细心,这美丽总是短暂的。看着一盆盆残枝败叶,我的心空落落的。我失望地转过身,盈满双眼的茂盛的翠绿使我大吃一惊。那两盆吊篮如此美丽,我甚至忘了上次给吊篮浇水的时间,也许是上个周,甚至是上个月吧。原来我一直都在为了梦中暂时的美丽而放弃了眼前的华丽,只顾着闭上眼睛,却忘了欣赏。从那以后,我开始关注这两盆吊篮,每天给它们浇水,让它们晒太阳。有一天浇水时,发现在这茂盛的翠绿下掩藏了一片枯黄的叶子。我急忙剪去它,并把它扔进花盆中,不愿它打扰这圣洁的绿。几个星期过去了,当我再来给吊篮浇水时,却惊奇地发现,那片枯萎的叶子长成了一片翠绿,那样美丽,在阳光下灿烂地笑着。那一瞬间,我竟对这小小的吊篮肃然起敬,

67、不是因为它们的价值,而是因为它们对生命的追求与持之以恒的精神。它让我明白,无论多么备受冷落,坚强是唯一的选择,用盛开的生命的绿色,向人们庄严地宣告生命的尊严!那一瞬间,我会把它放大到一辈子!【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确定文章体裁;划定取材范围;掌握写作重点。以“那一瞬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的核心是“瞬间”。“瞬间”,形容刹那间,须臾,一眨眼的工夫。也可以作为文学描写中形容时间流逝迅速的单位。文章如果能紧紧抓住这个核心,运用描写的手法,将“那一瞬间”呈现出来,文章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果还能以比较充分的心理

68、描写将“那一瞬间”对自己心灵的触动表现出来,那就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了。“那一瞬间”,规定了时间范围,有追忆的性质。“瞬间”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横截面,是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是舞蹈中的一个姿势,是连环画中的一页画稿写好这一瞬间,就必须要让时间在你的笔下暂时静止!但是时间的静止和画面的静止并不能让我们的思维静止。我们的大脑依然可以在“那一瞬间”思前想后,我们的思维依然可以流动。在思维的流动中,我们的感情也会经历或激荡、或平静的历程。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空间里,表现流动的思维;在“那一瞬间”的描写中,表现对自己心灵的触动。如“那一瞬间”,我的世界春暖花开,就是那一刻,我觉得我所处的世界是那么的温馨、美好

69、。因此,“那一瞬间”是动情的一刻、难忘的一刻。参考立意:那一瞬间的美好;那一瞬间的感动;那一瞬间的悔悟;那一瞬间的精彩等。可以选取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普普通通事情,把“那一瞬间”饱含深情地展示出来。可以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写生活中的人,写身边的事。人间万象中的瞬间令人感动,自然风物也同样会有动人的一瞬,如一枝吊蓝顽强的生命力所绽放出来的瞬间震撼,令人鼓舞,给人以坚毅的精神力量。然后以小见大,源于生活,从一枝花草感悟到人生所需要的顽强精神,表达对“坚强”的赞美。【素材】每个人忘不了的事情都很特别,或许在别人眼里,我忘不了的他们也仅仅是一笑而过,意识形态往往是人类本身特别之处,有别于他人,忘不了他

70、,更忘不了那一瞬间。宁静而灿烂的阳光布满了每一个角落,时间方佛都凝滞住,一个又一个瞬间,如此舒心,如此倾心,那些平凡的瞬间正填满了千丝万缕的深情和牵挂。在目睹流星的那一刻,真正的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惊叹于它的美丽,随即又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它在拥有片刻的绚丽后,心甘情愿的走向死亡。个瞬间能启迪一个心灵;一个瞬间能那唤醒沉睡的意志;一个瞬间能开启一片新的天空;那个瞬间我为这小生命震撼,短暂的交汇足以让我用一生去回味。【点睛】命题作文需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

71、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巧妙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