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江油中学2020级高二上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选择题用2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其余试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不能答在试题卷上。2.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古代的农业文明经过近代的工业文明到当代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过程。农业文
2、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自然为中心的。这种文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自然性”:这种生产是由“自然生命”直接进行的,而不是由人直接进行的,因而是一种“自然性生产”粮食是庄稼自己长出来的,而不是由人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庄稼”才是真正的“生产者”。而农民的劳动只是为这种生产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外部条件,“帮助庄稼”进行生产而已。农民在生产中的作用,只是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在这种生产中,决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主要条件是自然条件(如种子的优劣,土地的肥瘠,气候的好坏)。农业生产中这种特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全部关系都是以自然为
3、中心的关系。工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农业文明时代的以自然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人类为中心。工业生产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工业生产已经不是人对自然的顺从,而是对自然界的改造,从而创造一个在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人造物”;整个生产过程都是由人进行的,人真正成为生产的主体,让自然服从人的意志。从个别人的观点看来,似乎“自动化生产”没有人的参与,仅仅是自然物(机器、电脑)在进行生产。而实际上,在生产中劳动资料的运动,不过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运动,因而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进行生产,生产的全部
4、产品,都是人的劳动的结果。因此,人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意识,也从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转向人类中心主义。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与伦理意识,否定和取代了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的哲学与伦理意识。在这种哲学看来,自然不可脱离人而独立存在,而只能依赖于主体(人)。在当代,我们所要构建的生态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现在,人类已经开始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盲目自信中走出来,用一种新的哲学反思自己、批判自己,力图找到一条能够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的正确道路。这时,人们既看到了人类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的必要性,也重新认识到了维护自然生命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的必要性。我们正
5、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中形成的那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也是对农业文明的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其中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在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克服对立、走向和谐统一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了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之后,我们要创建的新的文明,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在这种文明中,人与自然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而不是争夺各自利益的敌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生态哲学的最为重要的价值。(摘编自刘福森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意蕴)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古代的农业文明、
6、近代的工业文明和当代的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各不相同。B. 在农业文明中,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性生产”,自然条件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C. 工业生产的主体是人,它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来创造自然界里本不存在的“人造物”。D. 生态哲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新的生态文明或能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生存困境。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点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过程,再逐层论述。B. 文章以粮食来源为例阐述农业生产基本特征是“自然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C. 文章在论述工业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时,反驳了个别人的观点。D. 文
7、章在否定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倡导生态文明,先破后立,论证有力。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庄稼才是粮食的真正“生产者”,农民只是帮助庄稼进行生产,作用远小于庄稼自身。B. “自动化生产”看似没有人的参与,但实际上生产过程和生产产品中都包含人的劳动。C.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很典型地体现了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D. 生态文明是人类运用生态哲学反思自己、批判自己的产物,有助于人类摆脱盲目自信。【答案】1. B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自然条件决定了产品的质最和数量”错误。原文
8、说的是“决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主要条件是自然条件”。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否定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错误。文章只是说“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中形成的那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也是对农业文明的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并非“否定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农民作用远小于庄稼自身”于文无据。原文“粮食是庄稼自己长出来的,而不是由人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庄稼才是真正的生产者。而农民的劳动只是为这种生产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外部条件”
9、可知,庄稼才是粮食的真正“生产者”,农民只是帮助庄稼进行生产,这一结论是有前提条件的。C.“很典型地体现了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错误,这句口号体现的应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D.逻辑关系颠倒。根据原文,应是先“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盲目自信中走出来”,再“用一种新的哲学反思自己、批判自己”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2021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有关数据安全的专门法律,数据安全法生效之后,将与网络安全法以及即将于11月1日起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一起,为保护数据资源安全提供了法律依据。数据安全
10、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数据权益的保护,提出了“保护个人、组织与数据有关的权益,鼓励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保障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促进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发展”的原则,明确“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并鼓励创新。还提出了“建立健全数据交易管理制度,规范数据交易行为,培育数据交易市场”,在数据确权、数据估值、数据贸易的数字经济立法趋势上更进了一步。数据安全法确立数据安全保护管理各项基本制度,标志着我国在数据安全领域有法可依。(摘编自黄心怡数据安全法正式实施)材料二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没有数据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数据安全法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聚焦数据安全领域的风险隐
11、患,加强国家数据安全工作的统筹协调,确立了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数据安全审查,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基本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措施,提升国家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有效应对数据这一非传统领域的国家安全风险与挑战,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数字经济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时各类数据的拥有主体更加多样,处理活动更加复杂,一些企业、机构忽视数据安全保护、利用数据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社会反映强烈。数据安全法明确了相关主体依法依规开展数据活动,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监测和及时处置数据安全事件等义务和责任,通过严格规范数据处理活动,切实加强数据安
12、全保护,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数字化发展中获得更多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以数据为新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据的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数据安全法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在规范数据活动的同时,对支持促进数据安全与发展的措施、推进政务数据开放利用等作出相应规定,通过促进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摘编自新华社数据安全法:护航数据安全 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材料三数据安全的保护、数据应用的规制,面临一些此前不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如何在个人信息跨区域流动与分享中确保
13、数据安全?新基建快速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得到更广泛应用,数据的流动与交互频率将进一步提升,个人信息的提取和识别无处不在,如何在此背景下保护数据安全?面对新问题新挑战,除了进一步完善数据管理、应用、流动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也需要多管齐下、多元规制,提升违法成本,切实维护数据安全。做好数据安全管理,目的是创设规范、规制行为,明确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确保依法合理使用数据。需要认识到,各类数据只有在充分流动和分享过程中才能被利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释放红利、发挥效用,给用户创造价值。因此,与数据安全相关的规制举措并不意味着过度约束,否则将对数据流动造成不必要的阻碍。一方面,规制举措
14、需要在保障数据安全前提下,为数据流动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需要明确规制举措的范围和限度,完善相应程序,依法依规开展数据安全管理,既实现维护数据安全的目的,也起到促进数据合法、合理开发利用的效果,在数据安全和数据开发利用之间做好平衡。(摘编自王银宏守好数据管理的“安全阀”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据安全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数据安全的专门法律,也是保护数据资源安全最重要的法律依据。B. 数据安全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数据权益的保护,确立了数据安全保护管理各项基本制度。C. 数据安全法对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作出规定,提升了数据安全保障能力。D.
15、 数字经济中各类数据的拥有主体和处理活动更加多样、复杂,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受侵害的问题突出。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数据安全法不但提出了保护数据安全的明确原则,还提出了数据交易的具体措施,标志了我国在数据安全领域有法可依。B. 数字经济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已处于领先地位。C. 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新基建的快速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更广泛应用,都给数据安全保护、数据应用规制带来新挑战。D. 制定数据安全法不是为了约束而是为了推动数据自由流动,因为数据只有在充分流动和分享过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发
16、挥效用。6. 我国为什么要制定数据安全法?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概述。【答案】4. A 5. C 6. 人民层面: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安全感。国家层面:提升国家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社会层面: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层面:适应社会形势发展需要,应对新问题新挑战。(答对三点即可)【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能力。A.“数据安全法是保护数据资源安全最重要的法律依据”不正确。材料一中说的是“数据安全法生效之后,将与网络安全法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一起,为保护数据资源安全提供了法律依据。”故选A。【
17、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提出了保护数据安全的明确原则,还提出了数据交易的具体措施”与材料一意思不符,材料一说的是“数据安全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数据权益的保护还提出了建立健全数据交易管理制度,规范数据交易行为,培育数据交易市场,在数据确权、数据估值、数据贸易的数字经济立法趋势上更进了一步”,并没有“提出了数据交易的具体措施”。B.“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已处于领先地位”于文无据,材料中找不到相关内容,只有材料二中说“近年来,以数据为新生产要素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据的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但没有提到我国数字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已处于领先地位。D.“不是为
18、了约束而是为了推动数据自由流动”不正确。材料三说“并不意味着过度约束”,材料一说“保障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一些企业、机构忽视数据安全保护、利用数据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社会反映强烈通过严格规范数据处理活动,切实加强数据安全保护,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数字化发展中获得更多幸福感、安全感”可得到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安全感。“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措施,提升国家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有效应对数据这一非传统领域的国家安全风险与挑战,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可得到提升国家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19、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通过促进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得到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材料三“数据安全的保护、数据应用的规制,面临一些此前不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新问题新挑战,除了进一步完善数据管理、应用、流动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也需要多管齐下、多元规制,提升违法成本,切实维护数据安全”可得到适应社会形势发展需要,应对新问题新挑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请说普通话尚春江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山水老汉从
20、儿子居住的小区出来溜达了一会儿,就记不住回家的路了。去问交警,儿子的家在哪?路咋走?可是,他费了老鼻子劲说出来的话,人家一句也没听懂。交警说,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可他哪里会说普通话啊。他又去问路边下棋的几个老头,几个老头听了他说的话,一个劲地摇头,说,听不懂,请你说普通话。可是,他真的不会说普通话。前天,儿子把他从老家里接过来。一来让他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二来他老了,就他一人在家,儿子不放心。三番几次去接,他都不应。这不,儿子费了好些口舌才把他接到市里。然而,山水老汉在儿子鸽笼般的楼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呆上一天就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烦躁。第二天一大早,儿子说,在屋里呆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
21、。说完,儿子就去上班了。儿子原先在这个城市打工,后来出息了,现在当了经理,忙得脚不着地,连陪他说话的工夫都没有。儿媳妇倒是下班就回家,但她是温州人,说话叽里呱啦的,他一句也听不懂。儿媳妇就给他说普通话。可是,他听得懂她说的话,她却听不懂他说的话。走走就走走。山水下了楼,出了小区的门,到街上逛。逛着逛着,在大街上七拐八抹的,一会儿就迷了路。按说,他当过兵,出过远门,说啥也不会迷路。可是,现在的城市,街道好像都差不多:都是高高的楼房,都是宽宽的街道,到处车挨车人挤人。一会儿,车开得呼呼的,好像赛跑;一会儿,都停在那里等红灯,好一阵子不动步。山水悠悠逛逛,像到集上赶集,走着走着就迷了路。哪像在家里,
22、哪里有棵草,哪里有道坎,他心里一清二楚,挤着眼也能摸回家。迷了路?问啊。鼻子下边有张嘴,山水就去问路。可是,他讲的是家乡掉了渣的土话,人家一句也听不懂。这时他才明白,村中那些打工的年轻人为啥都讲普通话了。那时,他还跟人家讲,当初自己因为说普通话,害得被退了亲,被退了伍,现在还是光棍一条。可现在,人家硬要自己说普通话,自己却把普通话忘得一干二净。问了半天,他也没问出回小区的路。没办法,他就给儿子打电话。儿子开车很快找了来,把他送回家。坐在沙发上,山水说,不在这住了。在这里,人家讲的是本地话,他听不懂;他讲的是家乡话,人家也听不懂。在这里,说话都是普通话,他不会。儿子想说,爸,你不会学吗?小时候,
23、人家都说你会普通话。但是,儿子没有问。他知道,那是他爸心上的一道伤疤。那年,他爸当兵回家探亲。老队长榔头看到一个人,穿着一身绿军装,背着一个绿挎包,站在山水家门口东张西望,知道是山水回来探亲了。就问,是山水啊?啥时候坐车回来的?哎呀呀,你是榔头叔叔吗?我是昨晚上回来的。叔叔,你知道我妈妈在哪里吗?山水说着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还向生产队长榔头敬了个礼。啥?你是“坐碗上”回来的?不是坐车啊?你妈妈是谁?是你娘?那我去叫你娘去。你娘在红芋地里锄红芋呢。切!榔头队长听着山水说的普通话,嘴都撇到裤腰上了。一会儿,山水娘回来了。他娘干活时,脸上受了点伤,涂着红药水,横一道竖一道的。娘望着穿绿军装的山水,
24、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要知道,那时候当兵,是很光荣的。有人找不到媳妇,只要军装一上身,说媒的立马就踢破门槛。娘说,山水,啥时候回来的?山水望着脸上横一道竖一道的娘说,你是谁呀?娘说,傻孩子,我是娘啊,你连娘都不认识了?山水紧紧握住了娘的手说,哎呀呀,你看看,你看看,我以为是隔壁的大娘呢,原来是我的妈妈哟。此后,有人说山水是“一年亲,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小资产阶级思想典型,上报到了部队。本来,山水已被部队当作入党提干的对象,此时泡了汤,提前退了伍。山水的未婚妻也退了婚。他娘提着礼到处找媒人说媒,但人家一听说是他,扭头就走。从此,山水就拉了寡汉。如果不是捡了一个他做儿子,把他抚养成人,现在可能
25、仍是孤家寡人。一连几天,儿子看他爸山水整天躲在屋里,呆呆地,不言不语,像丢了魂。就说,爸,是不是住不惯啊,那咱就回老家。啥?回家?那中啊!山水的眼中一下子闪出了亮光。在家里,他就不用说普通话了。种地,种菜,和一般大小的老年人拉拉呱,喂喂猪,养养鸡,遛遛狗,多好!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写山水逛街迷路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他对城市生活的极不适应。通过山水现在说家乡掉了渣的土话和当兵时说普通话的对比,塑造农民形象。B. 本文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山水在城里迷路的故事,表现了已不合时代节奏的山水与城市生活的格格不入。C. 父亲来到儿子家,跟儿媳妇交流,由于语
26、言沟通存在障碍,所以父亲出去逛街,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D. 文章中运用侧面描写,榔头队长等人对年轻的说普通话的山水的打击,城市人对年老的不说普通话的山水的费解,侧面丰富了山水这一形象。8. 你认为山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经历对你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9. 小说中写山水年轻时因说普通话而被退婚退伍的情节,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答案】7. C 8. 形象:山水是一个能接受新事物,但没有坚定的立场,并逐渐被社会同化的农民形象。启示:我们要善于接受新事物,要与时俱进;要坚持自己正确的做法,不能受世俗偏见的影响,而改变自己;对新鲜事物要有一颗包容之心,不要嘲讽,更不能打击
27、。 9. (1)运用的叙述手法是插叙;(2)作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因为这个情节,才有了儿子支持他回老家的做法;插入的情节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山水这一形象也更为丰满;反映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 “由于语言沟通存在障碍,所以父亲出去逛街”错误。结合“然而,山水老汉在儿子鸽笼般的楼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呆上一天就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烦躁”“第二天一大早,儿子说,在屋里呆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分析,原因推断错误,应是在楼房呆不习惯。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人物形象以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先
28、看人物形象特点。由山水年轻时的表现来看,山水年轻时是一个能接受新事物的人,入伍后很快就学会说普通话,可是就因为说了普通话,他被当作小资产阶级思想典型,被提前退了伍,还被退了婚;从山水后来的表现来看,后来他就不敢再说普通话了,年老后在城里儿子那里,因为不会说普通话,而寸步难行。这些都说明山水老人是一个没有坚定的立场并逐渐被世俗同化的农民形象。然后谈启示。谈启示,可以分别从山水的角度、村民的角度来谈。从山水的角度来说,他年轻时会说普通话,后来却一点儿都不会了,这启示我们要敢于坚持,不要因为世俗的眼光而轻易改变自己。从村民的角度来谈,村民对山水讲普通话存在偏见,导致了山水的悲剧,这启示我们对新事物要
29、善于接受,而不是一味打压。【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先看第一个问题。文章主体部分是讲述山水在城里因不会说普通话遭遇的情境,此处在行文中中断正常发展的情节,插入山水年轻时因说普通话而被退伍退婚的情节,运用的是插叙手法。再看第二个问题。分析插入内容的作用主要从内容、结构和主题方面分析。插入这一段往事,使得小说内容更加丰富,点明了山水进城感到孤独的原因;正因为山水年轻时因说普通话而被退伍退婚,才有了后文儿子支持他回老家的做法,这就起到了推动后文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山水当年因为说普通话变得一无所有,大家认为说普通话是小资产阶级,而今,处处都说普通话,这反映了社会的变
30、迁。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原城久不下,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率众攻之,战不利,中流矢,几死。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赵廷翰,率诸班卫士叩头,愿先登急击以尽死力。帝曰:“汝曹皆吾所训练,无不一当百,所以备肘腋,同休威也。我宁不得太原,岂忍驱汝曹冒锋刃,蹈必死之地乎!”众皆感泣。时大军顿甘草地中,会暑雨,多被腹病。会辽遣北院大王乌珍自白马率劲卒夜出间道疾驰驻太原西鸣鼓举火北汉赖以自固。太常博士李光赞言于帝曰:“陛下战无不胜,谋无不臧,四方恃险之邦、僭窃帝王之号者,昔与中国为邻,今与陛下为臣矣。蕞尔晋阳,岂须亲讨!重劳飞挽,取怨黔黎,
31、得之未足为多,失之未足为辱。国家贵静,天道恶盈,所虑向来恃险之邦,闻是役也,竭府库之财,尽生民之力,忠心踊跃,各有窥觎。传曰:邻之厚,君之薄也。岂若回銮复都,屯兵上党?使夏取其麦,秋取其禾,既宽力役之征,便是荡平之策。惟陛下裁之!”帝览奏,甚喜,复问赵普,普亦以为然,因使普召光赞慰抚之。己未,徙太原民万馀家于山东、河南,给粟;庚申,分命使者十七人发禁军护送之,因屯于镇、潞等州,用绛人薛化光策也。化光言:“伐木先去枝叶,后取根柢。今河东外有契丹之助,内有人户赋输,窃恐岁月间未能下。宜于太原北石岭山及河北界西山东静阳村、乐平镇、黄泽关、百井社,各建城寨,扼契丹援兵,起其部内人户,于西京、襄、邓、唐
32、、汝州给闲田,使自耕种,绝其供馈,如此,不数年间,自可平定。”帝嘉纳之。次镇州,召道士苏澄入见,谓曰:“联作建隆观,思得有道之士居之,师岂有意乎?”对曰:“京师浩穰,非所安也。”壬申,幸其所居,谓曰:“师年逾八十而容貌甚少,盍以养生之术教朕!”对曰:“臣养生,不过精思练气耳;帝王养生,则异于是。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正。无为无欲,凝神太和,昔黄帝、唐尧享国永年,用此道也。”帝悦,厚赐之。(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五)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辽遣北院大王/乌珍自白马率劲卒夜出/间道疾驰/驻太原西/鸣鼓举火北汉/赖以自固B. 会辽遣北院大王/乌珍自白
33、马率劲卒/夜出间道疾驰驻/太原西鸣鼓举火北汉/赖以自固C. 会辽遣北院大王乌珍/自白马率劲卒/夜出间道疾驰驻/太原西鸣鼓举火/北汉赖以自固D. 会辽遗北院大王乌珍/自白马率劲卒夜出/间道疾驰/驻太原西/鸣鼓举火/北汉赖以自固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殿前指挥使,官名,总领殿前诸班,殿前司长官。统领管理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这些事宜总体上都归此官职管理。B. 己未,文中是指“己未年”,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天干与地支相对应组成,可以纪年,也可以纪月,纪日。C. 山东,崤山以东,实际上是站在秦人的视角向东看,直至唐末一直未变。韩、楚、赵、魏、齐、燕六国合
34、称为“山东六国”。D. 契丹,古民族名。居今辽河上游西拉术伦河一带,以游牧为生。北魏时,自号契丹。唐末,阿保机统一各部族,称帝建辽国。1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怀忠中箭受重伤后,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赵廷翰主动请战,率领诸班卫士先行出击,受到主上的赞赏。B. 李光赞提出的休养生息之策,正和主上的心意,起驾回都,放宽劳役之类的征用,打造富足之邦,不用战争就使得外邦屈服。C. 薛化光在太原北石岭山和河北界西山东建城寨,供给闲田,让他们自己耕种,这样能有效的断绝太原城与契丹的联系。D. 苏澄的养生不过是精思练气,他认为帝王养生,应该像黄帝、唐尧那样无为无欲,凝聚神
35、气,平和心态,才能享国永年。13. 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重劳飞挽,取怨黔黎,得之未足多,失之未足为辱。(2)壬申,幸其所居,谓曰:“师年逾八十而容貌甚少,盍以养生之术教朕!”【答案】10. D 11. C 12. A 13. (1)劳师动众,快速运送粮草,让老百姓心生怨恨,得到晋阳不显得地盘增加,失去它不够成为我们的耻辱。(2)壬申年,皇帝驾临苏澄的住所,对他说:“您年过八十容貌仍然这么年轻,何不把您的养生之术教给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译文:恰逢辽国派北院大王乌珍率领精锐部队从白马山夜里出发,急行军抄小路,进驻太原西,高举火把,鸣击战
36、鼓,北汉依仗他们的力量得以稳固自己。“北院大王”就是“乌珍”,“北院大王乌珍”做“遣”的宾语,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B。“率劲卒夜出”“间道疾驰”“驻太原西”“鸣鼓举火”是四个行为,存在先后的时间顺序,所以这几句之间应该断开。“北汉”为最后一句的主语,之前要断开。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直至唐末一直未变”错。“山东”一开始指是崤山以东,实际上是站在秦人的视角向东看。从东汉时期开始,“山东”不再指崤山以东,而是指太行山以东。唐朝的“山东”涉及范围大大缩小,到了宋朝,“山东”的范继续缩小,大多时候就指现在的山东省。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
37、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受到主上的赞赏”错。从原文“我宁不得太原,岂忍驱汝曹冒锋刃,蹈必死之地乎!”可知,皇帝不同意自己的禁卫军冒险。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重劳”,增加劳累;“挽”,运送;“黔黎”,百姓;“多”,增加。(2)“幸”,驾临;“逾”,超过;“少”,年轻;“盍”,何不。参考译文:太原城许久攻打不下,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率领军队攻城,战事都不顺利,被流箭射中,差点死去。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赵廷翰,率领各个禁卫卫士叩头,请求用尽兵力冒死先登城快速击杀敌人。皇帝说:“你们都是我亲自训练出来的精锐将士,全能以一当百,是我用来当亲信的,共担患难,共享
38、幸福。我宁可得不到太原,哪能忍心驱使你们冒刀枪之险,走向必死之地呢!”将士们都感动得留下眼泪。当时大军驻扎在甘草地中,正赶上暑天大雨,将士们大多腹泻难忍。恰逢辽国派北院大王乌珍率领精锐部队从白马山夜里出发,急行军抄小路,进驻太原西,高举火把,鸣击战鼓,北汉依仗他们的力量得以稳固自己。太常博士李光赞向皇帝进言:“您作战无不取胜,计谋全是有效的好计谋,凭借地势险要、超越本分称王的北汉,过去与中原为邻,现在已经是您的臣子了。小小的晋阳,哪里需要您亲自征讨!劳师动众,快速运送粮草,让老百姓心生怨恨,得到它不显多,失去它不足为辱。国家贵在安宁,天道痛恨自满,值得担忧的一直是依仗地势险要的地方。我听说为了
39、打这一仗,用尽了国库的钱财和百姓的力量,很多人各怀心思,伺机图谋。左传有言: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哪如起驾回都,在上党屯兵?让老百姓夏天收取麦粮,秋天按时收获,这样能使老百姓在徭役上得以宽松,是扫除平定敌人的好计策,希望您裁夺!”皇帝看了奏章之后非常高兴,又问赵普,赵普也认为这是对的,于是就让赵普召见李光赞并抚慰他。己未年,迁移上万家太原的百姓到山东、河南,供给他们粮食;庚申年,命令十七个使者带着禁军护送这些迁移的百姓,驻扎在镇、潞等州,这是用了绛州人薛化光的计策。薛化光说:“砍树要先去掉枝叶,然后再取树根。现在河东外有契丹的帮助,内有人口上交赋税,我担心一年半载攻打不下。应
40、该在太原北石岭山及河北界西山东的静阳村、乐平镇、黄泽关、百井社,各建城池,抵御契丹援兵,起用部内人口,在西京、襄、邓、唐、汝州提供给他们闲田,让他们自己耕种,断绝城内供给,这样,用不了几年,太原自可平定。”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皇帝带兵驻扎在镇州时,召见道士苏澄,对他说:“我建造一座建隆观想找有道之士主持,您难道有想法?”苏澄回答说:“京都繁盛,不是安居之所。”壬申年,皇帝驾临苏澄的住所,对他说:“您年过八十容貌仍然这么年轻,何不把您的养生之术教给我!”苏澄回答说:“我养生,不过是凝神静气罢了;帝王养生,跟这是不同的。老子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无欲,人民就自然朴实。无为无欲,凝神于
41、太和,过去黄帝、唐尧得以享国永年,用的就是这个方法。”皇帝很高兴,优厚地赏赐了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其一)明代王守仁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注】明武宗正德元年冬,王守仁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与诸生讲学不辍,三年期满离开。秋殿:朝廷在秋天举行的殿试。跻攀:上升。旧时把登科及第喻为折桂。订顽:订正愚顽。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门生一路远送,穿行于乱山之间高低不平的小路,深情厚谊令诗人心中
42、不安。B. 大风吹起诗人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形象的画面中蕴含着诗人的复杂感慨。C. 诗人勉励学生要用心做学问,改正愚钝之性,最后两句诗饱含着谆谆教导之情。D. 本诗情景相生,虚实结合,先写送别情形,再及勉励之意,情感表达委婉含蓄。15. 前人评价本诗“伤别而不哀怨”,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4. D 15. 有伤别之情:诗人描写溪云压头、霜雪染白两鬓的画面,勾勒出一种苍凉的氛围,表达出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有开阔胸襟:虽然不舍分别,但诗人理智地告诫学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候,要用心做学问,希望能早日登科及第。【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D.“委婉含蓄
43、”分析不当,由首联的“诸贤相送愧间关”、颔联的“愁重”、尾联的“相思不作勤书礼”等词句可以看出,本诗的情感表达较为直白。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分析题干入手,分别就“伤别”“不哀怨”进行分析。前两联意为:高低不平的小路穿行于乱山之间,诸位贤人相送这么远真令我不安。小溪上空乌云压头更增添了离别的愁绪,风吹动着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这两联主要是通过写景表达伤别之情,把希望离开龙场却又舍不得与诸子分离的茫然情愫如实写来,词情深婉,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山路、溪云、风雪的衬托,勾勒出一种苍凉的氛围。而后两联意为:什么时候还能在燃着花烛的草堂上共叙情谊,我呀等着
44、听你们登科及第的喜讯。只要互相思念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候,分别之后我希望你们更深入的研究学问。这两联情感宕开,诗人理智地劝导学生们不用留恋不舍,应专心学问,早日登第。故而虽然伤别,却并不哀怨,反而充满了对学生的鼓励,让学生们也充满求学的信心与向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道出,表现全诗主旨的两句是“_,_”。(2)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_,_”。(3)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_,_”。【答案】 . 同是天涯
45、沦落人 . 相逢何必曾相识 . 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天下云集响应 . 赢粮而景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涯”“须臾”“赢”“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睿智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_,不能自用其才。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洞明,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关键要
46、看臣子的谋议得到施行和采纳。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的眼光更为深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自用其才,方能成才。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_,“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_且自感怀才不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的甚至意气用事,_,于事无补,于己有害。今天我们生正逢时,( )。因为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
47、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锋芒毕露 英姿飒爽 一筹莫展 妄自菲薄B. 韬光养晦 意气风发 一筹莫展 自暴自弃C. 韬光养晦 英姿飒爽 束手无策 妄自菲薄D. 锋芒毕露 意气风发 束手无策 自暴自弃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B. 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施行和采纳。C. 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贵,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D. 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最终得到采纳和施行
48、。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虽然身处逆境,也要以“人世”情怀,自用其才B. 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以“出世”情怀,自用其才C. 只要身处逆境,就要以“人世”情怀,自用其才D. 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以“入世”情怀,自用其才【答案】17. B 18. A 19. D【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结合前文“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的语境看,此处是说贾谊不懂得隐藏才能,应用“韬光养晦”,据此排除A、D。第二空:“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
49、气概昂扬;“英姿飒爽”形容风姿威武豪迈,精神焕发。结合后文“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语境看,此处应用“意气风发”,突出一种气概,据此排除C。第三空:“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束手无策”,形容遇到问题就像手被捆住了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二者都有“拿不出什么办法”的意思,但“束手无策”语义重,较形象。此处形容身处逆境想不出办法,用“一筹莫展”更合适。第四空:“妄自菲薄”,过分看不起自己,形容自卑心理,侧重精神状态;“自暴自弃”,形容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侧重于形容行动表现。语境是形容古代部分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的痼疾,侧重其行动表现,使用“自暴自弃”。
50、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前文是“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涉及两面,画线内容则是一面,犯了两面对一面的错误,应是“不在于官爵高低是否得到”,排除CD;二是语序不当,应先“采纳”后“施行”,故“施行和采纳”应改为“采纳和施行”,排除B。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前文提到“生正逢时”,后文是说怎样面对逆境,所以补写句之间应为假设关系,据此可排除 AC,“虽然”表转折,“只要”表条件,都不符合要求;“生正逢时”就可积极投身社会而有所作为,所以应当“入世”而非“出世”,据此可排除B。故选D
51、。(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祝融号”着陆火星以来,环绕器一直在承担着数据中继的角色并表现出优良的性能。对于环绕器而言,承担好中继通讯的角色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 。环绕器要始终保持在中继轨道,才能使 。为此,它在运行过程中,进行了多次轨道维持,确保稳定运行在中继通讯轨道。二是 。环绕器携带了2个太阳电池阵,同时通过优化调整器上的设备工作模式,成功应对光照不足带来的能源问题,保障持续能源供应。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环绕器将迎来“日凌现象”的考验,在此期间,火星、地球将运行至太阳的两侧,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受夹在中间的太阳的电磁辐射干扰,环绕
52、器与地球的通讯将中断约50天,届时“祝融号”也将转入安全模式,暂停探测工作。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答案】20. 中继轨道维持的问题 通讯保持畅通 能源持续供应的问题 21. 示例: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因为环绕器受“日凌现象”的影响,与地球通讯将中断,所以“祝融号”会转入安全模式,暂停探测工作。【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语段对环绕器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的具体阐述,可知环绕器必
53、须“始终保持在中继轨道”才能承担中继通讯的角色,为此,在运行过程中,环绕器“进行了多次轨道维持”,因此横线可概括为“中继轨道维持的问题”。第二处,根据环绕器的任务角色,可知横线为中继轨道维持的目的“通讯保持畅通”。第三处,横线根据“环绕器携带了2个太阳电池阵”及“优化调整器上的设备工作模式”等做法,可知这是为了解决“能源持续供应的问题”。【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以及使用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需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句,概括此段大意,然后运用因果关系的句子进行表述。本段中重要的信息点有发生时间“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事件结果“祝融号会转入安全模式,暂停探测工作”、原因分析“
54、环绕器受日凌现象的影响,与地球通讯将中断”三个方面。其中“环绕器受日凌现象的影响,与地球通讯将中断”是原因,“祝融号会转入安全模式,暂停探测工作”是结果,使用表因果的关联词进行连贯即可。四、作文(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从第5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成长,仅仅用了6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4年,竹子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触动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答案】例文:向毛竹学“生长”每天30厘米,这是生长的速度;6周长到15米,这是蓬勃的生命力。当我们对毛竹生长的爆发力感
55、到瞠目结舌时,可曾思考过,其栽种最初的4年为何仅仅长高了3厘米?这3厘米,是夯实根基的3厘米;这4年,是磨炼品性的4年。毛竹深知“根深方能叶茂、耐得住寂寞方能守得住繁华”的道理,故最初4年的生长,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不为”,是毛竹拥有惊人生长力的根源,孕育着生长的智慧。各位不妨想想,3厘米长了多久?整整4年啊!从春到夏,历秋经冬;无数鲜花竞相斗艳,不尽草木枯了又荣;这期间,毛竹需要忍受多少冷嘲热讽,又需要忍受多少孤独与寂寞?但毛竹忍住了,默默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为生长力的爆发奠定扎实的根基。这难道不是大智慧吗?这样看来,扎实的根基是毛竹爆发生长力的秘密,那如何打下扎实的根基呢?首先
56、,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迎难而上的精神。毛竹面临的是坚实的土壤、无边的黑暗;没有坚定的信念,就会畏首畏尾;没有迎难而上的精神,就会无所适从。可爱的毛竹犹如纯洁的冰山,海面之上,只是一副晶莹剔透的娇小之态;而蓝色之下却是泰山一般的雄壮之姿。“柔者,道之刚也;弱者,道之强也”,真正的强者往往示弱不示强,便如那前期的毛竹一般;四年之后,强者之态尽显,成为生长最快的植物,节节高耸,巍巍成林。其次,不能急躁,不要急于求成。鲁迅先生说天才能否出现,在于有没有生长天才的土壤。作为旁观者,我们要学会做一个安安静静的守望者,坐看竹长,静待花开。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9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曹雪芹写红楼梦批
57、阅十载,增删五次;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光查资料就查了两年多。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劳作于田间,评中科院院士时却屡屡受挫;屠呦呦默默地在实验室工作了几十年,直到获诺贝尔奖才为世人所知。真正伟大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只能让伟大成果胎死腹中。最后,要善于吸收营养。毛竹所处的“土壤”,有贫瘠的也有肥沃的;面对“贫瘠”,毛竹一方面想方设法绕过去,让自己的根更具有韧性与伸展性;一方面紧紧地缠绕并吸收有用成分,让自己脚踏实地。面对“肥沃”,毛竹在畅快地吸收营养的同时有节制地维持土地的活力,让自己无后顾之忧。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生长中肯定会发生很多意料不到的困难;譬如,2020年,疫情扑面而来,现实的
58、戏剧性令任何好莱坞大片都显得苍白,整个世界仿佛进入到历史的三峡中漂流,前方仍可能是凛冽的冰河,是汹涌的怒海。但我们要学习毛竹的“不为而为”,坚定信念、迎难而上,不急不躁,善于吸收“营养”,损有余而补不足,夫与妻一起承受,国与民互相担当。那责任,那担当就是中华儿女深埋大地的根。而今,我们的国家正如经过孕育的毛竹一般,正以不可阻挡之势,直冲云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题。材料内容共有两句话,要从中找出关键词,揣摩材料用意,得出恰当立意。第一句话将毛竹前后生长速度进行对比,突出最初栽种4年间生长速度的缓慢以及第五年开始生长速度之快;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进一步
59、阐释,解释说明最初栽种4年间毛竹生长速度缓慢的原因。由此我们可以提炼的核心内容为:毛竹的生长过程可谓是大自然中厚积薄发的智慧典型,它既能耐住当下寂寞又怀揣远大梦想,有着向地下扎根的源源动力和向上拔节的清晰目标。但是向下扎根的过程是艰辛、漫长且寂寞的,会有投入巨大而收效甚微的迷茫困惑,会有调转马头可能柳暗花明的歧途诱惑。在扎根的“苦行”之中,耐得住寂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怎么获得,就显得非常重要。思路指导:写成议论文。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行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用对比论证就正反内容进行对比。先写毛竹扎根土地四年的坚韧,论述其必要性;再写第五年开始厚积薄发的成就。正反对比自然得出结论:既能耐住当下寂寞又怀揣远大梦想,有着向地下扎根的源源动力和向上拔节的清晰目标,最终才能令世人惊艳。立意:1.至柔至善,至刚至强。2.人生如竹,沉潜内修,方可拔节而出。3.成功,需要厚积薄发。4.沉潜,才能更好爆发。5.打好基础,才能一鸣惊人。6.积蓄力量,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