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2017学年广西省桂林十八中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2、!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
3、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
4、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
5、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D
6、.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答案】1D
7、2C3B【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内容可知,选项前后两个分句是独立的,不存在假设关系。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过于绝对化,原文是说“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说“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
8、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
9、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4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句是A.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D.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5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长短不同的篇章,一般来说,词分为三类:小令:58个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因此,沁园春长沙为长调。B.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C.科举制度称乡试
10、、会试、殿试,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D.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行冠礼,以示成年;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称“及笄”。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牢骚和说辞,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都与秦国没有直接关系,这是文章的伏笔。D.本文除
11、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7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答案】4C5B6A7(1)已经在东边使晋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大它西边的边界。(2)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十分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需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并比较选项辅助判断。本句首先要理清人物关系,“公”指郑伯,而“辞曰”的主语是烛之武,因此在“辞曰”前后断开;另外,“臣之壮也”的“也”是语气
12、词,表示句中停顿,因此在“也”后断开。根据这两点即可判断出正确选项。5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著作。6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应是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注意得分点。得分点:(1)“东”:在东边,名词做状语。第一个“封”:把做为边境,意动用法。第二个“封”:边境,名词。“肆”:扩张。(2)“鄙”:把当做边邑,意动用法。“焉”:何。“用”:介词,表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游栖霞寺李建勋养花天气近平分,瘦马来敲白下门。
13、晓色未开山意远,春容犹淡月华昏。琅琊冷落存遗迹,篱舍稀疏带旧村。此地几经人聚散,只今王谢独名存。注平分:春分节气。白下:南京的别称。琅琊:六朝时南京设琅琊郡。8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诗中有什么作用?9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8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冷落萧条的春景图。天还未亮,月色朦胧,春意未显,篱舍旧村稀疏。描绘了满目萧疏的景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为尾联抒发感慨作铺垫。9尾联用王谢的典故,写人事几经变迁,昔日繁华不再,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昔盛今衰的感慨。(从南京或栖霞寺角度作答皆可)【解析】8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谋篇布局的能力。第一问,首先需要理解颔联
14、和颈联的内容,这两联写景,可抓住主要意象“晓色”“春容”“月华”“篱舍”等,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萧瑟凄清的意境,据此,可概括画面。答题时先总体概括,再描述具体的景象。第二问,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背景、烘托人物形象、表达感情、结构作用等,这里主要表现为结构方面的作用,为下文抒情做铺垫。9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理解尾联的情感需结合全诗内容,首先从题目“游栖霞寺”和诗中内容“白下”“琅琊”“存遗迹”等,可判断这是一首怀古诗,再结合尾联“王谢”的典故,以及“人聚散”和“独名存”的鲜明对比,即可明显体会出昔盛今衰之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15、(1)要表明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危急局面时,人们常常引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名言是:“,。”(2)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3)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怅寥廓,?”(4)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从前同学同游及生活回忆的诗句:“。”(5)雨巷中女郎飘过引发我无限忧愁的语句是:“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6)再别康桥中作者坐着船,想在星光下高歌的句子是:“满载一船星辉,。”【答案】(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
16、昔峥嵘岁月稠(5)到了颓圮的篱墙 (6)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对于情境式默写,首先要理解所给的情境,然后找出对应语句。而填空式默写相对容易,考生需熟记课文内容,写出相应的上下句即可。默写时注意易错字词,如“汗青”“苍茫”“峥嵘”“颓圮”“斑斓”等。 三、文本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张之洞与他的时代冯天瑜 何晓明张之洞的一生,迈越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诸朝,或耳闻目睹、或亲身参与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作为“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的政治家,他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更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中成为“
17、朝廷柱石”;而作为涉猎广泛、富于锋芒的思想家,张之洞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既承袭其经世、变通、自强等积极意识,力图顺应时势,通过有限度的汲纳西学,革故鼎新;同时又深荷纲常名教的重负,以卫道者自居,投入晋代中国的思想战线,既抨击守旧者的不知通,又讨伐求新者的不知本,然而他本人也未能寻觅到因与革,常与变的合理统一。清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这一年,张之洞刚满三岁。这一场战争的时代意义,当然不是一个孩童所能理解,但它所造成的历史震动,渐次深入地作用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的各个层面,而这一切,又给予青年、壮年及老年张之洞以深刻影响,并制约了他的一生。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祸
18、,也曾给青年张之洞的心头罩上阴影,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张之洞感愤时事,诗以纪之。不过,此时他孜孜以求的,仍然是”明体而达用,化民而成俗”的“帝王之学”。同治二年(1863年)科考殿试一甲第三(俗称“探花”)的张之洞的精神状况,同当时绝大部分中国士人一样,震怵于民族危机,却又找不到解救出路,仍在传统故道上踯躅徘徊。六十年代以后,西方器物文化的先进性,得到逐渐增多的中国人的承认,魏源当年的“师夷”说,此时具体化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的实践。“师夷”口号一旦落实为行动,立刻招致社会习惯势力的顽强抵制。“变而从夷,正气为之不申,邪气因而弥炽”的责难蜂起。张之
19、洞并不是洋务先进,当李鸿章辈亟亟兴办江南制造总局,勤于“夷务”的六、七十年代,张之洞或为外省学政,或为京师清流。所受教养及个人经历,使他“尚知六经大旨,以维持名教为己任”。但执著于经世之志的张之洞又有别于“以不谈洋务为高”的一般“清流”同党,对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化事业很少进行实质性的批评,而且认为“塞外番僧,泰西智巧,驾驭有方,皆可供我策遣。”由于张之洞素有励精图治的意气和长于权变的机智,当他走出京官清流圈子,踏上封疆大吏之途以后,目睹中外大势,参酌诸洋务先进的前例,迅速从清流党向洋务派转化。他八十年代初在山西巡抚任上发布的启示宣称:“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方今万国盟聘,事变日多,
20、洋务最为当务之急”。这番话可视作他从京师清流一变而为洋务大员的标志。由晋抚移督两广,经历中法战争的教训,张之洞以更加切实的步骤实施洋务计划。这一时期,张之洞思想的内在矛盾渐趋激烈和外显。他进一步感受到国势衰败的危机,继续将洋务事业推向前进,两湖、两江地区的实业建设、学堂创办、新军操练均有发展;作为受儒教熏陶而且又执掌权柄的高级官员,他又忧心忡忡于日益昭彰的“新学”对名教纲常的冲击。他惊呼:“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流天下。”“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矣”,为此,他修撰出平生最重要的著作劝学篇。劝学篇的宗旨是“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张之洞以此表明自己既与康
21、有为等“激进”的“乱党”划清了界限,但又绝非抱残守缺的顽固“冬烘”,从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特定地位。进入二十世纪,“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及清王朝一并走向生命的尽头。老迈年高的张之洞,也由“久任疆寄”的地方大吏迈入朝廷中枢,成为“第二次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的主角。此时张之洞“开新”与“卫道”的二重变奏仍在继续,对于政治制度层面的变革和激烈的社会革命,张之洞又持不共戴天态度,故尔清末革命党人斥其为附鳞攀翼的汉奸,恨不能将其“头置于胯下”。1909年八月,垂垂老矣的张之洞心力交瘁,在“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财尽”的悲凉感叹中撤手人寰,此时距离武昌城头那划时代的首义枪
22、声打响,已不足八百个昼夜。(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展现的是张之洞的全景人生,描写了他忠心耿耿、献身朝廷、图强救国的事迹,再现了一代晚清名臣的风范。B.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张之洞深受触发,激发了他保家卫国的豪情,孜孜以求“帝王之学”,毕生致力救亡。C.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是在行动上实践魏源的“师夷”说,招致了社会习惯势力的责难甚至抵制。D.张之洞既与“激进”乱党划清了界限,又绝非顽固的守旧,反映到行动上就是对两派虚与委蛇进行政治投机。E.张之洞处于特殊历史时代,既想力求图新,又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故在思想理论上徘徊纠结,难以抉择。(2)两次鸦片战争
23、给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分析。(3)在晚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张之洞是如何实行“开新”“卫道”二重变奏的?请简要分析。(4)张之洞尽管是“朝廷柱石”,一生殚精竭虑,欲挽大厦之将倾,最终还是未能改写清王朝覆亡的命运。结合全文内容以及你的认识,谈谈你对个人与历史的辩证关系的看法。【答案】(1)CB(答C得3分,答B得2分,答A得1分;答D、E不得分)(2)不少知识分子震怵于民族危机,却又找不到解救出路,仍在传统道路踯躅徘徊。更多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器物、制度文化的先进,开始师夷长技。两次鸦片战争导致了知识分子在推行洋务运动和维持封建帝制等问题上产生了诸多的思想分歧。(3)在开新方
24、面:思想上有限度地汲纳西学,革故鼎新。行动上积极创办洋务,切实施行洋务计划,将洋务事业推向前进,在两湖、两江地区创办实业、学堂、操练新兵。在卫道方面:深荷纲常名教的重负,讨伐求新者的不知本;忧心于“新学”对名教纲常的冲击,修撰出“尊朝廷,卫社稷”的劝学篇;反对政治层面的变革与激烈的社会革命,以挽救清王朝的覆亡。(4)个人从根本上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由于清王朝已病入膏肓,对于张之洞而言,“开新”已绝无起死回生之可能,“卫道”的种种努力在不可阻挡的革命风潮面前,也越发显现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愚顽,能否认清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个人价值能否体现的核心因素。虽然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但个别杰出的人
25、物对社会运动有推动或滞缓的作用。张之洞虽然未能挽救清政府,但凭借自己的力量,延缓了清政府覆灭的时间。【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全景人生”夸大其词,文中只是选取了几个片段,体现张之洞在那个特定时代的政治思想。D,“对两派虚与委蛇进行政治投机”理解错误,张之洞的思想本质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他用以表明心志的劝学篇的宗旨即是“尊朝廷,卫社稷”,因此他的行动都是为此服务的。E,“在思想理论上徘徊纠结,难以抉择”理解错误,他的目的明确,“力求图新”也是为了挽救清王朝。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答题区域,文中叙写两次鸦片战争给知识
26、分子带来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二、三段;然后从中筛选信息,第二段很容易找出尾句为关键句,第三段需要理解此时的知识分子分为“洋务派”和“清流党”,也就是说,一部分人认识到师夷长技,但另一部分人顽固维护封建帝制,这就造成了思想分歧。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中叙写张之洞“开新”和“卫道”的行为主要集中在五、六段,可分别从思想和行动两方面概括。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是探究题,答案开放,但要言之成理,答题时应先明确观点,再阐述理由。紧扣“个人与历史的辩证关系”,分别阐述张之洞的行为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答题时要思路清晰,真正做到言之有物。四
27、、语言文字运用12在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柯达有过这样自豪的口号:“你只要按下快门,其他的交给我们。”但对于今日的柯达而言,那些曾经的辉煌都已是明日黄花。B.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郎平及全体队员的坚韧和勇气。C.全球经济波谲云诡,资本市场动荡不安。在货币政策紧缩、国内资金面紧张的大背景下,今年以来国内A股不断下跌,很多普通投资者或深度套牢,或忍痛割肉出场,令人扼腕叹息。D.虽然美联储三位高层都表示反对美联储未来两年维持利率不变的举动,但他们的言论也显示,美联储内部对此问题莫衷一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B,“弹
28、冠相庆”:本指志同道合的朋友做了官;自己也必将得到引荐而庆幸。后指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也形容坏人得意;准备登台的样子。用作贬义。本句褒贬失当。A,“明日黄花”: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本句用于形容柯达公司曾经的辉煌,使用正确。C,“波谲云诡”:比喻文章如波云变化多致。也比喻事物变化多端,难以预料。本句用于指经济形势变化多端,使用正确。D,“莫衷一是”:指不知哪个正确。形容各种意见都有。得不出一致的看法。本句表示美联储内部有不同的意见,使用正确。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A.富春山居图合璧正为两岸的文化交流带来新契机,不仅令两岸艺术爱好者近距离欣赏到一代名师的精湛画艺,更掀起了一股交流潮
29、。B.“中国达人秀”栏目因为没有任何条件限制,所以前来报名的选手各年龄段都有;他们带来的绝活也多种多样。C.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并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D.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国家外汇储备充足,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B,语序不当,可把“因为”调到“中国达人秀栏目”的前面。C,搭配不当,可改为“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和挖掘特色文化内涵”。D,语序不当,应把“国家外汇储备充足”改为“充足的国家外汇储备”。 14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30、,最恰当的一项是摘在手心上,玛瑙一般红得透明。小心翼翼地咬一口,酸甜甜有点像东北野甸里的都柿。李子大小的扁圆形,周边有一轮一轮的凹槽,果然像个袖珍的小南瓜。最喜欢一种名叫“南瓜莓”的小果子。果皮薄如熟透的西红柿,鲜红的果汁一碰就要溅出来了。中文译成个“南瓜莓”,形神兼备的,倒是恰如其分。密密地挂在树上,远看小红灯笼一片。A.B.C.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本题没有前后语境,那么直接观察所给的句子,分析其内部的逻辑关系,据此排列顺序。整体来看这是一段描述性的文字,描述对象是“南瓜莓”,因此排在首位;接下来描述其外形,根据由远及近的角度,观察逐步细致,由颜色到形状再到果皮
31、特点,据此排列;再描述其口感,紧随其后;最后总结概括,的“形神兼备”确定了它是概括性语句。 15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进行修改。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1)将_改为_;(2)将_改为_;(3)将_改为_;(4)将_改为_。【答案】(1)“家父”改为“您父亲或令尊”。(2)“犬子”改为“儿子”。(3)“小有名气”改为“很有影响”。(4)“有幸”改为“应邀”。【解
32、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家父”谦辞指自己的父亲,这里说的是别人的父亲,应用敬辞。“犬子”是自己谦虚地称呼自己的孩子时用的词语,与使用对象不符合。“小有名气”与题干中的著名作家不符。“有幸”用在这里谦敬适当。 16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用一句话概括其寓意。【答案】该漫画批评了社会上乱办兴趣班、挤占孩子休息时间、扼杀孩子天性的现象。(从家长角度分析,“给孩子乱报兴趣班”也可。)【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首先认真观察漫画,注意图片和文字两方面内容,“暑假兴趣班”已明确表达了漫画的主题内容,图片是一个鸟笼子,里面坐着听课的小学生。揭示寓意时要注意漫画的感情倾向,“鸟笼子”很明显表
33、现了批判性,批判暑假兴趣班扼杀孩子的天性。 五、作文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世上没有一片荆棘单是为你铺设的,也没有一朵花单是为你开放的。要求:请根据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答案】万物的平等世界上没有一片荆棘是为你铺设的,也没有一朵花是单为你开放的。题记不要遇到困难就想放弃,亦不要听见一点赞赏的话就自高自大。要记住,世上的荆棘是无数的,一样有人面临和你一样的困难,但大部分人会选择勇往直前!打个比方:同在一所学校里,老师给大家布置的作业是一样的,你难道要眼睁睁看别人勇敢地跨过荆棘而你自
34、己却小声说着“我害怕”这样的话吗?人的好胜心是天生的。意志消沉有何作用?心情悲哀又有何用?雨打桃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它却不会因为你的叹惋而重新飞上枝头;风吹落叶,凋伤总属劫尘飞,它也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再上枝干成新叶。坎坷也好,挫折也罢,面对它们必须拥有一份坦然的心态,一份拼搏的勇气。试问困难算什么?痛苦算什么?自幼高位截瘫的张海迪永远保持着与生命搏斗的勇气,最终吟出了一篇篇唯美文章,攀上了文学高峰。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曾蒙受牢狱之灾,然而他并没有一蹶不振,那风靡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便是在那里诞生的。我们熟悉的贝多芬一生孤苦不幸,但他却不懈创作出一首首悦耳而震撼人心的乐曲,至死仍告诫自己:要扼
35、住命运的喉咙。他们的勇气产生于斗争中,产生于同挫折、同命运的顽强斗争中。既然你已经学会坚强,那么就不能在成功时自大。人们对你说的好听的话,百分之九十是阿谀奉承,就算是那剩下的真心的百分之十,你以为他们会只对你一个人说这些话吗?如果你以为,那就太傻了。这些类似朋友说的话,基本上是在简略地回答你的、满足你的好胜心。所以,不要骄傲,这会让你陷入谷底,这样那些阿谀奉承的人就会有一部分目的达到,高攀上天,让你去对他们说这些阿谀奉承的话吧!还有一部分想通过你的地位和背景来办某件事情的阿谀奉承你的人,计划也泡汤了,于是他们会痛骂你,让你满腹苦水。所以,要懂得机智地应对骄傲自大,然后去化解它们。一样要记住,世
36、界上没有一朵花是单为你而开放的。不做不敢踏过荆棘的人,亦不做别人献了一朵小花就骄傲自大的人。像比尔盖茨那样去做一棵昂首苍穹的大树吧,远离一切卑微的东西,就那样清高的生长,然后自豪地望着处在自己下方的小花小草!【解析】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比喻型材料,对于比喻型材料,首先需要理解喻体的深刻含义,然后抓住关键字词,解读整体语句蕴含的哲理,这一哲理即是写作的立意。需要注意的是,立意时要兼顾整体,不要断章取义,可将二者结合起来辩证来看,也可侧重其中一方面着重论述。这句话中的喻体“荆棘”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困难、磨难等,“花”比喻人生中的顺境,如荣誉、利益、成功等。“一片”“一朵”“单”表明个体性,“没有一片荆棘是为你铺设的,也没有一朵花是单为你开放的”意为一切困难都不是只针对你自己,那么遇到困难无需自伤,更无需自暴自弃;一切鲜花和掌声也不是都属于你,成功的时候无需骄傲自大,应多冷静思考,无论失败还是成功,都应坦然面对。参考立意:顺境逆境,皆应淡定;困难是暂时的,不要放弃;得意时莫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