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323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第1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題每空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殷墟甲骨文、商周金文等资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这说明商朝A. 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B. 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C. 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 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商朝设官分职中,从上层到基层关乎辅佐、朝廷政务、意

2、识形态、经济、军事、林业劳动等方面的官职尽皆具备,这说明商朝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因此A选项正确;商朝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商朝王权的宗教色彩,C选项错误;早期官制仍较为原始,官职分工不够明确,D选项错误。故选A。2.在当今保存的青铜器皿中,商代青铜器经常刻以夸张变形的兽面或原始图腾作为纹饰;周代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装饰上具有显著的秩序感。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制造技术进步B. 法家思想影响C. 政治伦理规范D. 审美观念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周代的青铜器纹饰更多的体现了秩序和规整,而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多为礼器,商周青铜器的纹饰风格变化反映了周

3、代政治伦理相对于商代更加规范,C正确;青铜制造技术的变化不能构成纹饰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法家思想在西周并未出现,排除B;审美观念变化不是纹饰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3.占卜是商代统治者通过贞人(专职占卜的人)借上天以神化王权的一种手段。从已发现的卜辞来看,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多为贞人解释和发布;但后期的范围却大为缩小,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这反映出A. 商代后期政局更加稳定B. 商王的权力在不断增强C. 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减少D. 神权与王权正走向分离【答案】B【解析】【详解】后期占卜范围缩小,并且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说明贞人不能随意进行占卜并发布卜辞,发布和解释卜辞的权力更多的被

4、掌握在商王手中,体现了商王权力的增强,故选B;材料体现的是商王权力的增强,不能说明政局更加稳定和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减少,排除AC;神权与王权分离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故选B。4.西周立国之后,将殷商遗民分别封赐给卫国和鲁国,并告诚他们对待殷遗民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将夏遗民“怀姓九宗”封赐给晋国叔虞时,也告诚他对待与戎族杂处的夏遗民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西周这种做法A. 建立起等级制度B. 消除了各族矛盾C. 扩大了统治疆城D. 有利于文化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即是推行政令时,要照顾殷人习俗,在治理疆土时,要依照周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即是推行政

5、令时要顺应夏人习俗,疆土治理时要适应戎人的成法。由此可知,西周采取这种统治措施更有利于各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故选D;等级制度的形成和疆域扩大并未体现在材料中,排除A、C两项;西周时期,其征服各族的战争依然不断,排除B项。5.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规定,国中“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考核合格后就能参与政事。这一规定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打击了贵族特权C. 加剧了诸侯混战D. 瓦解了传统秩序【答案】B【解析】【详解】齐国管仲改革,慈孝、聪慧质仁、有拳勇股肱之力的人都可以通过乡长推荐的途径,参与政事,一定程度上选拔

6、出一些有品德、才能的人才,打击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故选B;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选拔人才的改革与诸侯混战无关,排除C;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6.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 佛教的广泛传播C.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D. 封建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铁犁牛耕,牛在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得到了人民的喜爱,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人民

7、对牛有特殊感情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无关;B选项错误,佛教在东汉时期才传入中国,同时佛教忌杀生和吃荤,与猪还是牛无关;D选项错误,人民对牛有特殊感情与愚民政策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7.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都实行上计制度,即每年诸侯国的地方长官都必须把当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送到国君那里。国君把“卷”剖分为二,由国君执右卷,臣下执左卷。年终,地方官要到国君那里报核,国君根据官吏征收赋税等情况,对官吏进行考核。魏、秦实行上计制度的目的在于()A. 增加国家的收入B. 控制地方官吏C. 显示国王的权威D. 更好地考核官吏【答案】B【解析】上计制度的实施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

8、官要到国君那里报核”,国君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加强,故B项正确;上计制度的实施直接体现出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萌芽,与专制主义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考核官吏只是手段,故D项错误。8.钱穆说:“布衣可以为公卿,公卿亦可为布衣。后一句话其实并不可信。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卿世禄制度,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又保留了后者的一部分变形物。”这表明官僚政治( )A. 通过阶层流动化解部分社会紧张现象B. 仍存在荫子荫孙、子袭父爵的现象C. 并不排斥政治权利等级世袭制度D. 与世卿世禄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又保留了后者的一部分变形物”,说明官僚政治仍保留了世卿世禄制度的一些痕迹,即

9、存在荫子荫孙,子袭父爵的现象,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官僚政治化解部分社会紧张现象,排除A;官僚政治并不存在政治权利等级世袭制度,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世卿世禄制存在的合理性,排除D。9.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A. 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B. 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C. 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D. 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借助这些活动以消弭关东士民与秦人的心理隔阂,建构国家认同,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因此B选项正确;

10、这些活动与文化专制无关,A选项错误;这些活动并未直接加重人民负担导致秦朝灭亡,C选项错误;这些活动未能消除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D选项错误。故选B。10.汉文帝时,将齐国之地分为六国,分淮南国之地为三国:之后又采取“入粟拜爵”的措施,即准许富人可以买粟输入边疆。按所输多少授予爵位(只卖虚爵不卖实职,却给文帝一朝赚取了巨额财富)。上述措施A. 体现了“无为而治思想B. 影显了“重农抑商政策C. 为汉武帝治国提供了借鉴D. 基本解决了王国的威胁【答案】C【解析】【详解】汉文帝分解王国封地,打击富商大贾势力,但并未基本解决王国对汉代中央的威胁,却为汉武帝在经济上打击齐国、淮南国等诸侯和商人势力,加

11、强中央集权提供了借鉴,故选C项,排除D项;汉文帝采取“众建诸侯”措施体现了法家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排除A项;“入粟拜爵”措施虽然反映了汉文帝重农意图,但这仅是对材料信息的部分解读,排除B项。11.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由此可知,秦汉时期A. 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B. 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C. 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D. 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答案】C【解析】【详解】先秦时期由于粮食加工方式简单,人们以粒食为主;秦汉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工具的进步,

12、面食品种更加丰富,说明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故选C;材料内容无法说明农作物种类的增加,排除A;生产工具“根本变革”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饮食的变迁不能证明民众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排除D。故选C。12.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明汉初( )A. 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B. 经济政策摇摆不定C. 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D. 致富成为社会时尚【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时“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的措施是为了稳定刚建立的汉政权

13、,而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则主要是因为政权稳定后,社会急需发展社会生产力,故材料说明汉初统治者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故选A。经济政策看似摇摆不定,实则处于统治的不同需求,B项结论过于表面,排除;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奉行的经济政策,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仅能反映统治者对待商业的态度,无法看出民间对待商业的态度,排除D。13.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A. 反映了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B. 导致

14、了选官标准的根本变化C. 消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控制D. 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可以分析出,察举制发展的内容更加务实,程序更加规范,这反映出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以孝名科经明行修”“察举的茂才、孝廉”表明选官的标准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仅增加“务授试以职”,故B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下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利益集团,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政府的行政效率,故D项排除。【点睛】“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

15、”是关键信息。14.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A. 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B. 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C. 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D. 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在边疆地区设置主要是为了防止少数民族的侵扰,且节度使掌握募兵权也是中央财力不足导致的,说明节度使的出现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D正确,B排除;材料与民族融合无关,A排除;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6、。15.唐太宗说:“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所以唐以儒学为资政之术,同时把它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据此可知科举制A. 打破垄断,缓和激烈社会矛盾B. 选拔精英,优化传统社会结构C. 鼓励向学,营造向上社会风气D. 教化民众,引导社会文化方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推崇儒家对社会的教化功能,故将儒家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故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打破世家大族控制垄断政治局面的垄断,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优化社会结构,加强社会阶层流动的现象,排除。C项,题干未反映科举制促进了社会向学风气的转变,排除。16.据统计

1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A. 宗法意识的淡薄B. 考试入仕的开始C. 特权垄断的削弱D. 三省六部制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墓志署名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只写官衔”可知,这反映了士族门阀的衰落,特权垄断的削弱,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墓志署名的变化,而不是宗法意识的淡薄,A错误;考试入仕的开始是在隋朝,不是唐朝,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制的影响,D错误。17.一说“china”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唐朝昌南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

18、前茅的瓷器还有A. 粉彩瓷B. 黑瓷C. 青花瓷D. 白瓷【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D选项符合题意。粉彩瓷器是在清朝出现的,A选项排除。商周时期就已出现黑瓷,但是在唐朝并不出名,B选项排除。元朝的青花瓷最为著名,C选项排除。18.有学者在论及古代某项政治制度时说:“此制度变乾纲独断为集体议政,且其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也使得我国古代的政治架构逐渐去除了原始的粗糙,内部的稳定性大大加强。”材料所指制度应指A. 世卿世禄制B. 三公九卿制C. 三省六部制D. 内阁六部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集体议政”“形成的决策、监督

19、、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联系所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集体议政,决策、审核、执行分权运行,故C正确;世卿世禄制指古代官吏可以父死子继,世袭此职,时代享有该职俸禄,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三公九卿制指中国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中央集权的决策体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总管政治、军事、监察等事务,不符合“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排除B;内阁六部制,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无法体现“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集体议政”“形成的决策、监督

20、、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联系所学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分析解答。19.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即郡县制、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展开。由四大基本制度共同支撑的“大厦”是A. 儒学独尊B. 国家财政C. 中央集权D. 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详解】郡县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哲学,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了中央财政收入。都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故C项正确。儒学独尊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的信息,A错误;国家财政属于中央集权的表现之

21、一,B错误;君主专制属于决策方式的体现,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20.唐玄宗时简选翰林学士入值内廷,承命制诏书敕、批答表疏。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常参与机要,时人“目为内相”;穆宗时宰相李逢吉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由此可知,唐代翰林学士之设A. 提高了行政效率B. 加强了监察机制C. 保证了决策质量D. 牵制了外朝相权【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惟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翰林学士入为皇帝顾问,参与机要的陆贽被看作“内相”、李绅敢于“排抑”大权在握的宰相,都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的翰林学士对相权的牵制,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效率和监察机制,故AB项

22、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决策权,故C项排除。【点睛】“惟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是关键信息。21.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鞘之工 ,二年; 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 冠冕弁之工,九月。教作者传家技,四委以令丞试工,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材料主要反映了A. 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主要考核指标B. 有利于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C. 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的消费D. 技术传承的开放性保证产品质量精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教作者传家技,四委以令丞试工,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等信息可以看出,古代技术技艺传承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如“细镂之工”要教满四年

23、才行,最后还要进行考核,这些规定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产品占有率问题,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到如何教徒传承,并没有体现技艺的传承有开放性,排除D项。22.唐玄宗在将封泰山断居诏中指出:“自古明王,仁及万物。天下诸州,并令断屠,及渔猎采捕。”全唐文中也有对射猿判对断屠判对仲夏百姓弋猎判以及对畋猎三品判等内容。这说明了唐代A. 官方禁绝渔猎活动B. 法治观念深入人心C. 政府重视生态保护D. 儒家“仁爱”主张普及【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并令断屠,及渔猎采捕”可知,统治都较重视保护生态,同时“全唐文中也有对射猿判对断屠判对仲夏百姓弋

24、猎判以及对畋猎三品判等内容”也能反映统治者的重视,故C正确;“禁绝”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与法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是“仁爱”的体现,排除D项。23.韩愈在论佛骨表中指出,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这反映出当时A. 佛教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B. 儒家地位受到佛教冲击C. 儒家伦理不被社会所重视D. 佛儒两教思想出现了融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材料“口不言先工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也说明韩愈反对佛教大力提倡儒家学说的,故选B。魏晋以来

25、信仰佛教的盛行,在社会有足够的影响力,说明佛教有较强的社会基础,故A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魏晋以来信仰佛教的盛行,但儒家伦理仍然受社会所重视,故C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佛教与儒学的融合,故排除D。24.下图为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的局部示意图。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对上述图文所蕴含信息归纳准确、完整的是佛诞题材是文化交融的产物人物形象是佛教本土化见证该画是风俗画中的典型代表注重意境表达文人内心修养A. B. C. D. 【答案】A【解析】唐吴道子所做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这说明佛诞题材是文化交融的产物,故正确;图画中人物形象是佛

26、教本土化见证,故正确;该画是人物画中的典型代表,故错误;该画不是文人画,并不注重意境表达文人内心修养,故错误。故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中国古代人物画与文人画的代表作品,注意区分其不同点,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吴道子所做送子天王图的特点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25.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道教修行方式包括:大量抄写经文,积累修为;想象自己仙境遨游,并把这些经历用“一笔疾书”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在当时有利于A. 印刷术的普及B. 市民文化的兴起C. 道教的正统化D. 书法艺术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佛道盛行,出现了抄写经文以及“一笔

27、疾书”记录的现象,这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选项D正确;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朝,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市民文化兴起与商品经济发展相关,材料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排除B选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正统地位的依然是儒学,选项C排除。26.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 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B项明显错误,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

28、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CD两项为无关项,所以排除这两项。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私为券”。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的表现(交子)27.官箴主要是官员从政期间的经验积累和心得体会,用以劝诫和感化同僚,使其更好的为官从政。历代官箴强调为官从政者的第一要义“修身”,在宋代则变为“修心”,具体表现为“有公心、要尽心、能平心”。这反映了宋代A. 理学思想渗透到政治活动中B. 官箴有效提高官吏的行政能力C. 儒学发展到心学体系化完成D. 理学成为政府推崇的官方哲学【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官箴特别强调“

29、心”的作用,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这反映出理学思想渗透到政治活动中,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官箴的效果,该表述过于绝对,B选项错误;“心学”体系形成于明朝,不是宋代,C选项错误;D选项是在南宋之后,排除。故选A。28.宋代时期,温州农村“地不宜柒而器用备”、所用漆原料大多来自浙西山区;平江府洞庭湖山区农户以种桑和相橘为生,所需树苗皆由外地输入,而“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等地养鱼之风日隆,所需鱼苗由江州远贩而来。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A. 对外贸易已十分发达B. 区域间经济分工较明确C.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D. 农村消费以市场为主导【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所示内容可看出,宋代南方各地经

30、济出现了很大的互补性,并且地区间分工十分明确,故选B项;材料只是说明宋代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并未体现出宋代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出C项结论,排除;宋代时期,农村自给自足的消费趋势仍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29.宋代私人设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书院最多时达300多所,成为文人思想传承与交流的主要阵地,自由论辩的氛围空前浓厚。书院的大量出现A. 确立了两宋重文轻武的格局B. 导致文人脱离现实崇尚空谈C. 说明宋代官学发展严重滞后D. 推动了宋代理性精神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书院的大量出现有助于推动教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自由辩论的氛围

31、空前浓厚”能够推动宋代理性精神的发展,故选D;两宋重文轻武格局的出现与当时的统治政策有关,与书院的大量出现无关,排除A;书院的大量出现并不一定导致文人脱离现实和官学发展严重滞后,排除BC。故选D。30.在君臣关系上,北宋程灏程颐主张君臣一体,应相互依赖,相互扶持,共治天下;南宋朱熹倡导君臣共享治权,臣子应“格君心之非”,主动参与治理天下。两者的思想A. 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B. 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 削弱了君主专制统治D. 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北宋程灏程颐主张君臣共治天下,南宋朱熹倡导君臣共享治权,臣子应主动参与治理天下,都体现了理学思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选B

32、;材料没有涉及先秦民本思想,排除A;二者的思想都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二者的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31.宋仁宗曾说,天下之事若都由君主决定,有错误都很难更正。不如众人商议,亦宰相执行,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台谏可以指出,改正起来也容易。据此可推知A. 君主专制下也有理性精神B. 宰相掌握国家的最高行政权C. 宋代政治上实行集体决策D. 古代政治制度开始出现转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如众人商议,亦宰相执行,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台谏可以指出,改正起来也容易。”可知体现的是专制政治体制之下的一种理性精神,强调的是君臣共治天下,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

33、体现宰相掌握国家的最高行政权,B选项排除。宋仁宗虽然主张集体商议,但是宋朝政治仍然属于君主专制,C选项排除。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是君主专制政体,D选项排除。32.明中叶以后,浙江常山地区丁壮“屏(摒)来耗而事负载,以取日人佣值”;安徽徽州许多农民“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福建古田县壮年农民也“多佣之四方”。这表明上述地区A. 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B.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 土地兼并农民流离失所D. 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上述地区的农民大多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工商业活动,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因此B选项正

34、确;依据材料信息无法比较得出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A选项错误;上述地区农民多从事工商业,并非流离失所,C选项错误;部分农民脱离农业生产并不意味着农业生产被破坏,D选项错误。故选B。33.明代前期,政府在服饰上有一系列严格的繁杂细致规定:例如力主汉服和严禁胡服等。到明代中后期,民众服饰呈现出千姿百态风格并有了一定的穿着自主意识。这一变化表明A. 社会发展冲击传统礼制B. 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C. 程朱理学失去独尊地位D. 外来文化影响了审美观【答案】A【解析】【详解】服饰在古代不仅作为遮体御寒之物,还是体现封建礼制的载体。明初对服饰规定严格,既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以此规范封建礼仪、伦理道德和提振汉民

35、族自信心,也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到了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交往的扩大、市民文化的发达等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礼制文化,这自然也影响到人们着装的选择,故选A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与人们的自主意识不符,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外来文化虽对人们的服饰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34.明末徐光启等学者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天文、数学等方面的书籍,他们看到西学与中学之间在自然科学乃至宗教、道德方面体现出来的某些相近、相合或相通之处,由此得出“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看法,并进而提出“会通”“超胜”的主张。这一主张A. 得到当时士人阶层的普遍认可B. 反映了对自身文化的理性认识C. 阻碍了中学

36、对西学的心理认同D.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东海西海,心同理同”可知徐光启等学者认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书籍中的西方学说,与中国的思想具有“某些相近、相合或相通之处”,即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一致,即中西学问同源的学说,从而使中国学者不鄙视西方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故答案为D;A错在普遍认识,当时的条件下,士大夫的华夷观念是一直存在的,排除;材料只是从表面上发现在自然科学等方面有相通之处,不能说对自身文化的理性认识,B错误;从材料内容可知是促进了当时人对西学的心理认同,C错误。35.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市镇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

37、东南至新杭市五里,东至王江泾镇六里,北至平望镇十五里,西南至新城镇三十里,至濮院镇五十里,西至震泽镇三十里,至南浔镇五十里。这些密集的市镇网络A. 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 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C. 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D. 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密集的市镇网络的出现有助于这些市镇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从而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合作,故选C;这些市镇之间距离都较近,不能体现长途贩运发展,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雇佣关系,不能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排除B;密集的市镇网络并不一定会阻碍农业生产,D项属于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故选C。36.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

38、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理藩院则例钦定西藏章程回疆则例苗例等,因俗而治。这些法规A.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B. 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C. 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意识D. 加强了民族间交流交融【答案】A【解析】【详解】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因俗而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故选A;仅仅从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无法体现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排除B;材料信息与天朝上国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与民族间交流交融无关,排除D。37.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在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

39、人一等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候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 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A. 发展规模受到限制B. 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C. 商业经营观念D. 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帮仍然具有传统的“

40、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观念,即把钱都投到土地之中,用于购买田宅,而没有用到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因此最终会“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故D项符合题意;商帮发展较快,排除A项;政府的支持与否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商帮的经营理念并没有问题,否则也不会发展起来,因此C项错误。38.江浙地区唐宋以后一直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东南之田,所种惟稻”。但到了明中后期,“农田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植者,则十之七八”,各地广种棉花、甘蔗、果木、烟草等作物的记载也多见于史书。这种现象反映了江浙地区A. 经济重心地位日渐凸显B. 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C.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 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答案】B

41、【解析】【详解】材料中历史现象主要是南方地区由种粮食为主到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商品经济发展,农业商品化水平提高,所以南方的种植对象日趋商业化,为此B选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出明朝中后期南方种植商品作物增多,而无经济重心转移的情况,故A选项错误;材料并无直接体现雇佣关系,为此无法推断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的时间在鸦片战争后,而材料时间是明朝中后期,故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39.明史对巡抚制度形成脉络所作出的勾画与解读,曾被广泛认同。但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这说明A. 官方史

42、书解读历史的功利性强B. 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C. 利用原始史料可获得历史真相D. 相同史料允许多元化历史解释【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可知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官方史书解读历史具有功利性;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史料占有的质量对历史解释的影响,与多元化解释历史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40.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炉,被誉

43、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为流传。这反映了A. 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B. 皇帝好恶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C. 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D. 文学家担负起承古萌新的使命【答案】A【解析】【详解】红楼梦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说明红楼梦在民间极受欢迎,即红楼梦是世俗化的文学,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皇帝好恶不可能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排除;红楼梦的创作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文学家的使命,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在于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红楼梦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

44、民间广为流传。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二、主观材料题(41题28分,42题12分,共计40分)41.在今年两会上,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能力的现代化,以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全球共享发展的理念。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治理”理念。尚书即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各家提出不同的治国理念,以“王道”“霸道”、“帝道”构建理想的治国模式。汉武帝虽将儒学作为治国核心思想,但也借鉴了法家许多主张。在此之后,历代统治者对儒、法普遍采取了兼容的并收态度。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伸入乡

45、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自古以来,中国在国家治理方面就有着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期间虽也面临内部和外部的挑战,但中国作为“大一统”的整体都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没有像欧洲大陆一样很早便裂变为许多国家。摘编陈忠海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材料二 唐太宗时期,规定笃疾、废疾给(田)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七十以上及废疾,既不任徒役”。唐太宗奖励那些孝义之家,为高龄老人配侍丁。当巡幸某地,或碰上遇甘雨、谒献陵等重要事件时,他还

46、会赏赐弱势群体。五代以后,贞观时期开创的唐朝社会保障措施大多留存下来。摘编自赵克尧等唐太宗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保障弱势群体的举措所体现的传统思想及作用。材料三 北宋时期政府还关心人员聚集的监狱的卫生情况从景德三年(1006)起,每年暑热难当时,便进行虑囚,以避免牢狱疾病疫情流行。宋代设立翰林医官院,掌“供奉医药及承诏视疗众疾之事”。并设置了太医局、惠民局、方剂局、药局等专门机构,主管政府的医学教育和药材经营。到了宋代,随着雕版印刷的普及,使宋朝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大量刊行医书,向各州县推广,宣传预防、医治疫病的知识。北宋成平三年六月,宋太宗“以两浙灾疫,深所轸念,

47、命三馆检讨灵迹以闻。于是,遣使遍祭其山川祠庙,为民祈福”。宋哲宗元秸八年(1093),中央下诏说:“访闻近日在京军民,难得医药,令开封府体访”。北宋末年政府开始对安济坊进行管理由国家拨发安济坊每年所需的钱米医药。北宋时曾巩在评论开仓赈济时说:“至于给授之际,有淹速,有均否,有真伪,有会集之扰,有辩察之烦,措置一差,皆足致弊。又群而处之,气久蒸薄,必生疾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政府对疫病防疫具体措施及产生的背景。【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以民为本:理念多元,内运丰富(法道结合);在继承中发展(适时调整)利用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强调大一统影响:形成较为系统的国家治理理念:

48、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整体意识为后世国家治提供借鉴(2)思想: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作用:保障了社会弱人群的基本生活:减轻了弱势群体的家庭负担: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敬老、尊老的意识,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促进了唐太宗时期的社会安定与繁荣:为后世社会保障提供了签。 (3)措施:重视卫生条件,防止疫病的发生:建设和完善国家医疗机构,加强对防疫的控制:大力普及医学知识,破除迷信:借祈神、巫术安定民心,从思想上控制疫区人员流动:派医官送医送药;及时隔离,控制疫情蔓廷:妥善解快流民问题,控制伴生性疫病的发生北景:北宋君主制发展,中央築权进一步强化:商品经济活跃,小农经济占主导:理学思

49、想的影响(思想观念的落后、愚昧)【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中国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治理理念”得出历史悠久;根据“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出以民为本;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各家提出不同的治国理念”得出理念多元,内涵丰富;根据“历代统治者对儒、法普遍采取了兼容的并收态度。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得出在继承中发展,利用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强调大一统。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从形成系统的国家治理理念、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增强民族认同感等方面总结其影响。(2)传统思想:根据“奖励那些孝义之家,为高龄老人配侍丁。当巡幸某地,或碰上遇甘雨、谒献陵等重要事件时,

50、他还会赏赐弱势群体”可知体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租用:根据“规定笃疾、废疾给(田)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七十以上及废疾,既不任徒役”可知唐太宗的民本思想有利于保障弱势人群生活,起到了社会教化、提高人民道德水平的作用,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安定与繁荣。(3)具体措施:根据“每年暑热难当时,便进行虑囚,以避免牢狱疾病疫情流行”得出重视卫生条件;根据“设置了太医局、惠民局、方剂局、药局等专门机构,主管政府的医学教育和药材经营”得出建设和完善国家医疗机构,加强对防疫的控制;根据“大量刊行医书,向各州县推广,宣传预防、医治疫病的知识”得出大力普及医学知识,破除迷信;根据“遣使遍祭其山川祠庙,为民祈福”得出借祈神

51、、巫术安定民心,从思想上控制疫区人员流动;根据“由国家拨发安济坊每年所需的钱米医药”得出派医官送医送药;根据“置一差,皆足致弊。又群而处之,气久蒸薄,必生疾疠”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及时隔离,控制疫情蔓廷:妥善解快流民问题,控制伴生性疫病的发生。背景: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从北宋君主专制发展强化、商品经济活跃、理学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归纳背景。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以诗文证史”是指以诗词歌赋和笔记小说等文学作品作为史料来研究历史和书写历史。宋代以来的史家开始自觉地将诗文作为史料使用,形成了“以诗文证史”的史学传统。中国现代史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陈寅恪是其中最有成就的史家。在陈寅恪看来,

52、小说主要有四方面的史料价值。第一,小说在历史研究中可与正史文献互补;第二,小说对史事的记载可弥补正史记载的不足;第三,有些小说史料价值很高,堪称实录;第四,小说对古代社会史研究有重要价值。陈寅恪对以小说证史释史作了重要发展,提出“通性之真实”和“个性之真实”两个重要概念,指出小说作为史料具有“个性不真实,通性真实”的特点。摘编自徐国利陈寅恪对“以诗文证史”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结合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陈寅恪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点:小说对于研究、了解历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论证:长篇小说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反映了清

53、代康雍乾盛世时期上层社会的生活,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印证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对研究清代历史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巴尔扎克的小说人间喜剧,描绘了19世纪前半叶法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反映了当时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拜金主义的盛行等时代特征,对正史的记载进行了细致的补充,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结论:上述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印证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对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可根据材料总结论点,在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如根据“指出小说作为史料具有个性不真实,通性真实的特点”可知陈寅恪认为小说对于研究、了解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结合明清小说或其他现实主义主义小说就该论点展开论述。如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可反映清代康雍乾盛世时期上层社会的生活;通过对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研究可反映当时法国社会风貌等。由此可知,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印证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对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