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 6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选择题11841年,广州三元里民众在抗击英军侵略的檄文中写道:“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体现了三元里民众强烈的反帝情绪B说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反映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缺乏了解D正确认识了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势地位解析:1841年西方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还没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故A项错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的表现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分离,传统农业、手工业破产,中国成为西方国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材料没有体现该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认为,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
2、品等是外国的养命之物,反映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缺乏了解,夸大了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势地位,故C项正确,D项错误。答案:C2从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虎门销烟浮雕和广州的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来看,反映的本质相似之处是()A反对外来侵略 B反殖民反封建C反对吸食鸦片 D维护封建统治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虎门销烟和三元里人民抗英两者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故A项正确;B项不是两者相似点;C、D两项符合虎门销烟。答案:A3在收复新疆作战中,清军各军,远者相距三千余里,仓促有事,无所秉承,公文用当时中国最快捷的“马上飞递”方式也需要半个月。为此,左宗棠坐镇大营,下令所属各大军前沿指挥官“相机办
3、理,不为遥制”。上述材料集中表明()A清军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并无统一战略B左宗棠“缓进急战”的策略卓有成效C军队的协调性较强是收复新疆的关键D交通地理深刻影响着战争的作战方式解析:“相机办理,不为遥制”说明前线指挥官要根据地理交通判断作战方式,D项正确。清军在收复新疆过程中由左宗棠负责,有统一战略,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左宗棠“缓进急战”的策略,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军队协调性是收复新疆的关键,C项错误。答案:D4关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
4、的。这有力地驳斥了()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解析:海军官员的殉国等行为可以说明北洋海军视死如归、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惊人壮举,有力地驳斥了“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故选D项。答案:D5“(左宗棠)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之奇勋,捍卫边疆之殊功,可与张骞、班超并驾齐驱!”文中这样评价左宗棠是因为()A左宗棠主张放弃西北塞防 B左宗棠以武力收回了伊犁C左宗棠率军收复了新疆 D左宗棠在新疆建立了行省解析:近代史上左宗棠率军收复了新疆,捍卫了中国边疆的主权,故选C项。A项“放弃”说法错误;B项“武力收回”说法错误;左宗棠建
5、议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而不是左宗棠建立的,D项错误。答案:C6上海的申报受台民爱国精神的感召及反割台舆论的影响,派“访事人”在厦门收集有关台湾的消息,还大量转载、翻译上海和香港各地的中文与西文报纸,尽可能提供有关反割台运动的新闻,并及时予以评论。这反映了()A清政府鼓励人民支持反割台斗争B反割台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C报刊的关注推动反割台运动的兴起D舆论对割台的关注和对台民的支持解析:根据题干“派访事人在厦门收集有关台湾的消息,还大量转载、翻译上海和香港各地的中文与西文报纸,尽可能提供有关反割台运动的新闻,并及时予以评论”可以知道,体现了舆论对割台的关注和对台民的支持,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
6、映出清政府的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报刊对反割台运动的关注与支持,没有体现反割台斗争的群众基础如何,故B项错误;反割台运动并不是受报刊的关注才兴起的,而是受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而兴起与发展的,故C项错误。答案:D7在1895年的反割台斗争中,与台湾义军并肩作战抗击日寇的黑旗军首领是()A邱逢甲 B刘永福C唐景崧 D徐骧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军队有两支,一支是黑旗军,领袖是刘永福,另一支是义军,首领是徐骧和邱逢甲,故B项正确,A、D两项排除;C项是台湾巡抚,故排除。答案:B8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先进思想的指导B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具有局限
7、性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D被清政府控制和利用解析: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不能提出科学的斗争纲领和口号,致使对清政府认识不足,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故选A项。答案:A9美国史学家柯文在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中,论述了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经历者的义和团和神话化的义和团。这表明作者()A全盘质疑义和团运动的真实B认为神话化的义和团毫无价值C多视角多途径研究历史问题D肯定亲历者的资料都真实可信解析:此题属于知识的理解运用层次。学生需要熟知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然后对材料进行解读、判断。根据材料信息“历史学家笔下”、“经历者的”、“神话化的”可推断得出答案为C项。答案
8、:C10中日甲午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C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进程解析: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它打击的对象是帝国主义,但作为一场农民运动,它并没有阻止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但是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实为下策”,从此开始在中国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因此C项是最佳答案。答案:C11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对义和团)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这说明当时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基本态度是()A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 B支持
9、义和团反侵略战争C暂时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D镇压、剿灭义和团解析:“(对义和团)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说明当时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基本态度是暂时控制和利用义和团,所以C项是正确的。A、B、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答案:C12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拳民们希望比附的神灵在三国人物中基本出自蜀汉,也就是刘备麾下的人物,出自曹操麾下的人物一个也没有,甚至连吴国的人物,周瑜、黄盖之类的大将都没有。该学者认为义和团拳民的选择旨在()A表明义和团运动以推翻清朝为目的B强调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C揭示了义和团运动农民的盲目排外D表明义和团运动反抗列强侵略解析: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10、,它没有推翻清朝统治的要求和行动,故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两项与题意无关,所以排除;题干中说到义和团的拳民相比附的神灵多出自蜀汉,说明这些农民希望自己维护的是正统朝廷的利益,这恰恰体现其爱国精神,他们认为这是正义的象征,故选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了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可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19世纪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60年代中叶,沙
11、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材料二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1877年7月,当西征军一举规复吐鲁番之际,他向清政府提出“设行省、置郡县”,指出:“自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新疆底定有年,绥(安定)边辑(和睦)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摘编自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疆喀什噶尔对俄国的战略价值,以及俄国对新
12、疆侵略计划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新疆建省的理由。(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答案:(1)在亚洲心脏地区的销售市场;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变化:从南疆喀什噶尔扩大到伊犁和乌鲁木齐。(2)西北边患严重;新疆战略地位重要。(3)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加强对新疆的管辖。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义和团档案史料材料三“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
13、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拳乱笔记(1)材料一中的“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分别指什么事件?(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3)材料二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怎样的态度?为什么?(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解析:第(1)问,联系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分析作答即可。第(2)问,从当时的清政府对内对外的政策方面去分析。第(3)问,联系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从中分析其态度,原因从当时的国内形势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方面分析。第(4)问,从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方面去分析。答案:(1)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2)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又实行卖国政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态度:灭洋,扶清。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深,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空前激化;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楚。(4)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