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一、 教材整体设计思路1、 图解设计思路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学习评价设计-反馈、反思2、指导思想及依据新教科书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同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述,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四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二、课程标准: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三、教材分析 本课处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七单元
2、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的第二课,主要阐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帝国主义最薄弱的国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先后推翻沙皇统治和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一个地球上出现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局面。同时,也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亚非拉人民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所以本课在第七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与实践,这也为我国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些经验与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四、学情分析作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
3、法和习惯还待养成。但是对俄国(苏联)的历史发展线索不清,对列宁与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的设施不慎理解,所以要通过史料研读、合作探究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更深层次的感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教学目标(1课时)知识内容标准要求学法建议素养达成唯物史观时空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1、十月革命的胜利了解理解分析归纳知识链接将本课前两个子目“列宁主义的形成”与“十月革命的胜利”合并,从三个角度即“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进程、历史意义”进行讲述。通过阅读课本,联系旧知,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同时学习列宁
4、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2、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合作探究对比异同分析归纳阅读课本,运用比较法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本质特征,探讨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影响。通过史料、图片、数据的比较,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具体表现与影响,进而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教学重点】重点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教学难点】难点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与评价任务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师:列举一些名言和图片,让学生猜这
5、是哪一位伟人?引发学生思考,继而进入正课。问题引入,集中学生注意力,带着问题走入课堂。讲授新课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将本课前两个子目“列宁主义的形成”与“十月革命的胜利”合并,从三个角度即“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进程、历史意义”进行讲述。师1:将课本第92至93页文本内容与提供数据、图片等资料相结合,让学生从经济、政治、阶级、组织、政党、理论等方面入手,从主客观方面分析俄国爆发革命的历史背景。师2:通过阅读课本上文字,联系旧知,对广义上的十月革命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师3:重点讲解,从十月革命的地位、对人类历史、世界、俄国等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生1:学习史料研读的方法,并结合小组探究,归纳十月革命
6、爆发的主客观背景。生2:通过学习,归纳出十月革命进程的顺口溜,即“二月革命到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苏维埃政权得巩固”。生3:通过对十月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理解如何迎来世界的新纪元和新时代的曙光。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选择,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3、通过引导学生对列宁革命首创精神的学习,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师1:通过阅读
7、课本第94至95页的文字和学思之窗的史料,合作探究,比较列宁时期为什么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同时分析这两个政策的不同点及实质。 师2:联系中国目前改革开放的现实,认识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师3:通过史料、图片、数据的比较,客观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具体表现与影响。生1:通过史料,从国内、国外、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说出列宁时期这两个经济政策设施的不同。生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从内容、管理方法、经济体制等方面分析列宁时期这两大经济政策的不同,进而归纳出其实质,认识到新经济政策设施的必然性。生3:通过合作探究、史料研读,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积极
8、作用与弊端。1、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并通过教材中所显示的材料分析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必然性。同时学会与现实相联系,做到以史为鉴。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课后小结师:归纳本课的知识要点,构建知识体系,升华思想情感。通过学习和反思,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之所以取得在俄国胜利是因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特殊的国情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俄国自身的革命道路。同时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与本国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革
9、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课后反思生:以100字小论文的形式完成课本第97页学习拓展上的阅读材料题,即思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哪些历史经验和教训?七、板书设计八、课后反馈(一)自我评价-单项选择题11917年4月16 日,列宁和几位助手乘坐在密闭的车厢里,穿过德国,回到了彼得格勒,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就是( )A四月提纲 B和平法令 C土地法令 D告俄国工人士兵农民书2下列关于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
10、制度 B二月革命造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C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二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3推翻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是 ( ) A1905年革命B二月革命C十月革命 D1861年废除农奴制4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于是政府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全盘集体化5 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11、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二)小组评价6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B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C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7下列有关俄国的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二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彼得格勒起义 四月提纲A B C D6在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采取的革命措施中,最能反映当时俄国人民迫切愿望
12、的是()A由工人对生产和分配进行监督 B将大企业收归国有C没收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D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世界大战8大国崛起中说道:“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其评价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的工业化 D斯大林模式9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 ( )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 B、他被处以罚款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10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九、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将原来专题版教材的两课内容融为一课,所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变为两个子目,即“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在这里突出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与理解,还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哪些历史经验与教训,做到史论结合、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