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0-2021学年语文高中人教必修下册课后习题: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889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0-2021学年语文高中人教必修下册课后习题: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语文高中人教必修下册课后习题: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语文高中人教必修下册课后习题: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语文高中人教必修下册课后习题: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语文高中人教必修下册课后习题: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语文高中人教必修下册课后习题: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语文高中人教必修下册课后习题: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语文高中人教必修下册课后习题: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6阿房宫赋六国论课后篇一起巩固一、夯实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逦迤(l)骊山(l)赂秦(lu)草芥(ji)B.妃嫔(pn)剽掠(pio)殆尽(di)囷囷(qn)C.椽子(chun)横槛(kn)颠覆(f)突兀(w)D.媵嫱(yng)鼎铛(chng)下咽(yn)暴霜露(p)答案B解析A项,“赂”应读“l”;C项,“槛”应读“jin”;D项,“咽”应读“yn”。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破灭之道也(规律)六王毕(灭亡)固不在战矣(所以)秦爱纷奢(奢侈)族秦者秦也(家族)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A.B.C.D.答案A解析“道”译为“原因,途径”;

2、“固”译为“本来”;“族”译为“灭族”。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并力西向B.日削月割C.骊山北构而西折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答案D解析D项,“鉴”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B.一旦不能有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D.可怜焦土答案B解析A项,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C项,颠覆:古义,灭亡;今义,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D项,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5.下列各句中,与“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戍卒叫,函谷举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3、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答案C解析“渭流涨腻,弃脂水也”与C项均为判断句。A项是被动句,B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句,D项是被动句。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作者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2)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做铺垫的句子是“,;,”。(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4)六国论中围绕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5)六国论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

4、齐、燕、赵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作者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燕国灭亡的原因是“,”;赵国灭亡的原因是“”。答案(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解析注意结合重点信息准确书写有关句子,不得出现错别字。7.下面的材料从两个方面对阿房宫做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再看司马迁笔下关于阿房宫的记载。他所渲染的是秦始皇建造朝宫的豪华设施和宏大气概,从而衬托出秦始

5、皇不恤民力的屠夫形象,来达到证明正是因为秦始皇的过度役民,才导致国家解体这一结论的目的。阿房宫的规模如此,汉书楚元王列传所说秦始皇陵高度的尺寸也是如此。但从另一方面讲,司马迁和班固的史学品格向来为人们敬重,他们的记载应当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他们根据国家档案中秦朝的相关设计文献而不是实际状况记述的。参考答案司马迁极力渲染阿房宫的豪华奢侈是为得出秦始皇不恤民力导致亡国的结论,他与班固可能都是根据相关文献而非实际状况记述。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做此类题可从分析文段结构入手,从文段中关键句子切入。8.“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三字经)苏洵到了27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

6、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又相传苏洵为儿子取名为“轼”和“辙”,名字都跟车有关。“轼”为车前扶手的横木,“辙”是车轮轧出的痕迹。横木在结构上可有可无,但在车上的位置很显眼,苏洵既希望苏轼能有一番作为,又不希望他太过张扬而遭人嫉妒,所以名轼字子瞻,希望他能小心谨慎。结合其文章特点以及你对苏洵的了解,为苏洵写一段颁奖词。参考答案三十发愤,不忝大家之列;二子成名,岂无鲤对之诲。通古通今,有为文基础,识轼识辙,具辨人才质。言必中当世,犀利有力,情必动腹心,荡溢感人,纵横捭阖,有战国纵横之风采,痛惜激愤,揭北宋式微之流弊。壮哉,六国论;大哉,苏老泉。解析可结合其读书成材、识子之明、文章才气等方面进行褒

7、奖、评价,内容符合苏洵的特点即可。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9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B.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C.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答案B解析“不敢言而敢怒”作“使”的间接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两项;“戍卒叫”“函谷举”为两个完整的句子,中间应断开,排除D项。10.下列两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9、?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不同。B.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相同。答案B解析两个“之”,前一个为代词,后一个为结构助词;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表承接。11.下列各句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一句是()A.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答案D解析A项,对比人心事理;

10、B项,表现了作者的忧愤之情;C项,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D项,是作者在告诫唐统治者以史为鉴,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12.对上述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选文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灭亡和阿房宫被烧毁,“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作者一定的同情。D.在选文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答案C解析C项,“寄予了作者一定的同情”错。(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16题。秦以攻

11、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

12、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确定B.始速祸焉速:招致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假如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当时候答案D解析D项,当:如果。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B.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13、/此言得之/C.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D.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答案A解析“此言”作“得之”的主语,排除C、D两项;“救火”是动词,在句中应作谓语成分,排除B项。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章的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14、。答案B解析B项,应是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参考答案(1)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忧患,的确不在战争了。(2)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解析注意“固”“革灭”“智力”“诚”等词语的翻译。课时作业建议用时:40分钟实际用时:分钟满分:44分实际得分:分一、课外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辨奸论(节选)苏洵事有必至,理有

15、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

16、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注忮(zh):嫉妒,忌恨。慝(t):奸邪、邪恶。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B.其疏阔而难知/变化

17、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C.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D.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答案B解析注意句中的“者”“而”“其”的虚词的标志作用。正确标点为: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阴阳”,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联系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等。B.“公”,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先秦时称诸侯为“公”,后来多称谓有官位、有身份的人。C.“臣虏”,古代对地位

18、差、身份低的人的称呼。原指“臣仆、俘虏”之意,后来也指“奴役”。D.“诗”,诗经;“书”,尚书。都是儒家的经书,和礼记周易论语合称“五经”。答案D解析D项,“论语”应为“春秋”。3.(对应训练)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洵认为事理有其必然性,只要冷静地观察,就能“见微而知著”。B.苏洵引例以说明山涛、郭子仪善于见微知著,认为山、郭之言得以证实是有一定必然性的。C.文中“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一句,说明了某些伪君子、两面派的特点。D.作者认为“今有人”比王衍、卢杞的危害更大,因为“他”行事不近人情,但名声很大,一定会得到重用,这将给天下带来更大的祸

19、患。答案B解析B项,苏洵认为“山、郭之言得以证实”有偶然性,这就是晋惠帝、唐德宗的“鄙暗”,使王衍、卢杞得以逞其奸。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2)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参考答案(1)事物的发展必定会有一定的结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最冷静客观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而预知它显著的将来。(2)假使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昏君,哪怕仅是一个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个王衍,又怎能把天下搞乱呢?解析注意“然”“微”“著”“衍”“乱”等词的翻译。参考译文事物的发展必定会有一定的结局,道理有它

20、原本就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最冷静客观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而预知它显著的将来。月亮周围如果出现光圈,预示着将要刮风;柱子的基石如果潮湿了,预示着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至于)世间人与事的发展变化,常理和形势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的,(但)怎能与天地阴阳之事相比?而即便是贤能的人对此也有所不解,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由于爱憎搅乱了他们的思想,利害改变了他们的行动啊!从前,山涛见到王衍,就说:“(将来)贻害天下百姓的,一定是这个人。”汾阳王郭子仪见到卢杞,就说:“这个人如果得志,我的子孙就会被他杀得一个不留!”今天分析起来,那道理确实是可以预见到的。但

21、是按我的观点来看,王衍这个人,在容貌和谈吐方面,确实具备了欺世盗名的条件。然而,他不忌妒、不妄求,只是随波逐流。假使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昏君,哪怕仅是一个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个王衍,又怎能把天下搞乱呢?卢杞的奸险,固然足以败坏国家,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谈不足以欺世,如果不是遇到鄙陋昏庸的唐德宗,又怎么会得到重用呢?由此说来,山、郭二公对王、卢二人的预言,也可能未必有那样的结果!现在有个人,口中背诵着孔子、老子的话,亲身实践着伯夷、叔齐的行为,招纳一些好名誉、不得志的士人,共同制造舆论,自我标榜,把自己说成是颜渊再世、孟轲复生,而实际上却居心叵测、阴险狠毒,与一般人的旨趣不同

22、。这是王衍、卢杞的伎俩合成一个人了。这种人造成的祸害,怎么能够说得尽呢?面孔脏了不忘擦洗,衣服脏了不忘浣洗,这本是人之常情。现在(这个人)却不然,穿奴仆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像囚徒一样蓬乱着头发,像居丧孝子那样灰尘满面,却大谈(神圣的)诗书,这难道是他的真实情感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人,很少有不成为大奸大恶(的人)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样的人。用盖世的好名声,来掩盖他尚未形成的祸患。虽然有想把国家治理好的君主,爱好贤才的宰相,还是会举荐他、任用他的。那么他成为天下的祸患,将是必然而没有疑问的,这就不只是和王、卢二人所能相提并论的了。二、语言文字运用(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在

23、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许多奏章极负盛名,其中被誉为“清代第一奏折”的三习一弊疏是御史孙嘉淦提出的。所谓“三习”,是说人为官时间久了,不由自主地生出三个坏习惯,即耳习、目习和心习。孙嘉淦还详细分析了“三习”的养成过程。耳习开始时只是不喜欢别人有不同意见,后来便逐步发展成不顺耳的话也不爱听,最后连讨好的话说得水平不高都不行。目习刚开始是排斥不礼貌的人,而后讨厌那些对自己的,再后来连对自己尊敬但不会办事的,都觉得厌烦了。心习原本认真地工作,可时间一长,便不再严格要求自己,再后来不管自己有什么想法,都了,不允许有不同的意见产生。“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就是“三习”的恶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24、随着曾持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已成为历史过客尘埃落定的历代中国王朝兴衰史亦不能改变,它们都能给人启迪,给人智慧。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往往日久年深敬若神明自命不凡B.常常日久年深敬若神明自命不凡C.常常日积月累敬而远之自以为是D.往往日积月累敬而远之自以为是答案D解析“往往”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事情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用来说明有一定规律性的事情。用“往往”的时候,句子中要说明重复出现这种情况的其他情况、条件和结果。“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根据语境应用“往往”,排除B、C两项。日积月累:长时间地积累。

25、日久年深:日子长,时间久。根据语境应用“日积月累”。敬而远之: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敬若神明:像敬重神一样尊敬对方。结合“讨厌”来看,语段中应用“敬而远之”。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命不凡:自以为很了不起,不平凡。结合“不管自己有什么想法”“不允许有不同的意见产生”来看,应用“自以为是”。排除A项。6.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

26、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答案C解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引号表示引用话语。A项,“之”的引号,有突出强调火把的形状的作用。B项,“厚障壁”并非实指厚厚的墙壁,而是虚指父子之间存在厚厚的隔阂。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定含义。C项,“形神兼备,充满生机”,引号是引用话语的作用。D项“文明”,引号是表示讽刺或嘲笑的作用。分析可知,C项引号的作用符合要求。故选C项。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随着曾持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已成为历史过客,尘埃落定的历代中国王朝

27、兴衰史亦不能改变B.随着曾持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已成为历史过客,尘埃落定的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史亦不能改变C.中国封建社会曾持续了两千多年才衰亡,历史成为了过客,尘埃落定的历代中国王朝兴衰史亦不能改变D.曾持续了两千多年才衰亡的中国封建社会,已成为历史过客,尘埃落定的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史亦不能改变答案D解析A项,“已成为历史过客”缺主语,“历代中国王朝”语序不当;B项,“已成为历史过客”缺主语;C项,“曾持续了两千多年才衰亡”句意表达不妥,“历代中国王朝”语序不当。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古人云,以

28、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及其叙述在国家、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借鉴意义。,正在于其著述者对待历史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有后人应有的敬意,而非凭空想象,随意为之,并使其庸俗化。否则,其著述非但起不到以史为鉴的作用,使读者通过一面夸张变形的“哈哈镜”观察历史。近些年来,已经在读者尤其是在那些并不专门研究历史的非专业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后果,影响到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参考答案历史之所以能为后世所借鉴反而可能扭曲历史一些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倾向解析文段主要阐述历史及其叙述在国家、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借鉴意义。处前面的“借鉴意义”提示了内容,下文的“正在于”是对横线处的具体解说,横线处大致内容应是“

29、历史的借鉴意义”。处可根据上句“非但”和下句“使读者”,得出“扭曲历史”方面的答案。处上下文都是谈“庸俗化”的读物所带来的影响,从这一角度组织答案即可,据下文推断,横线处应是下文的陈述对象,此处应是“一些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倾向”。9.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海棠文学社向全体社员公开收集“我爱家乡”专刊稿件。稿件内容要求反馈家乡的风土人情,推荐家乡的突出成就,努力传扬正能量。错别字、病句一律自行斧正,力求“零差错”。参考答案“收集”改为“征集”;“反馈”改为“反映”;“推荐”改为“推介”;“传扬”改为“传播”或“传递”;“斧正”改为“改正”。解

30、析本段材料是某校一则启事。“海棠文学社向全体社员公开收集我爱家乡专刊稿件”中,“收集”是使聚集在一起。语境说的是文学社向社员征集稿件,因此可以改为“征集”。“稿件内容要求反馈家乡的风土人情”中,“反馈”是指(信息、反映等)返回。语境中说的是稿件能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可改为“反映”。“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推荐家乡的突出成就”中,“推荐”是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语境表达的是推荐介绍的意思,因此可以改为“推介”。“努力传扬正能量”中,“传扬”与“能量”搭配不当,可改为“传播”或“传递”。“错别字、病句一律自行斧正”中,“斧正”是敬辞,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语境

31、中说的是自己修改。因此应改为“改正”。1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中车正在研发时速400千米可变轨的高速列车,为世界人民洲际旅行提供更多便利。这种高速列车,从中国到俄罗斯、到欧洲,无论是标准轨、宽轨还是窄轨,都可以胜任。中车将加快由传统制造向数字制造转型,让轨道交通成为集出行、购物、办公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载体,让世界各国人民享受轨道交通产业升级带来的便利。参考答案关键信息:中车正研发时速400千米可变轨高速列车,并将加快产业升级(数字制造转型),让轨道交通成为综合性服务载体,为世界人民洲际旅行提供便利。解析这是一则新闻报道,对其文字的压缩就是对内容的概括,特别注意抓住关键词语,看每个句子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进行整合。第一、二句是一个意思,“中车正在研发时速400千米可变轨的高速列车”,第二句表达的是它的优势便利,所以,它们划归在一个意思里。后面从三个方面说它的意义所在,转型、综合性服务、便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