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后篇巩固提升1.“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了丝绸之路的繁忙景象。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于()A.张骞出使西域后B.隋唐时期C.安史之乱后D.秦朝建立后答案A解析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东以长安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故A项正确。2.西汉与古罗马是当时世界东西方文明的两大中心,随着二者的对接,中国与世界的优秀文明得以相互影响和借鉴。对东西方两个文明中心的成功对接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的事件有()西域都护的设置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2、的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A.B.C.D.答案A解析西域都护的设置保障了西汉与罗马之间的往来,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往来,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3.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的共同原因是()A.中国疆域拓展B.经济重心南移C.商贸全球化初露端倪D.政府的支持与管理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代政府的大力支持使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实现了丝路对外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中国疆域的大小与丝路的繁荣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宋朝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但丝绸之路从西汉就开通了,故B项错误;商贸全
3、球化初露端倪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4.1877年,西方学者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朝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A.产生背景B.主要行人C.路线走向D.开通前提答案C解析据材料“描述汉朝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可知,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路线走向。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到河西走廊,经西域去往中亚、西亚,再到欧洲,故C项正确。5.亚历山大征服战争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
4、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A.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作出决定性贡献B.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C.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D.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答案C解析材料指出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已经开通,这一部分交通体系是希腊文明的传播范围,希腊文明的传播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故C项正确。材料指出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实际上已经开通,不是在强调张骞的贡献,也没有指出开辟丝绸之路势在必行,故A、B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故D项错误。6.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发达,唐朝时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
5、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唐朝只特许广州一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D.唐朝时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全球化意义答案B解析“丝国”因中国很早就向西方输出蚕丝而得名,故B项正确。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故A项错误;清朝只特许广州一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故C项错误;唐朝时的海上丝绸之路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非、北非和波斯湾诸国,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错误。7.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
6、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材料表明()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B.制瓷业在唐朝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C.唐朝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较广D.陆上丝绸之路带动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三大航线说明唐朝对外航线多,贸易地区广泛,“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说明贸易范围广泛,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中外贸易额问题,因此无法得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7、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单独说明制瓷业在唐朝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唐朝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广,未涉及陆上丝绸之路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带动,故D项错误。8.20世纪末,“黑石号”沉船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周围被发现并打捞出水,遗物中瓷器数量最多,约有67 000件,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左右,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广东各窑口的产品。这些瓷器()A.以青花瓷和粉彩瓷为主B.代表制瓷业的最高水平C.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出D.完全出自官营工匠之手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而题干中的“9世纪左右”正是中国的唐朝时期,“黑石号”沉船本身即表明这批瓷器是通过海
8、上丝绸之路运出的,故C项正确;青花瓷兴盛于元朝,粉彩瓷是清朝时期的瓷器,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瓷器的数量和产地,没有涉及瓷器的制造工艺问题,故B项错误;据材料“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广东各窑口的产品”可知,这些瓷器不全是官窑产品,故D项错误。9.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发展的友好象征。当年,玄奘在这条线路上可能见到的现象是()A.珐琅彩瓷器深受各族人民欢迎B.晋商、徽商往来于丝绸之路C.都使用风力水车灌溉农田D.轻盈精湛的丝织品是常见的商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发展的友好象征”“玄奘在这条线路上可能见到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珐琅彩瓷器属于清朝时期,故A项排除;
9、明清时期形成晋商、徽商等商帮,故B项排除;使用风力水车灌溉农田,也属于明清时期,故C项排除;丝织品在唐朝已经是常见的商品,故D项正确。10.“厘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泉州遍种刺桐树,外来商人、水手便以“刺桐”名之,这个名字当时在海上丝绸之路所经各处广泛流传。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这是我国元朝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缩影海上丝绸之路曾经过泉州当时泉州在国际商贸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为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曾经在泉州设置“十三行”A.B.C.D.答案B解析泉州是元朝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材料是对泉州对外贸易繁荣的描述,“十三行”是清朝在广州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而非元朝,故排除含的A、C、D三项
10、,B项正确。11.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地区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据此可得出()A.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B.经贸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C.丝绸之路兴起之时是以河西为中心D.河西地区的民族交融得到明显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处于丝绸之路咽喉要地的河西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显著,故B项正确。题干强调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河西地区的影响,与对外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河西地区地处咽喉要地,不能得出其是丝绸之路的中心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
11、现民族交融的信息,故D项错误。12.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贸易的是昭武九姓。他们是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者其后裔的泛称,有康、安、石、米、史、何等姓。他们以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在文化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等传入中原,中原的丝绸、造纸术传入西方。由此可见()A.丝绸之路是由汉族商人控制的贸易之路B.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商品是丝绸和瓷器C.昭武九姓是中国与西方进行交往的中介D.昭武九姓控制着丝绸之路上的所有贸易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昭武九姓从事国际转运贸易,活动路线是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西方进行交往的中介,故C项正确。丝绸之路的转运
12、贸易由昭武九姓控制,昭武九姓不是汉族,故排除A项;陆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商品是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商品是瓷器,故排除B项;D项表述绝对,故排除。13.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选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中国造纸术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日本中国瓷器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A.B.C.D.答案D解析中国造纸术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和中国瓷器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反映出东西方的交流,说法正确,故D项正确。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是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中国印刷术沿
13、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日本是东方国家之间的交流,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含有或的A、B、C三项。14.德国人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道()A.交通非常发达B.商品贸易极其繁荣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D.名胜古迹众多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频繁交往,相互交流,故C项正确。交通非常发达的说法片面,故A项排除;商品贸易极其繁荣属于表象,不是本质,故B项排除;名胜古迹众多的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排除。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
14、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上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材料二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材料三习近平提出,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中国
15、,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摘编自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上丝绸之路衰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亚欧文明交流方面归纳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基础和时代背景。参考答案(1)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日益兴盛;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2)影响:丝绸之路影响文明进程;经济文化交往联系密切;物种和人员的相互传播流动;科学技术交流。(3)历史基础:古代丝绸之路。背景:经济全球化的
16、进一步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的需要。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经济重心南移、新航路的开辟、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等方面分析陆上丝绸之路衰败的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二“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交交融”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类文明进程、经济文化交往、物种和人员流动、科技交流等方面归纳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影响。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丝绸之路的角度概
17、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基础;第二小问,据材料三“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和平的国际环境等方面概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代背景。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
18、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示例论题: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交融之路。阐述:汉朝丝绸之路开通后,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远销中亚、
19、北非、欧洲,中亚和欧洲的商品和物种也传到中国,丰富了各自的社会生活。中国的四大发明、各种生产技术等外传,佛教、伊斯兰教等也传播到中国,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并日益本土化。丝绸之路成为中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文明交融发展的载体。解析通过阅读材料,可提出论题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交融之路。阐述根据材料“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可知汉朝丝绸之路开通后,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丰富了各自的社会生活。根据材料“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可知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和交融。最后总结升华,说明丝绸之路成为中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文明交融发展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