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晚练11. B【解析】A.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用错了对象。C. 火中取栗: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D. 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2. A【解析】B. 该句中有两个主语,即“公安部”和“周永康”。两主语并存造成句子结构混乱,应删去“公安部”这个主语,即把“在”字调到“公安部”之前;C. 不合逻辑,删除“非缺一不可”中的“非”;D. 成分残缺,在“分在一起”后补“进行比赛”类似的词。3. D【解析】“这疼痛也是我的”与“这歌声却独不是我一个人的”语义照应,音节和谐;先谈幸福,后谈对幸福的感觉。4. (1)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2)落红不是无
2、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4)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5. 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这幅肃杀凄凉的夜坐图,使全诗在沉郁悲凉之中又显慷慨悲壮。【解析】读懂诗歌是鉴赏评价诗歌的前提和关键。解答题目时,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命题意图,在逐句理解诗歌首联、颔联大意的基础上,找出形象的特点,继之通过想象、品味、赏析语言创造的氛围。6. 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痛苦。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
3、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解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首要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解答本题,首先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接着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手法,最后点明运用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7. D【解析】服:服丧。8. B【解析】表现李大亮的行政能力;表现李大亮生活俭朴不求奢华;太宗的“哭之甚恸”不能简单认定是因为李大亮的“忠谨”。9. C【解析】文中没有明确信息说皇太子十分器重李大亮,再有李大亮身兼三职,其职位应为朝廷任命。10. (1)恰逢百姓有饥荒,盗贼来侵犯,李大亮卖掉自己所骑的马把钱分给贫弱的人,劝勉人们开
4、垦土地,年成于是获得大丰收。(2)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并认出了他,(就)抱着张他都哭,多多推让家产来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3)当时的人都认为李大亮贤能,没有背弃张弼的恩德,并称赞张弼不夸耀自己。【参考译文】李大亮,是雍州泾阳人,年少时就有文武才干。隋朝末年,在东都洛阳与李密交战,战败,跟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敌人的统帅张弼见到他而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单独释放了他,并跟他谈话,于是两人在帐篷里结为朋友。正义之师入关后,李大亮从东都洛阳归附唐朝,担任土门(河北井陉的古称)县令。恰逢百姓有饥荒,盗贼来侵犯,李大亮卖掉自己所骑的马把钱分给贫弱的人,劝勉人们开垦土地,年成于是获得大丰收。他亲自搜
5、捕盗贼,所攻打之处总能平定。当时太宗做藩王的时候,巡视安抚北部地区,听说他的事迹而赞叹。那以后,胡人侵犯边境,李大亮部众少不能抵挡,就单人匹马到敌人军营,叫来敌人的主帅,把祸福向他讲明,胡人感动悔悟,前后相继投降的有一千多人,县境内得以太平。高祖非常高兴,按照功劳赏赐他奴婢一百人。李大亮对这些人说:“你们这些人大多是士族人家的子女,因国家灭亡而到了这个地步,我又怎么忍心把你们当作低贱的奴隶呢!”最后全都放走了。贞观元年,他离开都城担任凉州都督,凭借仁爱宽厚的治理闻名。曾经有宫里来的使者到了凉州,见到凉州有著名的猎鹰,就暗示李大亮献上它。李大亮秘密呈上奏章说:“陛下很久不打猎了,但使者却索要猎鹰
6、。如果这是陛下的想法,就很是违背您过去的意思;如果是他擅自做主,就说明派遣的不是合适的人。”贞观八年,担任剑南道巡省大使。贞观十七年,晋王成为皇太子,东宫太子的属官,都大规模从重臣里选拔。让李大亮兼任太子右卫率,不久又兼任工部尚书,身兼三职,值宿保卫两宫,特别被亲近和信任。李大亮每当夜里值班,一定整宿不脱衣服小睡。太宗曾经慰劳他说:“到了你夜里值班,我就整晚上都能安睡。”他就这样被信任。李大亮虽地位名望显赫,但住处简陋,衣服俭朴随意。本性极好忠诚谨慎,即使是妻子儿女也没有见过他有懈怠的样子。他常常想起张弼的恩惠,却一直不能报答。张弼当时担任将作丞,自己隐藏不说。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并认出了他,
7、(就)抱着张弼哭,多多推让家产来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李大亮对太宗说:“我有今天的荣耀,是张弼的帮助啊。”太宗于是就提拔张弼担任中郎将,不久担任代州都督。当时的人都认为李大亮贤能,没有背弃张弼的恩德,称赞张弼不夸耀自己。不久李大亮得病,太宗亲自为他调药,用驿马快传赏赐给他。他去世时五十九岁。被李大亮所抚养的内外亲属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为他在另外的临时住处表达哀思,哭得特别悲痛,停止处理朝政三天。追封他为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号叫懿,陪葬在昭陵。11. A、C【解析】B项中他们“不能要求他们爱你”不对,应教会孩子学会爱你,学会感恩。D项中“孩子的无情”不对。E项中“
8、虚荣心很重”不对。12. 用目送两代人离别的共同感受,强化了对亲人间难舍难分却又不得不舍这种人生滋味的理解,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和感染力。前后呼应,使结构浑然一体。(或: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反复感叹,使语言富有韵味。【解析】文中两次写到的这段话,意蕴丰富。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解答此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内容上,二是手法上,三是结构上。13. (1)妙用叠词,如“慢慢地、慢慢地”、“默默”,增加音乐美感,把伤感之情抒发得悠长舒缓,极富表现力。(2)反复手法,突出父女母子离别时那一丝平静的哀痛。(3)化虚为实,把抽象的缘分具体化为“目送”的场景,让读者在想象中身临其境,达到情感的共鸣,感人至深。【解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是作者用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手段。解答鉴赏表现手法类题目,一般从谋篇布局、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角度。要先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再点明运用此手法达到的艺术效果。14. 是一个细腻温婉(感情细腻)、爱子心切、孝顺父亲、思考冷静的女教师形象。评价略(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阐述理由,并联系实际分析)【解析】同样一部作品,不同经历、思想倾向等不一样的人,对文章的理解的领悟与评价是不一样的。因此,对本文主题、感情的理解也不必局限一词,不必面面俱到,只要有观点、有论述,紧密联系文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