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综合演练(一) (建议用时:90分钟)一、选择题1(2019济南期末)有学者把西周的分封制比作“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说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体现了西周分封制()A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B消除了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解析:选A。题干中西周分封制“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说明分封制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故选A项;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了破坏,排除B项;郡县制的实行,使得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西周时期权力结构的组成方式,只是述及了分封制强化了周王与各诸侯国的联系,排除D项。
2、2(2019佛山二模)周代的诸侯,有王室家属、商之子孙、各部落酋长。(周代任卿制度)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反映了周代()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世卿世禄与官僚制度并存C对地方实行差别化的管理D掌控了封国的官吏任免权解析:选C。由“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可知,周代对于不同的侯国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排除A项;“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无法体现官僚体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周天子没有掌控
3、所有官吏的任免权,排除D项。3(2019泰安模拟)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解析:选C。据材料“何莫由斯道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人者,明其道不计其功”结合所学可知,三人都是强调仁义是正道,故C项正确。4(2019滨州高三开学考)清人全祖望说:“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
4、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这说明宗法制度()A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B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C有利于巩固宗族团结 D强化了社会等级分化解析:选C。据材料“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可知,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巩固宗族团结,故选C项。5墨子非命(下)曰:“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材料真实具体地记述了当时农民()A为秦统一提供重要物质条件B简要总结生产经验和技术C为了吃饭而艰苦劳动的情景D成为重要的社会、
5、政治势力解析:选C。材料“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记述了当时农民为了吃饭而艰苦劳动的情景,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农业的发展为秦统一提供重要物质条件,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了农民的艰苦劳动,但没有反映出生产经验和技术的总结,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农民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6(2019江淮十校联考)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解析:选A。根据材料“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
6、,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知,这一时期,地主绅士是秦王朝基层政权的根基,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我们不难得知,富庶家族仅仅是占据着乡、里、亭这些基层而非各级政权,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得知,秦王朝是非常注重基层政权的建设和控制的,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得知,秦王朝废除了先秦的分封制而代之以全新的郡县制,故D项错误。7(2019济南二模)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郎中令宫中警卫宗正皇室宗族卫尉宫门警卫廷尉司法和首都警卫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
7、常 宗教、礼仪和教化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解析:选D。九卿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但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等都是主要处理皇家事务的,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色彩,故选D项;九卿的职责分工表看不出国家是否统一,排除A项;官僚政治是在中央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的基础上建立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贵族血缘和世袭基础上的,九卿的任职来源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制度,无法判断是否强干弱枝,排除C项。8(2019成都一模)汉代以后,在财产继承方面的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大清律例规定,“
8、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种财产继承规则()A反映出诸子家庭权利平等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C表明封建纲常伦理的崩坏D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解析:选B。通过题干可知,在题干所述财产继承规则下,不论继承人地位如何,都有享有继承的权利,在此情况之下,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从而可以使小农经济长期延续,故选B项;题干只是述及诸子在财产继承方面的权利,不是所有的权利,排除A项;家中诸子都有继承财产的权利,这不是纲常伦理的崩坏,排除C项;题干没有述及社会阶层的流动,只是论及家庭内部财产的继承问题,排除D项。9(2019滨州二模)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 出身 前期 中期 后期 功臣
9、 1030功臣子 350外戚宗室 031掾史文吏 082经学之士 0110这反映出西汉时期()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 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丞相任用由以功臣、功臣子为主转变为以掾史文吏、经学之士为主,经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这主要反映了儒学政治影响力的增强,故选D项;材料主要涉及西汉丞相出身变化,无法从整体上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也并未体现丞相权力的变化,排除A、B项;根据材料可知,外戚宗室任丞相数量较少,排除C项。10(2019荆州三模)唐初实行中书、门下两省联合议政,即为政事堂的设置。在政事堂议政的数
10、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肃宗时首席宰相每隔十天轮流执笔,德宗时改为每日一人轮流执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巩固君主专制B广泛延揽人才C提高行政效率D实行部门牵制解析:选A。根据材料所述可知,首席宰相更换频率较高,其目的在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项正确;首席宰相轮替频率和延揽人才无关,B项排除;高频率的轮替会导致政务程序生疏,不利于行政效率提升,C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对政事堂内部首席宰相权力的制约,并未涉及多个部门,D项排除。11(2019博雅闻道高三联合质测)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不顺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后,“
11、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这一变化()A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B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C为庶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D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解析:选B。“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说明等级的本质没有变化,故A项错误;“不顺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说明这一变化对过去传统的门阀有一定的打击作用,故B项正确;“不顺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没有体现庶民地位的上升,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科举制,故D项错误。12(2019宣城二模)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前期冶金业发展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春秋晚期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冶铁遗物秦朝秦始皇兵马
12、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铁兵器很少汉朝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汉代冶铁使用煤为燃料,用水排鼓风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兵器更加坚韧锋利A.铁器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解析:选B。“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表明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故选B项;不应早于东周时期的是人工冶炼的铁器,排除A项;冶金技术的突破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的,排除C项;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的是民营,排除D项。13下表反映的是唐代天宝乾元年间课役户口数的情况。年代不课户不课口课户课口天宝
13、十三载(七五四)3 888 50445 218 4805 301 0407 662 800天宝十四载(七五五)3 565 50144 700 9885 349 2808 208 320乾元三年(七六)1 174 52914 619 587758 5822 370 799上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政局动荡影响赋役征收B均田制遭到了严重破坏C国家财政收入日益减少D社会贫富差距日趋加大解析:选A。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公元755年以后,国家控制的课役户口数在迅速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爆发安史之乱,由此可见政局的动荡,影响了赋税的征收,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14一生在吴地走动的李白,雄
14、豪浪漫,他的金陵怀古诗却呈现出力疲神软的迹象,多叹惋,也多伤感,没有了盛唐时期一飞冲天的豪气,也可以用“气骨顿衰”来形容。由材料可知李白的怀古诗()A反映了诗人风格的变化无常B折射了唐朝的历史变迁C仅与诗人特殊人生经历相关D预言唐朝由盛而衰的命运解析:选B。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但其金陵怀古诗却没有盛唐气概,原因是当时的唐朝正由盛而衰,这说明李白的怀古诗折射了唐朝的历史变迁,故B项符合题意;浪漫主义风格可以反映在不同的时期,只是其内容会有所不同,排除A项;“仅与诗人特殊人生经历相关”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怀古诗着重在于怀古,其叹惋、伤感的内容是否是预言唐朝由盛转衰
15、的命运,从材料信息中不得而知,排除D项。15(2019北京昌平区二模)下图反映的是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收入额。据此图可以得出()A北宋海外贸易收入一直上升B南宋海外贸易收入额整体更高C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海外贸易收入是两宋主要财源解析:选B。通过图片内容可知,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收入额比北宋时期有很大增长,故选B项;通过图片内容可知,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收入是曲折的,不是一直上升,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历代统治者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宋朝也不例外,排除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并非海外贸易收入,排除D项。16(2019衡水中
16、学高三调考)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解析:选D。在君主专制的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并不是君民共治,而是指君主依靠文官来治理天下,由于宋代重文轻武,才会有“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种现象,据此可以排除B、C两项,选择D项。A项不符合宋代的史实,故排除。17(2019宝鸡二模)宋代外省官分“亲民”与“釐务”两种,“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设正官;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直属中
17、央”。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B官员相互配合提高效率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提高官员素养缓和矛盾解析:选C。由材料“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设正官;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直属中央”可知,宋代外省官都由中央直接管辖,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选C项;材料强调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A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非官员的素养,排除D项。18(2019德州一模)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730年吴郡(江苏苏州)户6万8千,洪州(江西南昌)户5万5千。到810年,两地分别增加到10万户与9万户。”据此,可推知()A南
18、方人口总量超过了北方B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C江东地区经济发展最迅速D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权力解析:选B。题干中吴郡和洪州的户数到810年即唐朝中后期都猛增,结合所学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继续南移的知识可推知,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故选B项;题干只是提及了吴郡和洪州的户数猛增,未比较南方人口与北方人口的总量,排除A项;题干未反映江东经济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对比情况,排除C项;题干提及的是户数问题,未提及政治问题,排除D项。19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
19、”。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A主张改造理学 B重书本轻实践C注重道统权威 D强调学术创新解析:选C。材料强调了圣人之道、圣人之学等的重要性,这是在注重、维护道统权威,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改造理学、重书本轻实践的信息,故A、B两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传统的继承而非学术创新,故D项错误。20(2019潍坊期中)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却“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这表明,行省的设置()A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状况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C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解析:选C。“
20、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表明行省长官尽管权力很大,但在人事权、财政权、军事权等方面处处受中央政府节制,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材料强调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涉及改变地方积贫积弱的状况,排除A项;“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因俗而治”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管理,排除D项。21(2019菏泽期末)明成祖规定:“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任事。”藩王不得私自与朝官见面,未经宣召不得入京。这一规定()A鉴于元代灭亡的教训 B重建规范的分封制度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解析:选C。根据材料“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
21、任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对地方藩王权力的限制有利于防止藩王造反,巩固中央统治,故选C项。22(2019博雅闻道高三联合质评)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解析:选C。由“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见中枢决策的效率得到提高,故C项正确;“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
22、和处理”强调的是效率,不是执行力,故A项错误;从材料看不出权力运作的规范化,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中的作用,而非内廷机构外延化,故D项错误。23(2019临沂教学质量检测)“商品经济特别发达的江南地区城镇的丝织业等行业里,在明后期出现了商业资本投资于生产的引人注目的新动向。”这一“新动向”()A促使中国丝织产品走向世界B打断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执行C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D使江南城镇发展居明朝之首解析:选C。根据材料“商品经济特别发达的江南地区城镇的丝织业等行业里,在明后期出现了商业资本投资于生产的引人注目的新动向”可得商人与生产者之间是一种新型的雇佣关系,这是封建社会
23、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故选C项。24(2019绵阳一模)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但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定时会祭。其也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晚清时期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A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B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C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解析:选C。“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属于时代作用,“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属于学术作用,故C项正确;“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说明“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士大夫的文化品位,故
24、B项错误;由“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可见其成就并非一开始就得到认同,故D项错误。25(2019荆州三模)据史载:“至正嘉时,湛甘泉、王阳明诸先生出,而书院生徒乃遍天下。盖讲学于斯为灿漫矣。迄于隆万,此时天下几无日不讲学,无人不讲学。”明朝时江南地区讲学会的日益兴盛反映了()A科举文化的发达B士大夫旨趣的转移C社会结构的变动D西方传教士的东来解析:选C。根据材料江南地区讲学风气盛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成长,推动这一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C项正确;科举制度考察内容为程朱理学,而非心学,A项排除;材料只反映了江南地区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士大夫阶层旨趣
25、转移的结论,B项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二、非选择题26(2019海门一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
26、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材料三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
27、汉察举制的新发展。(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创立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以德取人”得出儒生参政重视品德,此外还有汉武帝的推行;第二小问新发展,据材料一“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得出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2)第一小问发展趋势,据材料二“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
28、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得出更加公开,注重公平公正;第二小问理由,结合科举制的意义回答。(3)第一小问侧重点,据材料三“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得出课绩考核侧重实绩,据材料三“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得出考察方式多样,结果公开,力求准确;第二小问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答案:(1)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
29、节。(2)发展趋势:公开性;严密性(更公平公正)。理由: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3)侧重点:课绩侧重实绩;考察力求准确。价值: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7(2019宜宾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
30、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材料二1718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31、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作用,从对内丰富人们物质生活、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外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
32、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可得出,中国丝绸纺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发展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可得出,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据材料二“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可得出,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带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答案:(1)特点:时间早且区域多;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重心逐渐南移;出现专业化产区;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作用: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了
33、商品经济与市镇的发展。(2)背景:世界市场的发展;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丝绸纺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影响: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28(2019泰州模拟)明清时期徽州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土地政策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明中叶以后徽商开始达到鼎盛,相当一部分人在外经商致富,即回家乡购置土地,因此,民间的土地纠纷,告争者纷纷。漏报、少报土地户籍以及增多及减少和管辖不明的弊端较多。官府为了加强对土地的严格管理,于万历九年制定了田亩丈量条例,并动用官银刊刻成书,各里发给一部,以作宣传和在土地管理时使
34、用。 徽州官府丈量土地前,首先组成丈量人员,丈量人员由各图之中推选出公证人一名,书手两名,号手两名,算手两名。规定一日限丈量二百亩,一个月内丈量完成。徽州所属之各地同时进行田地山塘清丈,以村镇编成都图及字号,并根据顺序编号编制成“都图册”,土地清丈根据“都图册额”及丈量结果再编制成鱼鳞册。鱼鳞册分草册、正册各一部,草册由公证人或土地持有者收存保管,正册均送交官府,每页印后存档以便官府复查及日后赋税之用。 摘编自朱英寿谈明清两朝徽州土地管理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指出,万历年间为什么要制定“田亩丈量条例”?概括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程序。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列两个论述进行判断并
35、说明理由。 观点1:徽商购买土地的原因在于明朝商品经济不发达。 观点2:徽州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由“民间的土地纠纷,告争者纷纷。漏报、少报土地户籍以及增多及减少和管辖不明的弊端较多”,可归纳为土地纠纷越来越多;漏报与少报户籍。第二小问程序,由材料“组成丈量人员,丈量人员由各图之中推选出公证人一名,书手两名,号手两名,算手两名。规定一日限丈量二百亩,一个月内丈量完成。鱼鳞册分草册、正册各一部”,可归纳得出。(2)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原因:土地纠纷越来越多;漏报与少报户籍。程序:先组织丈量人员,规定丈量进度要求;再制定各地都图册额作为依据;最后根据都图册额编制鱼鳞册图草册与正册。(2)观点1判断:观点错误。理由:商品经济发展壮大了徽商经济实力;土地买卖频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徽商购买土地并不是因为商品经济不发达。观点2判断:观点错误。理由:徽州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目的是增加税收;便于加强对农民的管理;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