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苏轼词二首烟雨任平生苏轼您,一人一笔,走遍天涯海角;您,壮志难酬,唯有寄情于文字。屡次遭贬,打不倒您的信念;艰难世事,造就了您的豪放诗作。您的杰作,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怀古伤今,只为报效国家;论史谈玄,方显男儿本色。石钟山上留下您苦苦求索的身影,赤壁峰上有您潇洒咏叹的痕迹。一曲大江东去尽显满腔豪情,一首蝶恋花慨叹无尽愁绪。您,伟大的哲人!您把苦难研成墨,把贬谪当作笔,挥洒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词章。 是您,凝望庐山,道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您,遥望苍穹,唱出了“西北望,射天狼”的气概;是您,对饮明月,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间祝福。官场上的险恶风波
2、,并没有消沉您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您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国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消逝了多少哀伤与生活磨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给赤壁带来了完美壮烈,这是诗,更是实。您的一生,是风雨的一生,是豁达的一生,是多情的一生,是美丽的一生!您的多情造就了您的豪放,您的豪放造就了您的豁达,您的豁达造就了您“烟雨任平生”!您,苏轼,让世人领悟到: 面对生活坎坷应乐观,面对人生浮沉应豁达。姓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简历他20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
3、他极力反对,被贬到杭州等处任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他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并以63岁的高龄远徙琼州(今海南岛)。赦还的第二年,死于常州。作品他的词作,怀古伤今、咏史咏物、思乡怀友等题材很广。他拓展了题材,丰富了内容,扩大了词境,提高了词品,确立了词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扭转了当时的词风,形成“豪放”词派。形式上打破音律束缚,词与音乐初步分离。语言清新朴实,简洁畅达。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评价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
4、名的文学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诗词属豪放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书画上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宫阙()绮户()琼楼玉宇()不胜寒() 吟啸()()一蓑烟雨()料峭() 萧瑟() 婵娟()【答案】quqqinshnynxiosuqioschn第2步词语释义字字落实根基牢(1)琼楼玉宇:(2)朱阁:(3)绮户:(4)婵娟:(5)雨具:(6)吟啸:(7)芒鞋:(8)料峭:(9)萧瑟:【答案】(1)指月宫。(2)朱红的楼阁。(3)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4)指月亮。(5)指带着雨具的随从。(6)吟咏长啸。(7)草鞋。(8
5、)形容微寒。(9)雨打草木之声。第3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_,_,此事古难全。(2)但愿人长久,_。(3)_,谁怕!_。(4)_,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答案】(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2)千里共婵娟(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4)回首向来萧瑟处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背景资料】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煕宁九年(1076)。这是一首中秋月夜为怀念胞弟苏辙而写的词。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那年他已经四十一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妻子亡故,弟弟又远在他乡,诗人
6、的心情是沉重的。【整体感知】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词人运用形象的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起舞“人间”、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态度和美好愿望。【重难突破】1水调歌头一词中苏轼对明月寄情的意象的阐释可谓到极点。你能否就苏轼对天朝廷,对地密州、眉山,对月苏辙三个方面来阐释一下词中明月寄情的意象?【答案】(1)望月怀志(对天的感叹)君臣情孤独、壮志未酬之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点明了中秋之夜饮酒赏月的特定气氛。“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达作者对中秋明月夜的赞美,今秋明
7、月,定是个绝好的日子;实为作者对当时朝廷之况不知不晓的一种关切。“我欲乘风归去”一句,表面是说我本来是仙境中来的,现又想乘风回到神仙所在的“琼楼玉宇”中去,却又怕经不住天上的寒冷;同时也暗含了作者想再回到朝廷中去,却又怕竞争激烈,难以容身的心理矛盾。害怕月宫的寒冷,转想还不如留在人间,与影子起舞,虽在人间,仿佛天上。“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里所谓的“人间”,是指做密州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出力。(2)望月思乡(对地)故乡情独在异乡孤独之愁。“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不单单只是密州的生活,而更重要的所指应当是苏轼的故乡眉山。(3)望月思人(对月)亲人情千里相思之愁。
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写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照着怀有深深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用埋怨、反诘语气向月亮发问,诗人将个人思弟之情过渡到一个更高的主题上去。“不应有恨”正言出其不恨却恨在其中,貌似无情,然“道是无情却有情”。接下来转埋怨为安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么就不必再有什么悲伤的了。唯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里共享中秋美好的夜色,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不应有恨”的境地,抒发对兄弟的思念之情。2这首词富有哲理意味,请具体说说词中是如何体现的。【答案】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如上
9、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就有这样的意思:在人间也可得到快乐,何必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也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朝廷中去呢?只要正确对待,在哪里都有所作为。下片的“此事古难全”含有这样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散,这正是与月有圆时,必有缺时一样,都是自然界的规律。这种哲学意味,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词中完美的意境来表现的。3前人认为水调歌头寄寓着作者出世与入世的双重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水调歌头是苏轼在1076年贬谪密州时所作,时年四十一岁。政治上的失意,以及久与亲人分离,使他在中秋佳节感到心情忧郁。但他又不是完全消极的,于是在词中出现
10、了“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词的上片用浪漫主义笔法表达出自己对人间的不满,“我欲乘风归去”,一个“归”字颇有以神仙自喻的味道,似乎他本居月中,只不过是暂时谪居人间罢了。词中一“欲”一“恐”深深地揭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但他又亲手涂抹掉这种虚无的空中楼阁的彩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描写了清幽月光下舞者翩翩、月影亦翩翩的景象,词人不禁感叹:这人间月下美景,丝毫不亚于月宫中的仙境,因此,与其飞升至凄清孤冷的月宫,不如留在平凡的人间。这说明他对于现实人生还是热爱的,这又隐含了词人的入世倾向。下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更是化惆怅为豁达,体现出他的旷达性格。【名句鉴赏】1
1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鉴赏】起句奇崛异常,词人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含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鉴赏】“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12、,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
13、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背景资料】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此时的苏轼已经从被贬时的抑郁消极中清醒过来,对人生路途中的沉浮有了深刻的哲理领悟,并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整体感知】本词作于作者贬官黄州时,通过对途中遇雨一事的记叙,表达了作者谪居时的开阔胸襟、旷达性格。在这里作者将对大自然的真切感受,逐渐升华为他对政治风云和人生遭遇的感受,任天而动,随遇而安,将含着微笑来对待向他袭来的任何灾难。【重难突破】1定风波一词围绕“雨”大做文章,那么词中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词人对雨的态度又是怎
14、样的呢?从词中找出最能体现其态度的词句分析说明。【答案】“雨”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词中的“风雨”用了隐喻义,双关。“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反映了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的决心。2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途中遇雨这件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答案】词人写了在一次出游途中遇到阵雨的经过。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作者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拄拐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容缓步行走。他把风
15、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别。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名句鉴赏】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鉴赏】此句表现出词人对人生风雨的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胸怀,笔调幽默风趣。“竹杖芒鞋轻胜马”,这里有点俏皮的味道。别看我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这风雨横行的沙土路上,要比骑马舒服自在多了。这种幽默不仅是苏轼个性的反映,而且是他多年政治风波中总结出的处世之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点小小的风雨何必看得太重了。他本人就是以
16、这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来对待坎坷不平的遭遇的。正是这种较稳定的心态,才使他渡过一次次的难关。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鉴赏】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苏轼的旷达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一连串的打击、挫折和不幸,没有使他消沉颓丧,他总是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救出来。来到黄州,在这最落
17、魄的日子里,在他看来“回首向来萧瑟处”,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对来自于各方面的打击和挫折早已习以为常,“何妨吟啸且徐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泰然处之。这就是苏轼的气度、胸襟以及对人生的态度。然而,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我们的人生。【应用角度】“旷达”“心态”“穷与达”“得与失”“乐观与悲观”“心态与人生”“微笑着生活”“逆境与成才”等。大神驾到,2016普利兹克
18、建筑奖出炉1月13日,2016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正式揭晓。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获得这一国际上公认的建筑界最高荣誉奖,正式颁奖典礼于4月4日在联合国总部举行。48岁的阿拉维纳是一名智利圣地亚哥的建筑师,是第41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首位赢得普利兹克奖的智利人,也是第四位来自拉丁美洲的获奖者。他的建造工程让弱势阶层获得了经济机会,缓和了自然灾害的恶劣影响,降低了能源消耗,并提供了令人舒适的公共空间。富于创新和感召力的他为人们示范了最好的建筑能够怎样改善人们的生活。”在得知获得2016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之后,阿拉维纳表示:“没有任何成就是归属个人的,建筑设计是一项集体协作的学科我们希望以它为动力
19、,探索新的领域、面对新的挑战、展开新的行动。”【媒评文摘】正在寻找机会影响变革的年轻一代建筑师和设计师都可以向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学习,承担多重角色,而不仅仅是一名营造住房项目的设计师。土木在线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将人们对建筑实践需求上升到对艺术追求的高度,同时应对当今社会和经济挑战。中国网永远的苏轼蓝若兮还记得那个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那个举杯邀明月的饮者,那个穿越十年生死痛苦惘然的痴汉吗?相信任历史怎样书写,任岁月怎样流逝,我也不会轻易地忘怀你,因为你是永远的苏轼。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昨日的你如临春风,才华横溢的你深受皇帝宠爱,然而你的正直融化不了奸臣的卑鄙,你的雄心抵挡
20、不住小人的谗言,你遭到了贬谪。可是你不像那个投入汨罗寻求永生的屈原,以死来洁己身;你也不像那个乌江自刎泯恩仇的项羽,不肯过江东。因为你是苏轼,你绝不会因命途颠簸而了结此生。你独上高楼,领略人生多舛旅途中的悲喜、哀怒。困顿中依然看得见在远处向你招手的希望,依然会和着明月吟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并不因被贬而失落,还是直面人生,在中秋之夜,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望尽天涯路。苏轼,你把自己的人生看作是一种调味剂,在坎坷的生活中也有滋有味;你把艰难看作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丰富了你的阅历,丰厚了你的人生底蕴。苏轼,你的豁达不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苏轼,你忘记了遭贬之苦,忘记
21、了不被朝廷重用的无奈,忘记了奸臣敌视的眼神,你忘记了生活的窘迫、拮据,然而你却忘不了,忘不了你的爱妻,忘不了对爱妻的思念,忘不了对爱妻的恩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你的痴情感动天地,你的深情为人所赞。生死相隔阴阳间,为妻消得人憔悴。如果说爱是一种感知,相信你远去的妻子也能晓会;如果说爱是一份责任,相信你远去的妻子也希望你能放轻肩上的重负;如果说爱是一丝伤恋,相信你远去的妻子也祈愿你能释怀。爱,使你悲使你哀,苏轼,你的痴情不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苏轼,你有才却不受用,为事业所摧磨,为生活所劳累。多少英雄,多少才俊已随年华去,可“大江东去,浪淘尽”,却留下
22、了你的身影。你的信念,始终相信风雨过后,眼前就将会是鸥翔鱼跃的天水一色;始终相信走出荆棘,前面就将会是鲜花处处的康庄大道;始终相信,一星陨落,也无法黯淡整个星空,依然的灿烂。你的安然,始终相信多冷的寒冬也会有过去的一天,何况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苏轼,你告别了烦嚣,告别了官场黑暗,你追寻了淡然,追寻了自在,你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历史的云海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一席位置。于坎坷中恪守一份执着,升华一份诗情,领略潇洒人生。中国文坛,少不了你的身影。苏轼,你的才情不朽。苏轼,一个多面性的人物。一个笑对官场、笑对人生的官者;一个对亲人无比眷念的凡夫俗子;一个充满才情、充满哲思的诗人但其实你在人
23、心中是何角色,也请你在天国的一方记住你是永远的,你是不朽的!【精要赏析】文章以“还记得那个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那个举杯邀明月的饮者,那个穿越十年生死痛苦惘然的痴汉吗?”起笔,总领了苏轼的一生经历,抒发了对苏轼的崇敬和难以忘怀之情。接着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线索结构文章,叙写苏轼出众的才华、坎坷的仕途、阔达的心胸和不屈的灵魂;回顾了他“为妻消得人憔悴”那感动天地的痴情;赞颂了他追寻自己人生价值的淡然和恪守信念的执着。全文字里行间充溢着对苏轼的赞美之情。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宫
24、阙(qu)绮户(q)参与(y) 浅薄(b)B琼楼(qin) 吟啸(yn)失落(lu) 道观(un)C一蓑(su) 料峭(qio)空闲(kn) 恣意(z)D萧瑟(s) 不胜寒(shn)虔诚(qin) 面颊(ji)【解析】D项,“胜”读shn。【答案】D2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B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C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D料诮春风吹酒醒,微冷。【解析】A项,“倚”应为“绮”。B项,“时”应为“事”。D项,“诮”应为“峭”。【答案】C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去去、千里/烟波B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C但愿/人长久,千里
25、/共婵娟D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解析】D项,应为: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答案】D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官至礼部尚书,北宋文学家。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诗文有东坡文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B苏轼诗论中有“元轻白俗”“郊寒岛瘦”之语,其中“元”“白”“郊”“岛”分别是指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孟郊、贾岛。C四川眉州三苏祠有副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其中“三词客”指苏洵、苏轼、苏辙,“四大家”指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D苏轼与欧阳修一起树立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
26、;苏轼又是宋代著名书法家,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解析】C项,“四大家”一般认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答案】C5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1)我欲乘风归去,_,_。(2)_,_,此事古难全。(3)_,谁怕!_。(4)_,归去,_。【答案】(1)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4)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6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27、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抒情主体怎样的形象?(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解析】(1)诗歌中的形象,往往不是纯客观的人或物,都会加入其作者的主观色彩,成为作者某种情感的载体。因此,概括形象时,既要写出其表面的形象特点,又要写出其内在的精神实质。(2)上阕写遇雨。自己满不在乎地对待风雨,态度超然。“一蓑烟雨任平生”,将眼前遭遇拓展为平生经历,既说明了所写风雨,又有象征意味。【答案】(1)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长
28、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2)即使一生顶笠披蓑出没于烟雨之中,也任凭他去。表达了词人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 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明确观点“绕”或“晓”更恰当,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29、。“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这首词上阕写的主要内容和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的评价,然后根据自己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意或不同意。最后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其理由。在回答时,要注意言之成理即可。【答案】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
30、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3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请从借景抒情这个角度,简要赏析此词上阕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2)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借景抒情的手法的能力。首先明确本句描写的景有“月”“桐”“漏”,然后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月”是“缺月”“初月”,桐树不是茂盛的而是“疏桐”,“漏”也是水已滴尽的漏壶,最后分析这些景物所蕴含的情。(2)结合作者的遭遇分析“恨”的内容。关键之词
32、要结合意象及情感分析。【答案】(1)这两句用“缺月”“疏桐”以及水已滴尽的漏壶等意象写深秋夜晚萧瑟、幽寂的情景,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表达了作者孤独凄清的心情。(2)“恨”的内容是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同意。本词上阕描写“缺月”“疏桐”“人初静”“幽人”“孤鸿”及水已滴尽的漏壶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本词以鸿写人,整首词用一个“恨”字统辖,意境深邃,主旨鲜明)9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再写两组句子,构成排比句。要求必须点出诗人并引用诗句。我喜欢具有超世之才而又处变不惊的
33、苏轼,虽渴望“樯橹灰飞烟灭”的伟业,但更渗透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自然和谐;。【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研究供仿写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特点。本题中例句由三个分句组成,“我喜欢,虽,但”仿写时要保留这格式。【答案】(示例)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自己已是“人比黄花瘦”,也高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我喜欢意气豪迈而又沉郁峻峭的陆游,虽“夜阑卧听风吹雨”,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才是他的初衷10(2015湖北高考)欣赏下边的天鹅戏水图,围绕“早春”,写一首小诗或一则短文。要求:突出景物特征;语言表达鲜明、生动;不超过80字。【解析】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画面内容,注意所写内容“围绕早春”这一限制条件;鲜明生动,写成小诗或短文,也就是在准确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通过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字富有文采;最后,注意所写字数不能超过80。【答案】(示例一)一池水融融,几丝柳依依。天鹅知春暖,悠游自在啼。(示例二)东风轻拂,柳条上钻出了片片嫩叶,丝丝柔条,袅袅依依。几只黑天鹅伸着长长的脖子,如公主般雍容优雅,在一池碧水中自在地嬉戏,悠然地游弋;绿水微漾,泛起圈圈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