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研究课(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三维坐标阶段特征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 221 年秦朝统一,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过程中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明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当代重塑文化自信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理清发展线索历史时空、特征要记牢(一)政治上传统政治的萌生练中贯通1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说明()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
2、法关系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解析: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对血缘政治的削弱,而不是加强,故 A 项错误;虽然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但这与材料信息无关,故 B 项错误;分封制是周灭商后推行的,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说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地缘政治,这就为以后的地缘政治出现奠定了基础,故 D 项正确。答案:D 2(2018 届高三郴州五校联考)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
3、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宗法制在政治上表现为君臣关系,君主是全天下人的大宗,全天下人不论血缘关系的亲疏都必须服从君主,因而宗法制下的君臣关系削弱了血缘关系,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权力的继承问题,故 C 项错误;D 项是宗法制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答案:B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
4、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B主要通过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解析:解答此题,一是抓住材料所述的主体,二是不能纠结于具体的制度。B 项只涉及分封制,C 项只涉及宗法制,D项只涉及礼乐制,都不全面。A 项中的“血缘姻亲”即指宗法制,“地缘”即指分封制,两者结合强化王权,与材料主旨相符。答案为 A 项。答案:A 4周代的礼制规定:(祭祀祖先时)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
5、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A反映了社会的结构变化B反映了社会的转折变革C折射出王侯关系的变化D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鼎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是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材料中“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反映了政治等级秩序被破坏,东周诸侯与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得出王侯关系的变化,故 C 项正确。答案:C 关键点拨1理解一个概念:“家国同构”(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周天子的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
6、的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2警惕两个易错(1)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并非确立于西周。(2)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故不可误认为西周宗法制下周王是唯一的大宗。(二)经济上传统经济模式的形成练中贯通1竹书纪年中有“人面龙颜(有称人身牛首),断木为耜,揉木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的记
7、载,这些内容()A是远古人们蒙昧无知的想象B呈现了刀耕火种的实证资料C提供着农业萌芽时期的信息D记载着以农立国的大政方针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耜耒是早期农业生产工具,并非想象,故A 项错误;耜耒与刀耕火种无关,故 B 项错误;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相传他制造了农具耜耒,反映出农业萌芽时期的信息,故 C 项正确;以农立国的大政方针伴随着小农经济的产生而逐步确立,故 D 项错误。答案:C 2(2017南宁模拟)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A农业走向衰退 B外来作物引进C作物历经选择D经济重心南移解析:“百谷”“
8、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恰恰表明古代农业的发展,作物种类也经历了优胜劣汰的过程,故 A项错误;农作物品种由多变少,与引进外来品种无关,故 B项错误;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表明长期农业实践中存在培优选优,故 C 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答案:C 3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下田弃畎(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代田法出现于西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
9、误;材料讲述了对于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注重精耕细作,故 B 项正确;材料与水利灌溉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对于土地的处理并不能增加耕地的面积,故 D 项错误。答案:B 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解析:根据题干“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分解大家庭意在发展一夫一妻小家庭,一夫一妻小家庭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 B 项正确。答案:B
10、 关键点拨1理清两个线索生产关系及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公有井田制土地私有;生产力的发展:木制农具、石器铁犁牛耕的出现。2把握一个概念:小农经济经济形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耕作方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 主要生产目的 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经营方式 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三)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练中贯通1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A依托传统关注人性 B强化尊卑等级关系C立足伦理注重规范D提升民众道德水平解析:根据材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
11、不难看出,这是通过伦理道德的作用来维系统治,故 C 项正确。答案:C 2春秋晚期,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失其度矣”;鲁国贵族季氏用了周天子的乐舞,孔子认为这是“僭越”;季氏推行“田赋”(征收土地税),孔子认为这违反了“周公之典”。孔子一再表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下与材料中孔子思想不符的是()A反对违反周礼的行为 B捍卫西周的礼乐文明C怀旧的保守主义倾向 D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解析:孔子竭力维护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再结合孔子的出身(鲁国没落奴隶主贵族后裔),不难得出其代表的是“没落的西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 3“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
12、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A厉行赏罚 崇尚法治 B无为而治 与民休息C仁者爱人 尊君爱民 D崇尚贤能 厉行节俭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可知,该派别主张法治,根据“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可知,该派别主张加强君主和中央的权力,据此可知该派别为法家学派,A 项正确;B 项属于道家思想;C 项属于儒家思想;D 项属于墨家思想。答案:A 4(2018 届高三绵阳六校联考)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
13、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解析:材料“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背后启示是对国家统一安定的渴望,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具体的道家的治国之策“无为而治”,故 B 项错误;根据所给材料可以看出其并不是真的就对社会充满了绝望,故 C 项错误;材料与“小国寡民”的社会追求无关,故 D 项错误。答案:A 关键点拨1理解三种治国理念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道家主张“无为而
14、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法家提倡“法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儒家推崇“人治”2.警惕一个易错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深化历史理解 挖掘背景、联系见解高考查点(一)以血缘为纽带的早期政治制度考法研究1(2017全国乙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
15、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 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 A 项正确。周不存在君主专制,B 项错误,排除;C 项错在“直接控制”,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 A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实质上说明了()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B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
16、D周文化具有稳定性与延续性解析 阅读材料可知,王国维认为周朝与商朝制度的明显不同在于周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并据此实行宗法制,又据宗法制实行分封制。由此可见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B 项正确。答案 B深化理解1宗法观念对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1)“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在皇位继承上,历代帝王大多遵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原则。(2)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亲亲是宗法制度的基础,在统一的帝国中,亲亲的宗法原则通过儒家的鼓吹与发挥,成为专制政治的一种补充。(3)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惯性力量:两千多年来,王朝国姓屡经更迭,王朝政治模式却一如既往,
17、宗法制是维系王朝政治的重要力量。2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演变国家权力由周朝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 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 由周朝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地方权力由独立到中央集权 由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 考查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考法研究3(2015全国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
18、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问题。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 C 项正确。答案 C4.(2013全国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
19、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秦国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秦国已经走向集权,故 C 项正确;分封制难以维系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被破坏,故 A 项错误;B 项与史实不符;D项表述本身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就已经遭到破坏,故排除。答案 C深化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虽然剧烈,但各种剧变的社会现象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就总体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由血缘宗法社会向地缘政治社会的转型1转型
20、的原因(1)诸侯国间的征讨杀伐春秋时期,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曾经维系诸侯国之间的亲情关系逐渐淡漠,在利益的驱使下,亲情逐渐淡化为相互之间的征讨杀伐。(2)诸侯国开始政治改革面对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各个诸侯国君或主动或被动地相继开始了政治改革,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富国强民乃是首要的问题,因此扩大征兵这个能够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措施首先被提了出来。2转型的表现(1)传统兵役制破产“兵农合一”和“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等规范的存在,取决于血缘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存在。春秋中期以后,由于晋、鲁、郑等国相继打破传统的国、野界限,征召野人当兵,已经使得传统的兵役制度面临破产。战国以后,这个趋势进一步发
21、展,并最终覆灭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之下的兵役制。(2)编户齐民制的出现就全国人力控制而言,它的意义就在于打破了传统的只关注血缘大家庭“正夫”做法,而以小家庭一家一户组织人口,它不仅是地缘乡里制度以及建立在乡里制度之上的郡县制度的基础,也是战国时期普遍征兵制度的基础 编户齐民是服务于中央集权政治的基层民众组织形式,是新制度之下国家对全国财产赋税和人力控制的有效方法 其一,作为政府行为的户籍管理和人员身份等齐其二,指纳入政府户籍的普通百姓 积极作用 形成 含义 3.转型的影响(1)血缘关系走向地缘关系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之间的扩军备战直接促使一家一户小家庭成为独立的社会单元,
22、社会组织形式也因此由血缘宗法关系走向地缘编户齐民。(2)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依靠宗法关系维系的分封制度失去存在的基础,而相对应的,地缘的郡县制度开始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度。(3)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原本依靠采邑的血缘贵族失去存在的条件,从此出现依靠食禄的行政官员,官吏选拔制度也由世卿世禄变成了选贤与能。血缘社会转化为地缘社会、宗法大家族转化为一家一户的编户齐民、分封制度转化为君主集权制度。(二)权力分散的分封制度向权力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型1转型的原因(1)君权日益扩张日益扩张的诸侯君权打破了原有的权力平衡状态,由此引起政治体制的转换。这个时期君权的日益扩张也是在原有的社会条件发生变化的前提
23、下出现的。(2)各国变法图强从李悝、吴起、邹忌、申不害到商鞅主持的各国变法长期以来被誉为“变法图强”或“为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其实他们都是代表了希望专制集权的君主向企图维护“封建”分权体制的贵族夺权。尽管这些改革家的下场凄惨,但是变法显然是成功的,因为通过变法,君权明显地得到了加强。(3)战争需要集权春秋战国时期持续不断的战争,因为战争需要集权,战争是实行独裁专制最好的理由与借口。2转型的表现(1)新型的社会组织富国强兵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首要的时代主题,直接促成了血缘社会的宗法家庭制度向地缘性的编户齐民的转变。建立在编户齐民这种新型的社会组织方式基础之上的乡里制度和郡县制度,又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
24、存在前提。(2)君主集权在各国出现从战国时期建立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可以看到,君主集权的专制制度已经开始在各国建立。将相制、郡县制、俸禄制等制度的宗旨只有一个取消“封建”贵族的特权,使独立的贵族变成听命于君主的官员,把原来通过分封赋予贵族的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个人手中。3转型的影响从政治体制的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发生的变化是一个从封邦建国的贵族分权体制转变为独裁专制的君主集权体制的过程,分权的“封建”制度被集权的专制制度取代了。考查点(三)孟子与苏格拉底法制观念的比较考法研究5(2015全国卷)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
25、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材料二 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
26、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透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第(1)问,孟子的法制观念结合材料“抓起来”“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概括归纳;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结合材料“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城邦将无法存在”等信息概括。第(2)
27、问,第一小问“社会背景”要从两位哲人所处时代的特征入手,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共同的历史价值”,其实是要找出两位哲人的法制观念的影响及价值。答案(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深化理解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
28、腊人文思想的异同古希腊哲学家极力提倡科学研究,充满理性精神 儒家思想注重社会与人文问题而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 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 古希腊哲学家突出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目的,极力维护个人的权益 儒家思想重视人的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极力维护君主统治 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 古希腊思想家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 对人的属性关注点不同 不同点 古希腊 古代中国 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儒家强调统治者应该关心人和人类社会;古希腊哲学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都将道德看作政治的基础。儒家思想将道德建设与治国之本联系起来,突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古希腊哲学家认为道德修养
29、是治理好城邦的基础 相同点 突破思维定式依据“材料说话”别忘了关注点(一)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宗法色彩的长期存在史学新研究新材料中国自周秦以来,一直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关系中,血缘宗法关系浓厚,以家庭内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劳动关系,使家族制度、宗法制度、家长专制的存在成为普遍现象。这个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必然带有浓厚的血缘宗法色彩。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新视角传统观点认为分封现象随着秦朝郡县制的实行而退出历史舞台,但材料提出了由分封制而形成的血缘宗法色彩“千年不倒”的观点。新思维血缘宗法色彩“千年不倒”说到底是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血缘宗法制度即儒家伦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30、分封制虽然在形式上作为一种制度随着郡县制的实行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由分封制而形成的血缘宗法理念一直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中。所以对某一制度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制度本身,要认识到制度本身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这种血缘宗法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 从文化上讲 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从经济上讲 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 从政治上讲 消极影响 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 形成了中华
31、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积极影响 易错对对碰1公元前 323 年,魏国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并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这一事件()A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B推动了诸侯变法改革C否定了嫡长子继承制D动摇了王位世袭传统解析:材料“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并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说明原来周天子称王的分封制的崩溃,故 A 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各国国君称王,不能体现各国是否变法,也不涉及王位的继承问题,故 B、C、D 三项错误。答案:A 2分封制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
32、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但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的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如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和明朝初年的封国制。分封制存在反映了()A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顺应当时统治的需要 D统治阶级的个人喜好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的主要依据是父系血缘关系。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和明朝初年的封国制均保留了分封制,反映了统治者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故 A 项正确;分封制削弱了中央集权,故 B 项错误;分封制不利于国家统一,是贵族政治的表现,不能顺应当时统治的需要,故 C 项错误;分封制的存在并不能反映统治阶级的个人喜好,故 D 项错误。答案:A 关注点(二)诸子百家
33、思想的相通性史学新研究新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在提出自己的思想,他们各自代表的利益不同:儒家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道家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他们的主要观点也不相同:儒家主张“礼治”和“德治”,法家主张法治,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但由于他们面临的社会条件是相同的,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自然会提出相同的观点,而且有些社会规律大家都是认同的。如当时诸子各家都意识到了犯罪与经济的内在联系;面对当时百姓困苦、战乱频仍的状态,各家都提出了一统天下、关注民生的主张,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要带上那个时代的烙印。续晓梅儒墨道法思想的相通性新视
34、角过去的历史科研教学在探讨百家争鸣时过多关注的是诸子百家思想的相异之处,对诸子思想的相通性没有足够重视。材料指出在相同历史条件和背景下,诸子百家必然会提出一些相同观点。新思维早期儒、墨、道、法的具体观点中有很多相通之处,这样就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儒法合流、各家综合为治打下了基础。各家思想出发点不同,但都有一定的“爱民”思想,客观上会给人民带来好处。法家的“爱民”是从法律与民众的关系着眼,儒家的“爱民”是从仁政入手,墨家的“爱民”源于“兼爱”,道家则立足于无为“爱民”思想 早期儒、墨、道、法四家都看到了犯罪与经济的密切联系,并指出发展经济以富足百姓是使人守法的物质基础 关于犯罪与经济的关系 春秋战国
35、时期,由于诸侯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各家在自己的思想中都提出了统一的观念,都在为统一献策,只不过方法不同 要求统一的观念 孟子强调只有取得老百姓信任的,方可以作为天子,天子不能为所欲为;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主带头守法;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清静无为,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墨子主张“尚贤”,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约君权的作用“限制君权”思想 易错对对碰1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
36、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解析: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的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实现统一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符合战国时代统治阶级的需要,故选 C 项。答案:C 2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人与自然的和谐 B关注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 D关注人的价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的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阶级的不同致使诸子百家观点各异,相互争论和诘难,但其都针对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 B 项是各家共同关注
37、的焦点,故选 B 项。答案:B 关注点(三)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史学新研究新材料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文化学术相应地发生变化,士更为活跃。各国政府着手进行改革,迫切需要选拔人才,对士的需要急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昔日的官学之士离开官府,流落民间,促成了春秋战国多元性的文化格局,从而为私学创造了成熟的文化环境。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新视角传统史学研究对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缺少深入而全面的考查。本材料就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38、新思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变革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春秋时期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在于为摧毁旧的奴隶制统治秩序和促成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成长提供精神动力;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则在于为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社会变革的设计师 随着分封、宗法和礼乐制度的不断解体,知识分子开始向传统的天命神权理论发起一步步的冲击,自觉地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制造舆论,寻找并提供理论支撑 社会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 知识分子从旧的宗法伦理和天命神权观念束缚下解放出来,有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理性自觉,
39、开始从理性的视角重新审视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反思,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不仅从理论上为社会变革提供了参照和指导,而且大多数知识分子还成为社会变革的忠实践行者 社会变革的实践者 易错对对碰1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励精图治、雄心勃勃的国君逐渐认识到人才和谋略的重要性,争相招揽贤士,组织智囊团,出现了“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局面。你认为最希望看到这种局面的是()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据材料“认识到人才和谋略的重要性”“争相招揽贤士”“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可知,国君们崇尚贤能,这与墨子的“
40、尚贤”主张一致,故选 C 项。答案:C 2庄子在骈拇中写道:“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天下没有谁不借助于外物来改变自身的本性。平民百姓为了私利而牺牲,士人为了名声而牺牲,大夫为了家族而牺牲,圣人则为了天下而牺牲。这四种人,虽然所从事的事业不同,名声也有各自的称谓,但他们以生命为代价损害人本性的做法却是一致的。”这表明他()A深受儒家道德哲学的影响B倡导功利主义的伦理价值观C反对超越自我,追求理想人格 D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精神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先秦儒家主张“仁”,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材料相反,故 A 项错误;材料反对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庄子主要强调不要借助外物改变、损害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要顺从自己的本性,并没有反对超越自我,追求理想人格的问题,故 C 项错误;既然是顺从自己的本性,符合道家的思想,体现了庄子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故D 项正确。答案:D “跟踪强化训练”见“跟踪强化训练(一)”(单击进入电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