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植树的牧羊人1.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2.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因此榆林市也被称为驼城,意为沙漠之城,毛乌素沙漠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1959年以来,人们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到了21世纪初,已经有600多万亩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绿。80%的毛乌素沙漠得到治理,水土也不再流失,黄河的年输沙量足足减少了四亿吨。由于
2、有良好的降水,许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在沙漠腹地,榆林市还累计新辟农田160万亩,榆林这座“沙漠之都”变成了“大漠绿洲”。2020年4月22日陕西省林业局公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点击超链接,观看视频)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继续学习默读,整体感知内容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第二部分(第220段):记叙和描写“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为绿洲的伟大壮举。第三部分(第21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
3、情。目标导学二:勾画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1.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相关段落,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明确: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环境初遇牧羊人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的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再见牧羊人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乡景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木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流水;各种草木开始复现。最后一次相见87岁,年事已高;住在自己凭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景观完全
4、改善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象。2.文中的牧羊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并按一下格式发言:句式:通过(句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的人明确:示例:通过“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目标远大且高尚的人。结合牧羊人的表现,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评价牧羊人:他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他是一个极其认真的人他是一个坚韧不拔的人他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他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3.文章最后四段非常精彩,可圈
5、可点。精读课文,圈点、批注并赏析课文最后四段的精妙之处,用“第_段很精妙,妙在_”的格式说话。明确:第18段很精妙,妙在用词准确,“几乎”说明看望次数之多,充分表现了“我”对这位植树的老人的敬佩之情,“从没”充分体现了老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强调困难之大,间接赞美了老人的伟大壮举。第19段很精妙,妙在恰当地运用对比,“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与第2段中的“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老人植树的巨大作用。第20段很精妙,妙在景物描写和对比,作者细致地描绘了荒地“如今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
6、安适、幸福、优美的感觉,与上文此地的荒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这位默默无闻的牧羊人几十年的坚持的价值,突出其无私奉献的精神。第21段很精妙,妙在议论,这一段通过精要的议论,揭示了主题,表达了“我”对牧羊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总结:最后四段突出了老人的精神品质,充分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三、板书设计植树的牧羊人目标远大且高尚坚韧不拔大公无私心地善良牧羊人初遇 再见 最后一次相见环境恶劣 萌发生机 景观完全改善第2课时一、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走进文本,了解了牧羊人的事迹,感受到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这节课我们分析写作手法,品味文章意味隽永的语言,
7、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学习记叙中议论的作用本课和纪念白求恩一课的写作手法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在记叙中加入了议论。1.记叙为主的文章里的议论所在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明确:在文章开头:起到提示全文中心,并引起下文的作用。在文章中间:一般用于事情发展的转换衔接处,也称作夹叙夹议,主要起到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文章结尾:一般起到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照应开头,或意在言外、发人深省的作用。2.请找出课文议论比较明显的段落,分析其作用?明确:课文第一自然段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纲挈领的作用
8、。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议论: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目标导学二: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中有很多语言描写细腻生动,值得品味。下面从多角度赏析这些句子。1.修辞说说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明确:运用比喻,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明确: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牧羊人给“我”的美好初印象及其起到的巨大作用,预示
9、着牧羊人将给此处带来生机和活力,为下文埋下伏笔。2.环境描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明确: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
10、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明确: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3.用词-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句子中画横线的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明确: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盖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
11、橡子都种了下去。 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画横线的数词,有什么作用?)明确: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目标导学三:主题探究这篇短篇小说原题目为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原是1935年作者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事后作者发表声明说,写的是故事,艾力泽布菲是虚构的。你觉得作者虚构这个人物和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作者想借助艾力泽布菲种树的故事,让人相信,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同样可以创造奇迹。三、拓展延伸观看视频,了解我们的植树人杨善洲(点击文字播放视频)四、板书设计牧羊人植树的牧羊人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无私的大爱 不懈的毅力和精神 创造奇迹。可取之处感知内容分析人物探究写法赏析语言体会主旨,思路清晰,循序渐进,层次分明。不足之处对教材主题的探究、挖掘还不够深刻,拓展内容还需丰富些,更能提升文本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