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年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中国现代史)一、选择题:1.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曾说:“无论哪个国家,当它强盛的时候,一定是边疆安全的时候。因为国家的强盛,必须先把边疆做成金城汤池,使敌国外患无由侵入,然后中枢权威才能巩固,整个国家的安全才有了保障。”下列举措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辽朝的“蕃汉分治” B郑成功收复台湾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答案】D【解析】考察对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解。边疆的安全与中枢权威的巩固相互联系。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就是稳定边疆,以巩固中央的权威。A、B、C明显不符。21959年建成的人民大会堂,是新中国成长的见证,它既是人民参政议政、处理内政外交
2、事务的殿堂,又是一座历史丰碑。人民大会堂见证的历史有(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C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答案】D【解析】A项1949年,B项1954年,C项1956年底,D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3某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从材料可知,毛泽东希望保留政协,但它已不再是权力机关。这说明政协的职能发
3、生重大变化,由国家权力机关演变成政治协商机构,该情景出现在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后。故选C。4“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A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B新中国成立后 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C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三大战役胜利 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三大宪法(文件)的背景、内容和历史地位,根据所学进行回答即可。5以下是在20
4、11年春,广东某村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的宣传标语:“搞好村委会换届选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平竞争,接受群众监督!”“直接选举村委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珍惜民主权利,投好庄严一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村“两委”换届选举是加快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村委会实行的是间接选举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乡村基层选举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A B C D【答案】D【解析】考查的是对新时期中国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理解。根据所学村委会的选举是直接选举方式。故错误。6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民主政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下列关于三部文献的表述,不准确的是图6 图7 图8A图6颁布于191
5、2年B图7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C图8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都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起到积极作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宪法。共同纲领是1949年中国人民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颁布的,故选B。7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C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6、【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中共对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法的变化。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反映出毛泽东由建国初50年代的武力解放已经在开始探索采取和平方式统一台湾。8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台海关系。注意时间1987年,故选A。其他三项时间不吻合。9“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
7、次历史性突破,这一重要共识是( )A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B两岸同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旅游投资【答案】C【解析】 “九二共识”指1992年11月大陆的海协会与台湾的海基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10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实现香港顺利回归奠定了基础。基本法中所蕴含的原则有( )一国两制 港人治港 高度自治 社会主义A B 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一国两制的有关特点,根据所学,项正确,第项
8、社会主义说法错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11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接受台湾中国时报专访时说:“光是一个徐蚌会战都是上百万人的伤亡,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对马英九的说法,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马英九认为徐州会战的牺牲实在是不值得B马英九反对解放战争C马英九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D马英九认为历史的悲剧将再次上演【答案】【解析】首先需要注意徐蚌会战是国民党政府对淮海战役的称法。分析材料可以看到马英九反对国共两党类似淮海战役的战争,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和方法解决问题。联系各选项,本题选C项,ABD三项说法错误明显。12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认为:“汪辜
9、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C“汪辜会谈”受到海峡两岸的一致欢迎D“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台海关系。“九二会谈”主要是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与三通的实现无直接关系,排除A。一国两制两岸至今未达成共识,排除B。“汪辜会谈”遭到了台湾台独势力的反对,排除C。故选D。131990年4月4日,全国人大七届三次会议通过了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其背景是A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B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C两岸实现大三通 D澳门回归祖国【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香港回归、一国两制相关知识点,可从落实各项重大事件的时间来判断。A项1984年;B项1997年;C项2008年;D项1999年,据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背景选A项。14人民日报评论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 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评论的是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不结盟运动 D“上海五国机制”【答案】B【解析】考查亚非
11、国际会议。从“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即可知此时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殖反霸,选择B项。15“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A B C D【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体现了只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一边倒”方针,不符合题干“克服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的表现。16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提出外交上的“三和一少”,就是要对帝国主义和气一点,对反动派(印度
12、尼赫鲁)和气一点,对修正主义(苏联)和气一点,对亚非拉人民斗争的援助少一点,当时被作为修正主义外交路线被批判。这件事会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A20世纪50年代初期 B20世纪60年代初期C20世纪70年代初期 D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答案】B【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根据题干“修正主义(苏联)和气一点”分,此时中苏关系恶化,处于20世纪60年代。17图片是“看得见”的历史。下列两幅图片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上海合作组织会徽 1979年邓小平访美A睦邻友好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求同存异 D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答案】C【解析】
13、考察队新中国外交的理解。A不符合图二;B两幅图都不能体现;D符合图一,不符合图二;C二者都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故选C。18“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外交。材料言语明显具有意识形态分歧,故A、B、C正确。中美关系的改善
14、是双方共同要求,并不是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故选D。19“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答案】D【解析】 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抓住题干中得“邻居”这个词语,即在地里位置上和中国相近或者相邻的国家。A选项中的美国不符合此概念,B选项错在“发起”这个词,APEC组织不是中国发起成立的,是后来1991年加入进去的;C选项中得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全球性国际组织,绝大部分国家不是中国的邻国。故选D项。上合组织成员国是中亚四国和俄罗斯,
15、在地里位置上都符合题干要求。20邓小平在中美建交谈判时说:“要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我们的观点已经很明确,那就是美国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这表明A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B美国愿意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C中美双方迫切希望建立外交关系 D在台湾问题上中国采取了灵活的方式【答案】A【解析】 考查中美关系的核心。材料反映邓小平以及中国人民的观点是美国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前提,选择A项。21下列言论中,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有关的是(美国外交家基辛格认为)“如果说历史能够给人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不可能没有均衡而取得和平,也不可能没有克制而实现正义”(美国总统尼克松1969年认
16、为)“在军事防务方面将越来越多地由亚洲国家自己来处理” (1969年中国军方讨论国际形势时提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1972年中共中央转发的毛泽东指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A B C D【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重大。美国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 (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也面临新的战略抉择。那时候,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改善中
17、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积极寻求关系的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分析各选项项符合题意,第项是在1972年12月,与题意无关。22(一位美国总统说)对这个问题,我想很有限地谈谈。因为我们不应该认为已经发生了比实际发生的更多的事情。我们所做的就是把门打开把旅行的门打开,把贸易的门打开。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的与世隔绝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下列与美国希望中美关系正常化无关的是A美国出现经济萧条 B美国已陷入越南战争泥潭难以自拔C尼
18、克松竞选丑闻败露 D美国在与苏联争霸过程中处于被动【答案】C【解析】 考察中美关系正常化 ABC属于中美正常化出现的背景。23某生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粗略地绘制了一个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图(图8),该生试图揭示的是图8A中德关系趋势 B中美关系趋势 C中苏关系趋势 D中日关系趋势【答案】B【解析】美国参入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因此中美关系不断恶化;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援助中国抗战,两国关系友好;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不断恶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关系缓缓。24右图所示为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一个场景。出现此场景的原因包括美在美苏争霸
19、中处于攻势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美遏制中国的政策失败中苏关系的恶化 跨越太平洋的碰杯A B C 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尼克松访华。根据所学,尼克松访华时,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排除,故选C。25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其依据在于这次会议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团结起来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C超越了意识形态并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D使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打开外交新局面【答案】C【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和对材料的理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次会议使菲律宾对中国的态
20、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敌对转为友好。这种情况与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恰好相符。第一次亚非会议上,很多亚非国家对中国持有敌意,周恩来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2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的沃土中。以下不是五项原则的思想渊源的是A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B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D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摄伏谩以取容【答案】D【解析】“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
21、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大意是:依靠武力假借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有大国为基础;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有大国做基础。“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大意是: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无论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谐执中的办法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意是:君子与人相处,不盲目附和,小人与人相处喜欢盲目附和。“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摄伏谩以取容”大意是:皇上
22、喜欢用重刑、杀戮显示威严,官员们都怕获罪,都想保持住禄位,所以没有人敢真正竭诚尽忠。皇上听不到自己的过错,因而一天更比一天骄横。臣子们担心害怕,专事欺骗,屈从讨好。据此本题选D项。27对于下图支持中国票数持续增长情况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19501956196019651970 年份支持票1024344751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A“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实施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美苏对中国的战略“扶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5070年代外交关系发展概况。根据所学,A项是新中国成立初提出的外交方针;B项1955年万隆会议中提
23、出“求同存异”方针;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这些因素都推动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时的票数持续增长。D项说法错误,60年代初开始中苏关系恶化,1972年中美关系才开始正常化。28图4和图5所反映的外交事件的相同点在于。图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图5上海合作组织成立A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B谋求国家的安全与发展C体现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D顺应经济区域化的潮流【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的理解。图4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由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更是由于美国阻止中国解放台湾,我国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自身安全与苏联结盟对付美国;到了21世纪,世界
24、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我国与苏联前加盟共和国和中国接壤的国家为了趋于稳定与发展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致力于共同维护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这说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都是根据自身的国家安全与主权而做出外交政策的调整。29解读下列表格,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年份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197260321975304156198037551059198538553840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中国经济总体上还很落后 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A B C D【答案】A【解析】考查中美关系及中美贸易的发展。从表中的时间跨度可知正确,从数据对比可知正确,人民生活
25、水平的提高在表中则反映不出,选择A项。30下图是1954年河北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的照片。下列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B国家对私有制经济的改造取得根本性胜利 C当时个人崇拜已经非常突出 D国家对工商业改造的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理解。据图片中“公私合营”可以判断是对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形式,故选D项。31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D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答案】B【解析】据三幅图中“公私合营”“农业合作
26、化”体现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此时已经完成了一五计划建立了完整的工业化体系。32下图是我国某一“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在该“五年计划”时期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是对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认识。题眼在于观察材料反映的经济发展状况,这一阶段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农业两头好中间差,重工业和农业相反,符合十年探索时期的的经济发展状况,故属于二五计划。故答案为B。33英国剑桥
27、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A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B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C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答案】B【解析】关键信息: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本题须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来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依据阶段特征,可知五十年代早期和
28、七十年代后半期后国家政府在经济的调控作用,对经济发展的推;须认清中国是计划经济。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34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1957、1962、1970、1980)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9491957年,新中国的成立促使我国粮食人均产量逐年提高B19571962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有所下降,原因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的发生C19621970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稳步提高,说明“文革”对农业发展没有影响D19701980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稳步提高,原因是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答案】C【解析】 本题
29、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发展脉络的掌握。19621970年因“左”的思想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受到影响的,如人民公社化运动,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35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合作化是指农村合作化运动,农村集体生产,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是指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之后,家庭经营,自负盈亏。故B
30、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信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无关;D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36有研究人员作了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右图显示了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它说明( ) A安徽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源地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常适合国情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遭受严重的挫折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需要调整完善【答案】D【解析】 A、B项不能从题干中分析出,从图中“对农村发展有不利影响”的占13%而“总体来看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占58%说明需要不断完善,说明D项正确,但不能说明C项。37中央电视台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例:张晓曦是个女孩,其父亲因
31、为她是个女孩,在她读完小学后就让其辍学回家务农。张晓曦渴望读书学习,她最后将父亲告上法庭,并最终胜诉,其父被迫同意让她继续上学。法官的判决主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A义务教育法 B宪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育发展纲要【答案】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青少年必须接受9年义务教育。故选A。38“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邓稼先是在“双百”方针的感召中回国的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ABCD【
32、答案】:D 【解析】:可以从“不生产尼龙袜子”反映出来。可以从“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反映出来。不正确,不符合史实。不正确,这一事实发生在1964年,而此时邓稼先刚回国。392010年1月11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谷超豪、孙家栋两位院士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个奖项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这则材料最主要说明( )A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一项重要国策B应该坚持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C知识和科技是经济可
33、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尊重知识和人才【答案】:D 【解析】:“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体现了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故D项是最主要的体现。40二战后,世界航天技术发展迅猛。请看下表:年代国家成就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1969年美国“阿波罗”飞船成功登月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东方红1号”卫星1971年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表格中的成就说明( )A航天技术是第三次科技
34、革命的唯一中心B航天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C中国在世界航天技术领域处于前沿水平D掌握宇宙航天技术的国家只有美苏中三国【答案】:B 【解析】:A项不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成就还有计算机、生物遗传工程、太阳能技术等。B项符合表格中的成就类型。C项主要错在“前沿水平”的叙述上,从材料看当时中国的航天技术落后于美苏两国。D项的叙述不正确,当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掌握了宇宙航天技术。二、非选择题:41(15分)民主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1)结合所学,178
35、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对政府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的。(6分)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2)以下图片是历史的见证。参照示例,在图2和图3中任选一幅,配写解说词。(4分)陕甘宁边区政府礼堂旧址 1945年8月毛泽东到达重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示例图1: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团结了社会各阶层,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材料三: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
36、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9年,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2010年春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3)依据材料说出,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3分)纵观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简述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了怎样的演变轨迹。(2分)【解析】(1)问加强对地方的领导。确立联邦制。中央政府内部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代议制主权在民。(2)问图2在全面内战爆发前,中共赴重庆谈判,努力争取民主和平。图3在新中国诞生前夕,中共要求民主党派参加北平新政协会议,筹备建立新中国。(3)问1953年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
37、投票并用,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1979年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选举名额向农村倾斜。总体上说明中国民主的进步和完善。答案:(1)确立联邦制原则,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保留各州一定自主权;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6分)(2)图2:抗战胜利后,毛泽东等代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签订了有利于和平,民主,团结的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方针。(4分)图3:解放战争胜利之际,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筹建新中国的问题,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
38、领,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4分)(3)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变为无记名投票;代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比例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3分)轨迹:形式日趋完善;以法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42(12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孙中山“五权宪法”的表现形式是五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权分立”。“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分开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从权能分开说的内涵看。是把国家的大权一分为二。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政权即为“权”,是“管理政府”的力量,
39、这个“权”由人民来掌握;“治权”即为能,是政府自身的力量,这个“能”应当是有能的人组成的政府掌握。孙中山认为,只有这样将“权与能”分开,才可以做到“人民有权,政府有能”。又根据革命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国措施,保证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分阶段、按步骤进行。材料二 民国(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材料三: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
40、954年这五年时间里,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从1949年起国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到1952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思想特点及性质。(4分)(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3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54年宪法的有利条件及历史作用。(5分)【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思想特点及性质,性质一问较容易,凡是资产阶级制定
41、的宪法,性质必定是资产阶级宪法。思想特点可从材料一归纳出来。 第2问回答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可从材料二来回答,材料中可归纳出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根据最后的“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可以概括出将西方有关法规与本国实际结合这一特点。反映资产阶级要求这一特点需要引起注意,容易忽视。第3问考查了1954年宪法的背景等知识点和历史作用,可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即可。(1)特点:国家大权分为五种形式;权能分开;分阶段完成。(3分)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1分)(2)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将西方有关法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3分)(3)客观环境:新中国
42、成立后人民政权建设,为人民行使制宪权提供坚实的政治和法律基础;我国经济恢复,国营经济迅速发展并处于国民经济的领导地位;制定共同纲领为制宪积累了经验。(3分)历史作用:保障了社会主义建设。(2分)43(3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希波战争期间,雅典的民主制不断深化。公元前461年,通过法案剥夺了贵族会议的参政职能,使得雅典的3个民主机构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独立担负起管理国家的责任;公元前457年开始,第3等级的公民也有权担任执政官。公元前443年伯利克里开始担任首席将军,进一步完善民主制。选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这次议会改革(注:1832年议会改革),取消了5
43、6个衰败选邑,议席得到重新分配。这场改革为城市工商业阶层与农村富裕农民规定了10英镑财产资格选举权,使选民人数增加。不过新增加的选民绝大多数为中等阶级,而曾经与中等阶级并肩战斗的工人阶级几乎一无所获。尽管如此,中等阶级加入政权,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政治基础,它标志着英国迈出了走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选自齐世荣、钱乘旦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材料三 江泽民在党十四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是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我们应当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以巩固和发展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
44、顺利进行。”选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制不断深化的表现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时为民主发展所作的贡献。(10分)(2)根据材料二对1832年议会改革进行评价。(10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我们是采取哪些措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6分)(4)根据上述材料你对民主发展有什么认识。(4分)【解析】本题考查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第(1)问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考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结要点即可。第(2)问评价注意根据材料信息反映出内容从积极作用和存在局限两个方面归结。第(3)问是对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措施的考查,根据所学从制度建
45、设、法治建设两个方面归结。第(4)问认识从民主制度的不断发展、民主范围、阶级属性等方面归结。答案:(1)剥夺贵族会议的参政职能,扩大民主机构独立管理国家的责任;伯利克里进一步完善民主制。(4分)贡献:所有成年男性工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向公职人员和参政者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6分)(2)积极方面:通过和平改革使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分享了国家政权;使有财产资格的人有了选举权,增加了选民的人数;削弱了贵族的统治基础,使英国不断走向民主化。(5分)消极方面:1832年改革只是使有财产资格的人分享国家政权和享有选举权,对
46、于工人阶级不能享有,体现改革为资产阶级服务,民主是一定阶级的民主,是有产者的民主。(5分)(3)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制度如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依法治国方针提出等。(6分)(4)民主在改革中不断发展;享有民主的主体在不断扩大;民主是有阶级性的。(4分)44(30分)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成果。古往今来,一部部法律文献搭建起人类政治文明前进的阶梯。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
47、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受到临时政府保护。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
48、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四 法兰西共和之路图16(1)依据材料一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和主要目的。请简要分析其积极作用。(9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哪些变化?请分析上述变化产生的原因。(9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年宪法的意义。(6分)(4)法兰西共和之路呈现怎样的特点?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谈谈你对民主宪政的认识。(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归纳;第二问,结合材料中“1908年”这是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形势回答;第三问,从该部宪法所处的封建制度与代议制之间的过渡回答积极意义。
49、第(2)问,第一小问,从两则材料中政治权力方面表现出的主权归属,公民权力变化分析;第二小问,结合1912年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等的变化回答。第(3)问,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可以言之有理的回答。第(4)问,第一小问,根据图中曲线的欺负现象归纳。第二小问,可以言之有理答之有据的回答。答案:(1)特点:带有封建性;君权强大,议院立法权和监督权非常有限;臣民的自由权利只是点缀。(3分)主要目的:缓解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维护清王朝统治。(2分)积极作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从形式上确认了君主立宪制;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4分)(2)变化:从
50、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从臣民到公民,从人治到法治。(3分)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中华民国的成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6分)(3)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6分)(4)特点:艰难曲折。(或一波三折)(2分)认识:民主宪政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 民主宪政的模式必须立足国情(4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45(28分)政治文明在中国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东西方历史和文化以及社会现状的差异使其文明各具特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高原适于畜牧,行族长政治
51、,不能形成巩固的国家,无文明可言;平原土地丰饶,始有农业,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注:非洲为高原之地,亚洲为高原、平原交错之地,欧洲为高原、平原、海滨三者调和适均之地。)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1902年)材料二 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
52、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不可替代的。(1)概括材料一中粱启超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古希腊民主政治及古代中国专制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评析这一观点。(9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有哪些政治制度“已为世人所公认”,并分析其积极影响。(9分)(3)根据材料二,分析社会主义中国有哪些政治制度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并谈谈你对政治民主建设的认识。(10分)【解析】此题旨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理解。第一问考查学生概括历史观点和史论结合归纳、分析史学观点的能力。此问是开放性试题:首先亮明基本
53、观点:第一种观点: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程度和文明类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文明程度和类型具有多样性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不起决定作用。结合史实从政治环境、经济基础、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第二种观点: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程度和文明类型。这种观点正确。结合东西方古代地理环境对各自政治文明影响加以评析。第二问考察的是对英国近代民主政治完善过程及其影响的理解。首先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法律建设成果和政治制度建设加以展开说明;其次影响可以从自身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影响人类进程加以归纳即可。第三问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的借鉴西方合理成分的表现和认识:首先借鉴可以从制度沿革:基本组织
54、方式、政党制度、政府管理形式等方面加以比较:认识可以从国情出发、借鉴创新加以概括。答案:观点一: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程度和文明类型。(2分)评析: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文明程度和文明类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不起决定作用。(2分)地理环境对政治文明有一定的影响,希腊是海洋国家,海滨交通便利,工商业经济繁荣,向往自由的思想有助于民主政治的产生;而中国是大陆国家,幅员辽阔,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客观上要求专制集权制度与之相适应。(5分,学生从东西方各自的政治环境、经济基础、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也可酌情给分。)观点二: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程度和文明类型。(2分)评析:这一观点是正确的。(1分)结合古希腊
55、、古代中国地理环境对各自政治文明影响作答。(6分)(任答其中一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制度:议会制度(代议制)、内阁制度、政党制度等。(3分)影响:保证了英国社会长期稳定;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政治文明建设影响深远。(6分)答案:中国政治民主建设借鉴了英国代议制、内阁制、政党制度的一些合理因素。如: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均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大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国家政府机关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实行政党制度等。(6分)认识:应大胆地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不可照搬西方政治模式,一个国家选择何种民主制度是由本国国情决定
56、的。(4分,言之有理即可)46(27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洋务外交时代:弱国有外交”:变局观取代夷夏观,海防外交取代塞防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外需和戎,内需变法”成为救国之策。中国既蒙受了刻骨铭心的国耻,外交上也实现了重大转型。袁南生从鞠躬到握手:中国千年外交的历史轨迹材料二 经历了两国关系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之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和中国在苏联解体后都成熟起来了,双方都很现实,在普遍使用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建立起“君子之交”。李凤林中苏关系的历史与中俄关系的未来材料三注:前苏联多次动用否决权,以至于19571985年间担任苏联外长的格罗米柯得了个“不先生(MrNo)”的美称
57、。美国共投过83次反对票,其中59次都是“单兵作战”。新京报回答问题:(1)分析中国由夷务外交向洋务外交转变的主要原因,晚清时期,有哪些事件体现了其“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10分)(2)简述1950年代中苏关系“大起大落”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6分)(3)苏联“MrNo”的称号和美国59次“单兵作战”分别反映怎样的国际关系或现象?概述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所做的外交努力。(8分)(4)通过上述问题探究,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3分)【解析】第1问外交转变的原因,根据所学可从统治危机;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洋务运动兴起等因素回答。“外需和戎,内需变法”一问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
58、答,“外需和戎”指接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平等条约等,“内需变法”指清政府在晚期“自我救赎”的政治活动。第2问中苏关系“大起大落”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可回答建国初中苏友好同盟关系建立的影响和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回答。第3问苏联“MrNo”的称号和美国59次“单兵作战”反映的国际关系较简单,指美苏争霸、美国推行单边主义。21世纪后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所做的外交努力,可根据所学知识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来回答。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根据掌握知识点酌情回答。(27分)(1)主要原因: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出现危机;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外联系的加强;洋务运
59、动的兴起;西学东渐的进行。(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得6分)体现:外需和戎:接受和签署北京条约、马关条约、新丑条约(或中法新约,以胜求和)。(任答2点,即可得2分)内需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任答2点,即可得2分)(2)主要影响:大起:有利与新中国的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实行; 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任答2点,即可得4分) 大落:成为国民经济三年困难的原因之一;反修防修,意识形态领域掀起阶级斗争;中国建设缺少外援。(任答1点,即可得2分)(3)关系或现象:美苏“冷战”(美苏争霸)。(2分)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或单边主义)。(2分)外交
60、努力:与俄罗斯等国家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联合国的维和和行动;维护联合国权威,支持联合国改革。(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得4分)(4)平等外交,反对霸权;承当责任,维护和平;务实求真,维护权益。(3分,围绕中心,言之成理,有创新的答案都可得分。SOLO分层给分)47(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 19
61、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关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
62、影响。(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2分)(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分)(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因素。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4分)(4)在认识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方面,材料二、三的角度有何不同?你认为导致角度不同的因素有哪些?(5分)【答案】(1)美国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1分,答孤立,封锁中国等亦可给分)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1分,答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可给分)(2)变化: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1分)原
63、因: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美国霸权地位严重衰落;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得3分)(3)原因:应对苏联的威胁;(1分)因素: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地位;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打开外交新局面;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得3分)(4)角度:材料二中方认为是美国急于改善两国关系;(1分)材料三美方认为是中方急于改善关系。(1分)因素:史观不同;政治立场不同;史料的挖掘和运用的程度不同等。(3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考查中美关系,关键把握中美关系的阶段特征。第一问从材料的时间信息即可解答。 第二问
64、把握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等史实位以及材料中的“五个中心”、“ 面对苏联的争霸”等信息从美国角度分析。 第三问则把握70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从中国政治、经济、国家关系等角度分析即可。 第四问从两本著作的作者,把握其阶级立场、史观、史料差异即可。48政府与经济关系的问题既是政治学,也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 “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材料二 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65、主义改造可以有两种政策,一种是没收,一种是赎买。民族资产阶级是我们的朋友,解放前同我们一起反帝反蒋,解放以后仍然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反对帝国主义,赞成土改、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由于这个历史关系,对他们实行赎买政策,是合乎情理的如果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统统没收过来,不光管不过来,还会引起资本家的抵制或破坏,势必造成停业或减产。 彭真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材料三 目前,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各级党的领导应向干部和群众说明,我国农业
66、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 1982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清政府经济立法的背景及其积极意义。(2)依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和1982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原因。(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政府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哪些原则。【解析】第(1)问背景可以从经济上外资经侵;思潮影响加以分析;意义可以从打破传统政策;有利于经济近代化;有利于维护经济主权加以考虑。第(2)问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可以从统一战线和发展生产调整生产关系的角度加以分析
67、;1982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原因可以从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成功的实践加以理解。第(3)问可以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加以分析。【答案】(1)背景,甲午战败,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利益,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族企业纷纷兴建。 意义:突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有利于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近代化,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2)实行赎买的原因,民族资本家在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拥护支持中国共产党,赎买可以提高民族资本家的积极性。实行责任制的原因,人民公社不适应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日益阻碍中国农业的发展,各地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
68、任制试验的成功。(3)要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要符合人民的利益。4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一一(宋)陆游杂赋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
69、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材料三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材料四 最近十
70、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市场国家公共领域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又是怎样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 【解析】第(1)问,考查古代商业经济,依
71、据材料归纳总结即可。第(2)问,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依据材料归纳。第(3)问,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知识点,列举中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相关事实。【答案】(1)宋代: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2分)明代:商人数量增加,市场商品种类繁多,长途贩运发达。 (2)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 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主要原因:计划经济体制。 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50(13
7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1965年学校数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1965年在校生数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高等学校434所1947年的11倍674万人1947年的33倍中等学校80993所1949年的141倍1432万人1946年的69倍小学1681000所1949年的49倍116269万人1946年的39倍材料二 观察下列图片 图1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 图2 我国年均扫除文盲200多万人 图3 1949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图4 19492008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4分)(2
73、)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3分)还存在着什么问题?(2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4分)【参考答案】(13分)(1)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不论是高等学校、中等学校,还是小学的教育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2分)具体表现在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的增长上,中等学校的发展更是成就显著。(2分)(2)成就: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3分)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普及率较低,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发展不平衡。(2分)(3)原因:政府重视并加大投入;人民群众对教育重要性意识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科技革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