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编第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大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宰相”两字的古文注解提示了中国古代从“王国”转换成“帝国”后所形成的相权的本质。“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A统帅百官以及协调政务B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C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D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解析:统帅百官以及协调政务是丞相的职责,无法反映其本质,故A项错误;相权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与材料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从“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可知,相权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
2、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丞相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故D项错误。答案:C2(2015广州中山深圳汕头佛山揭阳七校联合体高三5月联考)“省,宰相之府,所以临百司、统万机、定谋画、出政令,佐天子以安天下者也,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处的文字应该是()A中书B中书门下C门下D内阁解析:由材料可知,此时实行一省制,该机构能制裁天下,专事权,据此推断,该机构应该是元朝时期的中书省,故A项正确;中书门下省是宋朝时期,其不能专事权,故B项错误;门下省是唐朝三省中的一个,具有审议职能,不能专事权,故C项错误;内阁形成于明朝时期,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更不可能专事权,故D项错误。答案:A3(
3、2015浙江省东阳市高考模拟考试)“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直接原因是因为明代()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官员晋升相对容易,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信息可知,明朝初年对中枢机构的设置进行调整,即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大事,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选拔趋向严格,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4(2015淄博市高三5月阶段性诊断考试)在中国传统理念里,龙凤呈样,
4、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民间匠师也有“龙愁,凤喜,狮子笑”的口诀。但大明律中却规定:“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解析:大明律只是严禁民间织造违禁龙凤,不能说明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龙凤在古代是封建皇族象征,严禁民间织造违禁龙凤,维护的是皇权,体现封建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大明律规定主要体现是强化皇权,不是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官府严禁民间织造违禁龙凤,并不是规范行业秩序,故D项错误。答案:B5(2015
5、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解析:从投资内容看,没有与市场相联系,体现不出经营市场化,故A项错误;犁耕不易损坏可以长期使用,从工具投资比例小,得不出减少对犁耕的应用,故B项错误;生产专业化是指技术的提高,家庭投资中没有涉及技术投资部分,故C项错误;播种、灌溉、肥料投资比重大,可知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精细程度,故D项正确。答案:D6(2015南通市、扬州市、淮安市、泰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洪武初议定,官给茶引付产茶府州县。
6、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材料说明明初政府()A管控重要商品的经营B加征民营商业的税额C规范海外贸易的程序D限制地域商帮的发展解析:据“官给茶引”、“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可知政府管控,故A项正确;“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给引”,但不能表明是加税,故B项错误;“给引,方许出境”,是指“官给茶引付”的“产茶府州县”,不等于海外贸易,故C项错误;只规定“凡商人买茶”,未涉及地域商帮,故D项错误。答案:A7(2015南京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
7、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解析: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与材料“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不符,故B项错误;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与“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不符,故C项错误;“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可以分析出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故D项正确。答案:D8(2015海口市高考调研考试)据清朝文
8、献通考载:“农务兴而野无旷土,国计裕而泉货流通”,“朕思商民皆吾赤子,何忍使之苦累”,“务遵定例征收”。通过这一史料可以从侧面了解当时()A全国农田垦殖的信息B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C国内外经贸交流的盛况D商民相对惬意的生活解析:材料提到了农业如果发展,那么荒田就会没有,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这是一种理想,并不是实际农业垦荒的数据,故A项错误;材料第一句从农业发展没有荒田推及产品丰富商品经济发达,进而表明统治者保护商人的主张,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与国外贸易的情况,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统治者对商民的主观态度,并不能据此得出商民生活“惬意”的结论,故D项错误。答案:B9(2015锦州市高三
9、第二次质量检测)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都有官方印记B没有理性思维C长期领先世界D强调实用价值 解析: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古代科技有官方印记,故A项错误;没有理性思维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可以看出其强调实用价值,故D项正确。答案:D10(2015乐山市高三第三次调查研究考试)下面是顾炎武日知录部分内容摘录。据此可以判断,顾
10、炎武主张()A以民为本,实行“仁政”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强调“法治”,君臣平等D限制君权,实行“众治”解析: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是孔子的思想主张,题干中的内容也不能体现该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内容并没有提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强调“法治”,君臣平等是黄宗羲提出的思想观点,且题干中的内容也不能体现出该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人”这两句话可知其主要思想观点为限制君权,实行“众治”,故D项正确。答案:D11(2015唐山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古代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在中国绘
11、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人画()A在理学影响下兴起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C强调个性追求写实D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解析:文人画在唐朝时已经出现,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此时理学还未兴起,故A项错误;文人画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文化需求,故B项错误;文人画强调个性,追求的是抒情写意,故C项错误;文人画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5宁德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下列文学作品中,能体现“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向往安定太平”天下观的是()A红楼梦B西游记C三国演义D水浒传解析:红楼梦是一部人情小说作品,以婚姻爱
12、情故事为主线揭示封建末世危机,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西游记是古代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的神魔小说,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风云,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水浒传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2015福州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考诸历史,政府机构的演变是复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
13、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表时间机构变动及其主要职责1638年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及部分与外国通商及外事关系事务1729年设“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1859年设“总税务司署”,并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是管理全国海关关税及海关行政事务的机构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
14、务衙门”,主管外交事务,兼管通商、海防等洋务事务1901年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6年撤销了旧有的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1911年正式取消军机处和旧内阁等机构,成立新的责任内阁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摘编自王云坚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8分)(2)据材料二,指出清代前、后期中央机构两类不同性质的改革,评价晚清时期(18401912年)中央机构的变化。(8分)(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央机构演变的主要因素。(4分)解析:第(
15、1)问的第一小问演变,据材料一“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得出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据材料一“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得出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据材料一“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得出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第二小问方式,据材料一“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中书监始参大政”等得出(另设机构)转移相权,据材料一“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得出分割相权(相互牵制),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类别,据材料二中“理藩院”、“军机处”得出清代前期强化封建集权的改革,据材料二1859年后设“总税务司署”、“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撤
16、销了旧有的六部机构”、“成立新的责任内阁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得出后期是仿效西方制度的改革;第二小问评价,据“晚清时期(18401912年)”,应从近代社会的沉沦和近代化等角度回答,结合所学得出:一方面体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求,具有半殖民地的色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趋向。第(3)问因素,据材料二晚清时期的变化得出外部的影响,并结合所学,从时代变迁角度回答。答案:(1)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8分)(2)类别:清代前期强化封建集权的改革;后期是仿效西方制度的改革。
17、评价:体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求;具有半殖民地的色彩;也是晚清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及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的必然结果;反映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趋向。(8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因素:本国历史传统;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转变(时代变迁);外部的影响。(4分)14(2015南京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
18、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清徐锡龄熙朝新语材料二(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材料三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 ,
19、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 ,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 ,直到1800年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 ,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 ,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
20、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10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进行概括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由“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进行概括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第(2)问的第一小问社会现象,据材料二“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
21、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政策原因,由“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可以分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第(3)问是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具有开放性。这类题目的步骤一般如下: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答案:(1)表现: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任答两点,4分)(2)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
22、应子女读书;政策:重农抑商。(6分)(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2分)论据: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8分) 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2分)论据: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商业: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