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90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奉制之得亦明亦”。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2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2、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3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唯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明人不能彻底涤荡,清代则有意利用。”以下各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元代的行省俨然是一个“流动的中书省” B行省制度源于蒙古部族的地方管理制度C明朝废行省后设布政司管理地方的行政 D行省制度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三省六部制 宋朝在
3、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AB CD5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行省制的推行 B丞相制度的废除C内阁地位的上升 D军机处的设立6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 “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这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A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 B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C实际上不起任何作用 D并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7十二铜表法规定:“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
4、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该法令说明古罗马A利用法律调解公民之间的纠纷 B通过法律保护公民私有财产C用法律维护市容市貌 D用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81787年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分别标志美国、德国近代宪政的开始。这两部宪法的共同点之一就是 A.避免了权力的过于集中 B.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C.体现了民主共和的精神 D.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9“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
5、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理,行使直接民权。”孙中山对民权主义的阐述与英美宪政的相同点都反对专制都倡导主权在民都强调直接民权都强调权力制衡A. B. C. D10根据德国“1871年宪法”,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而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下列有关两者差别的原因分析更为合理的是 A维护统一成果是德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防止发生君主势力的复辟是法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B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是德国迫切的政治目标,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是法国当时的政治目的C维护德国军国主义传
6、统是德国统治者的主要动机,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是法国君主派的主要动机D实行君主专制很符合德国各阶级的政治利益要求,实现普选权是法国当时各阶级要共同争取的权利11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剧中突出展现了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 B. C. D.1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
7、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带来的影响包括A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成为农民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因素C中国近代化由此开端 D中国政府完全成为傀儡政权13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A.中国又增开了十一处通商口岸B.清政府权力机构发生了变化C.清政府的一批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D.最终签订了北京条约14解读下表内容,对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的分析说明。正确的是时间事件1825年英国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1840年前后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工业革命完成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A.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条件已经成熟B.经济危机
8、爆发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走向衰落C.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D.工业革命既增加了杜会财富又加剧了社会矛盾15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话的正确理解是A.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十月革命 B.一战促进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C.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D.战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必备条件16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下列有关两段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A“酷炎的夏日”
9、指的是日本的侵略 B两次分离都是因为外来侵略造成的C都寄托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 D闻一多在诗中所指的分离曾长达半个世纪17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准确的是A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取代了政协制度B5个民族自治区各族人民开始选举人大代表C共同纲领为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方针D它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18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图片展,展览内容按不同年代分为
10、若干板块,在5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封面 B某村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的现场C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内容片段D颁行民事诉讼法消息的报纸19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19211935:194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19782001:改革开放,坚定不移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20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远亲不如近邻”。下列各项,能突出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建树与这一俗
11、语反映的意思相近的是A发起组建东盟 B参与创建亚太经合组织C参与创建联合国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1“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 B建立北约组织C实施马歇尔计划D实行军事援助22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C两极格局结束
12、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23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里的“空前绝后的大意义”是指辛亥革命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C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D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24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A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
13、先进性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二 材料分析(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5分)材料一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前制定了看似矛盾,但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外交策略:联美制日,与日亲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始终秉承着北洋政府的意志,面对列强,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本可取得众多外交成就,但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被迫放弃签约。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和会期间不仅没有卖国行为,反而为“外争国权”付出了巨大努力。以巴黎和会为起点,中国政府还取得了另外一些外交成果:废除战败国旧约,重订平等新约,192
14、1年5月签订的中德协约是第一个明文规定无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各款的平等新约,得到了战争赔款,收回德租界;1919 年北洋政府颁令,与无约国谈判时坚持平等互惠,不再给予特权,即使谈判不成,也不愿迁就;1919年12月,北洋政府与玻利维亚订约建交,开创完全平等互惠条约之先例。1917 至1924年间,北洋政府与日美周旋,维护中东路区主权;驱逐旧俄势力,渐次收回中东铁路主权;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也与之交涉,最终以条约的法律形式规定主权。摘编自赵志伟等 北洋政府的外交成就材料二20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持续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时俱进,应对挑
15、战。冷战结束以后,在实践中,中国既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也没有像自由主义预期的那样发生根本的身份转变,而是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将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不是搞排他性、碎片化的小圈子,不会通过人民币贬值提升贸易竞争力,更不会主动打货币战和贸易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摘编自高飞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北
16、洋政府时期外交的特点,并说明当时取得一定外交成果的原因。(1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并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认识。(11 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19年8月17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联合主办了以“近代中国的关键词和主义话语的多元性”为主题的学术会议。通过会议的深入交流,与会学者初步总结出有可能对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和思想影响最大的十大关键词:“革命”、“民主”、“科学”、“民族(国家)”、“进化(进步)”、“自由”、“平等”、“文明”、“社会主义”、“变法(改革)”。从上述十大关键词中任选两个关键词,提炼
17、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27.选修题(15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是迁都和汉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与宗室重臣的交流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的十分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材料二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
18、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意图。结合材料一、二中孝文帝与大臣的对话,激发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8分)(2)据材料二,阐释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取
19、得成效的主要原因。(7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奉制之得亦明亦”。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2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D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20、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3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唯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明人不能彻底涤荡,清代则有意利用。”以下各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元代的行省俨然是一个“流动的中书省” B行省制度源于蒙古部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C明朝废行省后设布政司管理地方的行政 D行省制度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C三省六部制 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明朝的内阁
21、 清朝的军机处AB CD5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BA行省制的推行 B丞相制度的废除C内阁地位的上升 D军机处的设立6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 “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这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BA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 B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C实际上不起任何作用 D并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7十二铜表法规定:“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
22、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该法令说明古罗马( A )A利用法律调解公民之间的纠纷 B通过法律保护公民私有财产C用法律维护市容市貌 D用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81787年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分别标志美国、德国近代宪政的开始。这两部宪法的共同点之一就是 (D )A.避免了权力的过于集中 B.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C.体现了民主共和的精神 D.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9“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
23、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理,行使直接民权。”孙中山对民权主义的阐述与英美宪政的相同点(C )都反对专制都倡导主权在民都强调直接民权都强调权力制衡A. B. C. D10根据德国“1871年宪法”,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而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下列有关两者差别的原因分析更为合理的是 CA维护统一成果是德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防止发生君主势力的复辟是法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B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是德国迫切的政治目标,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是法国当时的政治目的C维护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是德国统治
24、者的主要动机,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是法国君主派的主要动机D实行君主专制很符合德国各阶级的政治利益要求,实现普选权是法国当时各阶级要共同争取的权利11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剧中突出展现了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C )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 B. C. D.1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
25、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带来的影响包括(A )A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成为农民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因素C中国近代化由此开端 D中国政府完全成为傀儡政权13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C )A.中国又增开了十一处通商口岸B.清政府权力机构发生了变化C.清政府的一批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D.最终签订了北京条约14解读下表内容,对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的分析说明。正确的是D时间事件1825年英国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1840年前后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工业革命完成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A.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条件已
26、经成熟B.经济危机爆发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走向衰落C.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D.工业革命既增加了杜会财富又加剧了社会矛盾15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话的正确理解是( )A.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十月革命 B.一战促进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C.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D.战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必备条件16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下列有关两段诗歌理解错
27、误的是 CA“酷炎的夏日”指的是日本的侵略 B两次分离都是因为外来侵略造成的C都寄托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 D闻一多在诗中所指的分离曾长达半个世纪17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准确的是BA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取代了政协制度B5个民族自治区各族人民开始选举人大代表C共同纲领为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方针D它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18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图
28、片展,展览内容按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5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封面 B某村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的现场C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内容片段D颁行民事诉讼法消息的报纸19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B)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19211935:194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19782001:改革开放,坚定不移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20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远亲不如近邻”。下列各项,能突
29、出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建树与这一俗语反映的意思相近的是DA发起组建东盟 B参与创建亚太经合组织C参与创建联合国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1“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C A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 B建立北约组织C实施马歇尔计划D实行军事援助22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DB众多“巨人”
30、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22(2020湖南益阳高一第一学期期末9)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里的“空前绝后的大意义”是指辛亥革命()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C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D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考点】辛亥革命;第19课 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梁的话反映了中国人才有权利管中国的事,体现了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民族民主意识的增
31、强,故选D项;梁的话不能体现了“民主共和观念”,排除A项;梁的话体现了对辛亥革命对国人思想意识的影响,没有体现打击帝国主义,排除B项;其体现的是对外的民族独立自主不是涉及人民内部的民主权利,排除C项。23(2018福建漳州二模29)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A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考点】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答案】D【解析】“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
32、,但没有建立“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时资产阶级没有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中无论“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都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特征,故D项正确。5(2020河北唐山高三期末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5分)材料一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前制定了看似矛盾,但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外交策略:联美制日,与日亲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始终秉承着北洋政府的意志,面对列强,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本可取得众多外交成就,但为维护中国领土
33、完整的核心利益,被迫放弃签约。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和会期间不仅没有卖国行为,反而为“外争国权”付出了巨大努力。以巴黎和会为起点,中国政府还取得了另外一些外交成果:废除战败国旧约,重订平等新约,1921年5月签订的中德协约是第一个明文规定无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各款的平等新约,得到了战争赔款,收回德租界;1919 年北洋政府颁令,与无约国谈判时坚持平等互惠,不再给予特权,即使谈判不成,也不愿迁就;1919年12月,北洋政府与玻利维亚订约建交,开创完全平等互惠条约之先例。1917 至1924年间,北洋政府与日美周旋,维护中东路区主权;驱逐旧俄势力,渐次收回中东铁路
34、主权;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也与之交涉,最终以条约的法律形式规定主权。摘编自赵志伟等 北洋政府的外交成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北洋政府时期外交的特点,并说明当时取得一定外交成果的原因。(14分)材料二20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持续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时俱进,应对挑战。冷战结束以后,在实践中,中国既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也没有像自由主义预期的那样发生根本的身份转变,而是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将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
35、关系协定谈判,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不是搞排他性、碎片化的小圈子,不会通过人民币贬值提升贸易竞争力,更不会主动打货币战和贸易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摘编自高飞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并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认识。(11 分)【考点】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答案】(1)特点:妥协性与强硬性交织;政府外交 与国民外交兼具;灵活性与原则性结合。(6分)原因:北洋政府制定合理
36、的外交策略;外交代表的抗争与努力;民众的抗争;利用有利的国际局势(或列强间的矛盾)。(8 分)(2)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不结盟外交;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5 分)认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政治体制的优势;中国外交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准确把握时代的特征;超越意识形态处理国家间关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6 分) (答出3点即可满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前制定.的外交策略:
37、联美制日,与日亲善”可知,其对外国仍有依赖,具有妥协性,再据材料一“面对列强,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可知,其又具有强硬性,故其外交体现了妥协性与强硬性交织;据材料“北洋政府在和会期间不仅没有卖国行为,反而为外争国权付出了巨大努力”可知政府外交受到国民“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口号的影响,体现了政府外交与国民外交兼具;据材料一“1919 年北洋政府颁令,与无约国谈判时坚持平等互惠,不再给予特权,即使谈判不成,也不愿迁就;1919年12月,北洋政府与玻利维亚订约建交,开创完全平等互惠条约之先例”可知,灵活性与原则性结合。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呈现的北洋政府的外交活动可知,北洋政府制定合理的外交策略;据材
38、料一“和会期间不仅没有卖国行为,反而为外争国权付出了巨大努力”可知,外交代表的抗争与努力;据所学五四运动的知识可知,民众的抗争;据材料一“1917 至1924年间,北洋政府与日美周旋,维护中东路区主权;驱逐旧俄势力,渐次收回中东铁路主权;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也与之交涉,最终以条约的法律形式规定主权”可知,利用有利的国际局势。(2)第一小问外交政策,据所学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知识可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不结盟外交,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据“创造性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可知,实行对外开放;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可知,建设有中国
39、特色的大国外交。第二小问认识,属于开放性问题,可以从中国的政治体制与外交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外交的影响等方面,并结合当今中国的外交策略来回答。4(2020湖南怀化高三期末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19年8月17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联合主办了以“近代中国的关键词和主义话语的多元性”为主题的学术会议。通过会议的深入交流,与会学者初步总结出有可能对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和思想影响最大的十大关键词:“革命”、“民主”、“科学”、“民族(国家)”、“进化(进步)”、“自由”、“平等”、“文明”、“社会主义”、“变法(改革)”。从上述十大关
40、键词中任选两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考点】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答案】示例1:主题:民主、科学两个关键词体现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进步。(3分)阐述: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君主立宪,进行百日维新,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历史巨变,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
41、6分)综上所述,近代中国民主科学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中国社会进步。(3分)示例2:主题:民族、民主两个关键词,体现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3分)阐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其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在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英勇反抗外来侵略。并通过变法、革命等方式积极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6分)综上所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并最终完成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3分)【解析】本题为开
42、放性试题,选择两个关键词十分关键,我们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擅长的关键词,以更好地论述。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民主、科学”两个关键词,之后结合所学知识思想解放的潮流等,得出主题:民主、科学两个关键词体现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进步。之后,联系时代背景,用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等重大事件进行阐述。再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民族、民主”两个关键词,之后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等史实,得出主题:民族、民主两个关键词,体现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之后,我们可以联系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两条主线的大事进行阐述。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
43、是迁都和汉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与宗室重臣的交流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的十分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材料二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
44、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意图。结合材料一、二中孝文帝与大臣的对话,激发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据材料二,阐释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答案】(1)意图:实现统一大业;减少改革阻力,革除鲜卑旧俗;巩固北魏王朝统治。主要因素:关注鲜卑族长远利益;认识到汉文化的优越性。(2)历史影响:
45、推动北方民族的交融;为隋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基础;促进整个中华文明的进步。主要原因:善于学习先进文化;坚定改革的决心。【解析】(1)由材料“ 移风易俗”、“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期於混一”可见孝文帝迁都的意图是:实现统一大业;减少改革阻力,革除鲜卑旧俗;巩固北魏王朝统治。由材料“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和“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可见激发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关注鲜卑族长远利益;认识到汉文化的优越性。(2)由材料“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北方民族的交融;为隋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基础;促进整个中华文明的进步。由此可见,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善于学习先进文化。同时要克服困难,坚定改革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