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6399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用时60分钟,满分100分)第一大题: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4分,总分80分)1.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2、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审题干中的“意在说明”,这是提

3、示思考史记作者这样记载的用意所在,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得出正确答案。2. 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 王位继承方式变化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方式由“兄终弟及为主”转变为“父死子继为主”。这说明王位世袭方式发生了一定转变。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

4、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3.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 宗法制B. 禅让制C. 郡县制D. 察举制【答案】A【解析】【详解】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突出的是血缘关系,二者相符,A选项正确。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4.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 控制了朝廷财

5、政收入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点睛:近几年来全国课标卷一中的25题几乎都是考查的秦汉政治,今年高考命题打破常规,考查了唐代政治;而唐代的藩镇割据是不利于加

6、强中央集权的,本题反其意而为之,考查角度新颖,这些都体现了高考命题稳中求变的思路。本题考查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这启示我们遇到和教材结论相违背的题目,解题的最好方法是排除法,本题中A、C不符合史实,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由“兵额与功能”可判断出此时期的藩镇有延续统治的作用。5.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

7、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6.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

8、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

9、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7. 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答案

10、】D【解析】【详解】从表格中的数据变化来看,南宋时期宰相祖辈为官的人数大为减少,且在祖辈任官中所担任官职的级别也有下降,说明宰相多来自低级官员的家庭或祖辈没有担任官员的家庭,反映出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的趋势。故答案为D项。南宋时期宰相祖辈任官人数已少于无官职人数,说明世家大族的影响逐渐减小,排除A项;祖辈无官职担任宰相人数增多,说明科举制度功能增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宰相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特别是从北宋到南宋的变化。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两宋时期宰相祖辈无官职记录和担任低级官员的较多,说明这些宰相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反映出这一时期社会阶层流动加

11、强的趋势。8. 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 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 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 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 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9. 19世纪70年代,针

12、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D【解析】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A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

13、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名师点睛:中国外交近代化是指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赶走外国侵略者获取独立,另一方面认同接受西方文明,外交上从消极排斥与抵抗、蒙昧无知中丧失主权,转变为接触与适应、尝试改变弱势处境,再到主动争取国际社会主体权资格、追求建立平等新型外交的历史演变过程。10.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激烈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一项,这一项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旅

14、游、协定关税、赔款等很快达成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A. 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B. 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C. 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D. 竭力维护国家主权不受侵害【答案】A【解析】【详解】在清政府看来,“公使驻京”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开放外贸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旅游、协定关税、赔款等,其内在原因在于清政府秉持天朝上国观念,A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领事裁判权已经破坏力中国的司法主权,排除B;从清政府关注的重点来看,其对于国际法了解非常有限,排除C;开放外贸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旅游、协定关税、赔款等严重损害国家主权,排除D。11. 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

15、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 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 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 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等内容,可以看出群众以民族大义为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B选项符合题意。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改造存在多种认识,A选项说法错误。反思个人主义弊端不符合当时的总体氛围,C选项排除。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只有部分群体,D选项排除。12. 五四运动后,

16、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答案】C【解析】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

17、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和周年问题,2019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今年考查也是意料之中。马克思主义成为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鲜亮底色”,突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政治性。本题切入了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13. 1920年,

18、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 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 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 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意义不大,“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结合该内容及材料时间“192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取胜,影响日益增强,故C符合题意;A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实业救国思潮是近代实业家的救国理念,与材料无关,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

19、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14.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答案】C【解析】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

20、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A、B;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国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一定程度上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15. 抗战时期,某次战役的亲历者感慨地说:“

21、这次打仗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这场“仗”指的是A. 太原会战B. 百团大战C. 枣宜会战D. 台儿庄战役【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会战。战役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根据材料关键词“鲁南”可判断出是台儿庄战役,D选项符合题意。太原会战地点在山西太原,A选项排除。百团大战的地点在华北地区,B选项排除

22、。枣宜会战地点在湖北的枣阳和宜昌,C选项排除。【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材料中“鲁南”,结合台儿庄战役的地点回答即可。16. 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 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 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 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D. 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强调中国革命要联合资产阶级以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意在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故选择C;材料中毛泽东认为中国与俄国存在不同之处,可见其意不在借鉴俄国经

23、验,排除A;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联合资产阶级,是出于完成革命的需要并非为了扩大阶级基础,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对右倾错误的批判,且此时党内也并不存在严重的右倾,排除D。17. 2014年底,台湾方面推出的抗战殉职将官名录中列有1942年牺牲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而2014年9月份中国大陆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1943年牺牲的国民党将领、国民革命军第一五零师师长许国璋名列其中。这说明A.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高于一切B. 国共联合抗战增强了民族观念C. 海峡两岸都尊重抗战的历史事实D. 国共对彼此抗战评价高度一致【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海峡两岸

24、公布抗战英烈名单是在2014年,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高于一切无关,故A错误;台湾军方推出抗战殉职将官名录中列有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大陆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国民党将领许国璋名列其中,这不能体现国共联合抗战增进了民族观念,故B错误;台湾军方推出抗战殉职将官名录中列有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大陆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国民党将领许国璋名列其中,这说明台湾和大陆军方都重视牺牲的烈士,不分党派,体现了海峡两岸对抗战历史事实的尊重,故C正确;材料中海峡两岸公布抗战英烈名单,没有涉及国共两党对抗战的评价,故D错误。18. 下表为19世纪40-60年代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人数的统计。导致下

25、表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B. 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弱D.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看出,1864-1869年间的汉人出任地方巡抚的人数增长较快,而满人增长较慢,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下,清政府调整地方政权结构的结果,故D项正确;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就开始侵华,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族矛盾的缓和,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专制主义削弱,故C项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看懂表中变化最大的信息,表中信息表明1864-1869年间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变化最大,这正是太平天国运

26、动时期。19. “史料实证”素养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之后,逐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行宪政改革。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由“君上大权”14条、“臣民权利义务”9条和十九信条组成,规定君主拥有广泛的权力,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不得以命令代法律等。清末宪政改革A. 保障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B. 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C.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D. 突破了“君权神授”的君主专制政体【答案】D【解析】【详解】钦定宪法大纲中规定了君主的权力和臣民的权利义务,而且明确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不得以命令代法律”,这显然将皇权限定在了宪法框架内,一

27、定程度上突破了“君权神授”的君主专制政体,D正确;钦定宪法大纲限制了君权,而非保障了皇权至高无上,排除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题干中“君上大权14条”不符,排除B;钦定宪法大纲中规定了君主广泛权力,即证明不再是三权分立的体制,排除C。20. 1839年9月30日,英国纺织业城市曼彻斯特39家公司和厂商联合致函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称中国禁烟是对英国之“侵略行为”,“希望政府能利用这个机会,将对华贸易置于安全的、稳固的、永久的基础之上”。这表明A. 中国的禁烟运动侵犯了英国商人的合法利益B. 英国商人为扩大贸易鼓动政府对中国发动战争C. 禁烟运动对中国来说是正义的,对英国来说是侵略D. 打开中国市

28、场扩大对华贸易成为英国人民的共识【答案】B【解析】【详解】曼彻斯特的公司和厂商将中国的禁烟行为定性为侵略行为,希望政府能“利用这个机会,将对华贸易置于安全的、稳固的、永久的基础之上”,换而言之,这些厂商希望英国政府利用强力压制中国,进而逼迫中国扩大对华贸易,表明英国商人为扩大贸易鼓动政府对中国发动战争,B正确;英国商人向中国走私鸦片,这是非法的,排除A;C歪曲了中国禁烟的正义性,排除;D中的“共识”表述绝对,排除。第二大题非选择题:(共20分)21. 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次革命,对社会进步影响不一。近现代中国也是一个不断“革命”的时代,先后发生了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运动。正确反省中

29、国“革命”,有助于照亮未来的前程,实现中国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材料二 我们稍加引申,“周朝的革命”,是指结束氏族部落制,进入宗法封建制的革命。而“汉朝的革命”,是指秦汉结束宗法封建的贵族政治,确立宗法君主专制之下的官僚政治。而秦以后两千年间发生的多次“革命”(从陈胜、项羽、刘邦到朱元璋、李自成),导致改朝换代、政策调整,却未能改变宗法社会、专制帝制的基本面。辛亥革命足

30、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冯天瑜辛亥革命与中国宪政渊源材料三 问:中国共产党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界说为何?答:“自由民主的中国”将是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所产生,并向选举它的人民负责。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即“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摘编自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1945年9月27日)材料四 三年以来

31、,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毛泽东起草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周朝的革命”“汉朝的革命”与“辛亥革命”各自“革命”的内涵。(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革命与社会进步”为主题对近现代中国革命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1)内涵:“周朝的革命”是从“氏族部落制”到“宗法封建制”的革命;“汉朝的革命”是从“贵族政

32、治”到“官僚政治”的革命;辛亥革命是从“专制帝制”到“宪政共和”的革命。(2)革命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途径之一,革命的目的是实现自由幸福。农民阶级为了建立人间“天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但太平天国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空想性,施行的依旧是传统制度;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国共合作,兴起了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并没有结束专制统治;中国共产党为了建立“自由民主的中国”,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付出巨大牺牲的情况下,推翻了三座大山,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总之“自由幸福”是中国人民长期不懈的追求【解

33、析】【详解】本题考查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论述说明问题的能力。(1)“周朝的革命”“汉朝的革命”与“辛亥革命”各自“革命”的内涵,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周朝的革命,是指结束氏族部落制,进入宗法封建制的革命”“而汉朝的革命,是指秦汉结束宗法封建的贵族政治,确立宗法君主专制之下的官僚政治”“辛亥革命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革命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途径之一,革命的目的是实现自由幸福。然后联系所学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从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新中国等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来说明论证,阐述近现代中国革命和社会进步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