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五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分析新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斯大林模式”分析“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列举其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理解每次改革的特点,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课标解读: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苏联(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苏联(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单元知识体系:1.战
2、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后,苏俄为渡过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胜利,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斯大林模式: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这一模式使苏联短期内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但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经济逐渐走向僵化。单元知识综述:3.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先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但由于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积重难
3、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甚微。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为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典例1】(2011海南单科T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精讲精析】选D。本题考查苏俄(苏联)经济政策的特征。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经济政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解答本题时抓住题干中“利用资本主义”这一重要信息,结合所学判断,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4、故选D项。【阅卷人点评】通过阅卷结束后统计情况,本题主要是错选A项或C项,主要原因有:(1)不能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误以为“利用资本主义”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属于资本主义时期,而错选A项。理解题干材料要注意“资本主义”只是手段,根本目的是“提高生产力”。(2)不能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而错选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后,面临国内外严峻的经济、政治形势而采取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与材料“资本主义”不符合。【考情新动向】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高考命题的热点。特别是对其特点的理解以及与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考查较多。2.从考查
5、角度和能力看:特别注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内容、特点的考查,主要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试题多以史论型材料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较少考查。3.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本质特点,对两者进行比较认识其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影响。1.(2012江苏单科T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
6、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解题指南】提取材料中“1921年开春以来”“改良主义的办法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等关键信息。【解析】选D。“1921年开春以来”“改良主义的办法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正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2.(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T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
7、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解析】选B。本题考查苏维埃政权初建时的社会状况。材料的有效信息是“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可知苏维埃建立后由于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的进攻出现严峻的形势,为了保障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了余粮收集制。3.(2009广东单科T2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
8、策的特点和作用。该政策的实质是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列宁所讲的“尝试”应该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2010江苏单科T23)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请回答:(1)图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和图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
9、。图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解析】本题主要以苏联20世纪前期的海报为命题切入点,考查学生阅读图片、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第一问,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工业化的角度回答即可;第二问,从经济体制、管理手段等角度分析即可;第三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即可。第(2)题第一问,由纺织工业为轻工业,而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即可得出答案;第二问,抓住“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这一关键信息,从海报内容、政治倾向等角度分析即可。答案:(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不同:新经济政
10、策时期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斯大林工业化时期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2)不准确。这一时期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典例2】(2011江苏单科T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11、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斯大林模式”与苏联改革【精讲精析】选D。材料数据反映了苏联农产品价格低、工业品价格高的现象。据以上所述,D项符合要求。选项 内容指向联系分析 结论 A 材料中未涉及农副产品质量差问题 B 苏联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农产品供给不足,过剩表述有误 C 这一时期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 材料中涉及农产品价格越来越低,损害了农民利益,这是牺牲农业保工业发展的结果 【命题人揭秘】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见仁见智,这也是高考命题重点之一。在斯大林模式之下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12、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但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为积累工业发展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利益受到损害。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考情新动向】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斯大林模式与苏联改革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特别是斯大林模式的作用与弊端考查较多。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特别注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以及由此引起的历次改革的考查;主要运用新材料或者图文,设置新情境,考查对史实的分析、理解能力。3.复习备考时,仍以斯大林模式为重点,可以联系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对比分析。1.(2012福建文综T22)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
13、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表1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年代 19251927年 19281932年 19331937年 年均粮食产 量(万吨)7 527 7 360 7 290【解题指南】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苏联农业政策的阶段把握和分析判断。【解析】选C。整理表格信息可以发现,苏联粮食产量在表中所列三个历史阶段中是逐次减少的。结合所学知识,苏联从1927年开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实行农业集体化,以牺牲农业的方式来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导致粮食产量的降低。2.(2012广东文综T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
14、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反映的信息:苏联、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1922年苏联成立,A、B两项排除;从题干中的“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可知,所述的是斯大林模式,因此排除D项;而“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反映了学者予以斯大林模式一定的肯定,认为其有合理之处,C项正确。3.(201
15、0北京文综T2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苏联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改革。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据“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可知苏联没有废除对企业的
16、指令性计划,也没有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故可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改革,故可排除C。根据“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可知当时苏联政府想利用货币关系来管理企业,答案为D。4.(2010福建文综T23)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解析】选C。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从“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的角度看,A、B两项均是在
17、维持斯大林体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可以排除。从“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看,这些观点的出现,与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直接相关,因为这一思想已经与马克思主义相背离,故C项是正确的。普京执政时期苏联早已解体,D项不正确。5.(2009江苏单科T1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
18、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斯大林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A、B、C三项表述均不符合史实。6.(2009山东文综T15)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解答时应从材料给出的时间入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1
19、年春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开始于1921年,于1928年逐渐被取消,可以排除A、B两项;而C项也是为D项服务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下,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可以得出D项正确。7.(2012山东文综T29)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 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
20、义”。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不同社会制度下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这一考查点实际上是隐性考查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国深化改革这一热点问题,让我们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更新、更深的认识。【解析】第(1)题应先对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有准确的掌
21、握然后才能得出答案,如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所有制的存在形式、市场与行政干预的多少等都是“改变”的主要表现。第(2)题应注意结合史实,从损害资产阶级利益与保护工人、农民等下层民众利益的角度加以举例即可。第(3)题应从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来分析,特别是结合材料从计划、市场与国家制度的角度来分析,突出计划经济的利与弊,市场经济的利与弊。答案:(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
22、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苏维埃
23、政权,退出一战。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国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企 图扼杀新生苏维埃政权。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困难。(2)目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 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4)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型企业收归国有。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 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5)作用:积极作用: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 应了战时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新
24、生政权。消极作用: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损害了农民的 利益,引起人们的不满;否定了市场和价值规律,违背了经济 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起苏俄国 内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苏维埃亟须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2)目的: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 渡。(3)特点: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4)内容:农业领域: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领域: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 营。商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恢复
25、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领域: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制。(5)作用:促进了生产的稳步恢复发展,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巩 固了工农联盟。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 产力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创造了条件。其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提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1)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2)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点睛】
2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1)从根本上讲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捍卫新政权方面功不可没,但政策本身存在严重的弊端,从而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所以为了从根本上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提醒】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的内涵区别及启示(1)区别: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来发展资本主义。(2)启示
27、: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1.原因:(1)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苏俄经济文化水平的相对落后。(3)长期的封建专制思想导致个人专断和迷信盛行。(4)斯大林的个人因素也起到了某种作用。“斯大林模式”2.历程:(1)1924年初,列宁去世。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2)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 化的方针,开始工业化建设。(3)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30年代 初苏联各地掀起了集体化浪潮。(4)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28、标志着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3.表现:(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 划经济,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3)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削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 积累。4.影响:(1)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2)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 础。(3)二战后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了这种经济模式。(4)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对经济政治建设造成不良影响,逐渐形成了僵化的体制。5.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造 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
29、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经济效益低下。(3)国家为了积累资金,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 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4)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5)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 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醒】从斯大林模式中得出的教训(1)国家建设应有行政计划的指导,但是不应过分地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2)不应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的作用,要运用市场价值规律发展经济。(3)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要注意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5)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赫
30、鲁晓夫改革:(1)背景: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 益暴露。农业产量低,制约了工业的发展。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解放了思想,破除了对斯大林模式的迷 信。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内容:农业方面: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 加农民收入。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a.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 部分工资的权利。b.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 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政治方面:a.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b.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
31、集体领导原则。(3)结果:改革收效甚微,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结束。(4)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的影响。改革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 的进行。2.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为克服赫鲁晓夫改革造成的混乱。(2)内容:农业: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 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政治:加强党的集 体领导,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3)结果: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
32、所提高,国民收入有所增加。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败。(4)失败原因: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对外侵略扩张及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损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了经济改革的速度。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处于危机边缘。(2)内容:经济方面:a.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 节作用。b.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 理经济。c.调整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
33、在。政治方面: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并实行多党制。(3)影响:苏联的政治经济迅速恶化,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联变成一 个松散的邦联。“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苏联完全解 体。(4)失败原因:“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 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 重重,效果不佳。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代之以严格的间接控制,企 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政局逐渐
34、失 控。【点睛】二战后苏联三次改革的不同(1)经济方面: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整体上都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戈尔巴乔夫则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2)政治方面: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在政治上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最终放弃了党的领导,使苏联回到资本主义道路,并且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点睛】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之间的联系(1)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导致这一体制的弊端和政策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
35、,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点睛】从苏联的经济改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1)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受挫,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的历史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2)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势在必行。(3)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崭新、复杂、艰苦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帆风顺。(4)改革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努力建设政治文明,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阅读下列
36、材料:材料一 需要先进工人进行大规模“十字军讨伐”,到所有一切生产粮食和燃料的区域去,到所有一切运输和分配粮食与燃料的地方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材料二 列宁的实践: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请探究:材料一、二表明十月革命后列宁在建设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试比较这两种政策的区别。【提示】(1)目的:前者侧重于应对战争,并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侧重于恢复发展生产,并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2)生产资料所有制
37、:前者是绝对的公有制。后者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3)实质:前者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后者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4)分配原则:前者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后者是按劳分配。(5)经济运行机制: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实行计划调节。后者则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6)成效: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证明这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38、的正确途径。【应用体验 1】1(2012安徽六校模拟)下图是苏俄经济发展柱状图,对图表理解正确的是()A.1913年至1921年粮食产量下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 B.1921年粮食产量增长的原因是国家行政手段的推动 C.1925年粮食产量超过了一战前的产量 D.1923年新经济政策的颁布是粮食增长的主要原因【解析】选C。本题考查苏俄经济的发展。C项分析图表可以得出来。A项说法错误,十月革命前,由于俄国参加一战造成了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1917年十月革命后面临巩固政权等问题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治形势出现一定好转后,1921年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经济好转,
39、因此B项分析片面。D项史实错误,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颁布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时颁布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 材料二 “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4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探究:材料一中的罗斯福新政与材料二中的新经济政策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经济政策,试比较两者的异同,谈谈由此得到的启示。【提示】内容项目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不同背景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政策下,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目的维护资本主义正常的民主统治秩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内容项目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不同措施缩减农业,部分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恢复发展农业,部分地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手段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特点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计
41、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在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强调市场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性质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内容项目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相 同 都是在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改革内容都涉及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社会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统治;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都能从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 启示“市场”和“计划”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不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志【应用体验 2】(2012浙江百校模拟)改革是推动制度完善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手段,改革中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可以相互借鉴,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表述错误的是()A.苏俄利用了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B.苏俄粮食税有利于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 C.罗斯福采取了苏联式的国家干预经济 D.美国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民主【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1921年苏俄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市场自由竞争机制,故C项表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