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本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有学者指出,孔子周游,其抱负并不在为某一国、某一家,孔子实已超出当时狭义的国家民族观念之上,而贡献其理想于当时之所谓“天下”。此种游仕精神,为后起学者所承袭,到底造成了一个大一统的中国。这表明,孔子A. 是多个思想学派的代表B. 否认民族和国家的存在C. 游仕精神影响政治构建D. 希望恢复周朝旧有制度2. 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即保证授予普通人民一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墨子提出统治者必须采取措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
2、得息”;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表明当时A. 以民为本思想成为主流B. 各家思想逐渐融合C. 富民利民观念得到重视D. 政府支持农业发展3. 汉代董仲舒提出:君主如果将国家治理得好,上天就会显祥瑞嘉奖;如果有失策之举则会用灾害来警告;若不反省,就用怪异现象恐吓;再不改变,衰败就到了。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 君权受到上天严格限制B. 君主治国要施行仁义C. 儒学适应加强君权需要D. 儒学演变背离了传统4.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对此王阳明解释道:“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这种解
3、释A. 继承了二程的认识论B. 与孟子思想完全一致C.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D. 否定了孟子的性善论5. 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 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 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 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6. 火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制药与炼丹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发明的,随着战争的日渐频繁,火药被用于军事,巩固国家政权,后来还被广泛应用于采矿、开山筑路等生产领域。材料可用来说明A. 中国制造火药技术历史悠久B. 中国古代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C. 科技
4、与儒家思想有密切联系D. 中国传统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7. 如表唐诗(摘录),由如表可见诗人诗句出处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全唐诗杜甫“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刘禹锡“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A. 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B. 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C. 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D. 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8. 下图是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此画反映出A. 北宋市民文化繁荣B. 北宋社会的腐败凋敝C. 作者积极顽强的心态D. 作者消极避世的态度9. 曾国藩和洋务派把他们做法称为“隐图自强”,意即对洋人的侵略隐忍退让,示人以弱,使其难于发觉,而暗地里则奋发图强,待其科学
5、技术和武器装备赶上洋人,再与之一决雌雄,争回主权。“隐图自强”的做法A. 体现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B. 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C. 反映了洋务派的内政外交主张D. 未能解决严重的民族危机10. 康有为、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期间提出了“实业教育”思想,将国富民强系在了“开民智”、培养“才智之士”的教育上,即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术的人才,以服务于各行各业,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这种思想A. 有利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B. 在当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C. 有利于冲破资本主义文化和教育的藩篱D. 为当时的康梁维新变法运动准备生力军11. 1912年,商务印书馆陆续推出共和国教科书供学校选用,其
6、中在讲到唐太宗时希望能“隐寓尚武强国之道”;教木兰诗要学生领会“女子亦有军国民资格”;讲铁路则夸其“为工战、商战之利器,更为兵战之利器”。由此说明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 晚清改良主张遭到排斥C. 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关切D. 传统儒家思想有所扬弃12. 孙中山指出:“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孙中山这一认识A. 使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潮流B. 推动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C.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方向D. 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13. 1918年7月1日,李大钊在言治上刊发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指出“
7、俄国今日之革命,诚与昔者法兰西革命同为影响于未来世纪文明之绝大变动,必将成为世界的新潮流”。这表明李大钊A. 对民主革命的前途已失去信心B. 充分肯定俄国革命的重大意义C. 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的变革D. 主张在中国走暴力革命的道路14. 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A. 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B.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C.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基本一致D. 意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15. 1978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
8、的“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的共同点是A. 有利于思想解放B. 推动了工作重心转移C. 完成了拨乱反正D. 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16. 嫦娥五号是一颗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航天器探测器,是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探测器。中国跨入航天时代开始于A. 20 世纪50 年代B. 20 世纪60 年代C. 20 世纪70年代D. 20 世纪90 年代17.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教育学全面“苏化”。1956年后,中国教育界开始对苏联“凯洛夫教育学”进行批判和反思。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日益认同要创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教育学。这反映出A. 教育学受时代发展要求影响B. 教育方针因考试制度而转
9、变C. 教育政策逐渐与国际相接轨D. 教育领域逐渐实现了现代化18. 某学者认为,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希腊与外部世界以及雅典与希腊其他城邦之间的交往增多,人们的见识更加广博。人们开始怀疑长期被认为是正确的观念是否是相对的,引以为傲的制度是否是唯一不变的。随之而来的是这样一种欲望,即争取权力和那些使人赢得权力的东西。材料旨在说明A. 智者学派的关注点由天上转移到人间B. 对外交往密切促进了人们的自我关注C. 交通条件改善有利于人文主义的诞生D. 希腊城邦发展得益于思想家们的引导19. 有学者评价达芬奇的岩间圣母:“这完全是一幅圣人画,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深刻的,散发着浓厚的动人的生活气息,它让人感受到
10、母性的温暖,表达的却是宗教题材。”该学者A. 暗示文艺复兴与基督教的对立B. 揭示文艺复兴的主题是人文主义C. 抨击封建教会禁欲主义的罪恶D. 肯定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发展20. 1504年,荷兰学者伊拉斯谟翻译了圣经新约拉丁语对照本,在译经的过程中,他认为翻译圣经不应该受制于教会的权威,而以圣经的原本为最终标准。材料反映了伊拉斯谟A. 开启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B. 否定基督教的宗教信仰C. 反对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D. 促进了荷兰的政治独立21. 某思想家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是一瞬间,
11、这一结合行为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下属于该思想家主张的是A. 道德意志至上B. 社会契约建国C. 三权分立制衡D. 推崇君主立宪22. 物理学发展到19世纪末期,产生了这样一种看法: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今后物理学家用不着再干什么了,只需要把各种数据测得精确些就行了产生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A. 爱因斯坦相对论诞生B. 物理学推动了科技革命爆发C. 普朗克量子论的出现D. 近代物理学的门类较为齐全23. 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工业
12、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A. “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B. “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C. “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D. 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24. 下列一组西方文艺作品的特点是A. 以反映社会的现实问题为主题B. 注重对光线和色彩的研究C. 以怪诞的技巧来表达幻灭心理D. 彰显了对理性主义的追求二、非选择题:(共52分)(一)必考题:共37分。25(25分)雾霾是当今中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
13、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 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材料二 近代中国知识界较早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
14、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代应对“霾灾”举措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15、原因。(10分)(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近代对雾霾产生原因的认识变化及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10分)(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古代和近代治理雾霾的启示。(5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摘编自郝侠君毛磊石光荣主编中西500年比较从材料中提取一个阶段的中西方历史发展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二)选考题:共15分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匠籍,是封建国家为手工业者所专立的户籍。早在元朝,统治者就把工匠编入“匠籍”,使他们沦为国家工奴,在官吏的监督下从事生产,子孙世
16、承其业。这种奴役手工工匠的制度,明中叶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工匠的徭役制度,愈来愈使工匠们不堪忍受,怠工、逃亡的现象急剧增长。嘉靖八年下令,按“匠籍”向匠户征收银两,谓之“班匠银”,以此代替工匠轮班服役的制度。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广大手工工匠,纷纷摆脱了匠籍的束缚。清初匠籍混乱不堪,清政府已无法按匠籍征收“班匠银”了。康熙三年,为了保住“班匠银”这笔收入,下令“班匠价银,改入条鞭内征收”。此后,各地陆续将“班匠银,摊入地亩中征收”。“匠籍”也就随之逐渐废除。随着“匠籍”的废除,官府手工业进一步削弱,民营手工业在整个手工业中的优势地位更加巩固了。摘自清史简编(上编)(1)
17、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班匠改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废除“匠籍”制度的积极意义。平果市第二中学2021年春季学期期中考试卷答案 高二历史一、选择题(本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不在为某一国、某一家超出当时狭义的国家民族观念之上”“造成了一个大一统的中国”可知,孔子志在“天下”,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后代的政治构建,对形成大一统国家有重要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不是说孔子是多个思想学派的代表,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信息“超出当时狭义的国家民族观念之上”的错误理解,排除;材
18、料未体现孔子希望恢复“周朝旧有制度”,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无论是儒家的孟子还是墨子和管子等其他诸子都强调民众应该获得相应的生活、生产资料,这可以说明当时富民利民的观念在当时颇受诸子重视。C正确。以民为本强调的是统治者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材料没有提及,A错误;材料只涉及了诸子思想的相似之处,不能体现诸子思想的融合,B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诸子提倡富民利民,无法说明政府在政策上支持重农,支持农业发展,D错误。故选C。3. 【答案】B【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理论,该理论可以约束君主的德行,要求君主治国要施行仁义,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暴政,故B符合题意;材料
19、反映的是上天约束皇帝的行为,而不是严格限制君权或者加强君权,故排除AC;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儒学,而不是背离传统儒学,故排除D。4. 【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王阳明认为求理的方法在于人的内心反省,突出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C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BD排除。故选C。5. 【答案】B【解析】黄宗羲重新解释“古圣王”的“崇本抑末”政策,指出“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是“末业”要抑制,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则属于“本业”,应重视其发展,其旨在以此论证变革传统经济政策的合理性,B项正确;黄宗羲将工商业分为有利于民生和和无益于民生两种,目的不
20、是为了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A项错误;黄宗羲对“崇本抑末”政策的新解释,不是为了宣扬“经世致用”的观念,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黄宗羲为了“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提出区别对待工商业的,D项错误。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火药在实际运用中发挥的作用均与当时社会的需要相适应,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找不到依据。7.【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这些诗句描写的都是对劳动的描写,说明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 来源,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过程,排除A;这些诗句都是对普通劳动人民劳动的描写,与宫廷文化无关,排除B;这些诗句和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C。8. 【答案】C【解析
21、】画面中一棵枯树从怪石边斜出,树木貌似枯萎,但树干却刚劲有力,枝叶悉数向天,仿佛直冲画外,由此可见,作者意在借枯木怪石来表达积极顽强的心态,故C符合题意;画面信息不能说明北宋市民文化繁荣以及社会腐败凋敝,故排除AB;画面表达的是作者积极顽强的心态,而不是消极避世的态度,故排除D。9.【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洋务派对洋人的“隐图自强”应对策略,但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也说明“隐图自强”的策略未能解决严重的民族危机,故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应对洋人的“隐图自强”策略,未涉及到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中体西用”思想,故排除AB;材料反映了洋务派的外交主张,但是没有体现内政主张,故排除C。10.
22、【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康梁提出“实业教育”思想,将国富民强系在教育上,该思想有利于培养人才,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实践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材料中康梁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说法错误,故排除B;康梁的教育思想符合资本主义的文化和教育理念,而不是冲破资本主义文化和教育的藩篱,故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康梁教育思想对教育发展的作用,未说明其培养了生力军以及其对维新变法的作用,故排除D。11.【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共和国教科书强调唐太宗“尚武强国”“女子亦有军国民资格”、铁路是经济和军事“利器”,这体现了当时富国强兵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诉求,故C符合题意;材料与民主共和观
23、念无关,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到晚晴改良派的主张,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教科书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或抛弃,故排除D。12.【答案】B【解析】材料“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是孙中山对新民权主义阐述。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和扩大民权的享有范围,这有助于扩大革命的群众基础,推动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故B项正确;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是由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不能称新三民主义“使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潮流”,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孙中山的这一认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方向”,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3.【答案】B【解
24、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指出俄国革命是影响未来的革命,“必将成为世界的新潮流”,肯定了俄国革命的重大意义,B项正确;李大钊并未对民主革命的前途已失去信心,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李大钊倡导思想解放,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李大钊主张在中国走暴力革命的道路,D项错误。14.【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共七大主张“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耕者有其田”,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发展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主张基本一致,故选C;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故排除A;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时,抗战已经即将胜利,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是在1937年,故排
25、除B;材料反映的是建立联合政府,不能体现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故排除D。15.【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方针束缚,解放了人们思想;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回答了人们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疑虑,解放了人们思想,所以两次谈话的共同点是有利于思想解放,故A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完成了拨乱反正,故排除BC;“南方谈话”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故排除D。16.【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航天时代,故选C;
26、而其他选项所述时间均与“东方红一号”发射时间不符合,故排除ABD。17. 【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从“苏化”到对“凯洛夫教育学”进行批判,再到创建中国自己的教育学,结合所学可知,这样的变化深受当时政治因素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到考试制度的变化,故排除B;材料中的“苏化”“创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等信息,不能说明教育政策逐渐与国际相接轨,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教育学的变化,不能代表整个教育领域逐渐实现了现代化,故排除D。18.【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随着古希腊对外交往和人们见识增多,人们开始反思自身观念、城邦的
27、政治制度等问题,进而激起了人们对自我的关注和参与城邦事务的欲望,故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到智者学派的关注点原来在天上,故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对外交流交往对人的意识的作用,不单单指交通改善,且材料并未上升到人文主义诞生的层面,故排除C;材料中未涉及到思想家们的引导,故排除D。19.【答案】B【解析】据材料“散发着浓厚的动人的生活气息,它让人感受到母性的温暖,表达的却是宗教题材。”可知,岩间圣母散发着浓厚的动人的生活气息,它让人感受到母性的温暖,这体现了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情怀,B正确;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不仅不反对基督教,而且仍信仰基督教,A说法错误;C、D与材料无关。20. 【答
28、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伊拉斯谟认为翻译圣经不应该受制于教会的权威,而应该忠于圣经的原本,由此可知,伊拉斯谟反对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故选C;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开启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伊拉斯谟反对天主教会,而不是否定宗教信仰,故排除B;材料与荷兰的政治独立无关,故排除D。21. 【答案】B【解析】根据“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可知,材料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指国家,据此可知该思想家主张社会契约建国,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2.【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到19世纪
29、末,近代物理学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较为齐全的物理学门类,故D项正确;AC都是20世纪的成果,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物理学与科技革命的关系,排除B项。23.【答案】B【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的高度集中,企业总数减減少,而产量、投资额大幅度提升,生产和资本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产生了垄断组织,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故B项正确;根据“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在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机械化不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
30、用,故A错误;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在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因而“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说法错误,C项错误;前两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第三次不是,故D错误。24. 【答案】B【解析】由材料和所学可知,这些作品都是印象派的画作,注重对光线和色彩的研究,故B正确;以反映社会的现实问题为主题是现实主义作品的特点,故A不正确;以怪诞的技巧来表达幻灭心理是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故C不正确;对理性主义的追求是新古典主义的特点,故D不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25(1)特点:祭天敬神,迷信色彩重;调整种植方式,无效应对
31、。(每点2分,4分)原因:科技水平落后;“天人感应”迷信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每点2分,6分)(2)原因变化:古代:“天降灾异”导致雾霾。(2分)近代:工矿企业的创办和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煤、石油等高污染能源的大规模使用等导致雾霾。(每点2分,6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根源: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国民科学意识的增强。(2分)(3)以科技为手段去认识和治理雾霾;民众是推动环保革命的主要力量;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解析】(1)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科技水平落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32、有限,受“天人感应”迷信思想的影响,清代应对“霾灾”举措有:祭天敬神,迷信色彩重;调整种植方式,无效应对。(2)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国民科学意识的增强,人们对雾霾的认识发生变化,古代认为是“天降灾异”导致雾霾;近代工矿企业的创办和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煤、石油等高污染能源的大规模使用等导致雾霾。(3)以科技为手段去认识和治理雾霾;民众是推动环保革命的主要力量;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5分,任答两点。其它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
33、兴起雾霾。26示例:明清时期西方的崛起与中国的衰落16世纪中叶的中西方基本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到鸦片战争前的约200里,中西方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展开激烈的竞走。在思想上,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打破了教会的思想控制,解放了人的思想,中国程朱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且日益僵化,文化专制加强;政治上,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在英美等国开始确立,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经济上,西方通过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中国固守农耕经济,厉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生产趋于停滞;科技上,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仍为传统科技
34、,未产生近代科技。这一切推动了西方的迅速崛起,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迈向近代工业社会,引领时代潮流,中国仍徘徊在封建主义的泥潭中且急剧地衰落,未能实现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日益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总之,在16世纪中叶到1839年(明清时期),西方迅速崛起,实现了社会转型,而中国日益衰落,未能实现社会转型,中西兴衰易位就此开始。【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认真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中西500年比较”提炼出一个观点,由16世纪中叶到1839年来看,可以从社会转型角度提炼观点,着重分析西方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迅速发展,而中国固守封建专制统治而日益衰落。从1840年到1949年,可以以
35、两种社会两种制度的碰撞提炼观点,着重分析面对列强侵略,我国社会性质变化,但同时也促进我国探索革命道路,实现民族独立。从1949年到2049年,可以以中西新发展格局作为观点,突出新中国向西方学习,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27(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工匠们怠工逃亡的现象严重;“班匠银”制度的推行以及农民起义的打击;保证财政收入的需要。(2)积极意义:增加了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解析】(1)原因:根据“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根据“怠工、逃亡的现象急剧增长”得出工匠们怠工逃亡的现象严重;根据“嘉靖八年下令,按匠籍向匠户征收银两,谓之班匠银,以此代替工匠轮班服役的制度”“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广大手工工匠,纷纷摆脱了匠籍的束缚”得出“班匠银”制度的推行以及农民起义的打击;根据“为了保住班匠银这笔收入”得出保证财政收入的需要。(2)积极意义:根据“为了保住班匠银这笔收入”得出增加了财政收入;根据“匠籍也就随之逐渐废除”得出减轻了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根据“民营手工业在整个手工业中的优势地位更加巩固了”得出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