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4121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2.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63页
2018届高考创新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红皮书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研究课(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研究课(三)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三维坐标阶段特征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经济水平、科学技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获得重大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唐宋变革论”成了历史学界的热门话题。我们今天的“中国梦”的实现可以从唐宋历史中得到一些有益借鉴。理清发展线索历史时空、特征要记牢(一)政治上唐宋时期的政治变革练中贯通1隋朝时期,除了创立科举制度,还建立起中央政事堂议事制度、对官员进行监察的制度,还建立起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的制度。以上隋朝建立的制度主要作用是()A有利于政府统治机制完善B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C都直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标志着

2、封建皇权的强化解析:材料中制度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整顿吏治、提高行政效率,是政府统治机制完善的表现,故A项正确;材料中制度都属中央制度,未提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科举制是间接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材料中制度的影响是强化皇权,故D项错误。答案:A 2(2017银川调研)有史学家评论说:“隋唐时期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皇权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B政府拥有了一定的政务决策权C皇帝和政府共同决策政务D政府对皇帝专权有一定牵制解析: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从材料信息“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可知皇权受到一定的限

3、制,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A3宋代政治以“事任”为中心,由“依事系任”为原则使其多机构和官职分担政务。该原则对宰相带来的重大影响是()A徒有虚名 B职权明确C禁足军政D权力分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相关内容。材料中显示宋代按照具体内容任事,而且有其他机构官职分担政务,所以对宰相来说,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答案选D。答案:D 4古代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首先是监察区,后来转变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

4、域设置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设置的州、道、路都具有监察职能,都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而后来转变为行政区,说明了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故A项正确。这种演变与经济发展及疆域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B、D两项。古代对地方的监察力度不是逐渐减弱而是不断加强,排除C项。答案:A 关键点拨1警惕一个易错: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历程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注意不可误认为唐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2把握一条规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规律(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进行分级管理。在不同历史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组成层次或为郡县或州县两级制,或为州郡县或

5、路府(州)县、道府(州)县三级制,或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构成了从上到下由中央层层控制的严密的地方统治机构。(2)分割地方权力,使其各有所主,相互制约,是朝廷在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通常规定地方行政、军政、财政、监察诸权分立,长官各设正、副,彼此制约。(3)对主要长官规定任期年限并须籍贯回避。(二)经济上传统经济发展的高峰练中贯通1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土地兼并得到认可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农民地位不断降低解析: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战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土地占有者的称谓由“豪

6、强”或“兼并之徒”到“田主”表明土地兼并得到的土地被认可,故B项正确;土地占有者称谓的变化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和农民地位变化无关,故C、D两项错误。答案:B 2(2018届高三株洲六校联考)唐朝诗人李敬方在汴河直进船诗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该诗从侧面可以印证()A唐政府对东南百姓疯狂盘剥B东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C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十分严重D诗人辩证地看待运河作用解析:根据材料中诗的内容可知唐朝开通运河方便政府搜刮浙江福建东南一带的民脂民膏,A项内容是材料的直接信息,非侧面信息,不合题目要求,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开凿运河是为了漕运的需要,说明南方

7、经济不断发展,南粮北运以满足宫廷政府需要,B是材料的侧面信息符合题目要求,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藩镇割据,故C项错误;D项也是材料的直接信息,非侧面信息,不合题目要求,故D项错误。答案:B 3为方便商人长途贸易,北宋初年曾设立专门机构“便钱务”,许民入钱左藏(即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宋真宗时还下诏规定:“商旅自京(东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与材料中的“便钱”功能相当的是()A唐代的邸店 B唐代的飞钱C唐代的柜坊 D宋代的交子解析:根据材料“许民入钱左藏(即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可知,便钱是指存钱后的凭据,可以异地汇兑。唐代的邸店是供客商堆货、交易、寓居的行栈的

8、称呼,故A项错误;唐代的飞钱是为方便商人异地取钱,带有汇兑功能的票据,与便钱功能类似,故B项正确;唐代的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故C项错误;宋代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便钱只是异地汇兑的凭据,不是货币,故D项错误。答案:B 4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至南宋时改为一式两份,即“在法,典田宅者,皆为合同契,钱、业主各收其一,此天下所通行,常人所共晓。”此材料说明宋代()A土地契约制度已比较完善B自耕农的数量增多C政府对土地控制完全放开D庄园经济迅速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土地契约普遍存在,到南宋时更加简化,

9、故A项正确;土地契约与自耕农数量无关,故B项错误;完全放开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庄园经济,故D项错误。答案:A 关键点拨1掌握一条线索:唐宋变革唐宋社会的变革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要素的流动及其重新组合,商品经济赋予了唐宋社会新的时代特征。2掌握一个变化: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变化南移(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东进(东部地区、沿海地区)地区分布 规模越来越大,明清出现大规模工商业市镇 数量规模 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 商业活动 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城市功能(三)文化上中国古代文化第一次

10、整合练中贯通1韩愈依据公羊春秋的“尊王攘夷”斥佛教为“夷狄之教”,提出拆毁寺观为民居并让僧尼还俗的主张,但皇帝并未采纳。后韩愈因反对“迎佛骨”而被贬谪。据此推断,当时()A崇佛抑儒成为国策 B儒学复兴运动兴起C儒释交融不断增强 D佛教世俗化的完成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材料中“迎佛骨”不等于抑儒,故A项错误;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但材料“皇帝并未采纳”“被贬谪”不能表明复兴运动兴起,故B项错误;材料中“皇帝并未采纳”表明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交融不断增强,故C项正确;佛教世俗化的完成与材料中“提出拆毁寺

11、观为民居并让僧尼还俗的主张”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 2(2017柳州质检)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A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是为了维护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程朱理学肯定维持人的生命的基本欲求而不是完全否定,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对“人欲”的定义得出“灭人欲”是指人的欲求不能超出维持人的生命的基本欲求和人的行

12、为要遵守礼仪规范,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并结合所学得出“存天理,灭人欲”没有体现维护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答案:C 3824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写的序文中说到,有人拿白诗的写本和印本在街头叫卖或换取酒茶。这反映出()A唐代的雕版印刷品已成为商品B唐代雕版印刷仅限于印刷诗集C唐代城市已彻底突破坊市界限D唐政府非常重视印刷术的推广解析:我国的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在唐朝中后期就开始普遍使用,材料中被叫卖的“写本”和“印本”指的都是雕版印刷品,故A项正确;“仅限于印刷诗集”与基本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彻底突破坊市界限”这种商业的进步出现在宋代而非唐代,故C项错误;

13、材料没有涉及“唐政府”,故D项错误。答案:A 4“说话”(讲故事)是宋代的文学形式。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A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B集中表现农村生活C内容凸显历史故事 D世俗化的趋势加强解析:适应市民阶层需要属于世俗化趋势加强的一种表现,故A项说法不全面;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代“说话”(讲故事)这种文学形式,没有涉及集中表现农村生活,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凸显的是一种文学形式,而不是历史故事,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说话”(讲故事)这种文学形式为广大平民所接受,反映了世俗化的趋势加强,故D项正确。答案:D 关键点拨1把

14、握一对关系:理解理学对孔孟之学的继承和发展(2)发展: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于一身,将儒学发展为理学,形成庞大的思想体系。(1)继承:理学继续坚持“仁”的学说,主张实行“仁政”;理学坚持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提倡“存天理,灭人欲”;从目的上,理学维护君主专制与传统儒学一脉相承。2警惕一个易错: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于“宋明理学”这一思想体系,都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都是儒学理论化和思辨化的成果。陆王心学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思辨和体系整理,强调对人的内心的发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区别主要在于:程朱理学强调向客观的、外在的世界去探寻真理

15、,强调“格物致知”;而陆王心学则强调人的内心的反省,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深化历史理解 挖掘背景、联系见解高考查点(一)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考法研究1(2016全国甲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 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官员的文化素养和

16、能力是两个概念,故排除A项。题干信息与选官制度沿革下的官员道德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矛盾,故排除C项。答案 D2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加。材料表明唐代科举()A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 B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 D具有严格的参与标准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唐代科举制注重才能,不是重视门阀士族,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科举制对官吏素质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选拔的标准,没有涉及唐代科举制的影响,因此并未说明其扩大了社会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中

17、对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进行了严格的审查、规定,说明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要求比较严格,故D项正确。答案 D深化理解全面认识科举制1科举制的特点科举制是国家自上而下进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国家推动运行的,因此它有立法保障,受到政府保护 立法保护,稳定延续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方式获得官位,考试内容是固定的儒家经义,统一根据考试成绩去录取优秀人才,科举考试时间固定,这些体现了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 标准客观,竞争公平 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经义为主,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都秉承着儒家传统教义,兼备治理国家、建设国家的能力 贤能治国,为我所用 2.科举制的影响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

18、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推动世界文明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了“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巩固国家统一 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 推动文化发展 否定特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内核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 社会整合功能 积极影响 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培养封建奴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抑制了科技进步和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禁锢思想 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科举文化所孕育而

19、成的官场文化,至今仍有消极影响 官本位思想 选拔人才有时过于重视才学标准,忽视品德,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重才轻品 消极影响 考查点(二)唐宋经济制度变迁考法研究3(2017全国丙卷)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20130 103 74.1%131300 10 7.2%300以上 2 1.4%小计 139 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4(2016全国甲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

20、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答案 B深化理解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总体特点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唐宋政

21、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 国家更多使用经济手段管理 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 国家干预的减少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佃农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在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在宋代,雇募制更成为了普遍的方式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唐初实行均田制,唐朝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在手工业和采矿业中,官营不断缩小,民营日渐扩大,也是私有制不断增强和发展趋势的反映 私有制的发展 考查点(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2、考法研究5(2017全国甲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6.(2015全国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

23、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答案 C深化理解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

24、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城市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2)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3)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生态环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考查点(四)理学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考法研究7(2014

25、全国卷)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解析 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即认为人的本质都是善良的,但同时也有恶的一面,故要求人们应泯灭自身的欲望,追求至善至美这一人生的最高目标,故选D项。答案 D8(2013全国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儒学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宗法血缘制度

26、逐渐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在汉代大一统时期就已出现,排除;C项符合宋代这一时代特征,故选择C项;D项心学至明朝方被发扬光大,排除。答案 C深化理解全面认识宋明理学1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1)思辨化的儒学理学家们为了弥补儒学在形而上学层面的严重不足,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里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2)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

27、”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它们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融合佛道的儒学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本来被视为“异端”的佛教的思想观念反而进入了中国正统学说的内部核心,儒、佛、道三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儒道互补让位于儒佛互补。同样,理学家们在批判道教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吸收。2全面评价宋明理学(1)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三纲五常在理学的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它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不利于社会的发展。(3)宋明理学成为

28、官方正统哲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起了重要作用。突破思维定式依据“材料说话”别忘了关注点(一)三省六部制与“体制内的民主”史学新研究新材料“三省六部制”简单地说,就是朝廷下面设立三个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新视角史学主流

29、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是皇权集中的产物,是皇权加强的表现。而材料中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新思维三省六部制最大限度追求“体制内的民主”,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三省六部制”改变以往的个人施政,成为集体施政,其行政体制设计注重权力之间的相互或单向制约,从制度上避免政策失误和朝令夕改,通过正确的决策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实现权力分配均衡 把朝廷的决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来承担,按照决策、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相继,并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通过合理分散权力来加强民主决策,并对权力运作形成监督和制约 实现权力有效监督 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

30、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君权有一定的平衡作用 平衡君权 三省六部制具有部际协同机制,宰相集体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讨论商定,集思广益,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 部门协同机制 三省六部制的政权系统中,决策与行政分离已经完成并成熟,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发令系统,而尚书省的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行政权保留下来,尚书省向职能化方向发展 决策与行政分离 易错对对碰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

31、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A、B两项各分别说了一个方面,故不选。由“首长制到委员制”,表面上看起来是宰相数量的逐渐增加,这只是表象,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皇权在不断加强,故排除D项,选C项。答案:C 2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解析:“各执所见”能够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并非相互倾轧,故A项错误;专制皇权走向顶峰是在清朝,故B项错误;根据“鲜有败事”可知这一制度一定程度减

32、少了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三省相互牵制,故D项错误。答案:C 关注点(二)唐宋社会变革论史学新研究新材料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首创“唐宋变革说”,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欧美史学界也多主张唐宋之际中国历史从中古转向了近世,认为在宋代政治、社会、生活诸领域中发生了质的变化。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新视角传统观点认为宋代是一个“积贫、

33、积弱”的时代,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发生在明清时期。而材料观点认为唐宋已发生巨大变革,认为宋朝时期是近世的开端。新思维改革开放以前,认为唐宋时期处在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变的时代,为大多数学者及教科书所认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政治上腐朽、学术上反动、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与日本、美国关系的正常化,学术交流逐步步入正轨,唐宋变革论也开始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宋代发生了一系列不同以往的变化:技术进步,文化进一步推广;宋代理学诞生,儒学思想进一步走进广大平民的日常生活;宋词、话本、民间风情画为代表的世俗文化流行 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成为国家的主要税源;城市打破坊市制度,

34、经济功能增强;出现纸币“交子”;政府立法保护土地私有制,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保护;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宋代科举制发展,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市民阶层兴起,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 文化上 经济上 政治上 易错对对碰1据宋史职官制记载:官吏的俸禄计有正俸、职钱、职田和杂役之费。正俸有钱、绫、绢、绵、禄米之给。此外还有茶、酒、厨料乃至马料之给,因公出外另有出差费等等。每年官俸支出,大约有钱1 696万贯(千文),金14 872两,银62万两。这种情况()A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力B暴露出科举制录取的弊端C起到了高薪养廉的作用D埋下国家积贫积弱的祸

35、根解析:材料表明北宋官员的俸禄很高,再加上科举制录取官员的数量多,难免会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造成冗费现象,埋下国家积贫积弱的祸根,故D项正确;北宋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录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财政开支问题,不是说明高薪养廉,故C项错误。答案:D 2费正清指出,宋朝出现了“商业革命”。下列对宋代“商业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交通便利之处出现草市B宋都有正式的“市”九处C城市中出现商业区“市井”D汴京已形成繁华的商业街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草市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故A项错误;西汉都城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故B项错误;秦汉时期城市中就已存在作为商业区的“市井”,故C项错误;宋代商业突破了“市”“坊”的限制,店铺可随处开设,分散在街巷形成街市,这是前代所未出现的局面,因而可称为“商业革命”,故D项正确。答案:D “跟踪强化训练”见“跟踪强化训练(三)”(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