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方法】1.朗读法。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2.问题导读法。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贰
2、、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 个词语。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联系初中所学曹刿论战,学生介绍左传,教师补充材料,左传 的有关知识以2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二、整体把握1.解题:理解题意,你会想到那些信息?2.介绍时代背景: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述公元前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
3、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 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三、课堂教学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选一名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再选一名学生评论优缺点,概括你所听懂的故事。齐读课文。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提出疑难字词。第二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串连全文,并适时的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诵读文章。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加强讨论与交流,把握课文内容。)1.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为什么攻郑?提示:秦晋
4、围郑,郑国危如累卵。联系时代背景,这一段 25 个字介绍了哪些内容?找出重点词:贰、军、于2.一学生领读第二段,找出重点词句如“辞”“之”“然郑亡,子亦有不利已”。3讨论: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这一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提示: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3.由男生齐读第三段。本段字词较多,要求翻译课文,解决字词障碍。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鄙、陪、敢、济、肆、阙全体同学考虑: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提示:说辞仅 125 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
5、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地理到历史,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智)退:利用矛盾,施攻心术,动之以利,晓之以理。(勇)退:烛之武关键时刻深明大义,不计得失,舍小存大,顾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缒而出,知难而上,义无反顾。(巧)退:既有运筹帷幄、了然于胸之计谋,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辞。可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A.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B.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C.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4.生齐读第四段,解决字词如“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讨论:晋侯在秦军撤退时为什么不乘机袭击秦军?本段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
6、作用?提示:主要考虑到“仁”“知”“武”的道理。四、精读课文,体会课文叙事特点1.伏笔与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4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2.波澜起伏: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
7、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
8、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五、自主、合作,深入探究1.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烛之武成功地劝说了秦君,凭一己之力,解救了郑国,其劝说的艺术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提示:主要从烛之武的劝说艺术进行分析总结。烛之武的一段说辞,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感情,言辞巧妙。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尊重他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等。2.人们评在价烛之武时,有的说他是一个“志士”,有的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
9、他5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六、作业1.尽量背诵。2.归纳文中词性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现象。3.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退秦师再次印证了“舌头”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外交是第二战场。对此,你感受如何?请联系你所了解的史料写一段文字,不少于 300字,题目自拟。提示:可以结合史料从“口才”的作用等角度入手,阐述自己对“口才”的认识。具体史料可以联想到毛遂义正词严,说服楚王与赵国缔约;蔺相如用三寸之舌,捍卫了赵王的尊严;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板书设计】秦晋围郑秦晋退兵五越晋难治妙论亡郑利晋语救舍郑利秦退郑晋人无信秦国晋人无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