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4课时自然灾害(1)是火山喷发,与其成因相同的自然灾害是地震。(2)是滑坡,与其成因最相似的自然灾害是泥石流。(3)是干旱。(4)是洪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大。(5)主要自然灾害有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等,图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有,属于气象灾害的有。(6)自然灾害的危害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破坏生产、生活设施;造成居民生命、财产的损失。考点气象与水文灾害读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图甲)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单位:次)等值线图(图乙),完成(1)(3)题。(1)读图甲,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分析原因。(2)我国数千年的治水实践证明,“堵”“疏”都是重要的治水之策,应
2、根据江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全面研究、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顺应自然、因势利导,“辨证施治”。根据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一例常用的治理洪涝灾害的“堵”(截流或防泄)和“疏”(引洪)的措施。(3)写出图中三个干旱高发区。应对干旱应采取哪些工程措施。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据图可知,我国雨涝区分布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2)列举生活中的“堵”和“疏”。“堵”主要指截流或防泄;“疏”主要指引洪。(3)由图乙可知,干旱高值区包括华北、西南、华南三个地区。(1)雨涝形成的地形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气象因素:大雨、暴雨、持续阴雨。(2)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3)防御干旱的工程措施从合理开采地下
3、水、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等方面分析。答案(1)我国雨涝区分布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原因:我国的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2)“堵”:在干支流的中上游地区修建水库以截流蓄洪,全流域性植树造林以增强自然环境的截流蓄洪能力,在中下游地区加固堤防以防止洪水外泄。“疏”:疏浚和拓宽中下游河道以增强河道行洪能力;利用中下游地区的天然洼地或湖泊修建分洪、蓄洪区;对于下游入海通道狭窄甚至缺失天然入海通道的河流,开挖人工入海河道以提高河流下游的泄洪能力;流域内修建跨区域调水工程,调水的同时分洪、减洪。(3)华北(华北平原)地区、西南(云贵高原)地区、华南地区。合
4、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1气象灾害2洪涝灾害(1)洪涝形成原因(注意区别洪涝与洪灾的原因,洪灾要分析受灾体状况)(2)防治措施(2019考试大纲调研卷八模)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且流速快,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携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下图是19832015年西藏山洪发生次数年际变化和月份分布图。据此回答13题。1西藏山洪发生的时间特点主要表现为()A近几年来山洪发生次数逐渐增多B近几年来山洪发生次数逐渐减少C集中于春夏季,秋冬季较少D7、8月最多,12月未发生山洪答案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山洪发生次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并
5、不是逐渐增多或减少的,A、B两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7、8月山洪发生次数最多,4、6月次之,说明西藏山洪集中发生在春夏季,秋冬季较少,C项正确;由图可知,12月有山洪发生,D项错误。2依据西藏山洪发生的时间特点可以推测影响西藏山洪发生的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人类活动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该地山洪发生次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可判断其主要受气候影响,B项正确。3西藏山洪发生次数多、分布广,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其原因是()地势起伏大河流含沙量大居民点多分布于山坡地带交通设施(道路等)多沿河流建造A B C D答案D解析影响西藏山洪发生的因素主要是地势起伏大;河流含沙量大小与山洪发生次数
6、关系不大,且西藏河流的含沙量并不大;山洪造成的损失一般与人文要素关联性大,如分布于山谷地带的居民点、交通设施、工矿企业等容易被山洪淹没,损失较大,D项正确。考点地质灾害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1)(2)题。(1)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位于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跃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C旱雨季分明,暴雨集中D温差较大,植被茂密(2)针对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下列防治措施中最有效的是()A开垦梯田 B植树造林C修建水库 D治理河流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据图可知,图中地质灾害多发区多位于我国西南地区。(2)最有效的防治措
7、施是增加植被覆盖。(1)西南地区邻近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形复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2)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固定地表土层的作用。答案(1)D(2)B(2019江苏苏锡常镇调研)2018年10月29日,雅鲁藏布江林芝市米林县加拉村段发生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2017年11月18日当地发生过6.9级地震,下图是该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读图,完成12题。1下列关于该堰塞湖及堰塞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地震B运用RS技术分析堰塞体的土方规模C堰塞湖所在地区山高谷深D堰塞体溃决可能会引发上游地区洪水灾害答案C解析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山体滑坡,A项错误;运用GIS
8、技术才能分析堰塞体的土方规模,B项错误;堰塞湖所在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山高谷深,C项正确;堰塞体溃决可能会引发中下游地区洪水灾害,D项错误。2应对堰塞湖溃坝危害的最佳措施是()A撤离堰塞体上游居民 B加固堰塞体C开挖泄洪通道 D一次性摧毁堰塞体答案C解析堰塞湖形成后对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威胁很大,其应对的最佳措施是开挖泄洪通道,降低河道水位,从而解除溃坝造成的洪水威胁,A项错误,C项正确;加固堰塞体只能是临时措施,这样并不能解决上游水位上涨的问题,一次性摧毁堰塞体会使中下游地区的水位迅速增长,引发洪水灾害,B、D两项错误。一、选择题(2019北京朝阳上学期期中)2018年7月16日北京地区迎来
9、大到暴雨,密云某地山体垮塌。据此完成12题。1此次强降水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是()A河流的径流量增大 B地下水水位迅速抬升C山区植被覆盖率锐减 D有效缓解北京夏季酷暑答案A解析受强降水的影响,河流的径流量增大,A项正确;降水强度大,地表水下渗量不大,地下水水位上升较慢,B项错误;不会影响山区植被覆盖率,C项错误;可暂时缓解北京夏季酷暑,但不能有效缓解夏季酷暑,D项错误。2密云某地山体垮塌的原因有()山体土质松散,不稳定山地地形,起伏较大植被根系发达,保持水土能力差降水强度大,对山体侵蚀作用强A B C D答案B解析植被根系发达,保持水土能力强,排除。(2019河北衡水中学大联考)气温距平(或降
10、水距平)是指某年的气温(或降水量)平均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下图为云南省蒙自市19952014年春季气温距平和降水距平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图中蒙自市春旱最为严重的年份是()A1996年、2004年 B2000年、2011年C2010年、2014年 D2001年、2012年答案C解析降水量距平数值为负,且数值越小,说明降水量越少;气温距平数值为正,且数值越大,说明气温越高;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则干旱趋于严重。读图可知,2010年和2014年春旱最为严重,C项正确。4蒙自市春旱频发且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季风变化 B地形阻挡C深居内陆 D人类活动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春旱主要发生在个别年份,云
11、南省地处季风区且季风不稳定,造成降水量的不稳定,易引发旱灾,A项正确。日本立山黑部(海拔2 450米)冬半年大雪封山,春季山麓雪地中辟出车道形成近20米高的“雪墙”,下图为立山黑部地理位置和“雪墙”景观图。读图,完成56题。5立山黑部的冬季多降雪的主要原因是()湿润的东南季风影响湿润的西北季风影响日本暖流的增湿作用山地地形的阻挡作用A B C D答案C解析立山黑部位于日本本州岛的西部,临日本海,冬季西北季风经日本海携带大量水汽,受山地的阻挡抬升,降雪较多,故C项正确。6春季,该现象易诱发的自然灾害是()A低温冻害 B沙尘天气C地面塌陷 D洪涝灾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提示,春季山麓雪地中辟出车道形
12、成近20米高的“雪墙”,春季气温回升,厚厚的积雪融化,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二、综合题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15年7月26日,位于哥伦比亚中部的鲁伊斯火山爆发,其喷出的大量火山灰云上升到数千米高空,该国当局预警附近居民要预防洪涝灾害。鲁伊斯火山海拔约5 300米,山顶覆盖着超过200平方千米的冰川。(1)解释哥伦比亚多火山喷发的原因。(2)分析鲁伊斯火山的山顶冰川分布面积大的原因。(3)鲁伊斯火山喷发时易引发附近河流产生洪涝灾害,分析其原因。答案(1)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带,地壳运动活跃,地层薄弱,岩浆容易喷发。(2)鲁伊斯火山位于赤道附近,该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
13、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临近海洋,空气水汽含量多;鲁伊斯火山海拔高,气温低,水汽易凝结,降水多以降雪形式出现。(3)鲁伊斯火山海拔高,山顶冰雪覆盖多;火山喷发产生的炽热岩浆流和热浪使山顶的冰川大量融化,使附近河流水位猛增;火山灰云含有大量颗粒物,充当了凝结核的作用,水汽凝结使降水增多;滑落的岩浆碎屑物堵塞河道,河流排水不畅,因此容易使河流暴涨,产生洪涝灾害。解析第(1)题,火山喷发的原因主要与板块运动有关,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剧烈,易发生火山喷发。第(2)题,冰川面积较大,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气温低,降水多。依材料可知,山地海拔高,因此气温低;气温低造成降水以固态的形式出现,促进冰川的形成。该地地处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临近海洋,水汽供应充足。第(3)题,依材料可知,此次洪水的形成与火山喷发有关。洪水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川融水,依材料可知,该地冰川面积较大,火山喷发使冰川融化形成洪水;火山喷发形成火山灰,有利于增加降水,加大洪水量。洪水的形成还与泄洪速度有关,火山喷发物会阻塞河道,不利于泄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