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中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以受众作为中介,我们明显看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不同,后者读者的参与是在后期,也就是作者完成并与读者见面之后,当然,这中间也有作家依循所谓的“大众心理”和“市场”所做的揣测,但确定的是,读者并没有在写作过程之中现身,并改变其创作行程。这个意义上,传统写作可说是作家的独立创作,在现代社会主要是指文人独自创作,因此,文学的专有性、独尊性和不可重复性是其表征。但“网络文文”发布的过程里,写手与读者是随时随地不可分的一体,没有读者,那这个“文”的命运基本就是消失。读者
2、是跟随着写手的不断“更文”一起存在,如影随形。这样的读者也在不断演变,从普通读者,到粉丝,再到余兴未尽的同人创作、批评,就形成了与传统文人创作非常不同的读者。甚至可以说,“网文”世界的读者已经自成一格,是一个有共同趣味、共同追捧对象的群体或者部落。因为读者的存在,改变了写作的环境。过去的创作是个人创作,因此是具有隐私性质的,有个人空间。但网文的写作方式和阅读机制,决定其写与看基本处于同一个时空之内,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存在,使“网文”处于共同创作的机制之中。而同时“在网”既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还是整个意识参与其中。网文正是在共空间的机制下产生的,即写什么的问题。由于写手与读者
3、基本处于一个仿真的空间,甚至就可以被视作真实空间,在这里可以无话不谈,几乎没有什么禁忌。而“禁忌”却正是传统文学非常重要的一个表征。作者和作品都是独立的,在印刷时代处于“唯我独尊”的位置,因此,只能是作者说什么,我们看什么,由于看者与作者同时处于各自的“私空间”,看与写很难在一个线上,而大多数也是被牵着走。在这种情况下,隐私与禁忌也处于压制的状态。传统作家的写作过程是属于自己,这大概是可以站得住脚的。因此,作品写成之后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荣誉,或者能否得到读者喜爱和批评家的关注,是处在不确定的状态,很难由自己掌握。也因此,这种“孤独写作”和“个体世界”成为传统作家为人称道的部分,是作家成为“精英
4、”的主要原因。“网文”写手却一改这种写作模式。在他开始写作的时刻,就基本上与读者共在,阅读的数量和“打赏”的多少始终伴随着写手的沉浮,自然成就感也在其中。这一过程伴随着“写作”突破规定字数和规定读者的标准而时时鼓荡于心。换句话说,“网文”写作是在时时被观看的状态下完成,因此有非常强烈的仪式感和表演感,那种“展示”之中的愉悦和激情可以想见,这种“居间的”“看与写共在”带来的体验是传统作家无法感受到的。(摘编自张春梅冲突与反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文学”并没有读者的参与,在写作中对作家的写作一般也不产生直接影响。B. “网络文学”的
5、读者深度参与写手的写作过程,对写手的写作施加了重要的影响。C. “传统文学”作家拥有独立的个人空间,写手的隐私和禁忌处于读者的压制之下。D. “网络文学”写作处于开放的网络空间,写手与读者均没有任何隐私和禁忌可言。2. 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类比等论证手法,阐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B. 文章以不同的受众为前提,论证写作环境的改变对写作模式以及体验带来的改变。C. 文章第二段结合时代背景论证传统作家处于“唯我独尊”的位置,掌握了话语权。D. 文章末段对传统与网文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写作模式的优劣,作了一些具体的辨析。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
6、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作家写作过程是属于自己的,因此其写作具有隐私性质,个性化的色彩更为鲜明。B. 网文写作与传统写作各有各的优势,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两者需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C. 传统作家之所以被人称道,因为他们是社会的精英,他们的见识要比一般读者高明得多。D. “看与写共在”的全新模式对网文写手给予持续的外部刺激,激发了网文写手的创作激情。【答案】1. B 2. A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
7、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传统文学并没有读者的参与”错误,由原文“以受众作为中介,我们明显看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不同,后者读者的参与是在后期,也就是作者完成并与读者见面之后”可知,读者的参与是在“后期”,所以并不是没有读者的参与。A错误。B项,正确。C项,“写手的隐私和禁忌处于读者的压制之下”错误,由原文“因此,只能是作者说什么,我们看什么,由于看者与作者同时处于各自的“私空间”,看与写很难在一个线上,而大多数也是被牵着走。在这种情况下,隐私与禁忌也处于压制的状态”可知,是作者说什么,我们看什么,所以应该是“读者”的隐私和禁忌处于“作者”的压制之下。C错误。D项,“写手
8、与读者均没有任何隐私和禁忌可言”错误,由原文“由于写手与读者基本处于一个仿真的空间,甚至就可以被视作真实空间,在这里可以无话不谈,几乎没有什么禁忌”可知,是“几乎”没有什么禁忌,而不是“没有”,“几乎”说明还是有的,就是少。D错误。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类比等论证手法”错误,文章指运用了对比论证手法阐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
9、,没有运用类比论证手法。A错误。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因为他们是社会的精英,他们的见识要比一般读者高明得多”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也因此,这种孤独写作”和个体世界成为传统作家为人称道的部分,是作家成为“精英”的主要原因”可知,传统作家之所以被人称道的原因是“作家的这种孤独写作”和个体世界”,并不是“因为他们是社会的精英,他们的见识要比一般读者高明得多”。C错误。故选C。【点睛】解答此题时
10、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二、现代文阅读(二)(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孔林中的橡树林之云据说孔
11、林中的树木有十万多株,松柏居多,橡树也不少,间以楷树、皂角等。楷树又叫黄连木,高大英俊,是珍贵树种,深秋时树叶开始变黄,敞开的树冠遮住一片天空,阳光再从叶片间散下来,光线闪烁,别有一番景色。楷树多用来象征和怀念为人师表的人,所以和模木连在一起,就有了楷模之说。模木更为稀少,从来还没有见过。在“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的孔林深秋中,满目都是苍凉、肃穆。只有树木的绿色,还显现着生机和活力。它们郁郁苍苍,脱离着大地的引力,年年不停,年年不变,向着天空生长。即使到了万物肃杀的冬天,它们或虬曲或笔直的枝干,也指向空中。孔林中的橡树和别处大有不同,高大、古老,成片成林。印象里去过的秦山、蒙山、沂山和日照的
12、五莲山,山中也多橡树,但都相对较细,和栗子树参杂在一起,很容易搞混。孔林中的橡树有的高达二三十米,树冠下的天空被撑得很高,看上去开阔辽远。阳光从上面照下来,金光闪烁。沿林中道路西行,不断见到高大的橡树林出现,一阵风过后,金黄的像树叶子飘飘而下,密时更为壮观,恍惚间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感觉。橡树叫柞木,又叫栎树,结出的果实就是橡子,过去困难时期说的橡子面儿,就是这种果实磨出的面粉,味道发苦。庄子盗跖:“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看来,不光是困难时期,在远古,我们的先人就曾以此为食。杜甫在北征诗中也写过“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桑”。唐代皮日休有诗 橡媪叹云:“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13、,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清人赵翼说“食不如橡栗,衣不如紵麻”,来描述百姓的贫穷。我在一棵橡树前默立许久,从树瘤盘错的根部,顺着黑色的树干向上,枝干多了起来,粗壮的横干伸出很远,上面长出更细一点的枝条来。再往上,横生的枝干越来越多,整个树冠平着展开去,就形成了一棵大树独有的空间。它们和这里的其他树一起,站在这里,从来没有移动过,和那些有名无名的坟墓一起,经历着这里的春夏秋冬、风雨霜雪。孔林中来上坟的人很多。不光是曲阜,全国的孔娃人,只要提出申请,百年之后均可在此下葬。最早知道橡树,是在很小的时候,有一部罗马尼亚电影,叫橡树,十万火急。记得看完整
14、部电影,也没看到一棵橡树。再后来,就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舒婷的致橡树名闻遐迩。她在诗中说它“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不知道为什么,在中国的古典绘画中,很少见到橡树的影子。倒是在俄罗斯,有一个画家因为画橡树而出名,他叫希什金,著名的风景画家,几乎和列宾、列维坦齐名。他以在平静的原野上、松林的早晨等著称,专门描画各种树木和森林,其中,以橡树为创作主体的橡树林和三棵橡树广为人知。他笔下的橡树古老苍劲,自成一体。在三棵橡树中,几株硕大的橡树,依次而立,横亘于原野,树冠博大,树影沉重而庄重,和大地相伴。如果有人能够画出孔林中的橡树,应该也别有一番风范。时近中午,在孔林里,络绎不绝的上坟的
15、人群,三三两两,散落在树林深处。从路上漫步而过,不时还能看见新添的坟头,褐黄色的土高高的堆起,新鲜如橡子面儿的颜色。死亡的事情天天发生,死亡在这里,多了一份别处没有的安宁。走到孔林的最西端,看见洙水河道长长地延伸出来,不远处的洙水桥静静地跨在没有水的河道上。再往东北就是著名的孔子墓了,是这座巨大闻名的园林的中心和源头。孔子弟子栽种的那些橡树可能早已作古,现在看到的只是它们的子子孙孙。在这里,它们还将生育出更为年轻的树木,和后来者为伍,和天空为伍,和风雨为伍。一波又一波游人,在导游的引领下,踏上洙水桥,到孔子墓去,瞻仰这位伟大的先人,这位像是生长千年的楷树或者橡树,他巨大的树阴,遮蔽了天空,荫蔽
16、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每个人都是一棵树,而孔子是一棵最大的树。(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内容和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前三段不直接从橡树写起,而从楷树及孔林整体写起,这既奠定了文本肃穆的环境基调,也为后文重点描写橡树做好了铺垫。B. 文章七八段提及橡树果实,这是为了追忆历史上百姓曾经经历的艰辛与苦难,突出体现作者强烈浓厚的爱民思想与家国情怀。C. 文章最后由橡树写到孔子,篇末点题,以橡树的高大写孔子的高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重大意义,表达出对他的敬仰。D. 生与死在本文中交替出现,增强了文章张力与深度。“生”包含橡树生生不息所代表的精神,“死”包含橡树枯
17、死孔姓后人离世。5. 本文是怎样写出孔林橡树精神的?请分析其表达技巧。6. 文章写橡树时分别提到了古代诗文、影片、现代诗歌、俄国绘画等不同素材,请简析这样写的作用。【答案】4. B 5. 衬托。前三段从楷树模木写起,正面衬托橡树。对比。将孔林中的橡树同其他地方的橡树进行对比,突出孔林中的橡树。借物喻人。借橡树这一具体的物的特点,描写具有像橡树一样特点的一类人。 6. 突出橡树从古至今一直深受各领域各国度创作者的喜爱;从不同领域展现橡树精神,便于读者领悟感受;增加文本的文学性、艺术性增强文章的张力。【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
18、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内容和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这是为了追忆历史上百姓曾经经历的艰辛与苦难,突出体现作者强烈浓厚的爱民思想与家国情怀”错误,文章七八段提及橡树果实,是为了阐述橡树的实用价值,表现橡树的奉献精神。B错误。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了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文章或者某段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或者根据题干的要求准确定位。其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表达技巧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最后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内容,概括出这样运用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文章第二段“楷树多用
19、来象征和怀念为人师表的人,所以和模木连在一起,就有了楷模之说。模木更为稀少,从来还没有见过”中,写到了楷树和模木,楷树多用来象征和怀念为人师表的人,和模木连在一起,就有了楷模之说,作者前三段从楷树模木写起,正面衬托橡树。由原文“孔林中的橡树和别处大有不同,高大、古老,成片成林。印象里去过的秦山、蒙山、沂山和日照的五莲山,山中也多橡树,但都相对较细,和栗子树参杂在一起,很容易搞混”可知,秦山、蒙山、沂山和日照的五莲山中的橡树都相对较细,而孔林中的橡树高大、古老,成片成林,作者将孔林中的橡树同其他地方的橡树进行对比,突出孔林中的橡树。由原文“孔子弟子栽种的那些橡树可能早已作古,现在看到的只是它们的
20、子子孙孙。在这里,它们还将生育出更为年轻的树木,和后来者为伍,和天空为伍,和风雨为伍”和“每个人都是一棵树,而孔子是一棵最大的树”可知,作者把树看做人,把孔子看做是一棵最大的树借物喻人,借橡树这一具体的物的特点,描写具有像橡树一样特点的一类人。【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从古代的庄子盗跖:
21、“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到舒婷的致橡树,从罗马尼亚电影橡树,十万火急到俄罗斯画家希什金的橡树林和三棵橡树,这些作品里面都有橡树的身影,突出橡树从古至今一直深受各领域各国度创作者的喜爱;“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和“几株硕大的橡树,依次而立,横亘于原野,树冠博大,树影沉重而庄重,和大地相伴”句中对橡树的描绘,从不同领域展现橡树精神,便于读者领悟感受;杜甫在北征诗中也写过“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桑”。唐代皮日休有诗 橡媪叹云:“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把橡树写进诗歌,增加文本的文学性、艺术性增
22、强文章的张力。【点睛】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三、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涓从。秦灭,项羽以沛公为汉王。汉王封参为建成侯。从至汉中,迁为将军。高祖二年,
23、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月馀,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江军孙遨军于东张,大破之。击魏王于曲阳,追至武垣,生得魏王豹。取平阳,得魏王母妻子,尽定魏地,凡五十二城。因从韩信击赵相国夏说军于邬东,大破之,斩夏说。韩信巳破赵,为相国,东击齐。参以右丞相属韩信,攻破齐历下军,遂取临菑。定齐,凡得七十余县。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天下既定,汉王为皇帝,参归汉相印。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以高祖六年赐爵列侯,食邑平阳万六百三十户,号曰平阳侯。孝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
24、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日:“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却。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日:萧何为法,显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无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涓从 从:跟随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 假:暂且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 举:做、办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
25、君。” 适:到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 过:来访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又不见者,三十六年。 幸:幸运A. B. C. D.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 参以右丞相属韩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B. 参去,属其后相曰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C. 治无大于此者乎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D.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9. 下列文言句式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 大破之,斩夏说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 渐
26、渐愁煎迫D. 戌卒叫,函谷举10. 下列对文中词语及课本中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迁:在古代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本文的“迁为将军”。同样表调动官职的词语还有“转”、“徒”、“调”等。B. 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有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文中“懿侯”,是一个带有褒义的称号。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写,现存诗305篇,分“风、雅、颂、赋、比、兴”六个部分。D.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集体创作的结集,后世尊称为南华经,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逍遥游是内篇的第一篇。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韩信为齐王,引
27、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2)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答案】7. A 8. C 9. A 10. C 11. (1)韩信做了齐王,领兵到了陈县,与汉王会合,共同打败了项羽,而曹参留下来平定齐国尚未降服地方。(2)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3)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被烧毁,大概是有神灵保佑的缘故吧。【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假:暂且”错误,“高祖二年,
28、拜为假左丞相”的意思是:高祖二年,拜曹参为代理左丞相。所以“假”的意思是“代理”。 “适:到”错误,“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的意思是:我们贫贱人家养育了这个女儿,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所以“适”的意思是“出嫁”。 “幸:幸运”错误,“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意思是: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所以“幸”的意思是“皇帝来临”。 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A项,第一个“以”,介词,“凭借”的意思;第二个“以”,介词,“因为”的意思。B项,第一个“其”,代词,他,代指曹参;第二个“
29、其”,副词,“还是”的意思。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比”的意思。D项,第一个“为”,动词,“担任”的意思;第二个“为”,动词,“成为”的意思。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文言句式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A项,“大破之,斩夏说”的意思是:大败敌军,斩杀了夏说。一般陈述句,不是特殊句式。B项,“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的意思是: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于”是介词,表被动,是被动句式。C项,“渐渐愁煎迫
30、”的意思是:渐渐地被忧愁逼迫。“迫”意念上的被动,“被逼迫”的意思,是被动句式。D项,“戌卒叫,函谷举”的意思是: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举”意念上的被动,“被攻下”的意思,是被动句式。故选A。【10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相传为孔子所编写,现存诗305篇,分风、雅、颂、赋、比、兴六个部分”错误,诗经的作者佚
31、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所以是孔子“编订”,而不是“编写”,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而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所以不是“风、雅、颂、赋、比、兴” 六个部分。C错误。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为:做了。引兵:领兵。诣:到。破:打败。平:平定。未服者:尚未降服的地方。(2)舍人:门客。趣:赶快
32、。治行:整理行装。将:将要。入:入朝。相:名词用作动词,当相国。(3)凡:一共。焚:被烧毁。殆:大概。【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
33、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翻译:平阳侯曹参,是沛县人。秦朝时是沛县的狱吏属员,而萧何是主吏,在县中他们二人都是很有权势的官吏。高祖任沛公而初起兵时,曹参以中涓官的身份追随他。秦朝灭亡,项羽封沛公为汉王。汉王封曹参为建成侯。曹参随汉王到汉中,迁升为将军。高祖二年,拜曹参为代理左丞相,进入关中屯兵驻守。一个多月后,魏王豹反叛,曹参以代理左丞相的身份分别与韩信向东在东张城攻击魏王的将军孙遨的军队,大败敌军。在曲阳攻击魏王,追击到武垣,活捉了魏王豹。夺取平阳,
34、抓到魏王的母亲、妻子、儿女,全部平定魏地,共得五十二座城池。接着曹参又跟随韩信在邬东攻击赵国相国夏说的军队,大败敌军,斩杀了夏说。韩信已攻破赵国,做了相国,向东攻击齐国。曹参以右丞相的身份从属于韩信,攻破齐国历下的军队,于是攻下临菑。平定齐国,攻占了总共七十多县。韩信任齐王,引兵到陈县,与汉王一同打败项羽,而曹参被留下来平定齐国境内尚未降服的人。天下已经平定,汉王做了皇帝,曹参归还汉丞相印。高祖封长子刘肥为齐王,而以曹参为齐国相国。在高祖六年曹参被赐予列侯的爵位,在平阳的食邑有一万六百三十户,封号叫平阳侯。孝惠帝元年(前194),废除诸侯国设置相国的法规。曹参听到后,告诉门人赶快整理行装:“我
35、将到京城接任朝廷相国。”不多久,朝廷使者果然来召曹参。曹参临走时,嘱咐接任他齐国丞相的人说“对于狱市要谨慎小心,不要干扰。” 继任丞相说“:治理齐国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吗?”曹参说“不是。那狱市是坏人容身的地方,假使你去扰乱它,奸人到哪里去容身呢?我因此把这件事放在头等位置上。”曹参卑微时,与萧何很要好,到后来各为将、相,有了矛盾。萧何去世前,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为汉朝相国,办事无所变更,一切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曹参任汉朝相国,前后共三年,去世,谥为懿侯。儿子曹窋接替了侯位。百姓歌颂曹参说:萧何制定法令,严明整齐划一。曹参接替相位,随从萧规不变。承蒙清静无为,人民安定团结。(二)
36、古代诗歌阅读(10分)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行舟忆永和兄弟(北宋)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南来鲤、作急烹:化用饮马长城窟行中“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1)请把颔联翻译现代汉语。(2)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塑造的主人公形象。【答案】(1)天气寒冷,虽然有太阳,天上的云却像是被冻住了一样。江水辽阔,虽然没有风,却也波浪起伏。(2)孤独苦闷。首联“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写行舟路程之远,颔联“有日云冻”“无风浪生”写行舟之险,颈联写行舟时的所
37、见所感,尾联写行舟途中得鲤鱼后所引发的思念之情。漂泊无依。颔联描写的是阴冷的天气和汹涌的水势,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思念家乡。颈联描写的是已从诗人视线中消失但还在诗人眼前时时浮现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船工在行舟途中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歌的妙处是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认为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这习见之事,通过“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急迫心情。【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本题要求把颔联翻译现代汉语,颔联写景,其实
38、就是赏析景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就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所以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颔联写景,这是一联工整的对偶句。上句写天空,下句写江面。江南秋色本是迷人,更何况此次又是江行。然而映入诗人眼帘的却不是“楚天千里”的一片“清秋”,而是“天寒”“云冻”“江阔”“浪生”。“天寒”二字固然有诗人自己的感觉在内,“云”之能“冻”更是经过诗人感情滤化了的景物,表现了天色的阴霾、沉重。然而诗人还叙述,此刻天空是“有日”的,“有日”则云不应“冻”,但“云犹冻”,可见日色的晦暝,更增加了惨淡的气氛。再看江面,“江阔
39、”本给人以显豁之感,再加“无风”,则更应是坦途,但“浪自生”显出了水势的汹涌。这一联描绘景色确切;“有日”“无风”,一有一无,都能宕开一步。虽是景语,但也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时,要抓住人物的语声、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描写的烘托染来概括人物的特点,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首联中 “一挂吴帆”是说自水路前去吴地,“不计程”是无法计算路程,极言自乡至吴水路的遥远;下句承接上句,从船只多次的停泊与开行再写行舟之久。两个“几回”,见水路行程的单调与乏味,又与上句“不计程”相照应。虽不言“
40、忆”,而“忆”意隐含其中。孤独苦闷。首联“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写行舟路程之远,颔联“有日云冻”“无风浪生”写行舟之险,颈联写行舟时的所见所感,尾联写行舟途中得鲤鱼后所引发的思念之情。颔联写景,此刻天空是“有日”的,“有日”则云不应“冻”,但“云犹冻”,可见日色的晦暝,更增加了惨淡的气氛。再看江面,“江阔”本给人以显豁之感,再加“无风”,则更应是坦途,但“浪自生”显出了水势的汹涌。这一联描绘景色确切;“有日”“无风”,一有一无,都能宕开一步。虽是景语,但也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颈联也是以工整的对偶写景。上句从“家山”之变为“数点”,可见诗人自登舟离家的那一刻起,就凝望着越
41、来越远去的故乡;从“常在眼”三字,可以想见当这“数点”“家山”从视线中消失之际,它的形象却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上句浸透了诗人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下句的“寒雁”与颔联的“天寒”相照应,点明时值深秋。凄冷萧瑟的秋天本来容易使人产生思乡之情,更何况此时大雁又正飞向诗人离别了的家乡,长空一声雁叫自然会牵动诗人满怀的愁情。这一联中的“数点家山”与空中“寒雁”本是一幅淡远迷蒙的水墨画,一声雁叫又为这画幅增添了凄冷的气氛。尾联转入叙事,船工在行舟时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歌的妙处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这习见的事,通过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
42、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表达了深沉的抒情意味。因此,除诗题而外,全诗无一字写及手足情,而手足之情甚浓;无一句明叙家乡恋,而家乡之恋自深。【点睛】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包括意象和意境,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知的客观物象,即含有某种思想感情的形象,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思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是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描绘的图景。(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1)求之不得,_。(关雎)(2)_,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3)水何澹澹,_。(曹操观沧海)(4)舳舻千里,_。(苏轼赤壁赋)(5)_,去以六月息
43、者也。(庄子逍遥游)(6)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7)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这个对偶句写出了秦人毫不珍惜掠夺的珍宝,生活极度奢侈。【答案】 (1). 寤寐思服 (2). 忳郁邑余侘傺兮 (3). 山岛竦峙 (4). 旌旗蔽空 (5).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7). 奈何取之尽锱铢 (8). 用之如泥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
44、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寤寐”“忳”“郁邑”“侘傺”“竦峙”“旌”“抟”“辨”“锱铢”。【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四、语言文字运用(21分)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各种玩法眼花缭乱,各种广告不厌其烦,“双11”预售已成一场需要消
45、费者预习摸透五花八门的优惠规则,货比三家的考试。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宰相肚里能撑船”,如果我们能有个足够宽广的胸怀,广开言路,从善如流,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互联网改变了我国慈善的传统运作方式,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正在成为潮流,“互联网+公益”方兴未艾。曾经靠浩如烟海的小商品闯出一片天地、闻名世界的小义乌,如今正在借助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在世界掀起大波澜。当人们对城里出现的顶级艺术展安之若素,同时又始终保持着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这便是一座城市带给市民的文化自信。.近年来,学术不端成为舆论热点问题,实现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还需要拿出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A. B. C. D.
46、 【答案】C【解析】【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不厌其烦:意思是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此处指的是“各种广告”,使用对象错误。从善如流:意思是形容能迅速而顺畅地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使用正确。方兴未艾:是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使用正确。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此处形容的是“小商
47、品”,使用对象错误。安之若素:意思是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此处是指人们对城里出现的顶级艺术展保持平常的心态,不合语境。釜底抽薪: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使用正确。故选C。【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15.下列各句中,没有
48、语病的一项是( )A. 传统观念认为,行星只能围绕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运行,但近日有科学家指出,一棵超大质量黑洞周围可能也有千万颗行星“相伴”。B. 有研究报告显示,心脏骤停时,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病人有近1/4的可能性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C. 我们如果现在不采取紧急气候行动,那么到本世纪末温度升高将超过3,对人们福祉的有害影响将越来越大。D. 近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医药海外中心,成为讲好中医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的窗口。【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
49、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A项,正确。B项,搭配不当,“病人”和“挽救回来”搭配不当,“病人”应该是“被”挽救回来。C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如果”放到“我们”前面,“如果”和“那么”所在的两个句子的主语不一致,所以关联词语应该放到主语前面。D项,中途易辙,暗换主语,“成为讲好中医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的窗口”的主语为“中医药海外中心”,不能承接前一句的主语“我国”,暗换了主语。故选A。【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
50、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1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 。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
51、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桩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不仅是人们对自然的阅读,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作用于人的一轮撞击它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因此解答本题时:一要看几个句子的主语是否一致,二要看主语不一致的句子是不是从同一陈述对象的角度展开的。当然,有时上下句采用顶真的手法,虽然主语不致,但上下文也是连贯的。由上文“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和分号
52、可知,此处应该和上句为并列结构,句子结构也应该为“不仅更”中句子为此结构,所以句紧跟其后,然后根据句子“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们对自然的阅读,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作用于人的一轮撞击”可知后面接的内容,应该是先“感官愉悦”和“阅读”,再“精神体验”和“撞击”,句为“感官愉悦”和“阅读”,因为句和的后半句句子结构一致,是“有机会”,因此在前在后,句为再“精神体验”和“撞击”,所以在后面,正确的排列顺序为:。故选D。【点睛】语境式排序题要看陈述对象,考虑话题的一致性。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
53、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转换了陈述对象,话题的一致性就遭到破坏,语句也就变得不连贯了。命题者往往便会据此出题,或抽去其中一句让考生选择,或改变其中一句叙述的对象要考生修改。保持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必然要做到几个句子的主语一致或围绕同一对象展开。17.下面这段文字的词语遣用有什么特点?请提炼出其中一个特点,然后以“海上生明月”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要求:(1)所写文字具有这个特点;(2)主题突出,文意完整;(3)字数为50-80字(含标点符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摘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答案】特点:拟人、动静结合静谧的海面上出现点点光亮,
54、一轮皎洁的月亮露出美丽的面庞。水面闪着月亮的光影,一闪一闪。同在外面游历的游子,望着天上的圆月,都在思念着对方。【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的题目虽然字数少,但考查考生快速成文的能力和文字水平,体现了对记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技巧具体运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此题要先总结特点,“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运用拟人的手法。然后以“海上生明月”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要运用任意一种特点进行写作,可以是动静结合,也可以是拟人的手法,还要注意字数要求。“海上生明月”一
55、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点睛】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
56、。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18.想象思维就是依据经验,加工、重组或改造出新的形象或场景的思维方式。在写作中我们常常会运用想象思维来描绘某个场景,比如下面一段文字:仔细想了想,或许确实有过那么一两回吧。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凌晨睡眼惺忪,满脸疲惫的你,不情愿地背着包,拖着灌铅的腿,被人流推搡着,在昏黄的路灯陪衬下,涌向出站口。踩上站前广场的那一刻,一束极细的猩红的浮光忽然鱼鳍般游来,吹在你脸上你倏的意识到:日出了!(摘自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请以“孤帆远影碧空尽”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要求(1)所写文字能运
57、用这种思维方式;(2)主题突出,文意完整;(3)字数为50-80字(含标点符号)。【答案】或许是这样的情景吧,离别时,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你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你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的题目虽然字数少,但考查考生快速成文的能力和文字水平,体现了对记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技巧具体运用能力的考查。想象思维就是依据经验,加工、重组或改造出新的形象或场景的思维方式,本题要求运用这种思维以“孤帆远影碧空尽”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解答本题要围绕“孤帆远影碧空尽”为主题,再运用想象思维进行想象,最后还要注意字
58、数要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点睛】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五、写作(66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人在屋檐下,岂能不低头?成熟的稻穗都低着头。低头思故乡。低头族低头可能是一
59、种姿势,也可能是一种态度,还可能是一种精神,我们每个人都会低头。请以“低头”为标题,选好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讲述故事,说明道理,也可以发表评论,阐述观点。.要求:文题对应。文体自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例文:低头有时候低头,并不代表着屈服,学会低头,让自己多一分忍耐。走在平坦的小道上,抬起头,昂着胸,未曾刻意注视脚下的一切,周遭的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青草香。蓦地发觉,学会低头,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低头也是一种风度,不可缺少勇气,低头需要的是博大胸怀。生活中需要我们去低头,去虚心请教他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想进取,就必须努力去学习。低头,不是胆怯,不是畏惧,不是软弱无
60、能。低头静思,可以知不足,明得失。三人行,必有我师。低下头来,坦然地接受自身的不足。低下头来,虚心向能者请教,不耻下问,才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我们从母亲的肚子里来到人世间,好似一种白纸,我们要生活,生活需要许许多多的学问。学问学问,必须边学边问。不懂装懂,害人害己。敢于低头,诚恳地接受别人的正确指教,必须低下头来,学习他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学会低头,可知宇宙茫茫,可以认识芸芸众生,可以感悟人间温暖。学会低头,能解除心头烦恼,远离后悔遗憾,与良机结缘,同财富握手。有人问过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说:“三尺!”那人不
61、以为然:“我们每个人都五尺高,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戳破苍穹?”苏格拉底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其实,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自认怀才不遇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秀;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美好;只有敢于低头并不断否定自己的人,才能够不断吸取教训,才会为别人的成功而欣喜,为自己的善解人意而自得,才会在挫折面前心安理得。低头是一种能力,它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嬗变。有时,稍微低一下头,或者我们的人生路会更精彩。在浩瀚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渺小的,合理地定位自己,将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关键。低头者,方能高;能曲者,方能伸;能
62、柔者,方能刚;能退者,方能进。人缘好的,事业最顺,进步最快的人,往往都是“低头”的人。毕竟,人生在世,低头总会比抬头的次数要多。学会低头,能让你从“砂石”变成一块“金子”,闪闪发光,为世界增添一笔绚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本题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由材料可知,低头,不仅仅是一种动作,更是是一种态度,一种思想,一种智慧。那什么是低头?屈服吗?懦弱吗?任人宰割吗?不是的,低头不是自暴自弃
63、,而是一种自信!低头不是自轻自贱,而是一种豪迈!低头不是瞻前顾后,而是一种坚定!低头不是心慌气短,而是一种沉稳!所以低头是一种艺术。因此我们可以围绕什么是低头,该不该低头,以及低头的意义来立意。立意:(1)学会低头(2)低头是一种信心(3)低头是一种豪迈(4)低头是一门艺术素材:(1)翻开历史的长卷,无数英雄豪杰的事迹划过我的眼角。“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那是谁?夕日风华正茂的他,现在却是一个敌国的阶下囚。每一天,他都承受受着非人的待遇。谁会想到,当年那个皇族公子会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他曾想过反抗,但是,他知道,没用,那只有死路一条。不知是哪一天,他终于逃了出来,死里逃生的他没有忘记
64、当年那些屈辱,现在的他,至少还有生命。几年之后,他创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辉煌,也留下了“卧薪尝胆”的传奇佳话。他就是越王勾践。当年的勾践,面对那样的屈辱,选择了暂时的低头。才保留了生命,才讨回了祖国的大好山河。(2)如果我们失败了,我们会低头,任何坚强的人都会低头。这低头不是消极的,而是下次努力的蓄势,下回进攻的前兆。我们应该在那时低头,不要一味的死撑,这会使你丧失机会。我们说愿赌服输,认输也是宝贵的品质。失败时低头不是丧失信心,而是新的曙光。(3)我记得,清真寺在两旁开了小门,门很小,很低,进出者必须低头,有人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其实,这是安拉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
65、时不时低一下头是完全有必要的。(4)当你受到表扬时,抬头仰视会使你失去朋友,因为人们会以为你骄傲自满,不思进取,目中无人,朋友会因为你的“自视清高”而远离你,让你独个“孤芳自赏”,还会对这个表扬的正确性产生怀疑,当“骄傲的兔子”的味道可不好受。这时,你应该低下头来,表示谦虚,表示受之有亏,千万不要认为理所当然!至少要平视,和大家做眼神交流,一是接受大家的肯定,二是感谢主席的表扬,这样一来,你就变得平易近人了,朋友会越来越多。(5)在昏庸无道的君王面前,司马迁垂下了头颅,忍辱含筍,不屈不摇。表面上是妥协让步,实质是更深层次的斗争与反抗,部名垂千史的史记诞生了,一个永垂不朽的人格点亮了。在污浊的官
66、场上李白妥协了,但是,他的妥协是理智的,是充满斗争的。他没有忘记梦想,只是改变了扬起思想的方式。在遭遇数次绊倒后,一个远行人仔细审视自己脚下的路,结果他发现在一片荆棘丛中隐藏着一片可怕的沼泽,于是他改变了自己的方向,从死神面前拉回了自己的生命。结构层次:文章开篇亮明观点:有时候低头,并不代表着屈服,学会低头,让自己多一分忍耐。文章接下来论述了低头也是一种风度,不可缺少勇气,低头需要的是博大胸怀;又引用苏格拉底的话,论证了有时稍微低一下头,或者我们的人生路会更精彩;文章最后阐述了人缘好的,事业最顺,进步最快的人,往往都是“低头”的人。结尾点题:学会低头,能让你从“砂石”变成一块“金子”,闪闪发光,为世界增添一笔绚丽。【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时可以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