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1单元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225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1单元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1单元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1单元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1单元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1单元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1单元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1单元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1单元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1单元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模块一 第一单元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冲刺模拟)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A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B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D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可知,这种文化的下移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故D项正确;秦汉时期官僚政治确立后才逐步废除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贵族文化的下移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2、,而不是导致其形成,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不受重视,故C项错误。2(2019届河南洛阳一模)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A重视人的主体地位 B强调理性思考C主张维护等级秩序 D反对贵族专权解析:选A由材料“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可知孔子注重个人的主体地位,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孔子注重理性思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的道德理念而非维护等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德修养而非贵族专权,排除D项。3(2020届山东滨州高三开学考试)荀子认为“人性之恶”,主张“礼义者,

3、圣人之所生(创建)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主张强调()A后天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传统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选A根据材料“礼义者,圣人之所生(创建)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知,荀子强调人性本恶,可以通过教化以及后天努力来完善个人品德,故选A项;根据材料“礼义者,圣人之所生(创建)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知,荀子强调人要遵循礼制,放弃个人独特性格,排除B项;根据材料“礼义者,圣人之所生(创建)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知,荀子强调人要遵循礼制,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人性论,未涉及对暴政的态度,排除D项。4(20

4、20届河南顶级名校高三开学摸底)下表为儒法两大传统吏治观。据此可知()儒家吏治观 法家吏治观 贤者居位:德治 强者为王:刑治 从道不从君 君主至上 “出于公心”的荐贤制 形式主义的考试制 “内举不避亲” 厉行回避制 主信臣忠 以私制私,设事防事 A.两者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B儒家吏治在于维护民权C两者奉行相近似的选官标准D法家吏治优于儒家吏治解析:选A通过表格中“德治”“出于公心”“主信臣忠”等内容可知,儒家的吏治观比较重视人的内部因素,而通过表格中“刑治”“形式主义的考试制”“厉行回避制”“以私制私,设事防事”等内容可知,法家的吏治观比较重视人的外部因素,之所以出现这种不同,是因为儒家和法家

5、对人性的理解是不同的,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比较重视用“德治”来维持其统治秩序,而不是维护民权,排除B项;儒家采用“出于公心”的荐贤制,而法家采用形式主义的考试制,说明二者选官标准是截然不同的,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者的吏治观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简单推断孰优孰劣,排除D项。5(2019届安徽毛坦厂中学高三5月联考)“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被今人称作是展现儒法之争的著作盐铁论认为:文学与贤良代表儒家,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中用“法家”一词指代法令或法律专家。据此可推知,法家()A与儒家对立而失势 B思想内容较庞杂C因提倡法治而闻

6、名 D在先秦并未出现解析:选B据材料“韩非子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和“法家一词指代法令或法律专家”,可知人们发现法家的内容复杂,故选B项;材料“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说明法家并未失势且“被刘向看作名儒”不能说明对立,排除A项;材料“韩非子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说明不仅仅是法治,排除C项;据材料“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并结合所学韩非子是战国时期人物,可知法家在先秦已经存在,排除D项。6(2019届福建泉州二模)战国时期道家人物列子在两小儿辩日中说,孔子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争辩太阳远近问题:一小孩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看起来要大;另一小

7、孩认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中午的太阳比早上感觉热。孔子无法作出判断。材料反映了()A诸子百家之间的争鸣日趋激化B儒家思想的统治权威受到挑战C人们对自然宇宙现象提出思考D私学发展提高了儿童知识水平解析:选C据题干中提及对于两小儿辩日的疑问,孔子无法作出判断,可知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在思考,也包括小儿、孔子,故选C项;题干中的小儿不属于“百家”,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还未受到统治者重视,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定为正统思想,排除B项;题干并未提及小儿就学于私学,而是孔子游历过程中发生的,排除D项。7(2019届北京西城区二模)在甲骨文中,“德”字左边是表示路口或行动的符号,右边是一只眼睛,眼

8、睛上有条垂直线,意为行动要正,目不斜视。下图西周铭文的“德”字多了一个心字底,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易经中“君子进德修业”的“德”指道德、品行。德字的嬗变可用于研究()A绘画艺术的起源 B官府垄断教育的状况C儒家思想的渊源 D秦朝统一文字的原因解析:选C根据材料“易经中君子进德修业的德指道德、品行”,结合所学,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可知“德”字的演变发展恰恰可以用来说明儒家的思想渊源,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汉字的发展演变,排除A项;同理,材料不涉及古代的教育问题,排除B项;秦统一文字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的混乱,排除D项。8(2019届福建福州二模)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

9、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的思想()A重视宣传三代成就 B具有浓厚传统色彩C注重借鉴外来成果 D形成完整系统体系解析:选B通过题干中,孔子思想“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并且主张“克己复礼(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周礼的要求)”,说明孔子思想有比较浓厚的传统色彩,故选B项;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这不等同于其主张目的在于宣传夏、商、周的成就,排除A项;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属于外来成果,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孔子思想形成完整的系统体系,排除D项。9(2019届福

10、建莆田二模)荀子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这表明荀子()A倡导礼法并施 B强调君主专制C主张重视人治 D具有法治精神解析:选C材料中“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强调人治的作用,故选C项;“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强调人的主体作用,排除A项;“荀子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的君指统治者,但不是君主专制下的君主,排除B项;“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强调法治对人治的依赖,排除D项。

11、10(2019届四川德阳三模)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据司马迁记载,孔子对古代文献进行过大量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如删诗书、订礼乐、著易传、作春秋等,并用它们作为传授自己思想的载体。据此可知,孔子()A为儒学思想寻找历史依据B努力维护社会人伦秩序C推动平民教育的迅速发展D以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解析:选A据题干中孔子通过编辑和整理文献,以此作为传授自己思想的载体,可知体现其以古代思想为依托,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维护“人伦秩序”,排除B项;孔子创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排除C项;据题干中“传授自己思想的载体”,可知不在于传承中华文明,排除D项。11(2019届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五次质量考评)孔子

12、主张强公室,抑私门。曾对统治者提出要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上好礼”,才能“下好义”;对民众则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据此可知,孔子意在()A推崇以德治国理念 B发挥君主示范作用C稳定社会等级秩序 D提高儒学社会地位解析:选C据材料“强公室,抑私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并结合所学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可知,其意在强调以“礼”维护等级秩序,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要求统治者推崇等级秩序,而未涉及以德治国理念,排除A项;材料强调要求君主尊崇等级秩序,进一步规范民众的社会秩序,排除B项;依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不受重视,且材料与提高儒学地位无关,排除D项。12(2019届广西

13、南宁一模)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主张“性本恶”,需要外力教化。这反映出当时()A儒家民本思想得以丰富B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C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D法家思想被儒家全盘接受解析:选A荀子强调通过礼法并用加强对民众的教化,同时注重爱民,这是民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故选A项;汉代董仲舒将君权神授的思想融入儒家学说中来,排除B项;荀子提倡礼法并用,强调社会秩序,君民平等是不可能的,排除C项;荀子思想体现了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思想的融合,不等同于法家思想被儒家思想全盘接受,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届四川高三黄金大联考

14、)(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 ,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

15、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之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 。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

16、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4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得出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据材料一“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得出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结合所学

17、得出,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加以回答。 (2)第一小问“主张”,孔子思想:据材料二“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得出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据材料二“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得出主张“仁”“礼”结合。墨家思想:据材料二“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得出官民无贵贱之分;据材料二“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得出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据材料二“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得出主张兼爱、非攻。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时代局限性。答案:(1)

18、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言之成理即可,任意三点可得满分) 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

19、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言之成理酌情给分)14(2019届湖南十三校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

20、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根据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

21、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可知,儒家思想围绕的是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体现的是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反映的也是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提炼和概括出儒家文化“入世精神”之后,只需结合史实给予充分论述即可,如孔子的“仁学”主张、孟子的“仁政”主张,以及后世儒学大家对这些观点继承和发展都可以。答案: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这体现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