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龙泉中学2017级高一(下)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二)语 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 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建立了周王朝。两年后,武王去世,周公摄政。周公分析了殷代列王的为政之道,得出了殷商亡于“失德”的结论。鉴于此,他提出了施行“德政”的政治纲领。而要保证“德政”的实施,首先是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其次是
2、要为统治者制订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二者可以统称为“礼”。这是一场比武王克商意义还要重大的革命。风俗的转换要比政权的转换困难得多,也复杂得多。如何移风易俗?儒家认为,应该“因俗制礼”,即尽可能利用既有风俗的形式和内在的合理部分,再加整理、提高,注入新的精神,如此方可使人民喜闻乐见,被其所化。因此,周礼中的大司徒官政之法有几条很重要的原则:一是“辨五地之物生”,全国的土地可以大体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类,其物产及居民的体质特征也各不相同,这是为政者首先要分辨的;二是“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辩明上述五类地区,目的在于摸清各自的风俗,然后才可以藉此而施以“十二教”礼仪;三是“
3、以本俗六安万民”,要沿袭当地原有的宫室、族葬、衣服等六类旧俗,使人民安于其居。以此为基础,再在乡、州、党、族、闾、比等每一级行政区内设置庠、序等教育机构,把儒家的理想和伦理道德化解在各种礼仪之中,如冠礼、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等等,使人们在喜闻乐见的仪式中,接受礼的熏陶。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在人的身上不可避免地会残留着动物的习性。人类要进步,就必须自觉地剔除违背文明的动物习性,这就需要礼。礼记曲礼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令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从这一点出发,就要求人们将带有动物性的风俗向文明时代的礼
4、靠拢。比如到西周时,尽管一夫一妻制已经确立,但原始时代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对偶婚的残余依然存在。为了移易这类陋俗,儒家制定了婚礼,规定了婚配的手续和仪式,并对双方的血缘关系作了严格的限定。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的道理,将“不娶同姓”作为礼规定下来。儒家在如何建设周代社会的问题上,没有按照殷代的模式,再“克隆”出一个王朝,而是要创造出一个人本主义的社会。为了实现平稳过渡,他们一方面刻意保留各地的基本风俗,如房屋的形制、食物的种类、衣服的样式等;另一方面则通过推行各种形式的礼,来移风易俗,走近文明。从周代开始,礼乐文明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绵延两千余年。当
5、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时,最令他们钦羡的,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他们将它引入本国,加以仿效,希望“进于中国”。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公认为商纣灭亡的原因在于统治者没有实行“德政”,为避免重蹈其覆辙,他提出建立一套以“礼”为核心的社会制度。B. 周王朝所要实施的“德政”,是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和系统的行为规范,其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远远超过推翻商代政权。C. 儒家
6、主张“因俗制礼”,即沿袭既有的风俗,让人民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接受其中的合理内容和新的精神,以达到教化目的。D. 周礼明确指出,大司徒官政之法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调查清楚全国各地的地理特点、物产和生民的情况,以便充分掌握各地的风俗。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制礼的过程中,儒家讲究因地制宜,尊重当地的传统,设立教育机构,因风俗而进行教化。B. 庠、序是国家在各级行政区内设立的教育机构,其重要职责之一是把儒家的社会理想和伦理道德转化成生活中的各种礼仪行为。C. 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因为人有语言,而是人心存礼仪,知道用礼仪的规范来摆脱动物的习性。D. 早在西周时,
7、中国人就认识到同姓男女结合会带来生育的弊端,因此,儒家才专门制定了婚礼,对“不娶同姓”的婚配手续和形式进行了规范和要求。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俗到礼是一场深刻而广阔的社会变革,儒家如果不把其思想巧妙地融合在各地的风俗中,礼仪制度的建设就不可能实现。B. 周代社会的礼仪文明已传播四海,直至唐代都有外国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将礼仪制度引入本国推行。C. 在周代社会中,礼既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社会制度,也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D. 从周代开始,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较前代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以礼治国成为德政的明确标志和保障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举
8、措。【答案】1. C 2. D 3. B(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汽笛布鞋红腰带陈忠实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乞福的吉祥物。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30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只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发生的。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
9、脱下鞋子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病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狠下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伟
10、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他慌乱不知所措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
11、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后跟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树叶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鬼的。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
12、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有改动)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B. “他”好胜心强,想到自己与火车上的人的差距,变得十分愤怒,强忍着疼痛,走到终点,想用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C. 本文描写了“他”在报考中学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由
13、开始的激动,到后来的卑怯、崩溃,最后又产生了希望,充满了勇气。D. 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一次赶考经历,表明了对待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5. 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6. 文章为何将这次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旅”?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体会。(5分)【答案】4.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并没有暗示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只是表现了生活窘迫,文章也不算含蓄深沉。5. (1)“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每12年系一次,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也象征着人生
14、的不同阶段。(2)“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当同学们都穿着胶质球鞋时,他只能穿手工缝制的布鞋,这双布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3)“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在他几近崩溃时,汽笛声让他惊醒,他的精神状态由此发生了巨变。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要求理解“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可结合文中的描写回答,也可结合生活常识来回答。如原文中写到“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乞福的吉祥物”;“抬脚触地时的病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
15、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不能永远穿着没后跟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树叶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鬼的。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结合句子可知(1)“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2)“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3)“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6. (1)这次赶考让作家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于是他开始不断奋斗,努力改变生活的状态。(2)这次赶考令作家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改变
16、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他面对人生的苦难挫折不再卑怯、痛苦,不再动摇、辩解,而是充满希望和勇气。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主要是探究作品的主旨以及自己的感悟,这类的探究性试题,一要结合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作品和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文章的第二段说“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这是一句总领句,下文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所以对“人生之旅”内涵的理解应该在下文找,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理解。作者第一次出远门赶考时,由于自身十分贫穷而遇到种种困难想放弃时,他听见了汽笛声,也看见了有些人由于自身条件不努力,却依然能坐上火车,过上舒适的生活,比他生活的好。而自己却在穿着破旧的布鞋在脚跟磨破的情况
17、下赶考,让他觉得不公平,这是让他既气愤又无可奈何的一段生命体验。它告诉我们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痛苦。自己的感悟:当遇到种种困难时我们不能放弃希望,当遇到种种困难时我们不能放弃希望,身处绝境时,有希望才有可能生存。我们应处绝境时,有希望才有可能生存。该满怀希望,坚定不移地向前进。(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全国多地实施史上最严“禁放令”初步取得的效果,得到了权威部门发布数据的支持。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昨天向媒体通报,今年除夕和初一两天,烟花爆竹燃放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明显,由于今年各地普遍加强烟花爆竹禁放限放措施,全国空气质
18、量同比去年春节期间普遍好转。如除夕19时至初一6时,京津冀地区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167微克/立方米和222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分别下降289%和265%。多地实施最严“禁放令”初步取得实效,给我们带来了十分丰富的启示。随着城市生活的规模和空间不断扩大,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给消防安全、环境保护和居民生活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危害,公众对此反应日益强烈,反对燃放烟花爆竹在社会上不断积累共识,具有了越来越广泛的民意基础。政府部门和立法机关应当顺应这种與情和民意,引导和培养关于限放、禁放问题的公共理性,最终成为科学的公共政策和立法行为。燃放烟花爆竹是农业文明时代持续千年的古老习俗,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19、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在我国快速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这一古老习俗越来越显示出与城市文明不适应、甚至对城市文明具有破坏性的一面。从城市管理者到城市居民,都需要更多地运用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对不能适应城市文明的传统习俗进行扬弃和改造,通过移风易俗和兴利除弊,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和城市社会治理,实现传统文化与城市文明和谐共生。(摘编自潘洪其:期待最严“禁放令“取得更好实效)材料二:2月13日(腊月二十八)晚,河北省正定县古城的上空,再次绽放流光溢彩的电子烟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河北省正定县的电子烟花秀就已经惊艳全城。接下来,当地还有4场电子烟花秀即将在春节期间与大家见面。电子烟花秀的出现,既照顾了“年
20、味儿”,以强烈的视觉效果烘托了过节气氛,也体现了环保的要求,不失为一个两全之策。从现场效果看,电子烟花不仅丝毫不逊色于传统的烟花爆竹,也为今后的年节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正定县的努力也表明,“禁”与“放”并非绝对的二元对立、水火不容,全面禁放烟花爆竹也并非意味着取消公众的娱乐,让传统的春节静悄悄、无声无息,只要肯动脑筋、想办法,完全可以实现热闹和环保的兼顾。电子烟花秀的璀璨也提醒人们,社会治理并非简单的一禁了事,而是应该堵疏结合、开闻视野,真正从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真正从社会生活的真实样态出发,多一些服务意识,多一些民本思维,多一些科学态度。(摘编自胡印斌:让电子烟花多飞一会儿)材料三:国家环境特
21、邀监察员王维平认为,“环保过年”是基于资源、环境、民风三个角度提出的,“燃放烟花爆竹,一是污染环境,二是消耗资源,三是产生大量垃圾,往年仅除夕一天就会产生将近300吨的垃圾。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养成勤俭的壮会风气。”王维平强调了“移风易俗”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性。“一个民族好的习俗应该沿袭,与时代不相称的习俗应该改变。相比过去,中国如今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限制燃放、治理环境是时代的要求。除了给孩子买鞭炮,书和玩具也能让孩子高兴;除了燃放烟花,外出旅游、逛庙会也能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燃放烟花爆竹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22、与春联、饺子、年画一样,烟花爆竹亦是中国传统节日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温暖的生活记忆。浏阳博德烟花公司总经理杨广泉表示,环境保护是千秋大业,企业利益只是代表一个局部,地球只有一个,需要全社会来保护。但是,烟花作为千年民俗文化,还是应当被善待。湖南梦想烟花有限公司董事长、国际烟花协会副秘书长贺建武也认为,将环境污染问题完全归结于烟花爆竹的燃放是不合理的,相关部门应出台其他有效措施以改善环境,而不是局限于对烟花爆竹的限制。中国烟花爆竹协会秘书长吴郑理提到了烟花爆竹产业未来的安全环保文化的发展之道。“首先,生产经营要安全,要切实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与素质,大力推进危险涉药工序生产机械化,完善法律法规;产品要环
23、保,有组织强化实验研究,完善相关标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究新配方;另外,文化要创新,强化公共宣传,不断增强产品的文化含量,积极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消费市场。”(摘编自廖心悦 施麟:烟花遇上环保 针锋相对还是握手言和)7下列对春节期间“禁放令”实施后带来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禁放令的实施,使今年春节期间全国空气质量比去年春节期间普遍好转。B禁放令对传统民俗的发展和公民在春节期间的娱乐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C禁放令能够减少相关资源浪费,有利于公民勤俭节约风气的养成。D禁放令对烟花爆竹企业的生存、发展乃至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4、A我国有些传统习俗阻碍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因此应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兴利除弊、移风易俗,完善城市管理和城市社会治理体系。B燃放烟花爆竹给消防安全、环境保护和居民生活带来的危害,为政府部门和立法机关实施禁放令打下了良好的舆情和民意基础。C春节期间,人们可以通过外出旅游、逛庙会等方式来弥补“禁放”所带来的年味缺憾,虽没有鞭炮助兴,但也能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气氛。D对环境问题的整治,虽然不应局限于对烟花爆竹的禁放,但应该找到两者完美的契合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生。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在“禁放令”全面展开的同时,相关方面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6分)【答案】7B试题分析:“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5、表述不恰当,禁放令的实施对两者有一定的影响,但谈不上“巨大的冲击”。8答案C试题分析:无中生有,原文指出人们可以有很多的方式来感知年味,但并未有“弥补年味缺憾”之意。9 个人层面:要认识到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各种危害,严格遵守“禁放令”。相关企业:要暂时抛开眼前小利,顾全环保大局,注重安全生产与创新。国家层面:要注重堵疏结合,移风易俗,从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科学的公共政策和立法行为。(每点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每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司农众之曾孙也,少有才略。初,举孝廉,三府辟,公车征,皆不
26、就。及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以公业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进将诛阉官,欲召并州牧董卓为助。公业谓进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进寻见害,卓果作乱。公业等与侍中伍琼卓长史何颙共说卓,以袁绍为勃海太守,以发山东之谋。及义兵起,卓乃会公卿议,大发卒讨之,群僚莫敢忤旨。公业恐其众多益横,凶强难制,独曰:“夫政在徳,不在众也。”卓不悦,曰“如卿此言,兵为无用邪?”公业惧,乃诡词更对曰:“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如有不信,试为明公略陈其要。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
27、逸,忘战日久。仲尼有言:不教人战,是谓弃之。其众虽多,不能为害。一也。明公出自西洲,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战场,名振当世,人怀慑服。二也。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決敌非公之俦。三也。”卓乃悦,以公业为将军,使统诸军讨击关东。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与,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卓既迁都长安,天下饥乱,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业家有余资,日引宾客高会倡乐,所赡救者甚众。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六十)10.下列对文中画
28、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決敌/非公之俦B. 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決敌/非公之俦C. 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決敌/非公之俦D. 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決敌/非公之俦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A. 孝廉,汉代设立的察举考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
29、思。B. 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后世因之,亦用以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C. 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后也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或代指举人进京应试。D. 州郡是东汉末形成的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州沿袭九州之分,郡始于秦,完善于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A. 郑太出身显贵,多次不就。郑太为司农郑众的曾孙,举孝廉,多次被辟三府,朝廷征召都不去赴任。B. 郑太深谋远虑,见机行事。郑太看到何进召董卓相助,劝谏何进,何进充耳不闻,郑太见机弃官而走。C. 郑太能言善辩,足智多谋。他引经据典用三条理由陈述山东不值
30、得用大兵征讨,打消董卓的疑虑。D. 郑太乐善好施,胸怀大志。在天下动乱之际,他宴请宾客,并与宾客中何颙、荀攸等人合计谋杀董卓。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与,窃为明公惧之。(4分)(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3分)【答案】10. B (通览语段,联系上下文,明晓文段语意。抓住关键词“者”“军旅之才”“执锐之干”等进行断句。)11.A (孝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官吏的制度。)12. D (原文是“日引宾客高会倡乐,所赡救者甚众。乃与何颙、荀
31、攸共谋杀卓”,文中并未交代何、荀攸的宾客身份。)13.(1)郑太才智谋略超过一般人,而且勾结外面的敌寇,如今交给他士卒兵马,让他去靠近他的同党,我私下为明公担忧。(关键词“略”“资”“党与”)(2)认真地兴办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关键词“谨”“申”“颁”)(3)骏马一次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关键词“骐骥”“驽马”“舍”)【参考译文】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是司农郑众的曾孙,年轻时就有才干谋略。起初被举为孝廉,三府聘,朝廷召,一概不去。等到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任
32、命郑太为尚书侍郎,后来又升任他为待御史。何进要杀宦官想召并州刺史董卓相助。郑太对何进说:“董卓强悍而不义,贪得无厌。如果让他参与朝政,把大事交给他,将会放纵其邪恶的欲望,必将危及朝廷。”又向何进陈述了几件当下紧急的事,何进不听,于是就弃官而去。何进不久被害,董卓果然作乱。郑太等与侍中伍琼、卓长史何颙一起劝说董卓,委派袁绍为渤海太守,以促成山东起兵反董卓的计划。等到义兵兴起,董卓召集公卿商议,要大举发兵去征讨,众官没有人敢违抗他的旨意。郑太怕他兵多了更加骄横,凶恶强暴难以遏制,就独自说:“为政在于德,而不在人多啊。”董卓不高兴,说:“像你这么说,兵岂不无用了?”郑太害怕了,就假意说:“不是没有用
33、,而是我觉得山东不值得用大兵征讨罢了。如果不信,我试着为明公陈述其要点。如今山东合谋,州郡连接,众人互相鼓动,不是不强盛。然而自光武帝以来,中原无战事,百姓富足安逸,忘记战争时日已久。仲尼说过:不教人学会作战,这叫抛弃他们。他们人虽多,却不能称为祸害。这是第一。明公出身于西洲,年轻时就为国家武将熟习军事,屡次经历战场,名震当世,人人畏惧。这是第二。袁本初是公卿子弟,生长在京城里。张孟卓是东平的道德先生,举止目不斜视。孔公绪只会清谈高论,抑扬褒贬人物。这些人并没有军事指挥的才能和使用兵器的本领,临阵交兵,不是您的对手。这是第三。”董卓于是很高兴,任命郑太为将军,让他统领各军讨伐进击关东。有人劝告
34、董卓说:“郑太才智谋略超过一般人,而且勾结外面的敌寇,如今交给他士卒兵马,让他去靠近他的同党,我私下为明公担忧。”董卓于是收回他的兵马,留他在朝内为议郎。董卓迁都长安后,天下人饥饿动乱,士大夫大多得不到应有的职事。而郑太家有余财,每天招引宾客宴会歌舞,所救济的人很多。于是他和何颙、荀攸共同谋划杀董卓。事情泄露,何颙等人被抓,郑太从武关逃走,东去投奔袁术。(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苏子瞻哀辞张舜民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注】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上有白色纹脉,状如
35、浪花,作大盆盛之,名其室为雪浪斋,后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修雪浪斋。此时得知苏轼病逝常州(江苏),于是写了这首哀辞。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苏轼被贬,墨石也与世无闻,“石与人俱贬”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B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D尾联写苏轼病逝南方,未能北归,诗人只能在万里之外为其招魂,辞浅情深。E总体而言,本诗语言平实质朴。为便于抒情,也使用了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15结合全诗内容,说说“却怜
36、坚重质,不减浪花痕”的含义。(6分)【答案】14BE【解析】B项“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错,人亡石存,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悲;E项,本诗没有使用反复的修辞。)(选对一项2分,选对两项5分)15作者表面上写墨石坚硬厚重的特点,不轻易改变本性。实则以石喻人,象征苏轼坚贞品格。作者借此句表达了对苏轼坚贞品格的赞美及对其逝世的悼念之情。(每点2分,意合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_,哀民生之多艰。(2)离骚中_,_。两句作者为人民生活多灾多难而擦泪哀叹。(3)己亥杂诗中诗人借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
37、高的献身精神,传达爱国之情:_,_。 【答案】16.(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长太息以掩涕兮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第卷 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知识运用(20分)17.下面有关文体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A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体裁。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如阿房宫赋。B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
38、国论。C碑记,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之上,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的一种文体。如五人墓碑记。D序,也叫作“叙”,或称为“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旨意、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指南录后序是作者在写在诗集指南录后面的一篇序文。【答案】17.D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今年,辽宁农信继续推进“阳光信贷工程”,致力于为农户打造公开透明的信贷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B校车安全在成为公众焦点以后,山东省将在全省范围内对校车司机进行安全强化培训,提高他们防御事故的意识和能力。C近几年来,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成本累
39、计涨幅超过40左右,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缺乏竞争力,已经出现了亏损。D连日来,海外舆论持续高度关注中国机构改革,普遍认为此次改革力度和范围都非常广,顺应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答案】18A【解析】B中途易辙;C不合逻辑,“超过”与“左右”矛盾;D搭配不当,“改革力度”和“广”不搭配。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望尘莫及了。张家界独特的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徜徉其间,峰峦叠峰,峪壑幽深,溪流澄碧,让人乐不思蜀。丹罗斯嘉德发明的“雾霾塔”是一种利用静电吸附尘粒原理的环保装置,脏空气滔滔
40、不绝地从塔顶进入后,能在塔中间得到净化。赵老师学的是冷门专业,当年毕业时,不少同学离开了该领域,而他守正不阿,坚持致力于该专业的教研工作,最后硕果累累。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今年,公司加大公益广告创新力度,制作出一批画面清晰、意味深长的精品,有效发挥了公益广告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A. B. C. D. 【答案】19. B (望尘莫及:指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使用错误。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滔滔不绝:形容流水不断。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
41、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使用对象错误。守正不阿: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使用错误。博学审问:指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求教。意味深长:意味深长久远或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碳酸饮料、咸鱼、槟榔果、泡菜、腌制或烟熏食品,都具有致癌性;长期嗜好煎炸类、烧烤类饮食也具有诱发癌症的风险。可见,_。但食用致癌物不一定会产生癌症,更何况食用量往往极小,还在安全范围之内。所以尽管很多人长期食用咸鱼,_。除此之外,癌症的发生还有遗传、环境等各种影响因素,一旦这种致癌因素来一点,那种致癌因素来一点
42、,_。【答案】20 饮食是诱发癌症的因素之一却未必会患上癌症诱发癌症的概率就极高(每处2分,上下文逻辑顺畅,语意连贯即可)21.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就能建成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一旦建成,城市的雨水就会被完全吸收。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将得到全面提升,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新方式,城市也就不会再发生任何洪涝灾害。不是只要有财力保障就能建成海绵城市。
43、_【答案】 (1). 不是海绵城市建成,就能完全吸收城市的雨水。 (2). 不是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就能使城市不再发生洪涝灾害。【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文段中表意绝对的句子“城市也就不会再发生任何洪涝灾害”“城市的雨水就会被完全吸收”。四、写作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某媒体报道,2017年10月8日,河南南阳某中学举行手机销毁大会。几十部从学生那里没收来的手机被扔进水桶,用锤子砸烂。对此,学校工作人员称,他们也是没办法,一切为学生好。这件事引起网友争议,有的网友表示:“只要家长同意,该砸就砸,我表示支持。”有的网友表示:“不赞成用这种砸手机的方法,毕竟这是辛苦
44、钱血汗钱啊。看着我都觉得心疼啊。难道就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 一定要用这种偏激的方法?”对于这件事,作为高中生的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学校为何出现反智行为?回到砸手机这件事情,为何学校要学生禁用手机,这个理由很充分:学生缺乏自控力,长时间使用手机有害身体健康.但这绝不是因噎废食的真正理由,真正理由是学校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合理应用信息化工具!甚至家庭、社会都不知道如何合理应用信息化工具!笔者在美国、日本等地学校参观学习时,曾经十分好奇学生可以携带手机、电脑甚至游戏机进入学校,但学生只在需要进
45、行在线学习时才会使用电脑、平板,并且只在教学区域与时间之外使用手机与游戏机。对于学生能够如此自觉合理使用手机电脑,在与老师、家长与学生的沟通中,笔者关注到除了学校对于信息工具使用的明确规定之外,学生自治组织、家委会都有在学生和家长中有进行宣传和指导,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则以身作则去教育孩子怎么样使用手机和电脑是最有利他们成长的。同时,学校对于违规使用的情况处理,也是集合教师、家委会、学生自治组织与学生家长多方合力的:如违规在教学区域使用手机的学生,第一次会得到来自教师与学生自治组织的友善提醒,并在学生媒体上进行提醒;而若第二次违规,不仅学生会面临校纪校规处理,家长也将会受到来自家委会的教育建议。
46、不仅如此,不少学校还通过专门人员对教学中的信息化应用进行设计和指导,帮助师生提高信息化产品的利用效率,并通过家委会与社区资源,引入相关企业共同定制开放的适合学生学习的信息化应用。而这恰恰是当下中国基础教育所不具备的外部与内部环境!【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干提示“对于这件事,作为高中生的你怎么看”,需要结合材料内容体现自己的思考。材料主要内容是手机问题,在具体作文的时候,需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也可综合立意。参考立意:(1)支持学校做法,一切为了学生。(2)反对这种做法,缺乏对公民财产和尊严的基本尊重(3)辩证来看。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要学会审题,再就依据自己的判断立意。这类作文的题目材料一般是实时事件,对社会有普遍意义的。那么,审题的时候就需要摸清出题人的意图,他的出题倾向是什么。这类题目一般有两个甚至多个视角。虽然说每个视角都可以,但是最好的视角还是有积极意义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据你的立意,提炼出几个关键词。这类题目不需要很有文采,但是一定要表达出你的观点,切忌模棱两可。如本题支持学校做法,一切为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