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湖南).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009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湖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湖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湖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湖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湖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湖南).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湖南).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湖南).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湖南).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湖南).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湖南).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湖南).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湖南).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湖南)六、(湖南省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时 光冯骥才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去。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

2、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形象! 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日本京都退藏院到冬日小雨空濛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天津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

3、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它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4、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

5、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我无言以对,自感狼狈。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惟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丁丑腊月二十一日寒夜(选自冯骥才散文集时光,天津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有删改)15试揣摩作者认为大众俗语中“年根儿”说法“

6、形象”的原因。(4分)答: 15年根就是年底,“年根儿”的说法,喻含了一年就是一棵葱茏的岁月之树,临近年终则仅余根底的意思。(2分)形象地道出临近年终,时光的紧迫与拮据。(2分)16作者写“停电”有哪些作用?请根据文章具体分析。(6分)答: 16以“停电”为契机展开全文,(2分)在暗夜中,点亮烛光,进入思考,让往事重现,甚至得以发现木雕有力的目光,顿悟生命精神的永存;(3分)与“来电”相呼应,打断思考,收结全文。(1分)17第4段状写了作者怎样复杂的心境?(5分)答: 17反思一年的经历,寻找自己的足痕,多是奔波忙碌,远离了书桌和创作,一些足迹杂沓模糊,一些足迹清晰犹在,(3分)所以心境复杂,

7、有艰辛与无奈、羞愧与不安,还有少许的慰藉。(2分)18结合文意,理解“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的意思,并探讨你从中得到的启发。(7分) 答: 18无论雕工、小说家、作曲家,都要有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1分)抛弃尘嚣,把握好时光,(2分)创造出有艺术生命的作品,让生命的精神以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这样,才可能实现不朽。(2分)/“启发”吻合文意即可,如要有艺术的修为、要有人生的顿悟、要有执着的创造、以及要远离虚幻的尘嚣等(2分)七、(衡阳市2012届高三12月六校联考)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水汪汪的眼朱以撒对于深度的认识,我不是从书本开始的一个

8、不谙世事的孩童,很难领会数字给予的启蒙,譬如我们身处海平面多少米。家园中曾经有过的三眼汪汪的古井,如同三枚饱满滋润的水印子,钤盖在我敏感的皮肤上。井的出现使我对于深度有了抚摸的可能。间接地通过井绳,与深井接触。平静的水面,随着邻里结伴汲水,三四个小木桶此落彼起,烂银子似地荡漾波光。甚至在早睡的梦里,还能听到大人们借着洁白的夜色浇灌、木桶击水或者桶帮与井壁磕碰的声响。一眼古井,经过漫长时日的打磨,已经泰然与人亲和,不需要后人特意花费心机护理。轻松地享用,减少了人们对古井的牵挂人的本性通常如此,譬如那些会讨会要咋呼不休的人,往往得到满足;而斯文缄默者总是被人淡忘。“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贬低的

9、口吻里,分明涉及了井的固有状态,它狭窄如眼,缺乏宏大的格局和开阔的气派。只有与古井为邻的人才知道,古井的周围远比其他地方翠绿和润泽,有一缕草浆汁水的生生气息在井栏边无声漾开。没有人去追问井的来源,对于清亮照人的水和井内黑暗下去的视线,即便不联想纷起,却没有一个人表示贪欲共同拥有,人们的心态都平静得如同井内的水。时日在井底下流逝。当年的锋棱锐利已经成为钝拙,曾经崭新的色泽变得泛黄,一些黧黑的苔藓,星星点点地附在井壁上,让人一眼望去发出井已老矣的感叹。冬温夏凉,井水在浑然无声的节候里默契转换。这样的井是苍天幽深的眼神,水汪汪地参透一切天机世相。不能如愿的井让人难堪。当初那位手执罗盘看风水的人已经走

10、远,掘到底才知道问题来了。有的井水量涓滴;有的则过于充沛,溢出不止;还有的不可食用。一眼井让人失望了,必然果断填埋。掘出来的土才见到阳光,又匆匆返回潮湿的地下,堆挤压实。这时主人庆幸的是,好似一个出了瓶子的魔鬼,又被计谋引回一个生命在瞬间夭折。这样一来,直到现在仍然使用的井,它的生命质量令我们感佩莫名。如果不是有意填埋,一眼井的年龄要远远超过一个人、一个时代。深邃的井让人想起同样长久的大树,一个向下延伸,一个朝上生长。巨大的树干让人联想起浑圆的井口和向下延伸的黑幽幽的井道。如果不是雨水落入井内,或者风掀动树枝,安静是它们的共同语言。干枯的井令人想起干枯的树,意味着生命已经走远,只是残骸遗留。古

11、井的命运比古树更为悲怆,它甚至就成了垃圾倾倒的场地,远远不如枯树在烈焰中焚化快慰。我们看到的是,城市的高楼越来越多,古井必然越来越少。许多高楼底下就是被填埋结实的井,发不出丝毫呜咽。即使是幸存的井,井沿上已很少汲水的印记,人们只需两个手指头轻轻捻动精致的水龙头,水便喷涌而出,一种姿势从此消失。 曾经水井密集的村庄,大片大片地迁移走了。时代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不安地移动。整个村庄搬得彻底干净,车运马驮,手提肩扛,甚至一些破烂用具也因为车厢尚有空隙登上了旅程。在搬不动的物品里,井是最典型的,没有谁能把它移走。是人遗弃了井,还是井背离了人?当人们在新的居所,品着茶,觉出口味不对,才会想起丢在荒村中的井如

12、何甘美,想起曾经过往的日子,想起井沿边的许多故事。不必设置悬念,一口与自己童年、少年每日相伴的古井,那种清新,连同水汪汪的神秘,已经沁入体内,纵使远走高飞,怀乡的主题如新月一般静静升起,也就是从不变的古井开始的吧。爱迁徙的人与移不动的井,如长风之于古树,不能互相厮守是一种必然。只能这么去面对了,当一眼古井孤零零地停留在荒村里,倒映着孤月,它的凄美将使我们更加怜爱。 那些对于古井,不,就是对于一般的井也一无所知的少年,和那些曾经享受着绠汲之乐的少年相比,体验中肯定缺失了一个空间。一定会有些人在拨弄着便利的水龙头时,会在自己回眸的角度里,看到地下的潜流正在深处发出渴望的冲动,期待着涌出,重新成为生

13、活的甘霖我们所说的美感,一口井也足够赐予我们的了。 15文中写人们对井的淡忘和“坐井观天”等,对井采用“贬低的口吻”,这样写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塑造井的形象有什么好处?(4分)16.从艺术表达的角度鉴赏文中两个画线句。(4分) (1)许多高楼底下就是被填埋结实的井,发不出丝毫呜咽。(2分) (2)当一眼古井孤零零地停留在荒村里,倒映着孤月,它的凄美将使我们更加怜爱。(2分)17纵观全文,作者以“水汪汪的眼”为题,有哪些隐喻意义?请分条作答。(6分) 18.这篇散文的结尾耐人寻味,试作简要赏析。(8分)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15. 这是一种似贬实褒、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2分)这样写

14、,突出了古井平静低调、默默奉献的精神(1分)以及它坚守自我、润泽周边、心气开阔的品德。(1分)16.(1)用拟人手法描绘出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古井被彻底毁灭,毫无生机的惨状,作者深感痛惜和无奈。(2分)(2)用拟人和映衬的手法突出乡村古井在时代变迁中被无情遗弃和冷落,所有的故事和思念停留在荒村,只有明月相伴,更显古井的处境孤独凄凉及作者怜爱之心。(2分) 17.“水汪汪的眼”是古井水清照人、润泽万物的生动写照;是伴随时间流逝、见证世事沧桑的形象描述;是备受人类冷落不忍退出生活舞台的心灵外化;也是作者感叹时代变迁、同情古井悲惨命运的一双泪眼。(6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18.少年与井相伴的生活体验

15、是人生难得的财富,为未来奠定了基础;这些人如今面对便利的水龙头,不仅会怀想往日的井边生活情境,还会激发他们对未来美好新生活的渴望和期待;同时也呼吁人们要保护古老淳朴的传统文化;由往昔到眼下到未来,由井及人,升华了主题;由实到虚,使文章摇曳生姿。八、(湖南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一18题。壮 阔英阿兰德波顿 西奈之旅的第二天,我们一行十二人来到一个毫无生机的山谷,这里没有树,没有草,没有水,也没有动物。沙岩地上满是巨石,它们仿佛被一个粗野的巨人踩过后,滚下周围的山坡。这些光秃秃、赤裸裸的山脉,显露出了通常被层层泥土和茂密的松树林所

16、遮掩的地貌。狭长的洼地和裂缝诉说着千万年来饱受的压力,而经历不同地质年代的演化,山脉间也出现了众多的横断面。地球的地壳构造板块之间的褶状花岗石,就像亚麻布一样。山脉在地平线上无止境地延伸,直到西奈山的高原逐渐变成铺满碎石的“砂砾烤盘”。 我们因一些风景而引发的感受,很少能用三言两语就形容出来:好比在初秋的黄昏看着天色渐渐暗去,或者在一片空旷的平地上看到一池静谧的湖水,我们往往要用一大堆拗口的辞藻来描绘我们的情感。 不过,到了18世纪初,终于出现了一个词,它清晰地反映出我们对悬崖峭壁、山川冰河,以及辽阔夜空和巨石林立的沙漠的特别感受。这个词就是“壮阔”。在这些景观面前,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这样的感

17、受,而且一提到“壮阔”,别人也可以理解是什么样的风景。 黎明时分的西奈南部,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4亿年前形成的幽谷、2300公尺高的花岗石山以及陡峭谷壁上千年的侵蚀造就了它。人在这些壮阔景观面前,就像迟来的尘埃。 我的背包里有一部伯克的著作。伯克24岁时,放弃了在伦敦的法律研究之后,就写了关于壮阔和美丽理念之源的哲学探究。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景致之壮阔和脆弱的感觉有关。很多景致是美丽的,例如春天的草原、柔美的山谷、橡树和河畔小花(尤其是雏菊),不过这些景致并不壮阔。“壮阔和美丽常被人混淆,”他抱怨道,“两者所指相差很远,有时性质可说是南辕北辙。”对于那些从丘园瞭望泰晤士河,然后惊叹泰晤士河是何等

18、壮阔的人,这位年轻的哲学家显露出了一丝的不耐烦。一种景致只有具备某种力量,才能称之为壮阔。关于壮阔,他用耕牛和野牛做比较来说明这个道理;“耕牛力气很大,但它是温驯的,任劳任怨,不构成威胁,因此耕牛并不会给人以雄伟的感觉。野牛的力气也很大,但是这种力气属于另一种,往往是非常具有破坏性因此野牛给人的感觉是雄伟无比的,壮阔的感觉也是如此。” 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欣悦?为什么要追求这种渺小的感觉,甚至因此而感到高兴?为什么要离开埃拉特城的安逸,背起沉重的背包,跟随一组沙漠爱好者沿着亚喀巴湾的海滩行走数英里,来到一个只有岩石的沉寂之所?还必须像一个逃犯那样躲在少数几块巨大岩石的阴影之下,以躲避烈日的曝晒

19、?为什么我们充满欢欣地期盼花岗石床、砂砾烤盘,以及那向远处伸展、山峰镶嵌在深蓝天空一角的凝固火山熔岩,而不感到沮丧呢? 有一种解释是,那些比我们强大威猛的东西不一定令我们感到憎恨。那些与我们的意志相违的东西可能引起我们的愤怒和怨恨,然而它也可能让我们心生敬畏。而它们能否引发我们的敬畏,则完全取决于它们貌似挑衅、恶劣和傲慢的同时,是否也具尊贵之风度。看门人的自大傲慢令人生怨,迷雾笼罩的高山奇险则使人心生尊崇之意,强大却卑劣之物让人有被羞辱之感,但强大却尊贵之物则使我们敬畏。让我们回到伯克关于动物的比喻:一头野牛或许能引起壮阔之感,但一条水虎鱼却不能。其关键似乎在于动机:我们视水虎鱼的力量为邪恶且

20、具掠夺性的,却把野牛的力量视为坦率和正大光明的。 即使我们不在沙漠中,别人的行为及自己的缺点也会让我们感到渺小。羞辱感是人类永远的危机。我们的意志常被违抗,愿望也常被阻挠。崇高的景观不会因此而直接揭示我们的不足。它们的吸引力在于提供我们一个新颖和有效的方法,去面对我们原已熟悉的缺憾。壮阔的景致以宏伟的方式,重复着日常生活经常施予我们的教训:“宇宙强而有力,而人类脆弱不堪,人的生命是脆弱和短暂的;我们除了接受加诸意志之上的限制外,别无选择;许多的必然性不是我们可以对抗的,面对它们时,我们只能臣服。” 这便是写在沙漠岩石上和南北两极冰地上的教诲。因为书写得如此壮丽,我们在离开这些景点后不会有任何挫

21、折之感,反倒为这些超越自身的东西所感动,并在回忆中归返这些我们精神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庄严壮美的景象。 (选自旅行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4月版,有删节)15开篇写“西奈之旅”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5紧扣“壮阔”的题目,形象生动地再现西奈山谷的“壮阔”最象,(2分)不着痕迹地引入下文有关人欣悦于“壮阔”景观的讨论,包括与“柔美山谷”等景致的对比。(2分)16解释人“像迟来的尘埃”在文中的含义。(5分) 答: 16以人喻尘埃,(1分)形象写出人在已历几亿年的山谷面前太渺小。(1分)进而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1分)反衬出自然景观的壮阔和永恒。(2分)17联系上下文,简要概括“一种景

22、致”称为“壮阔”的条件。(6分) 答: 17具备无比强大的力量(2分)和尊贵的风度,(2分)让人心生敬畏。(2分)18根据文章,谈谈认知“壮阔”对人生的意义。(7分) 答 18壮阔的自然景致以宏伟的方式施予我们教训:宇宙强而有力,人类脆弱不堪。(2分)这让我们在惊叹自然的伟大时,能反观自身的缺憾和不足,并对宇宙伟力有所感动、心存敬畏,进而让我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不缺失庄严壮美的情怀。(5分)九、(雅礼中学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把栏杆拍遍梁 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23、。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

24、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著名的破阵子。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

25、何处使呢?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

26、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

27、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

28、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15文章第二段叙述辛弃疾南渡前以武起事的壮烈史事,有何作用?(4分)答: 15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既照应了前文对辛“行伍出身,以武起事”的总论,又是为下文辛词是“用刀和剑刻成”“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作铺垫,让读者看到辛弃疾

29、作为一个武人的本色、一个政人的资本和一个词人的成熟过程。(任答对2点得4分)16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概括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原因。(6分) 答: 16答案一: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朝廷,于是招来许多诽谤,使得主和苟安的朝廷不再重用他。(每点3分)答案二: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每点

30、2分)17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作者说“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4分)答: 17“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传神地描述了词人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从这一动作中,我们可以窥见辛弃疾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后,复杂真实的内心:不满、愤懑、焦虑、等待、企盼(或:这一动作十分形象地传达出辛弃疾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后,有志难申、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把栏杆拍遍”还是全文的文眼,它巧妙而形象地概括了词人的一生,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共有3点,任答2点得4分)18 本文作者说:“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

31、)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请联系辛弃疾的人生遭际以及你的阅读或生活经验,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答: 18联系辛弃疾:辛弃疾生于金宋乱世,他从小立志痛杀贼寇,收复失地,南渡前是奔走沙场的勇武英雄和爱国将军,南归后,被朝廷弃置不用,并屡遭排挤,他报国无门,改而作词,“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遂冲击积聚成伟大诗作,他的诗词大多是系心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的佳作,他也因他的伟大诗篇而传世不朽。(4分)联系个人阅读或生活经验:略(4分)十、(澧县一中、岳阳县一

32、中2012届高三11月联考)五、文学类文章阅读(共4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壮 阔(英)阿兰.德波顿西奈之旅的第二天,我们一行十二人来到一个毫无生机的山谷,这里没有树、没有草、没有水,也没有动物。砂岩地上满是巨石,它们仿佛被一个粗野的巨人踩过后,滚下周围的山坡。这些光秃秃、赤裸裸的山脉,显露出了通常被层层泥土和茂密的松树林所遮掩的地貌。狭长的洼地和裂缝诉说着千万年来饱受的压力,而经历不同地质年代的演化,山脉间也出现了众多的横断面。地球的地壳构造板块之间的褶状花岗石,就像亚麻布一样。山脉在地平线上无止境地延伸,直到西奈山的高原逐渐变成铺满碎石的“沙砾烤盘”。我们因一些风

33、景而引发的感受,很少能用三言两语就形容出来:好比在初秋的黄昏看着天色渐渐暗去,或者在一片空旷的平地上看到一池静谧的湖水,我们往往要用一大堆拗口的辞藻来描绘我们的情感。不过,到了18世纪初,终于出现了一个词,它清晰地反映出我们对悬崖峭壁、山川冰河以及辽阔夜空和巨石林立的沙漠的特别感受。这个词就是“壮阔”。在这些景观面前,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这样的感受,而且一提到“壮阔”,别人也可以理解是什么样的风景。黎明时分的西奈南部,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4亿年前形成的幽谷、2300公尺高的花岗石山以及陡峭谷壁上千年的侵蚀造就了它。人在这些壮阔景观面前,就像迟来的尘埃。我的背包里有一部伯克的著作。伯克24岁时,放

34、弃了在伦敦的法律研究之后,就写了关于壮阔和美丽理念之源的哲学探究。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景致之壮阔和脆弱的感觉有关。很多景致是美丽的,例如春天的草原、柔美的山谷、橡树和河畔小花(尤其是雏菊),不过这些景致并不壮阔。“壮阔和美丽常被人混淆,”他抱怨道,“两者所指相差很远,有时性质可说是南辕北辙。”对于那些从丘园瞭望泰晤士河,然后惊叹泰晤士河是何等壮阔的人,这位年轻的哲学家显露出了一丝的不耐烦。一种景致只有具备某种力量,才能称之为壮阔。关于壮阔,他用耕牛和野牛做比较来说明这个道理:“耕牛力气很大,但它是温驯的,任劳任怨,不构成威胁,因此耕牛并不会给人以雄伟的感觉。野牛的力气也很大,但是这种力气属于另一

35、种,往往是非常具有破坏性因此野牛给人的感觉是雄伟无比的,壮阔的感觉也是如此。”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喜悦?为什么要追求这种渺小的感觉,甚至因此而感到高兴?为什么要离开埃拉特城的安逸,背起沉重的背包,跟随一组沙漠爱好者沿着亚喀巴湾的海滩行走数英里,来到一个只有岩石的沉寂之所?还必须像一个逃犯那样躲在少数几块巨大岩石的阴影之下,以躲避烈日的曝晒?为什么我们充满欢欣地期盼花岗石床、沙砾烤盘以及那向远处伸展,山峰镶嵌在深蓝天空一角的凝固火山熔岩,而不感到沮丧呢?有一种解释是,那些比我们强大威猛的东西不一定令我们感到憎恨。那些与我们的意志相违的东西可能引起我们的愤怒和怨恨,然而它也可能让我们心生敬畏。而它

36、们能否引发我们的敬畏,则完全取决于它们貌似挑衅、恶劣和傲慢的同时,是否也具尊贵之风度。看门人的自大傲慢令人生怨,迷雾笼罩的高山奇险则使人心生尊崇之意,强大却卑劣之物让人有被羞辱之感,但强大却尊贵之物则使我们敬畏。让我们回到伯克关于动物的比喻:一头野牛或许能引起壮阔之感,但一条水虎鱼却不能。其关键在于动机:我们视水虎鱼的力量为邪恶且具掠夺性的,却把野牛的力量视为坦率和正大光明的。即使我们不在沙漠中,别人的行为及自己的缺点也会让我们感到渺小。羞辱感是人类永远的危机。我们的意志常被违抗,愿望也常被阻挠。崇高的景观不会因此而直接揭示我们的不足。它们的吸引力在于提供我们一个新颖和有效的方法,去面对我们原

37、已熟悉的缺憾。壮阔的景致以宏伟的方式,重复着日常生活经常施予我们的教训:“宇宙强而有力,而人类脆弱不堪;人的生命是脆弱和短暂的;我们除了接受加诸意志之上的限制外,别无选择;许多的必然性不是我们可以对抗的,面对它们时,我们只能臣服。”这便是写在沙漠岩石上和南北两极冰地上的教诲。因为书写得如此壮丽,我们在离开这些景点后不会有任何挫折之感,反倒为这些超越自身的东西所感动,并在回忆中归返这些我们精神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庄严壮美的景象。(选自旅行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4月版,有删节)15开篇写“西奈之旅”有什么作用?(4分)答: 16解释“人在这些壮阔景观面前,就像迟来的尘埃”在文中的含义。(5分

38、)答: 17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一种景致”称为“壮阔”的条件。(6分)答: 18根据文章并结合现实,谈谈认知“壮阔”对人生的意义。(7分)答: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15.结构上,紧扣“壮阔”的题目,同时引出下文有关人欣悦于“壮阔”景观的讨论(2分);内容上,形象生动地再现西奈山谷的“壮阔”景象,同时与下文“春天的草原、柔美的山谷、橡树和河畔小花”等景致形成对比。(2分)16.用尘埃比喻人(1分),形象写出在自然面前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2分);反衬出自然景观的壮阔和永恒。(2分)17. 具备无比强大的力量,尊贵的风度,让人心生敬畏。(每个要点各2分)18壮阔的自然景致以宏伟的方式施予我们教训:宇宙强而有力,人类脆弱不堪。(2分)这让我们在惊叹自然的伟大时,能反观自身的缺憾和不足,并对宇宙伟力有所感动、心存敬畏,进而让我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不缺失庄严壮美的情怀。(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