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一九级12月份阶段性测试历 史 试 题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下列古人类中,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2.西洋人论述中国史的著作通常自商朝开篇,主要是因为商朝()A.青铜工艺极为发达 B.考古资料极其丰富C.有完整的国家机构 D.有成熟的文字系统3.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
2、.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4有学者指出,可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5.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 “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
3、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6. 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
4、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7. 下表为不同史籍中与崔彧有关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崔彧)拜御史中丞建言,选用台察官,若由中书必有偏徇之弊,御史官从本台选择(帝)从之。新元史崔彧传(崔彧)负才气,刚直敢言。由刑部尚书拜御史中丞,或言:台臣于国家政事得失,民生休戚,百官邪正,虽三公将相,亦宜纠察”(世祖)从之。蒙兀儿史记崔或传(卢)世荣居中书未十日,御史中丞崔彧言其不可为相,忤旨,下彧吏按问,免官。新元史卢世荣传或居御史台久,以故人疾之。或遂以病降,成宗谕之曰:“卿之辞退,诚是已,然勉为朕少留之。”元史,崔或传A.御
5、史台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B.卢世荣遭致崔彧妒忌与攻击C.崔彧为元朝初期的中枢重臣 D.崔彧因秩卑权重而积极监察8.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交锋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存在明显缺陷而新儒学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9右图所示为绘制于唐朝初期的敦煌壁画,描绘了张骞辞别汉武帝,踏上出使西域漫漫征途的情景。有人认为:“严格说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因为他最初的目的仅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
6、其认识历史的视角是()A.动机与效果 B.目的与手段C.背景与影响 D.原因与结果10.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政权变迁简易示意图。按照时间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甲丙乙丁 B.乙甲丙丁C.甲乙丁丙 D.甲乙丙丁11.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12.唐代诗人元棋为白(居易)诗作序:“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馆骤)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这反映出,唐朝后期A世俗文学成为文化
7、主导 B社会等级差别日渐消失C现实主义文学广受欢迎 D儒学正统地位严重动摇13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14.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15.以下两幅示意图反映的变化是()A.商品经济发展 B.耕地面
8、积增加C.海外贸易兴起 D.经济重心南移16就下图所提供的信息,某校学生提出的相关研讨主题比较恰当的是()A湖广地区农田垦殖与经济重心南移B高产作物与明清之际人口持续增长C农作物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率提升D地理大发现与农耕文明遭遇的冲击17.“明正统八年七月,浙江黄岩县民周来保、福建龙溪县民钟普福引导千余倭寇在(浙江)乐清县登岸,由于乐清防守严密,无处下手,遂又下海遁去。”这则材料可以证明A明朝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B明朝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C明朝实行海禁有一定的合理性D倭寇群体主要是由中国人组成18.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
9、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19下表为不同文献对李贽的评价。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李贽()记述出处“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顾炎武日知录“(李贽著作)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贽)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务反宋儒道学之说。”沈瓒近事从残A缺乏良好道德素养 B深受当时学者推崇C批评社会吏治腐败 D具有离经叛道思想20.清代潘耒盛赞顾炎武:“综贯百家,上下千载
10、,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土风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潘耒认为顾炎武A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B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缚C具有求实批判的精神D传承了陆王心学的精髓21宋史载: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明代施耐庵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讲述宋江等人由被迫落草、替天行道,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新型史料介入有助于厘清历史事实B古代史家扬善抑恶的传统影响历史解释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
11、众的历史认知D不同的史家对同一历史现象有不同理解22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原来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B文武兼修,角色齐全C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D政策鼓励,题材广泛23.某兴趣小组在学习“闭关锁国”政策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闭关锁国”政策表现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绝对禁止一切商品出口和船只出海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影响导致国家闭塞,逐渐在世界上落伍A. B. C. D.24.康
12、熙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A.对东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25.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推论A明末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B明朝修筑故宫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结晶C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26.李治安先生在其元代行省制度一书中认为:元代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
13、镇分权的继续。由此可知,元朝的行省A是分权与集权的枢纽机构B体现了中央集权极端化C实现了权力的分置与制衡D消除了地方势力的威胁27.如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37422512114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28.著名史学家冯尔康认为,从殷周到现代,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近现
14、代宗族变异时代五个阶段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我国古代宗族制度A社会功能逐浙增强 B政治功能彻底消逝C主体呈官僚化趋势 D不断推动社会转型29. 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301740年,中国1两银换800文铜钱,而到1828年时,1两银在直隶值2500文铜钱,在山东值2600文铜钱。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A正常贸易持续入超 B对外贸易长期出超C鸦
15、片走私无法禁绝 D商品市场普遍萎缩3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鸦片战争阻止了中国现代化历程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32鸦片战争之后产生的三部著述道光洋舰征抚记夷氛闻记中西纪事,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于是北犯定海。“他们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他们将各地战事的受挫,归结于当地没有林则徐。
16、”下列对材料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A人们已经开始接受平等的外交理念B林则徐能够决定战争的最终胜负C当时人没能正确认清战争失败的根源D是基于中英两国实力对比的认识33在1843年的虎门谈判中,英方要求中国对香港贸易自由化。中方为此发布告示:“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若不请牌照辄往买卖者,查出以私贩及违禁下海论罪。”这表明清政府()A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B厉行闭关锁国政策C同意实行“协定关税” D尝试维护国家权益34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其中,“宗教构梦”指的是(
17、)A创立拜上帝会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C发动北伐 D制造天京事变35洋务运动初期,军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调拨各省。19世纪80年代后,沿海各省中哪一省需配备兵船就由该省筹款;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等企业,如果所产某种武器的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过多,就会停止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的军事工业()A使沿海军事力量布局平衡B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制约C高度关注企业的生产成本D逐渐由官办向官督商办转变36.下边诗歌片段中提到的“现代化”运动是()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杀”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休止符。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C
18、.左宗棠收复新疆 D.黄海大战37甲午战前,英国人赫德认为,中国的“陆军和海军,并没它自己所想象的实力”“(日本)料将勇猛进攻,它有成功的可能。中国方面不免又用它的老战术。但是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由此可见,赫德认为()A军事实力在战争中具有决定作用B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战术的落后C作战意志是日本取胜的充分条件D中国的国情更适合对日本持久作战381897年9月9日,德国通知俄国,根据彼得戈夫会谈的精神,德国舰只将考虑今冬在胶州湾过冬。为此,在德国刚刚占领胶州湾时,俄国外交大臣就上奏沙皇:“由于山东的已成,看来我们应不失时机,即由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
19、。”这反映出()A俄国和德国争夺中国山东激烈B俄德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C清政府重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D列强侵占中国权益时相互勾结39.有人说:“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很高明。”“高明”之处在于()A.通过论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B.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C.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新思想D.组织团体宣传自己的思想40李鸿章奏称,奉命议和,“始尔各使竟将开议照会驳回,几莫测其用意之所在”;继而送来议和大纲十二款,“不容易改一字”。与“议和大纲”相关联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呈
20、现出不同的特点。材料一清朝根据边疆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在地方行政方面,清政府分别采取郡县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在蒙古族聚居的北京地区,清朝则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清政府主要采取军府制实行统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从雍正年间开始,清政府就设有驻藏大臣。摘编自韩茂莉著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二在经济开发和思想认知深入的双重因素作用下,近代西部地区的行省建制数目呈上升趋势。1877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北路,向清廷提出:“纾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改郡县,事有不容已者。”1884年,新疆建省。嗣后,西藏、蒙古、康区等“边地筹省”的舆论日益高涨。1913年,北洋政府新建了四个特别区:
21、绥远、热河、川边和察哈尔;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置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和西康省。摘编自张世明著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重要工作是撤并省制,1954年,撤销察哈尔、绥远和热河三省建制,使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撤销西康省,将西康省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四川省。摘编自宋月红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建制研究(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边疆政策的特点(4分)并说明其影响。(6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民国中央政府边疆治理政策发生的变化(2分)及其原因。(4分)(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
22、知识,简述新中国对少数民族地区撤并省制的历史意义。(4分)4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湖之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他认为“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李文忠公全书明僚函稿【注释】狎:轻慢,轻侮;拥挤。辇毂之下:京都的代称。亟亟:急迫。材料二“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
23、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历史理解:即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性质及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这样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外国“狎处辇毂之下”的罪行,(2分)并说出李鸿章认为“外国猖獗”的原因是什么。(2分)(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2分)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
24、变”?(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什么进步?(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康有为主张的“全变”失败的认识及教训。(10分) 二一九级12月份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答案1.答案D2.解析成熟的文字系统,使得商朝成为信史,被西方史学家认为,商朝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答案D3.B【详解】由古代把“民之父母”、“爱民如子”等作为褒扬和肯定官员的专用名词可知,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对官员的褒扬借用了家庭关系中常用的概念表达,即形象生动,又得到了普遍的理解和接纳,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A项中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官员是官僚政治的产物,是君主的奴仆,不是
25、君主的血亲,并且本题是在分析官员形象;本题没有提供官员考核的内容和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D项所说“官员之间”、“共同”、“政治诉求”与本题材料中所述的官员评价无关。【点睛】宗法制是我国早期政治的内容,属于贵族政治;而本题的关键词是用“父母爱惜子女”,形容“官员的尽职尽责”,体现的是在古代人们心中,国和家相通,官员与父母类似,说明“家天下”的理念深入人心。4. 答案:D解析:“公天下”至“家天下”是由原始传说时期向国家的转型,故A项错误;封建转向帝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专制转型,故B项错误;封建转向帝制,是由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型,故C项错误;封建转向帝制,是分封制下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向以一定才
26、能选拔和考核的官僚政治的转变,故D项正确。5.C6.C【详解】根据材料“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可知体现的是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C选项符合题意。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应该注意用史料论证观点的合理性,D选项排除。7.C【详解】新元史崔彧传言“拜御史中丞”,蒙兀儿史记崔或
27、传言“由刑部尚书拜御史中丞”,新元史卢世荣传言“御史中丞崔彧言其不可为相,忤旨,下彧吏按问,免官”,元史崔彧传言“彧居御史台久”,说明崔彧为元朝初期的中枢重臣,故C项正确。据新元史卢世荣传“下彧吏按问,免官”可知,御史台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御史中丞崔彧言其不可为相”,不能表明卢世荣遭致崔彧妒忌与攻击,故排除B项。蒙兀儿史记崔或传“虽三公将相,亦宜纠察”,可知权重但不位卑,故排除D项。【点睛】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
28、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8. 答案B解析为发展经济,汉初采用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汉武帝即位之初,经济发展了,但是地方诸侯势力过大,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用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的统一。9. 答案A解析题目的关键是“无心之举”,动机与效果不同,符合题目的要求,故选A项。10.答案C11.答案D12.【答案】C【解析】白居易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反映现实,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故C项正确;唐诗属于士文化,唐朝时世俗文学尚未成为“文化文导”,A项错误;“等级差别日渐消失”,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白居易的诗对社会各阶层影响广泛,与商品经济产生密切
29、联系,但其体现的核心观念仍属于儒学范畴,D项错误。13. 答案D解析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因此,答案选D。14.【答案】B【试题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主旨不符,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15.答案D解析本题两幅图
30、分别为汉代主要经济区和宋代主要经济区分布图。通过分析两幅图可以明显的看出:汉代主要经济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宋代主要经济区位于长江下游区域,明显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16.答案C解析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早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的数据不难看出,从17世纪前期至18世纪前期,中国的人口并没有出现数量方面的增长,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随着高产经济作物玉米、番薯等的传入和广泛种植,中国的农作物结构发生变化,土地利用率提升,故C项正确;此时农耕文明未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17.【答案】C【解析】根据“千余倭寇在(浙江)乐清县登岸,由于乐清防守严密,无处下手”可知明代的海禁政策在一定
31、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的侵略和骚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海禁政策的合理性,加剧了倭寇之乱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阻碍中外贸易的说法无从体现,故排除B项;“千余倭寇”由中国人引导并不能证明倭寇的群体主要是中国人,故排除D项。18.【答案】D【解析】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说明地主对农民的控制较为松弛,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故D正确;材料反映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无法体现“普遍存在”雇佣关系,排除A;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但经营方式仍然是铁犁牛耕的小农经济,B项“经
32、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北方农业的情况作对比,无法得出“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排除C。 19.答案D解析“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强调其著作的批判性,不能体现其道德品质,故A项错误;“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可见对李贽的贬低,故B项错误;三条记述都未涉及吏治腐败问题,故C项错误;从李贽“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可得其具有离经叛道的思想,故D项正确。20.【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顾炎武强调的是经世致用,体现的求实的批判精神,C正确。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排除。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仍然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B排除材料与陆王心学无关,D排除。21.
33、解析水浒传是小说,其内容多为虚构,不属于史料,也不是史家对历史现象的理解,故A、D两项错误;水浒传虽然体现了扬善抑恶的传统思想,但不属于史家的创作,故B项错误;宋史认为宋江是“淮南盗”,而广为流传的小说水浒传却将宋江刻画成扬善抑恶的形象,这迎合了当时扬善抑恶的社会主流思想,而后世对宋江的认识多是扬善抑恶的正义之士,这说明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故C项正确。22.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京剧贴近生活,联系百姓,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京剧文武兼修,角色齐全,故B项错误;材料“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说明京剧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34、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鼓励,故D项错误。23.答案B24.答案A25. 答案D解析天工开物不是医药学书籍;故宫没有反映西方建筑艺术;1683年台湾纳入清朝版图。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D项正确。26.【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行省制度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障,成为分权与集权的枢纽机构,故选择A选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到达顶端,与材料时间不符,行省制下不是权力的分置与制衡,故排除B、C选项;“消除地方势力威胁”过于绝对,行省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地方势力,故
35、排除D选项。2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们发现内阁大臣更迭频繁,从逻辑来看会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性,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担任内阁大臣的年限而不是官员的实际年龄,A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内阁大臣人数变化的数据,B选项排除。内阁大臣的任职年限和他是否发挥辅助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C选项排除。故选D。 2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宗族制度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由秦唐宋元的大宗族大门阀逐渐向地方绅士富豪势力转变。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演变可知,伴随着我国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宗族呈现出政治势力减弱、社会功能增强,主体平民化的特点,故A正确;政
36、治功能彻底消逝说法绝对,B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主体呈现平民化趋势,不是呈现官僚化趋势,C错误;宗法制不可能不断推动社会的转型,D错误。29.C【详解】结合所学,西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政府重用儒学家做官,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天人感应等思想,劝勉皇帝施行仁政,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使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故C正确;民本主义思想对皇帝施行仁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对制约皇权的作用有限,排除A;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主要对象是政府各级官员,而不针对皇帝,B错误;D属于中央集权问题,皇权专制属于专制主义问题,D不符合题意,排除。30.答案C解析1740年至1828年时,
37、中国对外正常的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1828年时银贵钱贱,说明此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时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从而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故C项正确;清朝时商品经济继续发展,商品市场并未萎缩,故D项错误。31. 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除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侵略更侧重于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有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C项明显是为侵略者辩护,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可知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故D项正确。32. 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到外
38、交理念,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林则徐能够决定战争的最终失败,说明当时人没能正确认清战争失败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认为林则徐能够决定战争的最终失败,对两国实力对比认识不清,故D项错误。33. 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对英国提出的要求并未完全接受,而是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有限的许可,这表明清政府尝试维护国家权益,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自由贸易问题,而不是国家领土主权问题,排除A项;据材料“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可知清政府允许内地商民按照规定进行商业活动,说明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弛,并未厉行,排除B项;
39、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时已有协定关税的内容,材料中并未体现协定关税的内容,排除C项。34答案A解析广东花县人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他的同乡冯云山到广西紫荆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故选A项。35. 答案B解析材料“沿海各省中哪一省需配备兵船就由该省筹款”“如果所产某种武器的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过多,就会停止生产”说明洋务企业在产销环节并非完全脱离市场,而是受价值规律的制约,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洋务军事工业与市场的关系,排除A项;C项不能完整概括19世纪80年代后的两种现象,排除;材料未涉及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排除D项。36. 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世纪末的那个多事
40、之秋”“几个读书人”“在菜市口的刑场画上了休止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民族危机。为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运动失败,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所以,“现代化”运动是指百日维新,B项符合题意。37.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但是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可知,中国方面仍有一定的优势,故A项错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腐败落后,故B项错误;日本取胜的
41、充分条件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综合国力大增,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但是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可知,中国宜进行持久战,故D项正确。3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山东的已成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可知两国未争夺中国山东,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俄、德两国侵占中国权益,未涉及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清政府的行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德国通知俄国,根据彼得戈夫会谈的精神”“德国刚刚占领胶州湾”“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可知,俄、德两国在瓜分中国的过程存在利益勾结,故D项正确。39. 答案B解析康有为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
42、性和合理性,故选B。40. 答案D解析南京条约的签约双方分别是中国和英国,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各使”,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签署之时,西方列强尚没有达到“不容易改一字”的绝对优势地位,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的签约双方分别是中国和日本,同样不可能出现材料中“各使”的状况,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的签约双方分别为中国和英法美等八国,“各使”的情况必然出现且由于清王朝的京畿之地都被八国占领,在谈判桌上的清王朝已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故D项正确。41.答案:(1)特点:因俗而治,尊重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设罝不同的行政机构。影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强地区的管理;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
43、族地区的开发;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2)变化:边疆地区行政区划和内地行政区划逐步统一(或边疆地区行省建制数目不断增加。)原因:边疆危机不断加剧;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对边疆地区认识的不断加深。(照抄原文酌情给分)(3)意义:加强民族自治区与内地经济文化的联系: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42.答案(1)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陷天津,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抢劫后并烧毁圆明园。李鸿章: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落后于西方。(2)前期打着“自强”的旗号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后期打着“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试图以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挽救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康有为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3)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